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南宫乐民 给各位分享广东地区的农村有什么特色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广东的特色民居(广东的特色民居是什么)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广东的特色民居
广府民居通常指大珠江三角洲、粤西地区的建筑。岭南气候炎热,风雨常至,通风与*凉的要求是岭南建筑的共同特点。其一是依据自然条件(包括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等),体现出防潮、防晒、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功能特点。其二是大量吸取西方建筑精髓,体现了兼容并蓄的风格。广府早期的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官僚地主阶层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闭的建筑群。最初的砌墙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饰以花鸟、人物图案。清末在广州的西关民居密集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民居。内部布局紧凑,间隔灵活,正立面之门以“三件头”(脚门、趟拢和大门)、水磨青砖墙面、花岗石墙脚等构成其外表风貌。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侨乡出现有异国风格的碉楼,在城市出现别墅式居宅,均是开南国建筑风气之先。
岭南民居由于民系众多,历史悠久,对外交流频繁,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民居形式,有城镇型民居,如广州西关大屋,有广府的三间两廊式,有客家民居,有潮汕式民居,有侨乡碉楼民居等。由于岭南气候炎热,风雨常至,这里的民居形成小天井大进深,布局紧凑的平面形式,既便于防热辐射和风雨,又可以通风散热。同时岭南民系的复杂性和岭南文化的多元性,造就了岭南民居丰富多彩的现象。 广府民居风格在南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至清中叶已经相当成熟。主要代表形式是布局整齐的梳式布局村落和三间两廊式的合院。
(碧江金楼)
宗祠是广府村落的精神核心,同时,村前有水塘是所有村落的共同特点,水池边种上大榕树也是惯例,榕树之下的空地想来是仅次于宗祠的重要的民间文化传播场所。符合通风与*凉的要求是岭南建筑的共同特点,广府乡村建筑也是如此,一般来讲,建筑的一般材料是花岗岩(广州人叫麻石)和红砂岩(就是南越王墓博物馆所用的石材),两种石料分别呈红色和青色,这也是老百姓常说的青砖和红砖。村前有风水池塘,中轴线前端布置大祠堂,成为整个村落的构图中心。整齐通畅的巷道发挥着交通、通风和防火的作用。锅耳式的山墙此起彼伏,形成蔚为壮观的广府民居特色。岭南园林独树一帜,可游可居,在流动中求静观,在朴实中求轻巧,在繁丽中求淡雅。在五邑侨乡,则产生了多层的庐式民居和碉楼建筑,在平面展开的传统村落中格外突出,其多样性的西洋建筑风格和装饰题材洋溢着浓厚的异国风情,成为中国乡土建筑中的一支奇葩。
岭南的民风民俗(节日习俗),它的特点、特色有哪些?
南粤民众在岭南大地上繁衍生息了十余万年,他们创造了许多具有地域特点的民风民俗,虽然岭南是全国改革开放、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但是这些古老的习俗惯制并未在现代化的风云中黯然失色,仍然是岭南的象征。
以岭南的传统食品和居住习俗为例,岭南小吃、点心和粥品大多是民间流传之物。岭南古属楚地,端午纪念屈原的风俗一直盛行,粽子早有名气。《广东新语》记载:“广州之俗,……端午为粽,以冬叶裹者曰灰粽、肉粽;置苏木为红心,以竹叶裹者曰竹筒粽;三角者曰角子粽,水浸数月,剥而煎食甚香。”以竹叶裹的竹筒绿豆粽,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盛行;以苏木为红心的碱水粽,仍是东莞农村的端午节必备之品;久富盛名的肇庆裹蒸粽也是肇庆民众端午节、春节时的传统节日食品。粥,古称“糜”, 潮琼两地的群众至今仍沿用此古语,不管年岁丰歉,他们几乎每日食粥。在广州著名的粥品有状元及第粥、鱼腩粥、坠火粥、艇仔粥等等。广东点心以岭南小吃为基础,几千年来广泛吸取北方各地、包括六大古都的宫廷面点和西式糕饼技艺发展而成,足有一、二千种之多。代表名品有薄皮鲜虾饺、荷叶饭、娥姐粉果、叉烧包、荔浦秋芋角等,仍然是岭南大街小巷、茶楼酒店的常见之物。
