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武一竹 给各位分享济阳地区的土地含什么元素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鲁西北平原生态环境概述(鲁西北平原适合种植什么)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鲁西北平原生态环境概述
一、生态环境概况
(一)生态环境现状
1.土地资源利用与退化
土地是万物生长的根基,也是人类生活和劳动的空间场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离开了土地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所以保护好土地就是保护人类自身。鲁西北平原区内水土流失区域性差异较大,突出表现在土地流失、土壤盐渍化和土地沙化及非农业用地增加等。
(1)土地流失
调查区地处黄河下游,主要是接受黄河中、上游地区和鲁中南山区地表水的冲刷而沉积的土壤,但是从20世纪开始,因自然因素,地表水丰沛,先后遭受到洪水的冲刷使土地流失面积达100.83×104 hm2,占工作区土地面积的13.62%,其中耕地水土流失28.23×104 hm2,草地水土流失面积为8.53×104 hm2。水土流失面积在15×104~20×104 hm2 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营、滨州和德州等地,水土流失面积最少的属菏泽。随着林业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保护土地措施得力,进入21世纪后,大部分地区土地流失面积明显减少,仅有东营和滨州土地流失面积略有增加。
(2)土地盐渍化
调查区盐渍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东营、济宁、滨州、德州等地区,盐渍化土地面积约38.85×104 hm2,占全省盐渍化土地面积的27.73%。滨州市盐渍化土地面积最大约15.87×104 hm2;菏泽市盐渍化土地面积最小,约2100 hm2。东营市也是不同程度盐渍化多发地区,耕地面积少,超采**水导致海水入侵,加重加快了土壤盐渍化进程。从1970年至2000年,调查区盐渍化土地面积增加了55.7×104 hm2,平均每年增加约1.86×104 hm2,东营市土地盐渍化面积增长幅度最快,由1986年7.78×104 hm2,增加到2000年的13.87×104 hm2,增加了78.28%。由于遭受大风暴潮、海水侵蚀,造成东营市大面积耕地受到破坏,造成2283.4 hm2 耕地退化为未利用地,另外2847.6 hm2 耕地因土地次生盐渍化发生逐年退化为盐渍地。
(3)土地沙化
调查区为黄泛平原地带,特殊的地形地貌导致区内的菏泽、聊城、德州、滨州等地区沙化土地面积较大,共有沙化土地24.28×104 hm2,占全省沙化土地的39.59%;尤其是东营市沙化土地面积最大,为15.9×104 hm2。由于土地沙化现象不断扩大,使各级**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近年加大了绿化面积,沙化现象得到控制,其中沙化耕地面积减少了5.91%,沙化草地面积减少了69.49%。
(4)非农业用地增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占地现象较为严重,据2004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年报”:调查区建设用地119.11×104 hm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99.19×104 hm2,交通运输用地为7.25×104 hm2;水利设施用地为12.84×104 hm2,未利用地为50.98×104 hm2,总计非农业用地为289.38×104 hm2。菏泽是建设用地最多的市,为18.86×104 hm2,同时也是居民点、工矿、交通运输用地较多的地区;非农业用地比较小的地区为济南、**和淄博。但总体而言非农业用地是耕地流失的主要原因。
2.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水是万物生长之源,是生命生存的基本保障。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资源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给人们正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调查区是水资源匮乏地区。
(1)地表水资源
调查区地表河流受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控制,其河流流向一般呈南西往北东方向,河流水量是供应该区工农业和人民正常生活的主要水源,河水的丰缺直接影响着该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正常生活。区内河流纵横,主要河流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小清河、京杭大运河、新万福河、东鱼河等。
