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雷语易 给各位分享青砖水槽是什么用途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代西安城墙有哪些具体防御设施,各自作用?(西安城墙的防御功能)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古代西安城墙有哪些具体防御设施,各自作用?
西安城墙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由于唐朝末年战乱频繁,遭受了很大的破坏。朱元璋非常重视西安的地位。在建都地点未确定以前,廷臣也多次建议利用关中形势,建都西安。朱元璋特地派皇子巡视西安,察看建都之事。后来,朱元璋又将次子朱樉封为秦王。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古代**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防御重点。西安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楼。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最初的西安城墙完全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后来又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对西安古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四周环绕着又宽又深的城河,正对城门处设有可以随时起落的吊桥。吊桥一升起,进出城的通路便被截断。
城墙,是人们为防御外来侵袭而修造的自卫设施。西安城墙的防御性很强,城外的护城河为第一道防线。河上设有吊桥,是进出的唯一通道。吊桥白天降落在护城河两岸,供人出入。晚上吊桥升在空中,就断绝了进城的道路。城门外有间楼(也叫谯楼),用以打更和报警,为第二道防线。闸楼后边是箭楼,高30余米,外面墙体笔直,箭孔密布,便于了望和射击,这是第三道防线。箭楼和正楼之间是瓮城(也叫月楼),面积9348平方米,它的作用是:若敌人攻进,即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是第四道防线。第五道防线自然是正城门了。敌兵要攻破这五道防线,极其不易。
除了城门设防严密外,城墙四个拐角还修有角楼。作用是辅助城门,观察和防御四面外来之敌。整个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座马面(也叫墩楼)。每个马面宽20米,从城墙向外伸出12米,高低、结构和城墙相同。西安城共有马面98座,垛口 5984个,使城墙外侧成锯齿形。每个马面上原有可供驻守**的卡房(也叫敌楼)3间。城墙和马面上有女儿墙,墙上有既能藏身又能8奈望、射击的凹口和方孔。因此,西安城墙对研究封建社会的城市建设,历史、军事和建筑艺术,都有着很高的价值。
城墙在古代主要起什么作用?
主要作用:城市、城堡或领土的防御性建筑。
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由墙体和其它辅助军事设施构成的军事防线。旧时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
城墙防御作用的体系构成:城门、角楼、马面、护城河、瓮城。
城墙类型:传统城墙,边界城墙。
传统城墙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从狭义方面而言,它仅限于城市这一范畴,即包括一切城市的内、外城垣。广义的城墙,除了上述城市城墙以外,还包括属于陵寝、坛庙、苑囿等多类建筑组群的墙垣在内。尺度与规模上较城市城墙稍弱,但仍具备城门、门楼、角楼等内容。
边界城墙位于疆域边境的边城,出于防御而修建的,习称为长城,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于各国之间的,用以防御邻国的侵犯;另一类则是建于北疆,专为对付外来民族的侵略。
扩展资料:
现存的部分城墙:
1、南京明城墙,整体包括明朝时期修筑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墙,现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现完整保存25.1公里。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37府,152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历时达28年,终完成京师应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
2、肇庆古城墙位于肇庆市区内。始建于宋皇祐年间。现古城墙周长2801.2米,其中东段403.4米、西段376.9米、南段992.3米、北段1028.6米。城墙宽8米至18米,两边砌砖,中间填土,砖墙厚60厘米至120厘米。
城墙外围有28个突出的敌台。城砖有9种不同的规格,是历史上多次修葺的见证。当时为御敌兵,筑土墙,规模“仅容廨宇”。城墙历代有扩大和修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墙
化学的水槽有什么作用
可以吸收易溶
于水
的
有毒气体
,也可以观察
导管
在
水槽
中冒
气泡
来检验
装置
的
气密性
。
玻璃钢水槽是什么东西
水槽,是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或用来盛大量水的仪器,不可加热典型应用:高锰酸钾催化分解过**氢制取氧气,是实验室设备的一种,玻璃钢是材质它的优点是质轻而硬,不导电,性能稳定.机械强度高,回收利用少,耐腐蚀。可以代替钢材制造机器零件和汽车、船舶外壳等。