客家围龙屋是岭南著名的传统建筑,其分布与客民分布相一致,多在山地及丘陵区域,以东江上游嘉应州一带及粤北各地为主,并延入广西、赣南、闽南诸地。曾昭璇先生认为客家围龙屋的独特构造是与客家人生活中的诸多需要相辅相承的,客家人是古代中原移民的后代,他们的祖先或为逃灾荒,或为避战乱而移入岭南。由于移动急速,受到当地土著居民的剧烈反抗,由此形成了他们既有农业形态又有防御特征的独特住宅建筑形式。这种住宅形式有利于客家族人团结自卫,巩固了客家民系的宗族观念。 即使进入现代社会,客家围龙屋仍然广泛存在于岭南地域的客家居住区,保持着坚韧的文化持久力,岭南传统文化的深厚与顽固可见一斑。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岭南大地也在尽情地上演着一幕幕现代时尚。改革开放以来,**在岭南设立了多个经济特区,岭南尤其珠三角地区成为中西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主阵地,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流行时尚率先在岭南大地上演。以节日民俗为例,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等大中城市和农村,过“洋节”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每当圣诞节前夕,在所有的城乡商店中,到处是圣诞节的节日礼品和用品,圣诞卡、圣诞树、圣诞礼物以及圣诞食品和圣诞之夜等文艺活动,使古老的大街小巷弥漫着西方节日文化氛围,其它的如“**节”、“母亲节”、“父亲节”也成为岭南民众节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过洋节,珠三角城乡近十年来,无论男女老少,过生日都要吃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许愿,而且在夜间举行仪式,统统都是西方的风俗,即使在农村也很普遍。充分吸纳西方现代社会的风俗时尚,使岭南地域的民众生活充满现代色彩。
传统民俗与现代时尚交织在一起,在岭南的城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人们常常上午喝早茶,下午去冰室吃冰淇淋,晚上在酒吧流连;在广州荔湾区,传统的骑楼、西关大屋与独具异国风情的沙面洋房互相掩映;在珠三角地区,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同时被使用,是办公、经商、旅游、日常交往的通用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特征愈加显著,成为岭南民俗文化的一道风景。
萝卜干怎么腌制好吃
萝卜很多人都喜欢吃,特别是腌制以后更下饭,那么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腌制萝卜的小妙招,一起来看看吧。
各色各样民居的特点
1、蒙古包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2、土家族吊脚楼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3、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它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4、西北窑洞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因为没有房子,就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
住宅平面布局多为严谨的四合院形式,有明显的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沿中轴方向由几套院组成,一般三进院呈“目“字型基本形式。院落之间多用矮墙和装饰华丽的垂花门作为分隔,有的在院落一侧或后面还建有花园。
5、傣族竹楼
傣族人居住区地处**带,气温高,因此傣族竹楼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
广东春节习俗有哪些?
<strong洗邋遢广东有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这一天**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迎接新年。这最初是广府人的过年习俗,但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全个广东。
准备新衣服家道富足者,新衣新裤新鞋新袜全身簇新;不富有者,不能购齐新衣着,但至少应有一件新上衣。这一习俗在惠州民间甚为讲究。
洗柚叶澡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郑重声明:回答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_迷信。
求广州比较出名的旅游景点及美食?
广州旅游景点
谷丰园
谷丰园座落在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广汕公路边,占地面积三千多亩。是集生态观光、会议、度假、休息娱乐、餐馆住宿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园区内有丰富的景点和游玩设施,传奇契爷石,让你贪图乾隆下江南时为村民排忧解难的真实写照;有惊险**的高空走钢丝、空中飞人等项目,是劳动实践、科普教育、户外拓展等基地。农家乐更是寓教于乐的体验型综合活动,包括野炊、烧烤、观鸟、推磨、钓鱼、翻地种菜等等。
地址: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谷丰园生态园林渡假村
