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陈初芹 给各位分享建昌个人资料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帝然之。翻译?(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年十二)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帝然之。翻译?
译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任齐州知州,他把迅速惩处恶势力、盗窃犯作为主要工作。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从此,齐州的百姓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原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知齐州,其治以疾*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村落间,号“**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自是外户不闭。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本文出自脱脱,阿鲁图的《宋史》,《宋史》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周三臣传》将韩通、李筠、李重进同列,横跨五代至宋初,弥补过去新旧五代史之不足。《宋史》中《本纪》四十七卷根据宋朝的情况,《宋史》的主要史料来源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记述。作者简介: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 脱脱幼养于伯颜家,从浦江吴直方学。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至正四年(即1344年),脱脱因病辞职,到至正九年(即1349年)复出为相。
磨刀李出了哪些名人?
磨刀李家几个名臣—李常、李燔、李公懋、李成大等 。 关于这几个永修磨刀李村人,1986年版的〈永修县志〉有些记录。据我们研究,有较多的补充:一、关于李公懋 《永修县志》86版,第494页记载: 李公懋,字子勉,建昌人。建炎二年(1128)进士,累官至江西提举。皇帝召对咨询,公懋以五事答对称旨,升为监察御史。高宗车驾驻跸建康(南京),金兵来犯,大臣秦桧等请驾回临安(杭州),公懋极力反对,三次上疏,皆留中未发。后调湖北提刑,再迁太府太卿。于湖南任漕运时病殁。 根据《淳熙三山志》卷25记载,李公懋担任湖北提刑:绍兴13年(1143年)八月二十七日到任,15年正月初八日罢任。 李公懋有后人移居福建。所以**版《福建通志》把他列入福建名人,记录了他在1143年(宋高宗绍兴13年)担任湖北提刑。恪公47世孙李中应提供家谱资料,证实李公懋“60而士,高宗时探花,任左司郎中(即左朝奉郎直宝文阁)”、“寻阳李氏累世修谱一览表记载,他在建炎2年至4年(1128--1130),主持《蟠根祠族谱》编修”。 李燔还是公懋的族玄孙。在时间上,公懋中进士后35年,李燔才出生。 2004版《城南李氏续修宗谱》记载,李公懋为李恪公19世,他是18世李师通字景文的次子。于1128年(南宋建炎2年)中探花,15年后封左司郎中。父亲李师通受荫被封为“奉直大夫”。
邹姓起源及发展?
姓氏起源:出自姒姓。这种说法称邹氏为越王勾践之后。出自子姓。称邹氏为商纣王微子启的后代。公元前11世纪周平公把商的周围地区封给殷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于商丘,其后三朝采食于邹邑,其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所以称之为山东邹氏。出自曹姓,以国家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上古时有邾娄国为狭所建,战国时鲁穆功改邾娄国为邹国。后来邹国被楚国所灭后有邹氏,亦为山东邹氏。为蚩尤之后。据《拾遗》所载,黄帝在打败蚩尤以后迁其民至邹屠,根据地名命名为邹屠氏。家乘谱牒江苏:镇江润州邹氏宗谱四卷、镇江润州邹氏宗谱六卷、丹阳云阳邹氏重修宗谱十卷、丹阳云阳邹氏宗谱十六卷、武进邹氏家乘四十八卷、武进邹氏家乘三十二卷、无锡邹氏宗谱三十六卷、常熟小山邹氏支谱一卷、范阳邹氏家谱浙江:绍兴邹氏家谱四卷、常山邹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常山邹氏家谱不分卷安徽:桐城邹氏宗谱三十卷、怀宁怀化邹氏宗谱七卷福建:闽南邹氏族谱江西:南昌省会邹氏祠主录不分卷、修水邹氏族谱卷、铜鼓邹氏宗谱一卷、宜黄邹氏宗谱卷、湖北:黄冈邹氏宗谱卷、麻城邹氏宗谱八卷、邵阳邹氏宗谱五卷、新化邹氏重修谱不分卷广东:中山沙湖邹氏宗谱不分卷、大埔邹氏族谱初基四川:长寿邹氏家谱四卷、和江邹氏范阳正宗谱一卷、内江邹氏族谱一卷、建昌邹氏家谱不分卷、邹氏族谱二卷、邹氏族谱卷、邹氏宗谱十六卷、邹氏宗谱、邹氏族谱、邹氏族谱九卷首一卷、邹氏宗谱一卷
