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关小荷 给各位分享曾国藩几个弟弟排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曾国藩家族家谱?(曾国藩家族家谱图)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曾国藩家族家谱?
父亲曾麟书
曾麟书(1790年10月9日—1857年2月4日),派名毓济,字竹亭, 是曾玉屏的长子。曾麟书自幼受到其父曾玉屏的严格家训,指望他通过读书获取功名,但他天资愚钝,平生虽勤劳于学,考过十次童试,但都名落孙山,直至43岁那年,参加第17次乡试,才以得补县学生员, 获“大界曾氏”几百年来第一个秀才,曾氏家族自此科门大开。他自知才短,无望跻身仕途的更高阶梯,遂发愤教育督促诸子,曾麟书很重视对其子弟的基础教育,督课非常耐心细致。常对曾国藩等人说:“吾固钝拙,训告尔辈钝者,不以为烦苦也。”曾国藩兄弟五人,从小就在其严格训导之下刻苦读书,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家学根底。曾麟书反复告诫其子弟,读书是为了光大曾家门弟,是为了尽忠报国,是为了做一个明理君子。
叔父曾骥云
曾骥云是曾玉屏的第三子,一生于功名不得志,一直在乡间协助父亲和兄长主理家事。他一生无所出,后兄长曾麟书将第三子曾国华过继给他。
四弟曾国潢
曾国潢,原名国英,字澄侯,为曾国藩大弟,因在族兄弟中排行第四,故曾国藩依族谱称其“四弟”。曾国潢天分不高,曾国藩劝其不必求取功名,专心在家主理家事即可。曾国潢遵循兄长的教诲,协助父亲与叔父管理家务,将家里打点得井然有序。
六弟曾国华
曾国华,字温甫,为曾国藩二弟,因在族兄弟中排行第六,故曾国藩依族谱称其“六弟”。因叔父曾骥云无子,曾国华出生后过继给叔父为子。咸丰五年在乡办团练,当湘军被困于江西时,他率军赴赣解围。咸丰十月十日,曾国华于三河镇“力战,死之”“骸未收”。清廷悯惜国华忠烈,特旨赐谥“愍烈”。
九弟曾国荃
曾国荃,字沅甫,号叔纯,又名子植,为曾国藩三弟,因在族兄弟中排行第九,故曾国藩依族谱称其“九弟”。曾国荃为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早年随兄曾国藩筹建湘军,咸丰六年起独领一军,因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同治三年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同治间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后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光绪十年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加太子太保衔。翌年,卒于位,谥“忠襄”。
季弟曾国葆
曾国葆,字季洪,又字事恒,为曾国藩最小的弟弟。因悲愤兄国华战殁于三河镇,曾国葆在1859年加入湘军作战且改名为曾贞干,于讨剿太平天国“包围南京”之前哨战以寡击众,大破各路来援李秀成太平军十万,建功甚伟。1862年12月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南京雨花台湘军大营内。曾国藩曾经写信给家乡曾国葆妻,叮咛弟媳需好好照顾曾国葆,因为“弟体弱”,足见兄弟手足情义。
原配欧阳夫人
欧阳凝祉之女,欧阳凝祉为曾国藩在衡阳求学时的老师,其兄欧阳牧云和曾国藩亦为好友。
次子曾纪泽
曾纪泽,字劼刚,中国清代著名外交家,曾国藩次子(曾国藩长子曾纪第在两岁的时候因得天花早殇),袭封一等毅勇侯。曾担任清**驻英、法、**大使,也是当时秉承“经世致用”新思维的知识分子。自幼受严格教育,通经史,工诗文,并精算术,书法篆刻,善山水,尤精绘狮子,及长,因受洋务运动影响,复力学英语,研究西方科学文化。识者每以“学贯中西”誉之。
三子曾纪鸿
曾纪鸿,字栗诚,曾国藩第三子,父亲去世后荫赏举人,充兵部武选司郎官。但他不热衷于仕途而酷爱数学,并通天文、地理、舆图诸学,早年协助丁取忠纂辑《粟布演草》,25岁就**完成《对数详解》5卷,又与同是丁取忠学生的左潜、黄宗宪合作,撰成《圆率考真图解》,并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传世。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可惜英年早逝,病逝时年仅33岁。
曾国藩女儿女婿?
比较转弯的亲戚,不能算直系后裔了 蔡畅的母亲葛健豪出生名门长塘葛家,她的父亲也就是蔡畅的外公葛葆吾(字承霖)是曾国藩弟弟曾国潢的女婿。也就是说蔡畅的外祖母是曾国藩的侄女,管曾国藩叫叔叔。所以蔡畅要交曾国藩为太叔外公!
