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谥号[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拼音[shì hào],亦作“諡号”。
2、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始于西周,曾广泛通行于汉字文化圈[文化圈是具有相同文化特征,或包含相同文化要素的地理区域的最大范围。]。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是非功过》是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葛辉。],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盖棺定论,读音gài guān dìng lùn,汉语成语,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所作所为,汉语成语。],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3、根据对西周青铜铭文的研究,约周穆王[中国周代第五代王。]时期,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谥的做法已比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