自驾车游线路:经广汕公路,过萝岗长平收费站到均和,到九佛路口沿广汕公路北行300米转右40分钟便可到达。
门票价格:10元
派潭镇
派潭镇是增城市北部最大的山区镇, 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风景秀丽的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着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成功开发了白水仙瀑、大封门漂流、金叶子度假酒店等一批景区景点,举办全国攀岩锦标赛、登山节等节庆赛事活动,打响荔乡仙境健康游品牌,形成以“生态浴、休闲游、浸温泉、玩漂流、赏卧佛、观瀑布、登天梯、泡氧吧、听传说”为特色的生态休闲游的路线,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特色镇、都市农业基地镇。
地址:增城派潭镇(白水寨风景名胜区)
交通指南:广州经华南快速干线、京珠高速、街北高速、105国道、温南公路、灌村,到白水寨风景名胜区
门票价格:白水寨45元,大封门漂流188元、238元、288元不等
小洲村
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南部,是广州“万亩果园”保护区内的村庄,面积4.5平方公里。小洲村从元朝开村,是具有1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村。小洲村作为广州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难为可贵的是,这些文物古迹在大都会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仍能得到完整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
小洲村独特的水乡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艺术家来到这里进行艺术创作。是艺术家们寻觅创作灵感,写生、摄影的首选之地。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东路138号
交通指南:252、35、86、298、565、310路车
小石船旅游度假区
小石船旅游度假区位于白云区太和镇穗丰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总面积1000多亩,北倚的帽峰山最高峰海拔534.9米,是真正的自然氧吧,山水田园,反璞归真、一切回归自然。古树菜园、小桥流水、手工作坊、水车石磨、草屋篱笆,构筑浓浓的诗情画意。
地址:白云区太和镇穗丰村石船
交通指南:529、501、838、246、501路车到太和再转乘246A均可到石船路口
门票价格:全票45元
大丘园农庄
大丘园农庄位于从化市城郊镇,以生产仙蜜果(火龙果)为主,农场占地500多亩,从1993年创园起迄今有十四年的历史。
1997年,公司从**及世界各地引进仙蜜果种苗,并加以改良育种,目前农场的仙蜜果是质优品种,全系农场多年来所培育的新品种,甜味多汁,果肉滑嫩、细致,略带花香,口感极佳,为仙蜜果之极品,深受市场的欢迎。大丘园农庄成为农业观光、特色餐饮、科普休闲的旅游好去处。
地 址:广州从化城郊街光辉村
交通指南:天河客运站、广园客运站坐车到从化河东车站再打的或坐摩托
门票价格:免票
钱岗古村
座落于从化市太平镇,毗邻105国道,距离广州市区约40公里,全村共有900多座房屋,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绝大多数为明代所建,现已少人居住,村民大部份姓陆,是南宋末年左丞相陆秀夫后裔。
村里共有一间祠堂、九间书院、四间更楼,其中的祠堂名为广裕祠,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虽历经六百余载,由于有族人的自发精心保护和多次修缮,目前仍光彩袭人。
地址:从化市太平镇钱岗村
交通指南:自驾车沿105国道(广从路)至太平镇十字路口转118省道往增城方向,到沙溪路口转入沙溪大道即可
门票价格:25元
溪头村
位于从化市良口镇东部地区,距离广州市区105公里,村内河流众多,总长约8公里,是流溪河的主要源头之一。溪头村盛产三华李、青梅、红柿、沙糖桔等水果,其中最出名的是联溪三华李,年产达量200万斤,产值过百万元,每年1月份的“流溪花雪”李花节和6月份的三华李节都吸引了大批客人前来赏花品果。
寻着流溪河的源头,可以看到有数百年历史建筑群––福田里、金紫里、济阳里,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后,这些历史古迹依然安静地守在村中一隅。这里空气清新,生态保护良好,民风淳朴,是大都市居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细细体会和品位生活细节的绝佳去处。
地址:从化市良口镇溪头村
交通指南:距离广州市区约105公里,从化市区47公里,105国道12公里。自驾车沿105国道北上至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路牌,再前行200米转入三桠塘幽谷方向,沿村道前行10公里即到
门票价格:免票
祈福农庄