湖泊主要分布在鲁中南与鲁西北平原的接触带上。以济宁市为中心分为两大湖群,以南为南四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和微山湖)面积约1178 km2,是我国十大淡水湖之一,以北为北五湖,除东平湖外,均已淤积成夏季积水的低洼地。由于自然因素,2002年适逢天旱,南四湖干涸近3个月,除了给经济带来严重破坏外,还严重破坏了湖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沿湖的污染也十分严重,年纳污染量达13650×104 t,主要污染物有悬浮物、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六价铬、酚、氰化物、石油类、硫化物、氨、氮和苯胺等都超标。主要污染企业沿湖达245家,为了治理污染企业,省**加大治理力度,污染情况得到一定控制,生态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
(2)**水资源
调查区南部山区由于寒武、奥陶系灰岩地层发育,岩溶地貌利于**水的储存,尤其在厚层灰岩大面积分布的济南南部山区,岩溶裂隙发育,有利于降水入渗。鲁北鲁西南黄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大气降水渗入。而沿黄地区多接受黄河水侧渗补给。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开采量呈增高趋势。因**水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频发,海水倒灌,地面塌陷,地裂缝增多等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3)水资源污染状况
据省环保局2000年资料统计,调查区年排放废水总量72 358×104 t,废水排放达标量为66009×104 t,达标率88%(与20世纪1995年相比达标率上升了近45个百分点),其中济宁市和淄博市废水排放量分别达12 984×104 t和10 279×104 t,占全区总排放量的32.14%。近年来全区污废水排放达标率逐年提高,由1990年到2000年提高了近60个百分点。污废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化学耗氧量、悬浮物、挥发酚、硫化物、氰化物、石油类、砷、六价铬、铅、镉和汞等,其中化学耗氧量、悬浮物和硫化物所占比例最大,属主要污染物。从行业看,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化工、纺织、医药、矿产、皮革、毛皮及其制品等是污染较重行业。
河流水质污染,直接来源于工业、农业、人为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使河流水质污染日趋严重,调查区河流遭到100%的污染。而浅层**水除受工业污染外,农业污染也较突出。农业污染物主要有“三氮”、有机磷、有机氯等。浅层**水污染较严重的地段主要分布于排污河道沿岸、城镇和工业集中区,包括济南、东营、德州和聊城等,从检测资料知,污染因子主要为汞、酚、化学耗氧量等。
3.植被生态环境
(1)森林资源
调查区地处黄河冲积平原,以农业生产为主,加之20世纪80年代前,毁林事件频发,造成大片地区无林,森林覆盖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东省属最低。从20世纪80年代后各级**对林业重视,退耕还林政策进一步落实,森林覆盖率呈缓慢回升趋势,由原来不足1.9%上升到2000年的11.45%;尤其是菏泽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6%,森林面积最低的是东营市仅2×104 hm2,由于东营市受盐渍土和海水的侵蚀,森林成活率极低,大大影响了林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退耕还林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育林、护林落实到基层,确保林业的发展,林业面积不断增加。近年来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爱鸟护鸟,鸟类的大量繁殖,这就为林业除害增加了天然保障。
(2)草地资源
草地主要分布在滨海平原地带、内陆盐碱沙荒地及河流湖泊沼泽地带,以牧草地为主,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平原区,尤其分布在人烟稀少的黄河三角洲地带,这些牧草地大多为天然草地,另外有人工草地、围栏草地和轮牧草等。
20世纪80年代为增加耕地,非农业占地增多,草地面积明显减少,给湿地和生态环境带来损失。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退耕还草,保护湿地,草地面积呈上升阶段。草地面积分布最广的属东营,其次为聊城。据有关资料,牲畜存栏增加,对草地有不同程度破坏,黄河三角洲地区草地受鼠害、工业占用等影响,草地面积相对有所减少。
4.海岸生态环境
全球气温回升导致冰川和冰盖消融,引起海平面上升,使海面平均以每年1~2 mm的速度上升,加快了海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淹没。风暴潮也加速海水对海岸带的侵蚀,1997年8月20日发生在东营市河口区的一次风暴潮,造成海水越过**线使河口区北部大片地区被海水淹没达60个小时,林场的树木全部被毁。调查区海岸线约201km,海岸线变迁直接受海水侵袭影响。
(1)海岸侵蚀
海岸侵蚀是指近岸波浪、潮流等海洋动力及其携带的碎屑物质和某些化学反应强的物质对海岸冲蚀、磨蚀和溶蚀等造成的海岸线后退的破坏作用,海岸侵蚀对海岸带内的居民点和工程设施危害极大。黄河三角洲附近除现代入海口附近20 km范围内淤滞外,其他海岸段以蚀退为主。
