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黄劲曼 给各位分享遵守公共道德的标准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包括什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包括什么内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包括什么?
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它不仅体现了道德的先进性与道德的广泛性的统一,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道德和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道德的统一。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道德要求。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遵纪守法。
扩展资料:
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提出的意义: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对社会**道德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是对中国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又体现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道德建设的新要求。
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对社会**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有那些?
1
遵守社会公德应该怎样做
社会公德的内容是对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在我国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为:
文明礼貌
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举止文明以礼相待。自觉杜绝说脏话、随便猜疑、欺骗他人等恶习。这是处世做人最起码的要求。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之一。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爱人者人恒爱之,信人者人恒信之。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时时快乐、事事顺心,难免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人帮助、救济的时候。这就需要人们之间互相帮助,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以助人为乐。对不法行为,每个公民都应当分清是非,挺身而出,智斗勇斗,见义勇为,都有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扩社会治安。
爱护公物
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极其重要的内容。尤其在公共场合更要注意这一点。要爱护国家及公共财产不受侵犯。
保护环境
为了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环境整洁、舒适和干净,保障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每个公民都应当讲究公共卫生、保护生活环境,这也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讲究公共卫生,造成优美环境,是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是社会风尚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
遵纪守法
法律是对公民行为的必要约束及规范,是对道德的补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纪律,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公共生活中人们要能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就必须要有规矩可循,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的有关规定。人们只有依照法律、法规及纪律的有关规定行事,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也保障自己所要从事的某项活动;才不会绐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失和伤害,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相对稳定和和谐,并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遵纪守法反映了人们的共同要求,体现了人们共同的利益。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自觉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纪观念,自觉用法纪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履行法纪规定的义务,敢于并善于运用法律**同各种违法乱纪现象作斗争,并能正确运用法纪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真正做到知纪懂法,遵纪守法。
一个良好的合法的公民应该具备哪些道德品质?
必须具备以下九种基本的素质要求:
shop59095467。taobao。com
公民的权利、责任意识和**人格。人性平等的自然原则决定了人人生而拥有平等的自由权利,而自由本身就是生命的本性①,生命的发展就是不断超越各种内在的、外在的束缚而达到更高自由境界的过程。每一个公民都应知道拥有不可剥夺、不可被侵犯、不可转让的基本权利。财产权、生命权、思想言论自由权和社会(**)参与权是最基本的不可分离的四项自由平等权利,如被剥夺了其中任何一项权利,人将无法保持平等、自由的状态,这是人之为人的最起码的尊严。其他权利都可从此导出。权利是人之本性要求的反应,是社会规范的基础,每一个**利的存在的前提是尊重他人的权利。
自由即选择,任何选择都会有代价,都要承担责任。光享受责任不承担责任,最终自由将无法保证。神圣的权利意味着不可逃避的社会责任,这是对称的。
公民之所以称“公”,不但要意识到自己和他人都有不可剥夺的自由平等的基本权利,**不再是传统社会少数人**大多数“老百姓”的统治机关,而是经公民让渡了部分权利并以纳税支撑的公共服务机关。**的天职就是保障和支持公民自由平等的发展。*和**很重视这一问题,一直都强调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
公民之所以称“公”,还在于每一个公民都有相应的无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公民权利与社会责任不可剥夺、不可回避、不可转让。公民不但有责任和义务极积参与与公共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宜,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和其他公益事业等,还有责任对公共权力机关进行认可、监督和支持,不断促进和完善**的工作,使**职能既要到位又不越位,这样公共机关才能更好的为公众服务。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无视消极逃避责任的后果,是大家都将不能拥有一个健全的社会。更应注意的是,行使自己的权利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责任,因为无视自己权利的结果,必使某些人侵犯他**利的意图得呈,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权利被剥夺,造成**。