**地:迁徙分布据邹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邹氏早期主要在其发源地即今山东境内发展繁衍,至秦汉时期,他们中的有一支迁至范阳,发展成为望族。西汉以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河南邹坊,成为较强的一支。汉代有邹廷任襄阳令,在当地安家,其后裔有一支迁到雍州。西晋有新野人邹湛以才学知名,在朝廷做了国子祭酒、少府,其子孙有一支迁到衡州。东晋十六国时,由于战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的一部分随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唐初,陈政、陈元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携一部分邹氏随从同往,后在福建安家。又,唐德宗贞元末年,邹垣因避战乱,自今安徽迁入福建,其子孙繁衍分居于邵武等县。北宋有邹异,长乐人,元佑中举经明行修,这说明北宋时已有邹邹氏居于广东。南宋时期,有泰宁人邹应龙任初权参加政事,他的子孙散居闽、粤,还有迁到广西乐平的。现在**的邹姓人及侨居新加坡等国的邹氏华侨,主要是从广东、福建迁去的。**的邹姓,来自**的广东和福建;广东和福建邹姓,则来自山东和河南。目前,**的邹姓,名排第八十位。**邹姓最多的地方,是台北、新竹、苗栗,以及南投等地。他们大多来自广东。堂号“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邹衍,深通*阳、盛衰、兴亡之道。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讽谏堂”:战国时期的邹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齐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一开始大家都争着给他提意见,两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很少了,三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见都提完了。齐威王收集了这些意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质理得很好。着就是邹忌讽谏的结果。所以邹氏又称“讽谏堂”。“范阳堂”:秦汉时期,邹氏人有一支从今山东境内迁至范阳,后发展成为望族,所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
历史名人:邹容:四川巴县人,近代中国****烈士,1903年著有《**家》,宣传**,号召**清朝统,建立中华共和国。《苏报》刊文介绍,影响盛大。1905年死于监狱中。有《邹容文集》。邹伯奇:清代科学家,字特夫,广东南海人。精通天文、历法、算术。把数学应用于实际,总结我国关于几何学方面的经验,写成比较完整的几何学著作《格术补》。用数学方法表述了反光镜、透镜等的成像规律以及关于眼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另外还著有《赤道星图黄道星图》等。邹元标:明江西吉水,万历进士。刚作官的时候因得罪张居正而被贬,于是潜心研究理学。张死后,他又出来作官,以敢言著称,母死后居家讲学三十年,为东林*首领之一。与**显、顾宪成号为三君。.后为魏忠贤所忌,**辞官而归。著有《愿学家》。邹守益:明学者,字谦之,号东郭。安福人。官至南京国子祭酒。师从王守仁,强调“缜独”、“戒惧”。著作有《东郭集》。邹应龙:明朝陕西长安人。嘉靖进士。曾上书揭发严篙父子,言辞激烈,因此被罢。嘉庆时任云南巡抚。万历年间因得罪东厂太监冯保被罢免,后病死。邹忌:邹氏家族在战国时期有名的人物,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为宰相。他曾劝说齐威王纳谏,导致齐国实力加强。
362522开头是江西哪里的?
江西省抚州地区南城县
行政区划代码362522(江西省抚州地区南城县)已撤销,新核发的***中不再使用。
扩展资料:
1、***号码的结构公民身份号码是特征组合码,由十七位数字本体码和一位校验码组成。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六位数字地址码,八位数字出生日期码,三位数字顺序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
2、地址码表示编码对象常住户口所在县(市、旗、区)的行政区划代码,按GB/T2260的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