黄河的泥沙含量是黄河三角洲造陆迅速的主要原因,多年的观测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前,黄河水沙量丰富,年均入海水量为320.86×108 m3,入海沙量为746×108 m3 t。在黄河入海口一定长度和宽度范围内,多年平均填海造陆40 km2/a,海岸蚀退10~15 km2/a。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黄河下游径流量的减少,断流现象加剧,加之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保护工作的开展和小浪底水库工程防洪蓄沙功能的发挥,导致了沙量大幅度减少。20世纪90年代至今黄河年均入海沙量为3.64×108 t,仅为20世纪50年代入海沙量的28%。黄河入海沙量的急剧减少,打破了海岸淤积和蚀退保持平衡的必要条件,使得原来以淤积为主的黄河三角洲海岸在海动力因素的作用下变为以蚀退为主,若任其发展,三角洲地区的海岸线不断蚀退,这不仅会对胜利油田,国家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造成巨大影响,而且对整个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也是毁灭性的。
(2)海岸淤积
调查区海岸带淤积主要在黄河入海口附近,黄河每年带入河口地区的泥沙量约有80%淤积在陆上及滨海地区,只有不到20%的泥沙量输往外海,如此巨大的输沙量使得黄河三角洲快速淤积著称于世。目前,黄河三角洲的海岸淤积主要分布于入海口附近地区,1976~1996年间共造陆434.3 km2,造陆速度为21.7 km2/a,其中1976~1985年间造陆率为32.3 km2/a,1985~1996年间为13.1 km2/a,反映出近年来由于黄河流量的减少造陆速度的降低。
黄河三角洲的海岸淤积使不断增长的浅海滩涂尤其适宜海洋生物的生长,淤土地给胜利油田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黄河尾闾的不稳定对油区生产布局也产生了不利影响。除此以外,黄河入海泥沙的扩散必将对广利港、东营港及羊角沟港的航道产生淤积。
(3)滩涂开发与海水养殖
2000年东营市滩涂面积为48×104 hm2,是全省滩涂面积最大的地区,与1986年相比增加了13×104 hm2,滨州市增加了25×104 hm2。其中滩涂开垦强度最大的属滨州市,约开垦了滩涂面积11.52×104 hm2,东营市为保护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其滩涂开垦为零。海水养殖仅分布在东营和滨州,养殖面积约12.48×104 hm2。由于渤海湾石油开发,近年来海水养殖受到一定限制,海水养殖面积有增加,但幅度小。滩涂开发与海水养殖,受赤潮与溢油事故的侵蚀严重。赤潮集中在渤海湾西南部,主要在滨州与东营海区。20世纪70年代赤潮达3次,随着渤海近岸海域污染日益加剧,海水缺氧,赤潮发生的频率加快,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和环境危害呈增加趋势。赤潮的发生根本在于海水严重污染,海水中氧分大量减少,而赤潮的藻类最喜欢在缺氧而混浊污染的海水环境中生育发展,赤潮的祸根就是海水污染缺氧造成,所以治理海水生态环境任务也是十分艰巨的。
(4)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是海岸带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它隐蔽性强、治理难度大。海水入侵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滨海地区水动力重要条件发生变化,使得**淡水-海水在相对平衡状态下遭受破坏,使海水向内陆方向移动,**水质恶化,生态环境破坏。
海水入侵除自然因素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由于多年的超量开采**水,形成**水漏斗,造成咸水入侵,上部含水层枯竭,单井出水量减小,开采深度增加,促使深部**水遭受不同的海水入侵现象。海水入侵,造成**水水质恶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土壤肥力下降,进而造成农业减产,机井报废,对滨海平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入侵区许多农田弃耕,成为不毛之地。
(二)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优劣受多种因子制约,除受地质环境、区域水质污染、土地退化、森林次生化和气象条件等控制外,更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为因素影响。
在经济大潮下,工农业的发展重开发,轻治理,重效益,轻长远,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工农业的发展是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最为强烈的场所,人类在开发利用**埋藏的矿产和水资源的同时,也改变破坏了其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活动包括矿物采掘、工农业排污以及过量开采**水资源。由于上述活动造成**采空、**水疏干,排污及人为地质作用,因而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及生态环境问题。