人人都拥有自由平等的基本权利,还意味着每一个**都应该具有**的人格。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力量集团,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判断力,在社会的参与中具有**自主的精神。具有**人格既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自主的个体,也能够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和历史使命。现代社会组织中的上下级关系,是人们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的利益合作,它和等级社会中把等级作为社会的基本原则有根本性的不同。人只有走出依附的误区,具有充分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平等才能够得到落实,自由才有可能得到实现。
道德意识②。人类社会发展出三种基本的社会规范用以协调人际利害关系,道德是其中一种,另外两种是法律和伦理习俗。人的本性是自利的,这和善恶无关,因为善恶只存在于人际之间,是后天判断,而本性是生命本体之本能。法律依赖公共权力的强制保证,伦理习俗则是出于惯性的社会约定,道德则只能依靠自觉。社会规范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出于人际之间长期利益博奕的结果,都是人类理性的产物。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所有人甚至所有生命在深层次上息息相关,在这个层次上他人和自己是统一的,故而社会规范在本质上是一种平等的公共服务、一种个人与社会的理**换。法律只是要求不损人,文化习俗则要求照顾公共习惯,道德则还要求不自私。不自私意味着不能损人利己,不能侵犯公共利益,而且在相互地位不对称的情况下,强者有义务帮助弱者,紧急情况下甚至有必要牺牲自己以保护他人和公共利益。一个人道德的高下,不在于认识和判断,而在于实践,道德本质是实践的。道德最起码的表现是诚实和知耻,连这两点都作不到的人不可能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对他人是一个危险的存在。
道德是人类理性所能感知的最高层面,它服从于人的良知。道德高尚的人是人类文明的中坚,是文明之船在风波逆流中赖以不沉的柱石,是文明之旅面对黑暗时不灭的明灯。法律和习俗必须以道德为基础。任何与道德冲突的习俗,必定不是值得传承的良性习俗。任何违背道德的法律,必然是不具备正义基础之恶法,不可能是在充分自由平等下制定出来的法律,也即是说,这样的法律本身不具备充分的合法性基础,必须改良。
法治意识。道德不具有强制力,人不可能不经中介而自然处理公共事务,也无法公正的自行解决全部纷争。故公共事务必须委托公共机关处理,法规只能由公共机关确定和执行,公民所有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法律未规定者,可按道德判断及习俗行事。前提是公共机关必须充分体现公意,不能成为某几个人或集团的工具。这需要宪法保证,公共权力机关必须在宪法框架内行事。宪法是公民权利的象征,它必须载明公民的基本权利及责任。一切违宪的行为必须得到及时的制止,否则必然法将不法。必须明确的是,宪法是公民权利的结果,而不是像某些人认为的公民权利是宪法规定出来的。
纳税人意识。**是全体公民的公共服务机关,需要公民对其进行认可和支持,纳税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前提是此税必须是合理的,经过公众认可,而且不能被人**挪用。公民还应对自己所纳税款有清醒意识,纳税额在某种程度上表示社会贡献的大小。强行收取而不用于公共服务的经费,不是税款,而是侵犯公民财产权。未经公民同意或不合理的税项,也不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公民应通过合法的方式进行较正。纳税人意识还意味着参政、议政和督政意识。
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人有理性,有非理性(如感性、失常),还有超理性(宗教超现实的人类关怀)。理性是常态,理性即能根据生物趋利避害的本性所作出的自觉选择,不同于动物的本能选择。正是基于理性和超现实的人类关怀,所以人类才可以从愚昧走向智慧,从野蛮走向文明,从相互敌对**走向理性的平等合作,所以才有今天自由平等原则的确立。科学是基于理性、平等、实证、怀疑和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因理性而发展,理性因科学而进步。如果缺乏必要的科学常识,一个现代人也常常会闹出迷信的笑话。比起科学常识,科学精神是更为根本的文明基因。科学精神不只基于理性,还具体表现在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有根据就可以怀疑,不断进取和超越。故而科学理性精神本是生命精神的一种反应。很可悲的是,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仅为0。 2%,而且不少官员和学者同样缺乏起码的科学素养③。
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现代公**识所强调的每个公民权利义务的平等,就包括任何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不能以损害其他公民以及后代的公民对自然资源的同等权利为前提。人们结合为国家并将自己置于**的管理之下的首要目的是保护自己,**保护生态财富和坚持可持续性利用责任之不可推卸。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问题的突出,说明文明社会仅有自由、平等为基础原则还不行,还必须有和谐的理念。必须以良好的社会伦理和社会心理环境为依托而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友善和谐的关系。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只意味着对他人的负责和公正,还意味着对后人的负责和公正。
健康的心理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正常合理的竞争是文明健康发展的关键,健康的生活离不开健康的身心素质。保持自己的健康也是尽了一份社会义务。
不断学习,与时谐进的意识。与前相关,在这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不时时更新补充自己,使自己落后于时代发展,也是很不应该的。**必须不断改良公共教育,为人们的平等发展做出努力。
世界一体的意识。在全球化时代如果没有世界意识,必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但更主要的是,公民既是以自由平等权利为基础的,那么公民的最终意义已经是世界意义的,公民实质上是超越种族、民族、区域和宗教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世界胸怀。现代化本身和全球化是一体的。如果像某些国家把自由平等只限于一国甚至一种族之内,或执行内外双重标准,那么不说他虚伪,至少也是不彻底的。民族****、地区****的理论根据是出于对公民权利的曲解。在世界级问题逐步压倒地区级、国家级问题的现代社会,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有赖于世界公**识的觉醒和世界公共事务机关的有效运转。
在这九个组成部分里,最核心最基本的是公民的权利责任意识和科学理性精神,从这里可以引伸出完整的公**识,引伸出合格公民的基本标准。每个公民如果不具备这九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就无法说他(她)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有哪些
1.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诠释:
