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独孤念菡 给各位分享佳木斯东部地区包括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佳木斯-兴蒙地块(佳木斯兴梅公园地址)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佳木斯-兴蒙地块

早加里东期变质事件和岩浆事件的确定,为认识东北地区各变质地块的固结时间提供了重要证据,泥盆系—下石炭统的沉积与生物化石组合特征为认识各固结地块的演化提供了依据,大兴安岭早石炭世岩浆弧的发现为认识东北地区各变质地块的演化关系提供了重要信息。

佳木斯-兴蒙地块

(一)佳木斯-兴蒙地块的建立

东北地区泥盆系—下石炭统主要发育在西部大兴安岭地区和东部佳木斯地区,二者的建造特征和生物化石组合明显不同。西部兴安地块发育的泥盆系—下石炭统以活动**边缘背景下形成的海相火山-沉积建造为特征;东部除吉中地区发育上石炭统余富屯组火山建造外,其他地区均为稳定**边缘环境下形成的海相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沉积建造,在佳木斯地块东缘直接超覆在花岗岩风化壳之上。佳木斯地块东缘的泥盆系中生物化石兼有北美和华南区分子,与大兴安岭地区具有欧洲和西伯利亚区分子的泥盆系明显不同。早石炭世沉积与泥盆系具有类似的特征,西部地区以海相沉积为主,而东部地区为一套滨-浅海相火山-沉积建造。东部地区早石炭世灰岩中的海相生物仅见于华南区,其中有2个种属属于滨太平洋陆缘区的产物,在***和兴安地区从未出现过(黑龙江省地质志,1993),表明一直到早石炭世东部和西部之间仍有古陆分隔,应为松嫩—佳木斯地块。晚石炭世,东北地区整体隆升为陆,广泛发育河湖相沉积,并产安加拉型植物化石。根据大兴安岭早石炭世岩浆弧东、西两侧泥盆系—下石炭统生物特征的不同,以及晚石炭世陆相沉积的分布范围已经跨越了大兴安岭东缘的早石炭世岩浆弧,说明加里东期固结的各地块在经历了相对**的演化阶段后,于晚石炭世之前沿着大兴安岭东缘完成了碰撞拼合。***中部西乌珠穆沁旗上石炭统格根敖包组沉积不整合在蛇绿混杂岩带之上(沈阳地调中心,2006),也支持这一认识。

由此可见,东北地区经加里东期构造-岩浆事件最终固结的两个相对**的变质地块(佳木斯-松嫩地块和额尔古纳-兴安地块)在早石炭世碰撞拼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复合地块,之上发育了泥盆纪—早石炭世、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沉积盖层,将这一复合地块称为“佳木斯-兴蒙地块”,简称“佳-蒙地块”,包括华北板块以北,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以南,锡霍特-阿林地体增生带以东的广大区域,主要构造单元有额尔古纳-兴安地块、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以及俄罗斯一侧的相关地块。

(二)佳木斯-兴蒙地块的演化

佳-蒙地块形成后,作为统一的构造单元,古生代—中生代经历了3个阶段的构造演化,第一阶段发生在晚石炭世—中二叠世,为佳-蒙地块**演化阶段,整体南海北陆;第二阶段发生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以古亚洲洋的闭合和佳-蒙地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拼合为标志;第三阶段发生在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初,以佳-蒙地块东缘锡霍特-阿林地体的增生和北缘与西伯利亚板块的碰撞拼合为标志。上述三大阶段的构造演化过程不仅在佳-蒙地块周边形成了3条时代不同、特征明显的边界构造带,即南缘的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缝合带,东缘的同江-密山地体拼贴带和北缘的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而且导致佳-蒙地块之上出现两次明显的沉积间断,普遍缺失中—上三叠统和上侏罗统。

(三)佳-蒙地块的边界带性质

1.南部边界带特征及构造-沉积效应

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一线一直被视为华北板块与东北地块之间的缝合带。但佳-蒙地块南部从晚石炭世到中二叠世连续的海相沉积说明,这一期间地块南部一直处于与大洋(古亚洲洋)相通的**边缘环境。**圈结构证据显示(图1-13),在赤峰—沈阳一线的华北板块北缘之下存在一厚达130km 以上的巨厚**圈根,呈东西向展布,西宽东窄,在梅河口附近转为北东向,向东并没有越过敦-密断裂,反映了敦-密断裂的左行走滑对西部的**圈根产生了明显的拖曳作用。增厚的**圈主要发生在华北板块之下,重力异常特征也显示出有类似的特点,宽达近200km的东西向重力低异常带向东延续到赤峰以东地区,被平行于大兴安岭重力梯度带的北东向构造截断。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分析,华北板块北缘巨厚**圈的形成应与古亚洲洋板块向南的俯冲消减及南北陆陆碰撞有关。华北板块北缘曾存在一个东西向展布的造山带,在碰撞带附近发育有众多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碰撞后隆起型花岗岩,南北两侧发育早三叠世陆相紫红色粗碎屑沉积,证明佳-蒙地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拼合时间发生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块东缘和北缘仍处于邻海**边缘构造环境,接受了晚三叠世至早—中侏罗世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

