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色,汉语常用字[常用字是指中文中经常用到的汉字,通常有数千字。](一级字,拼音读作sè,最早见于金文。其本义表示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引申义[引申义:由词的本身引申出来的意义。]有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情景,景象等。

色的拼音

2、色是会意字[会意字,是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这种造字法就叫作会意,属于六书中的一种。]。《说文》:“色,颜气也。从人,从卩。”何琳仪[何琳仪,男, 1943年8月生,汉族,安徽大学古文字学专业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战国古文字[古文字指的是古代的文字。]典》:“色,春秋金文作(墨敢镈),左从爪,右从卩(与上爪下卩之印字不同),会面部颜色之意。战国文字承袭春秋金文,或卩旁加短横为与印字区别。秦汉金文爪旁讹作形。”色字色字最初形体从爪在卩左侧,战国楚简色字已有讹为从“刀”形者,但秦简中仍有从爪者,不过已在右上,失去会意意味。从秦简开始,色字上部已大多讹为从刀形,汉隶皆如此形体,为楷书所继承。色字形体虽然最早见于春秋金文,但《诗》常见,《大雅·烝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小心翼翼,拼音是xiǎo xīn yì yì,汉语成语,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 《大雅·皇矣》:“不大声以色”。皆为西周时代[西周时代:前1046年―前771年。]文献,可见色字出现于西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