爱国守法。国家是一个**实体,是人民群众最高利益的象征和代表。爱国是每个公民的天职和第一义务,责无旁贷。守法,法是国家纪律的集中表现,人人必须遵守,奉公守法。
明礼诚信。礼是人们文明表现的一种行为规范。明者,懂也,明白也,实践也。诚信,诚者,实也,真也;信者,实也。诚信是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方面,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的道德准则,不诚不信,将无法群处。
团结友善。团结友善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原则和准绳。因为人是社会的人,彼此必然发生各种关系,而处理彼此关系必须从好心出发,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勤与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及优良传统,勤与俭相辅相成,终成大业。
敬业奉献。
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多选。
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遵纪守法。
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会公德发挥着维护现实的稳定、公道、扬善惩恶的功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强大的**监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社会公德的这种作用体现在肯定、维护和促进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
相关内容解释
社会公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是适应社会和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特殊且广泛的社会作用。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场所正常秩序和**环境、维护现实社会生活的最低准则,是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
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会公德发挥着维护现实的稳定、公道、扬善惩恶的功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强大的**监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
2001年**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十二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
2001年****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答案;选择C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包括什么?
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它不仅体现了道德的先进性与道德的广泛性的统一,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道德和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道德的统一。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道德要求。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遵纪守法。
扩展资料:
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提出的意义: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对社会**道德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是对中国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又体现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道德建设的新要求。
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对社会**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公共场所道德的要求是什么?
1、公共场所无乱扔杂物、随地吐痰、损坏花草树木、吵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
2、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全面禁烟,并有明显的禁烟标识;
3、影剧院、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会场等场所安静、文明,无大声喧哗、污言秽语、嬉闹现象。
扩展资料
全国文明城市实地考察方法具体有三种:
一是实景(情)模拟验证,如:拨打法律服务热线,拨打**举报电话等;
二是实地调查,即进入现场查证被考察对象是否符合测评标准,如:到社区查看相关工作记录等;
三是实地观察,即根据实地观察要求,在实地考察点、在一定时间内,对被考察对象进行实地观察。
参考资料来源:黄骅文明网-文明创建须知·第二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市民在公共场所的道德行为有哪些要求?
怎样遵守社会公德
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公共卫生、诚实守信、礼貌待人、敬老爱幼、尊重妇女、助人为乐。
由于人们共同生活的需要和人们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别的实际,要保证人们社会生活的顺利进行,必然要形成某些规则。如交通规则.卫生规则,公共场所秩序规则等等。特别是生活在繁华市区的人们,只要一出家门,不论是行路、骑车、购物、游园、会友、进餐、娱乐都会有一些规则或规定要遵守。
如果没有这些规则或不去遵守这些规则,就会象我们开头描述的那样,破坏社会公共秩序,污染公民的心灵,导致社会公共生活难以正常地进行。
反之,如果人们都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共准则,讲究卫生,助人为乐,敬老爱幼,谦恭礼让,社会公共生活就会和谐**,人们在公共交往中就会感到舒适、温暖、心情舒畅,人与人之间就能建立起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良好社会人际关系。
总之,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和他人的交往,为了使这种社会公共交往得以正常进行,就要求人们在交往中遵守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即遵守社会公德心。
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调节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使人们得以正常生产、生活和交往的道德准则。社会**社会的公德教育,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场合,以各种形式和方式,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形成和发展。
公德教育内容,要求待人接物谦虚、热情、诚实、正直、尊重和关心别人,特别注重尊敬师长,尊敬老人,尊重妇女,爱护儿童,尊敬烈军属和荣誉军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礼貌,讲整洁卫生,爱护公共财物,保护自然环境和国家资源,自觉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