2.东部边界带特征及构造效应

东部边界指佳木斯地块与东部那丹哈达地体之间的同江-密山断裂,该断裂属于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与锡霍特-阿林地体之间南北向断裂带的一部分。地体增生前,佳-蒙地块东缘发育两套**组合:一是早—中二叠世的中基性-酸性火山岩夹含暖水型动物化石的碳酸盐岩,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形成于活动**边缘环境;二是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海陆交互相-海相被动**边缘沉积。中侏罗世晚期,含有洋壳性质的基性-超基性岩(辉长岩锆石U-Pb年龄为166Ma)和放射虫硅质岩组合特征的锡霍特-阿林地体由南向北增生到佳-蒙地块东缘,同时佳-蒙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沿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碰撞拼合,形成统一的东北亚**。

地球物理特征表明,中国境内锡霍特-阿林地体与佳木斯地块的增生拼贴界线位于宝清附近(图1-14)。M T结果显示,宝清附近存在一近于直立的电性结构界线,以东地区的佳木斯微地块以高阻为

图1-13 华北板块与佳-蒙地块碰撞带**圈结构及地质解释剖面**圈厚度

(据卢造勋等,2005)

图1-14 佳木斯微地块与完达山地体电性结构特征

特征,以西的那丹哈达地体则以低阻为主,间有高阻块体为特点。拼贴界线浅部界面平缓、向西倾斜,而深部近于直立。值得注意的是,西部是佳木斯微地块的变质岩和花岗岩出露区,称桦南隆起。电性结构显示,桦南隆起在7~15km 深度之间存在一水平产出的低阻带,之下为结构均匀的高阻区;东部那丹哈达地体区在8km 之上为水平分布的电性结构,而之下为高阻、低阻相间,产状近直立的电性结构。在研究东部盆地构造演化中对这种电性结构的地质构造意义应予充分关注。

3.北部边界带特征及构造效应

佳-蒙地块北部边界为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碰撞拼合时代为中侏罗世(Killirova,2004;2006)。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的西段和东段特征明显不同。西段南侧发育乌舒蒙盆地,与我国境内的漠河盆地相连。乌舒蒙盆地北陡、南缓,盆地内发育有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中侏罗统以陆相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夹少量海相碎屑岩,进入我国的漠河盆地中侏罗统均为陆相沉积。沉积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加深(图1-15)。东段北侧发育尤达盆地,该盆地南陡、北缓,是晚侏罗世由南向北逆冲形成的前陆盆地。

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西段和东段的构造-沉积特征及盆地类型特征表明,西段闭合时间早,碰撞以北部地块向南逆冲为特点;东段闭合时间晚,碰撞以南部地块向北逆冲为特点。这说明东部和西部的动力学背景不同,西段应属于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域,而东段属于滨太平洋构造域,这两个构造域的转换界线表现在盆地上,即是松辽盆地-阿穆尔-结雅盆地的西界。

图1-15 漠河盆地的南北向重力和电法剖面图

佳木斯市区分为哪几个区

佳木斯市区分为4个区,分别是:前进区、向阳区、东风区、郊区。

1、前进区

前进区,位于佳木斯市区中部,辖区东起安庆路与东风区接壤,西至中山路与向阳区相邻,南至郊区四丰乡和平村,北邻松花江岸。

2、向阳区

向阳区,西起红旗路、万新街与郊区为邻,东至中山街与前进区接壤,南起同三高速公路,北至松花江(柳树岛)。全区总面积38平方公里,,有汉、朝鲜、满、回族等民族。

3、东风区

东风区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东部,东与桦川县毗邻,南与郊区长发镇接壤,西至安庆街与前进区为邻,北抵松花江。

4、郊区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腹地,东邻桦川县、南接桦南县、西与依兰县毗连、北与汤原县接壤。是佳木斯市行政中心所在地。

扩展资料

佳木斯市的历史:

佳木斯地名源于满语“甲母克寺噶珊”,意为“站官屯”。

1934年至1945年曾为伪满洲国三江省省会。东北沦陷后,1934年12月1日,伪满新设三江省,伪省公署驻佳木斯。同时伪桦川县公署移驻佳木斯镇。

1937年6月27日,伪满决定,调整行政区划,设置佳木斯市,9月成立佳木斯市制筹备处,12月1日正式成立伪佳木斯市公署,由三江省管辖。

1945年“九三”**战争胜利后,同年10月下旬,在中国***领导下,在佳木斯成立三江地区行政公署;11月21日,撤销三江地区,设置合江省,省**驻佳木斯市。

1946年将市郊纯农村部分村屯划归桦川县管辖。1946年至1949年为我*最早建立的省级人民政权合江省省会,张闻天同志任省委**。

参考资料来源:佳木斯市人民** - 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前进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向阳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东风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郊区

参考资料来源:佳木斯市人民** - 佳木斯概况

参考资料来源:佳木斯市人民** - 建制沿革

佳木斯市有哪几个区,有哪几个所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