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百里立凡 给各位分享晋制有哪些配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东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东周青铜器图片)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东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东周青铜器,魅力无比,特点很多,具有历史悠久、数量庞大、体型丰满、珍品荟萃、铭文优美、工艺精良等优势。

东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我国青铜器早在夏代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其实以工具和小件饰品来说,在原始社会就有了。从数量上讲,到了难以测算的程度,据不完全统计,从汉代至今,出土有铭文的就有1万多件。

关于工艺,无论采用什么办法铸造,均是精益求精,绝无粗制滥造的现象,因为青铜器在古代逐渐由一般用具演变为代表国家社稷的象征和*隶主身份的标志,是当时宗法礼制的化物,总之,东周青铜器具有众多的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的无限魅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舞蹈有什么特色?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先秦被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到汉代,《诗》被朝廷正式奉为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br>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形式。只是经过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乐谱和舞姿失传,只剩下歌词,就成为现在所见到的一部诗集。<br> 《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风”包括二南(周南、召南)、邶、鄘、衛、王(指东周王畿)、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个地区的诗歌,合称十五国风,共160篇。“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分小雅、大雅、共105篇。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大雅全是贵族作品。“颂”分书刊号颂、鲁颂、商颂、共40篇。“颂”大多是国君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诗经》的译本,为这些国家的人们所喜爱。<br>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先秦被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到汉代,《诗》被朝廷正式奉为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风”包括二南(周南、召南)、邶、鄘、衛、王(指东周王畿)、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个地区的诗歌,合称十五国风,共160篇。“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分小雅、大雅、共105篇。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大雅全是贵族作品。“颂”分书刊号颂、鲁颂、商颂、共40篇。“颂”大多是国君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楼兰古城有什么宝物?

一、 石器

1、细石器遗物 主要有柱状石核、盘状刮削器、细石叶三角形石镞、桂叶形石矛、励石等,均为在罗布泊沿岸和楼兰城采集,现藏自治区博物馆、新疆考古研究所和巴州文馆所;扇形石核、石镞、刃片等,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库鲁克塔格山脚采集,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2、其他石器 有石刃、石花押等,均为楼兰古城出土;料石串珠,为瓦石峡古城出土。现藏自治区博物馆和新疆考古研究所。

二、 陶器

1、 汉代遗物 主要有:①陶碗,高5.3厘米,口径7厘米,夹砂红陶。②带流陶杯,通高9~10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1厘米,有宽而较长的流,流长和宽均为4.5厘米,槽深2.5厘米。土红色,直口微鼓腹。大平底环状单耳。③陶灯,通高12厘米,灯盏直径8.5厘米,盏高4.6厘米。底径5.7厘米,夹砂灰陶。上述陶器均为楼兰古墓出土,现藏自治区博物馆。

2、 汉-晋时期遗物 主要有:陶甑,高24.5厘米,口径25厘米,壁厚0.8厘米,夹砂粗灰陶质,口微敞,尖唇,短颈,曲肩,肩上有二扳式小耳,平底,底部有许多小圆孔。楼兰古城出土,现藏于自治区博物馆。

3、 宋-元时期遗物 ①陶虎子,最大腹径30厘米,高20厘米,流长8厘米,直径5厘米,夹砂灰褐陶,圜底带状提梁,腹部刻划浪纹、锥刺纹等。②陶坩埚数件,通高8~11厘米,直径5~6厘米,圆柱形,圜底,内壁残留铜渣。瓦石峡古城遗址出土,现藏自治区博物馆和新疆考古研究所。