调查区内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缝、土地盐渍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海水入侵、水质污染、海岸侵蚀和海岸淤积。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给区内工农业生产及人类活动造成极大的危害和不便。如济宁地区的地面沉降呈逐年增加趋势,沉降面积范围相应扩大,除大片农业区因受地面沉降影响,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土壤退化,盐渍化加重,严重威胁着农业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在济宁市区,建设路以西,太白楼西路以东,济安桥路以东,地面沉降已达80mm,最大沉降点达140.5mm,地面沉降直接影响了城市建设,房屋出现裂缝,路面塌陷,就连古建筑——太白楼也未能幸免,给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着多重因子的干扰与破坏,生态环境已严重危及人类的正常工作与生活,治理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
二、地方病分布概况
据有关资料,区内与环境有关的地方病主要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地甲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氟病)、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四大类。
(一)地甲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是全球性的疾病,主要由于地质环境中碘的缺乏或过量而引起的一种与地球化学元素有关的疾病。当人体摄入碘量失衡时会导致人体生化功能紊乱和生理功能异常。表现为甲状腺肿大、颈部增粗、生理发育停滞、细胞代谢异常、中枢神经发育不全等,严重者会出现矮、瘫等症状,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碘作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必须稳定在一定即适宜范围内。人群尿碘低于100μg/L,称为碘缺乏;尿碘100~200μg/L为碘营养最适宜状态;尿碘超过300 μg/L称为“高于适宜量”;尿碘超过500 μg/L时人群碘致性甲亢发病率增加。地甲病根据病因可分为: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和高碘性甲状腺肿。
1.缺碘性地方甲状腺肿
该病是长期缺碘造成,正常情况下每人每日摄取碘素100~250 mg,可满足需要,如果<100 mg/L,就可出现智力低下、聋哑、矮小形如侏儒的克汀病人。此病集中分布在中低山丘陵和冲洪积平原,据2000年有关资料,调查区主要分布在冲洪积平原的广饶县和潍坊北部地区等,患病总人数28 800人,其中克汀病人81 人,济宁地区也有此病发生。
2.高碘甲状腺肿
按照《水源性高碘地区和地方高碘甲状腺肿病区的划定》国家标准(GB/T19 380—2003),其高碘地区概念为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人们长期通过饮水摄入明显超过人体生理需要量的碘,但还不足以引起高碘甲状腺肿流行的地区。其划定标准为(以乡镇为单位)居民饮用水碘含量 >150 μg/L;8~10 岁儿童尿碘中位数 >400μg/L。高碘病区概念为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人们长期通过饮水摄入过量的碘,而引起甲状腺肿大,并形成地方性高碘甲状腺肿流行的地区。其划定标准(以乡镇为单位)为居民饮用水碘含量 >300 μg/L;8~10 岁儿童尿碘中位数 >800 μg/L;8~10 岁儿童甲肿率>5%。
高碘导致人体的甲状腺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引起甲状腺肿大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机能减退、桥本氏甲状腺炎等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高碘危害目前已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山东省是我国受高碘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据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在2003~2004年的调查,高碘病区和地区分布在7个市、38个县(市、区)的288个乡镇,受威胁人口1400万。就高碘地区的分布范围而言,调查区位于山东省2个较大范围高碘地区中,一是黄河入海口附近区域的冲积、海积和湖积平原,东临渤海,包括河北与山东两省的12个县,此地区为深水高碘地区;二是黄河和黄河故道之间的地区,包括鲁北、鲁西南的部分地区,此地区为浅水高碘区。山东省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全部位于该调查地区之中。
调查区高碘地区分布以县为单位有17 个,包括:高青县、德城区、乐陵市、陵县、宁津县、夏津县、武城县、梁山县、临清市、莘县、茌平县、冠县、牡丹区、曹县、单县、巨野县、郓城县、鄄城县、定陶县和东明县等。沿海主要集中在鲁北渤海平原,内陆主要集中在鲁西南平原和黄河下游流域及京杭大运河两岸。
(二)地氟病
