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汪依之 给各位分享石刻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名言警句石刻文化意义?(名言警句石刻文化意义和价值)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名言警句石刻文化意义?

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书法艺术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来.

为什么要保护摩崖石刻?

名言警句石刻文化意义?

摩崖石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物,具有重要的书法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但是摩崖石刻常年经风吹、雨打、雷击侵蚀等自然破坏,对摩崖石刻进行保护已刻不容缓,且意义重大。同时,针对石刻现存的一些问题,在进行了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方案。希望对普陀山石质文物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对普陀山佛教艺术传承、历史文化研究及舟山市人文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世界八大石刻?

第一名:美国——拉什莫尔山(美国总统山)
这是一座由加特森·博格勒姆创建的著名花岗岩纪念碑雕塑,位于美国总统纪念公园。由于这座山是美国著名律师查尔斯·E·拉什莫尔拥有的一座花岗岩矿山,因此以其姓氏命名为“拉什莫尔山”。这里60英尺高的总统头像雕塑呈现给大家美国第一个150年的历史,这些头像从左导游依次为: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西奥多·罗斯福和亚伯拉罕·林肯。整个公园占地面积1278亩,海拔为5725英尺。
四个巨大的石雕像,石像的面孔高18米,鼻子有6米长。四个巨像如同从山中长出来似的,山即是像,像即是山,巨像与周围的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形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有200多万来自各地的观赏者到此来领略巨像的风采。现在,拉什莫尔山不仅成为了一个世界级的旅游胜地,还成为了美国文化中美国总统的象征。同时,在当代流行文化的影响之下,拉什莫尔也衍生出了许多其他含义。
第二名:中国——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地处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由于当地水势相当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于是唐朝时期唐玄宗开始建造此大佛至唐德宗,前后历经90年的时间才完工。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膝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座。大佛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5.5米,脚面可围坐白人以上。由于大佛雕像非常的庞大,游客们就像小矮人一样围绕其四周观看。其面向峨眉山屹立在三江的“聚会场所”。过去的二十年,大佛饱受自然风雨和污染的侵蚀。幸运的是大佛并没有受到损坏。
第三名:印度——马哈巴利普兰岸上寺
马哈巴利普兰岸上寺,八世纪初由帕拉瓦国王建于印度的马哈巴利普兰海湾。实际上由两座背靠背的神殿组成,一座面向东方,较小的则面向西方。岸上寺屹立在孟加拉湾的边缘。涨潮时,海浪会拍打寺体,墙壁即周边的雕塑已经历经了1300年的风吹浪打,却依旧安然无恙。
这里有许多5-8世纪的名胜古迹,最著名的是马哈巴利普兰浮雕。马哈巴利浮雕凿刻的海边两块高达60米的巨岩上,讲的是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诗的《摩柯婆罗多》中的英雄阿朱那的故事。有形象生动的神灵、魔鬼和动物的图像100多幅。
第四名:埃及——阿布辛贝
阿布新贝位于埃及与苏丹的交界处,公元十三世纪时,这所宫殿是给当时在位67年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修建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于纳塞而湖水的上涨,建造阿斯旺大坝的时候,为了防止被淹,神庙被切割成石块移至高于河床的后山上再重新按照原来的样子进行组装。
法老的神像与其他三座神像威坐于圣殿最里面。神殿正面是法老自己四座巨型,约有20多米高,虽然其中一座在古时候已被破坏。门口上的小立像是太阳神,因为面向东方,晨光可直射入庙内。阿布辛贝神庙以及其雕刻师炫耀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利,所以法老面部塑造得庄重威严,具有写实性。不可否认的是,阿布辛雕刻师世界艺术史中比较精彩的一笔。
第五名:中国——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于中国重庆,是在悬崖边上凿成的,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著名的艺术瑰宝、历史宝库和佛教圣地,也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大足石刻群有75处,拥有雕像5万尊,铭文10万余字,它被誉为“石刻之国”。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代650年,并在明代和清代进行修建。大足石刻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好,更是世界罕见。众多国内政要、名人为之惊叹并大家赞誉,也是中外游客川渝之行的必游之地。
第六名: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
据说,婆罗浮屠是一座9世纪时期位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马格朗地的大乘佛教佛塔。奇迹上,此佛塔的实际存在时间比那个时间还要古老很多。这座塔工九层,上面三层是圆形,下面是六层方形,装饰有2672块浮雕和504尊罗摩居民的雕像。每面墙都上都有一个有关大佛出身的故事以及佛手的故事。主圆塔位于最顶层中心,其四周的里面坐着72个罗摩居民雕像的穿孔佛塔。
第七名:阿富汗——巴米扬佛像
巴米扬佛像是被刻在悬崖边上两座站立着的纪念雕塑,其位于阿富汗中部哈扎拉贾特区的巴米杨大峡谷。处于距喀布尔西北230公里,高度2500米的位置。巴米扬大佛建于6世纪,是印度希腊艺术混合的典型。这些雕塑主要是峭壁上的石头凿刻而成,具体是由蓝本泥草混合并涂在表面。
佛像由两座分别高达53米和58米的石雕像组成,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高的石雕立佛之一。
第八名:中国——炳灵寺石窟
沿着黄河峡谷的炳灵寺拥有一系列天然巨大的石窟,其中充满了雕刻了一些列佛教雕塑。它横于躺永靖内黄河汇入刘家峡水库,也就是刘家峡大坝的北边,据兰州大约80公里。这些石窟的雕刻进展持续了上千年。
炳灵寺石窟雕像776躯,其中石像694躯,泥塑82躯,主要人物有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无量寿佛、弥勒佛及各种菩萨、佛等。炳灵寺以石雕而著名,是中国著名的石窟寺,号称全国四大石窟之一,其艺术价值仅次于敦煌莫高窟。