三、 木器

1. 陶石并用时代遗物 主要有:角形木杯,通高16.5厘米,口径6厘米,利用圆木自然形态加工而成,平口,中间掏空。还有木刀、穿木羊角、轮脊形木条、木雕人像等,为孔雀河古墓出土,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2. 汉代遗物 主要有:①高足木盘,通高13厘米,四柱足承托一椭圆形木盘,木盘长39厘米、宽24厘米、厚3厘米;②折肩木环,通高14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6厘米,折肩双腹敞口,沿外折,上腹部作内弧形,下腹部斜收作小底,两腹间内刻绕体弦纹两道,圆形小平底。均为罗布泊高台古墓出土,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3. 汉-晋时期遗物 主要有:镂空木牌,通高9厘米,宽5.3厘米,厚1.5厘米,略呈方形,有一短柄,器身中镂有二长条孔。此外,还有雕花木牌、木俑等。均为楼兰古城出土,木梳为米兰古城采集,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四、 漆器

汉代遗物。主要有漆环、漆器盖等,均为罗布泊高台古墓出土,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五、 骨器

1. 铜石并用时代遗物 主要有:骨针,长10厘米左右,柄部刻有几何形纹饰。孔雀河古墓沟出土。

2. 汉-晋时期遗物 主要有:骨梳、骨雕动物饰件。均为楼兰古城出土。

3. 唐代遗物 主要有:吐蕃文卜骨,长17.5厘米,宽2.3~10.7厘米,骨上墨书吐蕃文4行。米兰古戌堡出土。以上骨器现藏自治区博物馆和新疆考古研究所

六、 铜器

1. 汉代遗物 主要有:铜镜(残),罗布泊高台古墓出土,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鼓腹,圆底,壁薄如纸,有对称两钮耳。②铜镊,长5.4厘米,镊身宽0.8厘米,镊柄长有活动箍,可以上下收放。此外,还有小铜人、铜针、铜环、燕尾式铜镞,以及各种铜饰物等。均为楼兰古城出土,鎏金铜鹿、铜钗等为米兰古城出土,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2. 宋-元时期遗物 主要有:铜矛,长6.2厘米,宽2.5厘米,矛头残断,中间起棱,两侧矛刃扁薄锋利,矛柄长1.5厘米。此外还有铜勺、各种铜饰牌、铜首饰等。均为瓦石峡古城出土,现藏自治区博物馆和新疆考古研究所。

七、 铁器

1. 汉代遗物 主要有:铁镞,共6件,均为三棱形带翼铁镞,长5-8.9厘米,宽2厘米。现藏自治区博物馆。

八、 古钱币

1. 汉代榆夹半两钱 圆环孔,钱径0.9厘米,孔边长0.3厘米,厚0.8厘米,无内外廊,正面有“半两”二字,背面平正;新莽大泉五十,圆环方孔,钱径2.5厘米,孔边长1.7厘米,外廊0.1厘米,面铸“大泉五十”字样;贵霜钱币,圆形无孔,直径2.7厘米,厚0.3厘米,钱面图案似为单人骑驼。以上古币均为楼兰遗址区采集。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2. 其他古钱币 主要有汉代的五铢钱、新莽时期的货泉钱币、唐代的开元通宝等。在楼兰古城、米兰古城和瓦石峡古城均有采集,现藏自治区博物馆、新疆考古研究所和巴州文管所。

九、 玻璃和玻璃制品

1. 汉-晋时期遗物 有玻璃片3块,半透明色泽,分别为淡红、草绿、灰白。楼兰古城出土,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2. 宋-元时期遗物 主要有长颈玻璃瓶,通高16.9厘米,口径5厘米,浅绿色,小平口,长颈,凹底。瓦石峡古城出土,现藏自治区博物馆。

一十、 毛织品

1. 铜石并用时代遗物 毛毯,土**,毛线粗细均匀,毯面平整,边有流苏,流苏长1.5-2.5厘米。平纹,每平方厘米有径线6根。孔雀河古墓沟古墓出土。

2. 汉代遗物 主要有毛毯、毛织物等,均为罗布泊高台古墓出土

3. 汉-魏时期遗物 有毛织鞋等,米兰古城出土。以上毛织品均藏自治区博物馆和新疆考古研究所。

十一、丝织品

1. 汉代丝织品 主要有①《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锦长34.4厘米,宽22.8厘米,锦面以蓝色线作底,黄、褐、草绿三色线显花,锦面有花纹,在较粗的攀枝叶花中织有瑞兽,夹织汉文录、隶书《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吉祥语,织纹密度为每平方厘米经线43根、纬线24根;②绢衣,长约15厘米。系依照**衣服所作冥衣,宽衣长袖,腰部有两根带子系结。绢为黄褐色,领、袖和下摆用黄绢贴边。此外,还有《永昌》锦、鱼纹锦、鹿纹锦,《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续世》锦等,均为罗布泊高台古墓出土。