祈福农庄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市广路祈福新邨内,占地面积120亩。农庄内各式竹木结构的亭台楼阁,具有浓郁的乡村气息。高低错落的景点布局,加上弯弯曲曲的卵石小径,不乏生态园林的风格。农庄还是一个集环保、养殖、手工艺和饮食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点。
地址:番禺区市广路祈福农庄
交通指南:288、301、304、307、308路车
门票价格:20元
广州美食:
传统沙河粉
沙河粉是广州一种大众化的米制品。因此粉最早出自沙河镇而得名。其做法取白云山上九龙泉水泡大米,磨成粉浆蒸制,切条而成。沙河粉有百多年历史。其粉洁白薄韧,食法有干炒、湿炒、泡(汤粉)食、凉拌等。沙河饭店专门有沙河粉专席,除咸食、甜食外,还加以各式果蔬榨汁制成彩色沙河粉,色彩缤纷,味道各异。
泮塘马蹄糕
泮塘即在泮溪酒家附近,旧荔枝湾所在地。泮塘五秀(包括马蹄、茨菰、茭笋、莲藕、菱角)就产于这一带。马蹄糕是以糖水拌合荸荠粉蒸制而成。荸荠,粤语别称马蹄,故名。其色茶黄,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断,入口清甜爽滑,且带有一些马蹄清香之味。
荔湾艇仔粥
广州人称小舟为“艇仔”,艇仔粥就是这些以小艇为生,专营供应水边及船上顾客的小商贩所经营的粥品,主要集中在荔湾和东堤西濠口。光绪年间,在荔枝湾开始流行“扒艇”(划船),舟穿树影,画舫纵横,有粥艇在其中为游客供应特制的鱼生粥。如果岸上或另一艇上游客需要,粥艇上主人便一碗一碗地把粥品递卖过去,很受欢迎。渐渐地,连陆上的小食店也出售这种叫做荔湾艇仔粥的粥品。
蚝皇叉烧包
蚝皇叉烧包是典型的粤式点心,蚝味混合叉烧香味、香浓扑鼻、松软可口。好的叉烧包采用肥瘦适中的叉烧作馅,包皮蒸熟後软滑刚好,稍微裂开露出叉烧馅料,渗发出阵阵叉烧的香味。据说传统叉烧包的标准要求是:“高身雀笼型,大肚收笃,爆口而仅微微露馅”。
荷香糯米鸡
荷香糯米鸡是粤式饮茶必备的点心,普通的荷叶经过蒸笼一蒸,那股特别的清香融入了糯米内,鸡肉吃起来也特别的滑嫩,既可以作菜也可以当作主食。相传糯米鸡起源是解放前广州的夜市,最初是以碗盖着蒸熟而成,后来为小贩为方便肩挑出售,改为以荷叶包裹。古代糯米鸡以糯米、瑶柱、虾干粒,或去骨的鸡翼等作馅料精制而成。传统的糯米鸡的份量较大,足有三四两米,吃一个糯米鸡已差不多是半顿饭量。
酥皮鸡蛋挞
酥皮鸡蛋挞的水皮用面粉、白糖、鸡蛋、水制成、油酥、吉士粉、粟粉制作而成。在这些材料上分别调制水皮和油酥面团,放入冰箱冻至软硬适度,取出用三次四折进行起酥,擀成皮料,用花卡分割成圆形,垫入菊花盏内,加入蛋挞浆,入180℃的烤炉中烘烤至熟,脱盏即成。制作出来的蛋挞色泽金黄,美味可口,成为广式糕点的又一经典。
广州拉肠粉
肠粉亦称卷粉、猪肠粉(因形似猪肠,广州人也称之为拉肠),**战争时期由泮塘荷仙馆创制,现小食店、茶楼、酒家、宾馆均有供应。它是将米浆置于特制的多层蒸笼中或布上逐张蒸成薄皮,分别放上肉类、鱼片、虾仁等,蒸熟卷成长条,剪断上碟。加以上原料的叫牛肉肠、猪肉肠、鱼片肠和虾米(仁)肠;不加馅的则称斋肠;米浆中加入糖的叫甜肠。
干蒸烧卖仔
许多人一提到广式饮茶就马上会想起虾饺、烧卖。干蒸烧卖是用半肥瘦猪肉、虾仁、云吞皮和鸡蛋为主要原料,以生抽、白糖、盐、鸡粉、胡椒粉、生粉、料酒为配料加工制作而成,用薄面皮裹半露的肉馅料蒸熟,色鲜味美,质地爽润,爽口不腻。现在,有配以马蹄粒、笋粒等爽口配料,使其更加鲜香爽口,肥美不膻。广州也有的高档茶楼在烧卖里面用上鲜虾肉,这种新式的烧卖做法,味道极其鲜美,口感爽滑!所以,在广州喝早茶的时候,记得叫上一笼的干蒸烧卖仔。
广东有什么习俗?
南狮、佛山行通济、广州广府庙会、佛山秋色、潮州大锣鼓、英歌、烧塔、烧龙、飘色、粤西年例、佛山北帝诞庙会、广州波罗诞庙会、**王民俗文化节、傩舞等。
1、南狮:是起源于广东南海的传统民俗文化。民俗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必有扒龙舟、敲锣打鼓,舞狮子助兴,自古至今,长盛不衰。特别是得到港澳和海外同乡的传承发扬,在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富有喜庆色彩的民间活动更加兴旺。
2、行通济:是广东省佛山市一带的传统民俗活动。作为在元宵节期间举行的游玩祈福活动。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真正行通济是正月十六,行通济是反映传统信仰、风俗习惯及祈福仪式的民俗文化活动。
3、广府庙会:是广东"一城一特"春节活动之一,是广东省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广州市越秀区在传统元宵节期间,即农历正月十五至廿一举办的传统庙会。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广府庙会开幕式设在元宵节当天,为期七天,是一项广府文化嘉年华活动。
4、佛山秋色是广东省佛山市的传统民俗文化。指秋季农业丰收之时,当地民间举行庆祝丰收**,俗称“秋色赛会”或“秋色提灯会”,亦统称为“出秋色”。
5、潮州大锣鼓是广东潮汕地区传统音乐中的一种,是一种由锣鼓乐与管弦乐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变而成,是潮汕地区最具群众性的乐种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