推石什么意思?

意思用手抵着石块向外或者是向前用力的推动。“推”的基本含义为手抵物体向外或向前用力使物移动,如推车、顺水推舟;引申含义为使用工具向前移动进行工作,如推头、推土,在日常使用中,“推”常做动词,表示从手,隹声。“石”的基本含义为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如石破天惊;引申含义为指石刻,如金石;指古代用来治病的针,如药石、药石之言,在日常使用中,“石”常做名词,表示石磬,古乐器名,八音之一。

泰山石刻来历?

一 泰山石刻的含义
所谓石刻,从广义上说,是指以**为原料,经过物理加工而成的文化产品。
广义的石刻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用**制成的各种工具。如原始社会所使用的石刀、石斧和至今尚有使用的石碾、石磨等。第二类:用**加工制成的建筑材料。如石柱、石础和石坊、石亭的构件等。第三类:用**雕成的艺术品。如石狮、石翁仲、石雕像、汉画像石等石雕艺术品。第四类:镌刻文字的石刻。
本书所指的“泰山石刻”,专指分布在泰山区域内(包括泰山上下及泰山周围的莱芜、长清、新泰、肥城、平*、东平、宁阳等地)刻有文字的石刻,即所谓狭义的石刻。汉画像石和石阙若刻有“题记”等文字,亦列为泰山石刻。
古人把金刻、石刻视为一体,统称“金石刻”,其学科称“金石学”。其中的石刻,即指刻有文字的石刻;金刻指镌刻浇铸在钟、鼎等金属器物上的文字。宋赵明诚《金石录》即把金刻、石刻集为一书,凡三十卷,著录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二千种。清冯云鹏、冯云鹓合著的《金石索》,把金刻、石刻、砖刻等集为一书,凡十二卷。
其中《金索》六卷,分为钟鼎、量度、杂器、泉刀、玺印、镜鉴等类;《石索》六卷,分为碑碣、瓦砖两类。凡所著录,上起商周,下迄宋元,皆绘其图像,摹其文字,并附以考证。
为了集中力量研究好泰山石刻,本书对于金刻、砖刻、瓦当刻、水泥刻、木刻等暂不涉及。
二 泰山石刻的源头
我国有文字的石刻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石刻文字是上层建筑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密切相关。
商周时期,青铜器开始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使用,至周代后期铁器开始使用,石制镌刻工具被金属工具替代,为石刻文字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石刻文字在这种条件下相继出现。其特点是数量少,字数少,记载的内容简单,能流传至今的少之又少。
《墨子》一书曾多次出现“著之竹帛,镂之金石”的记载。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可见春秋战国之际已有金刻文字和石刻文字。
关于在泰山上刻石,《管子》、《庄子》都有记录。《管子》云:“无怀氏封泰山,刻石纪功。”庄子曰:“易姓而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者,七十有二代。其有形兆垠堮勒石,凡千八百处。”(《续汉书·祭祀志》注引)
不过相比之下金刻文字保留时间较长,故后世出土的钟鼎文字相对较多;而石刻文字保留时间较短,故后世存留的石刻文字相对较少。虽然泰山至今未发现商周及更早时期的石刻文字,但通过上述记载可以推测,先秦时期泰山已有刻石存在,且数量不菲:“凡千八百处”。这对研究泰山石刻的起源,大有裨益。
考古证实,商代已有石刻文字。
1935年,在安阳殷墟出土《石殷断耳》,耳上刻文12字,经考证属殷代帝乙、帝辛时期的遗物。
1973——1974年,在江西清江县吴城村出土带符号或文字的器物38件,上有66个符号,其中石质器物(石范)3件,上刻符号6个。1975年又陆续出土77个符号,其中在石器上刻划的符号有4个。可见石刻文字是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出土《公乘得守丘》刻石,刻文2行19字,经考证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
唐初在陕西岐州三畴原发现的石鼓,唐兰先生考证为战国时期秦献公十一年的遗物。石鼓共10个,每鼓分刻一首歌颂帝王**的四言诗,为大篆体。
从以上商周时期的刻石,可见其演变的趋势是:文字由少到多,内容由简到繁,其书体由符号到象形文字再到大篆体。
据《史记·封禅书》引管子的话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韩诗外传》云:“古封泰山禅梁父万余人,仲尼观之,不能尽识。”又据汉班固《白虎通义·封禅》云:“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皆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迹以自效也。”说明禹、汤、周成王等帝王来泰山封禅,皆有刻石记功之举,只是由于年代久远,早就毁坏或埋没,没有流传至今罢了。
世传湖南衡山的《岣嵝碑》、贵州安顺《红岩刻石》、朝鲜《锦山摩崖古字》、河北赞皇《坛山刻石》、江苏常州《吴季子墓碑》及浙江卫州《比干墓字》为商周时期的刻石,是最早的石刻文字。但经详细考证,皆为赝品。《石殷断耳》文字、《吴城石刻》符号、《公乘得守丘刻石》和《石鼓文》,是我国石刻文字之始,但在历史文献上没有明确记载。
既有实物存在,又有历史记载相印证的最早石刻文字,当为秦《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此乃中国真正的石刻源头。