2. 以上丝织品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十二、农作物

1. 铜石并用时代的麦粒 孔雀河古墓沟出土。

2. 汉-晋时期的麦穗、糜子、西方经济、桃

核等 均为楼兰古城出土,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十三、木简和文书

1. 汉文木简和文书与去卢木简和文书 共数十件,均为汉-晋时期的遗物。在楼兰古城和米兰古城均有发现。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2. 吐蕃文木简和文书 唐代遗物,均为米兰古城吐蕃古戌堡出土。木简数十枚,正背两面均横写墨书吐蕃文;文书为纸质,正面为横写墨书吐蕃文。现藏自治区博物馆。

3. 元代文书 两件,一号和二号,1979年在瓦石峡古城出土。均为纸质墨定的汉文行书,有俗体字和别字。一号文书长19.5厘米,宽17.5厘米,上戳印有“矩形”墨迹,残留一行13个字“……”月二十五管军副元帅兀浑察。”二号文书中间烧断,缺末尾,长约30厘米,宽约23厘米,有完整字128个,开头有“管军百户史整 状申本管军人程荣…不获若不申覆灼恐早晚官司,后有“廊州…程荣拢留阔录赤一名李保儿……*一条头盔一顶首刀一口……。”元代文书现藏自治区博物馆。

十四、吐蕃文石碑刻与石刻佛经

1. 吐蕃文石碑刻 唐代遗物,在阿尔金山中采集,长27.6厘米,宽20.4厘米,厚1.4厘米,阳*吐蕃文四行。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2. 古藏文石刻佛经 1984年,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库鲁克皮特勒克塔格山北麓和祁曼塔格山南部的120公里的广大范围内,有5处发现了大量用古藏文刻写佛经的石板,总数量为2000片以上,其中最多一处达500余片。刻经石板大多选用**砂岩、千枚岩、板岩,其中最大的一块长125厘米,宽53厘米,厚6厘米,凿字11行,多达1000余字。石板多为两面刻字,刻法分*文、阳文两种,每块石板文字大小各异,字体各具风格,有的工整严谨,有的奔放流畅,有的浑厚苍劲,有的潇洒秀丽,而且刀法娴熟,一丝不苟,颇具匠心。据鉴定,石刻佛经属7~8世纪文化。部分石刻佛经现藏县文化馆。

十五、古尸

1980年4月,新疆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在罗布泊地区铁板河一号墓(LOTMI),发掘出一具完整的古代罗布泊人尸体。这是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干尸,身长约1.52米,古尸脸面清秀,脸形瘦削,深目高鼻,其皮肤、指甲、毛发保存完好,皮肤呈褐色,头发为黄褐色。古尸出土时,上身赤露,只裹着一条织造极粗糙的“毛布”,下半身用一块光板羊皮裹着。头上戴着一顶毛织的帽子,帽子上插有两根雁翎,脚上穿一双皮制的靴子。古尸的脸部盖有一块羊皮,羊皮上面覆盖着一个用芨芨草杆和香蒲草叶编织的扁筐。她的头旁还有一个提篓,也是用与上述扁筐相同的原料编织而成的。这具女尸经上海第一医学院等单位测定,其死亡年龄大约在40-50岁之间。据我国从事古人类学研究的学者初步鉴定,认为这具古尸有古代雅利安人种的特征。经碳14测定,古尸距今约3800年左右。古尸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