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是有踏青[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郊游[“郊游”( jiāo yóu),指到效区或人少的地方游玩。]的,清明节踏青是一直一来的传统活动,这些传统活动到现在似乎已经没有继承多少了。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清明出游[出游汉语词汇。]踏青居多。

清明节是有没有踏青郊游的

2、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农耕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nong geng,意思是农业耕作。]祭祀的迎春[迎春花学名(Jasminum nudiflorum Lindl. ),别名迎春、黄素馨、金腰带,落叶灌木丛生。]习俗。《尚书·大传》曰:“春,出也,万物之出也。”在西周,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就已成为礼制。据《礼记·月令》载:“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至,以迎春东郊。”先秦时,齐国有“放春三月观于野”之俗;鲁、楚也有春日出游之习。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