地方性氟中毒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它是在自然条件下,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主要是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等介质摄入过量的氟而导致的全身慢性蓄积性中毒,俗称“大黄牙”、“干沟牙”、“糖骨病”和“黑骨风”等。山东省是全国受地方性氟中毒危害最严重的病区省份之一,病区广,病情重,危害大。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群众因饮用高氟水,轻者可引起氟斑牙,重者能引起氟骨症,甚至导致瘫痪,丧失劳动能力,严重危害着病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直接影响病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山东省属于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全省病区分布在17 个市113 个县(市、区)的11 656个村,病区受危害人口979万余人,氟斑牙患者290 余万人,氟骨症患者23万余人。
区内地方性氟中毒病主要分布在德州、滨州、济宁、淄博和潍坊等地,涉及9个市的48个县(市、区)。共有地方性氟中毒病村6701个,其中轻病村(水氟1.01~2.00 mg/L)3935个、中病村(水氟2.00~4.00 mg/L)2437个和重病村(水氟>4.00 mg/L)329个,受危害人口565.50万人。氟病村占全省的57.49%,受危害人口占全省的57.76%。鲁西南地区多为浅层**水高氟,鲁西北和鲁北地区主要为浅层**水苦咸而深层**水高氟。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山东省开展了以改水降氟为主要措施(以打井为主)的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调查区内已有4188个病村进行了改水降氟,受益人口354万余人;改水村占调查区内地氟病村的62.50%,受益人口占调查区内受危害人口的62.60%。近年调查结果显示,改水工程报废率达30% 以上,运转基本正常的工程水氟超标率也在30%以上,实际上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改水降氟工程不到50%,也就是已改水的病村能真正喝上低氟卫生水的还不到一半,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三)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的地方性心肌病。该病流行面广,死亡率较高,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调查区分布范围小,发病率较低,主要分布在济宁和潍坊市的局部地区。济宁市目前发病人数1500人,发病率有下降趋势,多分布在南四湖周边地区。潍坊市克山病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与平原接触地带,据潍坊市地方病办2000年资料,现只有病人14人。
(四)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是危害人体的骨骼和关节系统,病人关节肿大,走路左右摇摆,行动困难,重者肢体短小畸形,甚至残废。大骨节病的发生,主要是长期饮用污染严重的窑水。缺钙、低镁、贫硒、高腐殖酸及粮食中的镰刀菌等都可能与大骨节病的发病有直接关系。调查区内发现此病的地方很少,仅在潍坊地区有所发现,据地方病办公室提供的资料,2000年病人为856人,其中新发现病人2名,发病率主要在少儿时期。
地方病的发生与水环境关系密切,与水中元素含量的多少,以及缺失某些元素有极大的因果关系,改变饮水质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所以创建优良水质生态环境是根治地方病的根本。
什么食物含微量元素多
微量元素中元素含量较多的是铁、铜、锌、氟、硒。含有这些元素较多的食物分别如下:
1、铁
主要有蛋黄、猪肝、海带、木耳、菠菜、紫菜、芹菜、黄豆、绿豆、茄子、西红柿、甘蔗、冬瓜、苹果等。
2、铜
主要是动物肝脏、肾、鱼、虾、蛤蜊中含量较高,果汁、红糖中也有一定含量。
3、锌
主要是鱼类、肉类、动物肝肾、豆类和小麦中含量较高。
4、氟
主要有小麦、黑麦粉、水果、茶叶、肉、青菜、西红柿、土豆、鲤鱼、牛肉等。
5、硒
主要有青鱼、沙丁鱼、肾脏、肝脏、肉类、蛋类、芝麻、麦芽、大蒜、啤酒酵母等。
扩展资料:
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如下:
1、钙元素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具有维持神经和肌肉兴奋性、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及激活多种酶的功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2、铁元素是构成血红蛋白的必需成分,是肌红蛋白和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它能够促进有氧转化,如果你严重缺乏铁元素的话缺乏会出现缺铁性贫血,严重的话会住院都有可能。
3、锌元素大多的作用是维持人体细胞再生的作用,比如我们平时受点皮外伤,这种元素就是起到恢复作用,如果严重缺少的话,我们的伤口很难愈合,这样后果会很严重。
参考资料:人民网:荐读!这些微量元素的食物不可错过
大地的组成元素 比如:钙 铁 锌 啊什么的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
土壤的分类、地理分布、成土过程等
楼主不是只要分类、地理分布、成土过程吗?