西安古城墙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是:西安古建筑以明城墙为代表,以钟鼓楼、大小雁塔为例,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以土木为主,这与中国古建筑传统的“亲地恋木”情绪有关,即使遗留下的古建筑是砖石建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仿木制的,典型的例子如西安市大雁塔。土木建筑随着时间流逝容易引起腐烂、虫蚀,而且易燃、耐水性差。
扩展资料
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现存城墙为明代建筑,全长13.7千米,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是在明太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指导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当时是西安的府城。
明太祖朱元璋将次子朱樉册封为秦王,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因而城池规模宏大坚固,再加上后来明清屡次修葺、增建,至今保存完好。
2004年初,西安市含光门段城墙道路工程施工,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今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受有关部门委托,配合工程,对该处暴露的城墙断面展开考古调查,认定它结构复杂,时间跨度从隋唐至现代,历经五次大的修筑而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城墙
水槽的分类
水槽结构上的分类
1、单盆型,2、双盆型,3、三盆型、4、带翼型
单盆型水槽盆体大,选用更为方便、舒适,目前市面上已有长度超过900mm长盆型。造型也更豪华气派,当然价格也是较贵。双盆型最为实用,一般多为子母双盆,也就是一个主盆加一个辅盆体,主盆洗涤,辅盆作净泡使用。三盆分工更为明确,其缺点是盆体大,大厨房才有用武之地。带翼型水槽在国内市不是很流行,不过在欧美比较流行。
单槽
高低槽
双槽
三槽
带沥水板
水槽按材质分类
水槽可分为铸铁搪瓷、陶瓷、不锈钢、人造石、钢板珐琅、亚克力、结晶石等多个品种,而其中不锈钢、人造石、花岗石(石英)这四种是比较常见的。
不锈钢:不锈钢水槽的使用范围最广泛,其金属质感能更好地融入厨房的整体风格中。不锈钢的型号分很多种,其中最适合制造水槽的是欧洲304不锈钢,它耐腐蚀、抗**、韧性好、坚固耐用。
花岗岩:花岗岩(石英)水槽,由花岗岩(石英)中最坚硬的高纯度石英材料混合了食品级高性能树脂,经高科技工艺高温压铸而成。花岗岩水槽可以有效杜绝划痕与污垢,还可耐300摄氏度的高温而不褪色。水槽原材料环保,无毒、无辐射。
人造石:人造石通常被用于橱柜的台面,它色彩丰富,可搭配多种风格的橱柜。只是质地不如不锈钢材质坚硬,在使用时要避免**或硬物的磕碰,以防划伤表面或破坏光洁度。人造石水槽每次使用后都需要将存留在表面的水渍用布轻轻擦掉,若长时间不清理,很容易造成顽固的污渍。
综合来讲,不锈钢材质的水槽耐用、耐磨、价格适中,性价比高,是使用范围最广的水槽。不锈钢水槽最好采用冷拉伸工艺,这样能保证钢材内部物理结构不被破坏,保持原有的抗腐蚀性,盆底不需要涂层,坚韧耐用,并且常用常新。
六朝古都西安的古城墙在古代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修古城墙?
古代城墙多是为了防止战乱以及维护治安,尤其是遇到灾年
有木有人可以告诉我元代文人的社会地位的资料?谢谢
蒙古统治者轻视读书人,所谓的下九流,读书人的地位比娼妓还不如。诗人也是读书人,当然地位低啦。
文人的社会地位臭老九就是起源于元朝,当时元朝推行的人种等级制度,蒙古统治者实行的科举制度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当时把全国划分为四等人:一是蒙古人;二是色目人,其中包括西夏、回回等西北各少数民族;三是汉人,包括契丹、女真和原来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四是南人,指长江以南的汉人和西南各少数民族。
元代科举考试,共举行过9次(其间由于伯颜擅权,执意废科,还曾停科两次)。科举规模,无论就取录人数或进士的地位前途,都和唐、宋相两朝难以相比。元代后期50多年,科举取士(包括国子监生员会试中选者)共1200余人,占当时相应时期文职官员总数的4%。按比例,只相当于唐代和北宋的十分之一强。元行复科举后54年间,可以确定以科举进身参相者共9人,其进士中官至省部宰臣(包括侍郎)、行省宰相及路总管者,据目前所知,亦不过六七十人(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上册)。
蒙古统治者对汉人和南人很不信任,也很少任用他们做官。国家的重要官职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的上层分子担任,因此科举考试对于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初年,一些汉人官员不断建议实行科举取士,但是朝廷总是议而不决。
都说“学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读书人读书却没有办法做官员,那么书生还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