我们村里有一石头不知刻什么字有象征意义?

刻村名。

刻上“状元村”、“府台村”、“员外村“、”及第村“也行,要是以前有的话”。“镇妖石“、“伏魔石”、”通灵石“、”补天石“、”孕空石“。还有就是记载村里出现的大事。

原碑帖和现代的区别?

现代汉语词汇里的碑和帖,统称为碑帖,指的就是我们用来学习书法的范本。但在古代,碑是碑,帖是帖,碑和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书学概念。

“碑”,《说文解字》释为“竖石也”,即竖在地面上的石头。这种竖石在古代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置于祠庙中,用来拴即将被宰杀的用于祭祀的牛、羊等牲口用的。二是置于宫中用来观测日影的“计时器”。三是临时竖在墓*旁,作为引绳下棺用的固定石桩。显然,这三种竖石,在最初是没有刻画文字之必要的。后来竖石上刻画了文字,并发展成固定的模式,具有了固定的功用。置于祠庙的竖石刻上字之后,就逐渐演变成一种“公文碑”或“记事碑”,置于宫中的则演变成纪念碑。至于临时竖立于墓旁的那种竖石,其后来的发展变化,无论从内容、外观还是形制以及数量上,都有目的、有规则地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坟墓文化,以致后来一提起“碑”,人们必然就和墓碑发生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碑”就是墓碑了。“帖”的现代汉语意义是书法的临摹范本,古代则是指写在丝织物上的标签。《说文》“帖,帛书署也”。自《淳化阁帖》之后,“帖”就有专指了,就是专指这种刻制的汇帖。与碑相对应,帖是专门用来学习书法的范本。通过上述分析,“碑”与“帖”的区别就显而易见了。首先是功用不同:碑是献给死者,或是献给祖先,后人为其歌功颂德。而刻帖则是专为学习书法或研究者提供的名家法书的复制品。第二是刻写的内容和方法不同:碑文是颂德、表功、祭奠、怀念之类的文字。刻帖则是经过挑选,择其最优秀的传世名作而上石的。所谓方法不同:刻帖是把名作完全仿真、一丝不苟地刻制,力图再现原作的本来面目。刻碑则不然,有些是认真的,有些并不认真,甚至是直接奏刀的。于是在风格上就有明显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