上面的答案好多都没用啊!下面是我同学总结的,请参考。
一 冻 土
分类:冰沼土和冻漠土
地理分布:高纬地带和高山垂直带的上部
冰沼土分布在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带
冻漠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和其他高山地区
成土条件:苔原气候或高原气候(低温、低蒸发、水分饱和、永冻层)
以苔藓、地衣为主的苔原植被或多年生、中旱生的 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和地衣
冰川地形
母质差异较大
成土过程:冻融交替显著,以物理风化为主,生物、化学风化微弱
元素迁移不明显,存在粗骨性
永冻层深度影响土壤剖面层次分化
极地冰沼区水分饱和,表层有泥炭化和半泥炭化的有机质积累,并有潜育层形成
高山冻漠土分布区,降水少,淋溶弱,剖面中有石膏、易溶性盐和碳酸钙的累积,土体呈碱性,表土结皮和龟裂
主要性状:具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
地表具有多边形土或石环状、条纹状等冻融形态特征
土体浅薄(<50厘米),剖面构型简单
有机质含量低,阳离子代换量低,粘粒含量少,营养元素贫乏
二 灰 化 土
分类:灰化土、生草灰化土、潜育灰化土、棕色灰化土
地理分布:欧亚**北部和北美洲北部,纬向绵延展布
世界各地的高山
我国大兴安岭北端和青藏高原某些高山亚高山垂直带(极少)
成土条件:
• 气候:寒温带湿润气候区,冬长而寒冷,气温季节变化大,降雨集中在夏季; 降水量少,但低温冬冻,水分蒸发弱;永冻层存在,地表水分充足,有利于淋溶和潜育作用的进行
• 植被 :针叶林为主
• 地形、母质: 山地和丘陵平原
• 更新世冰川沉积物(主)、砂岩、泥岩、粘土、石灰岩风化物
成土过程:灰化层形成过程
• 淀积层形成过程
• 主要性状:具有灰化淀积层
• 土体剖面分异明显,土体构型为O-Ah-E-Bsh-C
• 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腐殖质中以富里酸为主,土壤呈酸性
• 阳离子交换量低,盐基饱和度低
• 整个剖面中各种**物均有明显的流失,除了钙、镁、硅等大量淋失外,铁、铝有明显的淋溶淀积
• 粘粒含量从表层向下明显增高,淀积层粘粒含量可为灰化层的两倍左右,质地有明显的突变性
三 淋 溶 土
分类: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和白浆土
地理分布:广泛分于于温带、暖温带和北**带地区,在亚洲的中东部、北美洲的中东部、欧洲的中西部及南部的局部地区、南美洲的南部、非洲的南北端都有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于南起大巴山和长江、北跨山东半岛、东北的广大地区
成土条件:
• 气候:温带、暖温带、以至北**带的湿润季风气候区
白浆土、暗棕壤分布区,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冻层深,表层冻结时间150天左右,年降水分配极不均匀,暖季(5—10月)降水较多,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
棕壤分布区,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季节冻层较浅。
黄棕壤分布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旱,降水量多集中于夏、秋两季,气候上已属于暖温带向**带过渡区。
• 植被
暗棕壤:针阔混交林;
棕壤:落叶阔叶林;
黄棕壤: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白浆土:喜湿草本(草甸和草甸沼泽)和木本
• 地形、母质
淋溶土分布区的地形多为低山丘陵、低平原河谷阶地、山间盆地和盆地、山前台地及部分熔岩台地;
成土母质为沉积物、坡积物、第四纪沉积物
主要性状:具有粘化层
土体剖面构型为O-Ah-Bt-C
中-高度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总量较高
有机质含量高,腐殖质组成差异大,呈微酸性至酸性反应,
粘粒含量高,以未彻底风化的硅酸盐粘土矿物为主,质地粘重。多呈棱块状结构,有棕色胶膜。
剖面中淀积层粘粒含量高,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
四 富 铝 土
分类: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
地理分布:热带和**带地区,在亚洲东南部、非洲中部、北美洲东南部和南美洲北部,都有大面积的分布。
我国长江以南至南海诸岛、**-横断山脉的广大地区
成土条件:
• 气候 热带、**带气候,高温多雨。
• 植被
砖红壤:热带雨林、季雨林
砖红壤性红壤:南**带季雨林
红壤:常绿阔叶林
黄壤:**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热带山地湿生常绿林
• 地形、母质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成土母质为各种酸性和基性岩,并以富铝风化壳为主。
主要性状: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中度以上的富铝化特征(铁铝层)
诊断特性
中度以上的富铝化作用表现在于:
矿物分解、盐基和二**硅淋失作用十分强烈,粘土矿物以高岭石类粘土矿
物和铁铝**物为主;
矿物风化析出的**铁在土壤中产生明显富集;
铝离子除进入交换性复合体,招致高度铝饱和外,还以三水铝石形式存在。
铁铝层中**铁富积,铁的游离度增大
粘粒的阳离子交换量低与硅铁铝率低
对用以诊断富铝土纲的铁铝层不仅以其粘粒部分阳离子交换量和硅铝分子率作为指标,而且还需就其与脱钾作用联系的K2O含量作出限定。具体指标是:部分亚层细土三酸消化分解物组成中K2O<35克每千克。
形态特征
如果没有受到侵蚀,土层深厚,土体分异不明显,但可划分出Ah-Bs-C各层
各层性状
腐殖质层 一般厚10—20厘米,浊橙色至浊黄棕色。粒状或小块状结构,疏松而多根系,常夹有残落物和碎屑片。
铁铝层 这是富铝土的重要诊断层,呈暗红色至黄棕色,紧实粘重,孔隙较少,粘土矿物中以1:1型(高岭石类)或铁铝**物占优势。多呈块状或棱块状结构,在孔壁或结构面上常出现淀积的粘粒胶膜或铁结核。
母质层 常见有玄武岩、玢岩发育的铁质富铝风化壳,石灰岩、白云岩发育的铝质富铝风化壳,浅海沉积物发育的石英质富铝风化壳,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硅铁质铁铝风化壳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颗粒较细,排列较紧,粘粒活度低,膨胀较小,因为有较多无定形铁铝**物的胶结作用,因此形成的团聚体,尤其是微团聚体的水稳定性很强。
土体的孔隙度比较高,透水性较好,能容忍较大的降水强度。
粘结力小
化学性质
富铝土全剖面呈酸性反应,pH值一般为4.5—6.0,其酸度主要是由于铝离子所引起的
含较多游离**铁(正电荷载体),对富铝土的表面性质有较大的影响
磷含量较低,氮和钾含量变动大
五 钙 积 土
分类: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棕钙土和黑垆土
地理分布: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向干旱气候过渡区
欧亚**的温带和暖温带内陆地区,从黑海以西向东延伸越过巴尔喀什湖,略呈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分布
北美落基山以东的美国东部大平原,
南美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西部、***、甘肃、新疆、宁夏等地
• 成土条件:气候 年降水量不足,降水年变幅大,季节性干旱明显,干燥度由半湿润区向内陆干旱区增大。
• 植被
黑钙土:草甸草原、草原、
栗钙土:干草原、
棕钙土、灰钙土:草原——荒漠
黑垆土:草原、农作物
• 地形和母质
地形以平原、高原、台地和阶地为主
成土母质以黄土状沉积物为主
主要性状:具有暗色表层
剖**有钙积层或强石灰特征,有时有盐化层、碱化层、石膏层
土体剖面构型为Ah-Bk-C
具有石灰反应,易溶性盐类少,盐基饱和度高
粘土矿物以蒙脱石和水云母为主
六 弱淋溶土
分类:灰色森林土、褐土、灰褐土和燥红土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较广,五**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由东北向西南延伸
• 成土条件:气候 温带、**带和热带均有分布,气候类型差异大
• 植被
灰色森林土:温带森林草原或森林向草原过渡带
褐土:常绿硬叶林、灌丛和森林草原(我国为中生夏绿阔叶林与灌丛)
燥红土:热带稀树草原或热带稀树灌丛草原
• 地形、母质
在我国多分布在山地、山丘或丘陵地带中。燥红土所在地形为山坡地、河谷地或海岸阶地。
母质差异较大
主要性状:具有半干润土壤水分状况
土体剖面构型不明显
表层有机质含量高,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高
不同土壤类型酸碱性不一
七 荒 漠 土
分类: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
地理分布:热带、**带和温带的荒漠地区
世界荒漠土分布在撒哈拉、大洋州、中亚、阿拉伯、南美以及美国西部等荒漠地区
我国荒漠土分布在甘肃、新疆、青海、宁夏以及***等省区
成土条件:气候
干旱的**性气候:
降水稀少,降水变率大;
日照强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风大而强烈,多大风和尘暴天气
灰漠土:温带荒漠边缘地区
灰棕漠土:温带荒漠地区
棕漠土:暖温带荒漠地区
土地的成分是什么?
土壤(土地)的成分主要有以下四种:
1、无机物-如小颗粒状**、黏土;
2、有机物-如植物动物的尸体腐烂、又称腐殖质;
3、空气;
4、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