曾国藩大哥的字?
曾国藩自己就是老大,他还有四个弟弟。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时期**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荃是否为曾国藩九弟?
曾国荃是曾国藩七弟曾国藩兄弟 弟国潢(1820——1886,派名传晋,原名国英,字澄侯) 弟国华(1822——1858,派名传谦,字温甫,出抚给叔父曾骥云为子) 弟国荃(1824——1890,派名传恒,字沅甫,号叔纯) 弟国葆(1828——1862,派名传履,字季洪,后更名贞斡,字事恒)姐妹 姊国兰(1808——1863) 妹国蕙(1814——1864) 妹国芝(1817——1846) 满妹(1830——1839,痘殇)
清朝名士?
01、胡林翼,湖南益阳人,号称湘军“奶爸”。胡林翼崛起,得益于岳父前任两江总督陶澍培养,但更多是自己努力之结果。曾国藩一无所有时,胡林翼凭借自己努力升任湖北巡抚,后对湘军进行改革,搞多兵种联合作战,还让鲍超创立“霆军”,征战沙场。王闿运评价:“中兴之始,实基自胡”,说他比曾国藩厉害,是中兴第一人。02、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统帅。曾国藩兴办湘军之初,因为没有得到总督、巡抚等职位,深受地方官僚掣肘,寸步难行。江西作战期间,曾国藩需要粮饷,但江西巡抚不给,还强烈反对他干预地方事务。1860年,“江南大营”第二次被摧毁,咸丰在江南已经没正规军可以调用,只好授予曾国藩实权。不久,胡林翼去世,曾国藩统筹湘军,一家独大。03、左宗棠,湖南湘*人,晚清铁血战将,民族英雄。左宗棠崛起,得益于张亮基、骆秉章、胡林翼。张、骆担任湖南巡抚期间,聘用左宗棠担任幕僚,让他有了施展才华之机会。胡林翼,左宗棠好朋友,在“樊案”中力挺左宗棠,还让郭嵩焘在京城走关系。结果,左宗棠不但无罪,还得到四品官职,真乃幸运之王。
04、骆秉章,广东花县人,与洪秀全是老乡,更是太平军之劲敌。骆秉章担任湖南巡抚期间,死于他手上的“首义五王”有两位:冯云山、萧朝贵。担任四川总督期间,擒拿石达开,将其凌迟处死。太平天国“首义五王”,有三位是被他**的。此外,骆秉章支持曾国藩兴办湘军,没有骆秉章支持,曾国藩玩不转。05、沈葆桢,福建侯官人,与民族英雄林则徐是老乡。沈葆桢,早年在曾国藩麾下效力,但崛起得益于左宗棠,两者关系非常密切。沈葆桢担任江西巡抚期间,与曾国藩闹矛盾,投靠左宗棠。后来,沈葆桢成名之作:主持福州船政局,乃左宗棠督师西北时,交由他打理。沈葆桢能挤进中兴名臣行列,主要得益于办船政局,培养近代海军人才。
06、张之洞,河北南皮人,近代工业化发起人之一。张之洞崛起,与曾国藩没有任何关系,张之洞是进士出身,凭借自身才华担任封疆大吏。中法战争期间,张之洞看到西方**之先进,于是从“清流派”中脱离出来,兴办洋务企业,大名鼎鼎的汉阳铁厂、湖北**厂就是他创办的。近代“汉阳造”**,得益于张之洞。晚清新政改革,培养新式**,张之洞也是功不可没。07、彭玉麟,湖南衡阳人,近代海军之鼻祖。彭玉麟,痴情男儿一枚,据说为初恋**画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朵梅花。彭玉麟崛起,曾国藩有功劳,但主要功劳是胡林翼。原因很简单,曾国藩主持湘军期间,李孟群、杨载福地位高,彭玉麟排名靠后。胡林翼主持湘军时,派彭玉麟去鄱阳湖主持“内湖水师”,让他独当一面,最终超越杨载福。
08、李鸿章,安徽合肥人,号称“东方俾斯麦”,洋务运动代表,一位颇具争议之人物。李鸿章能崛起,靠曾国藩培养,这点毫无疑问。李鸿章,危难之际经常抛弃上司,人品不行。起初,曾国藩也不想培养他,但弟弟曾国荃不想去苏南作战,陈仕杰又拒绝出山。此时,李鸿章主动请缨,曾国藩只好让他回家招募兵勇,组建“淮军”,而后东征苏南,从此得以崛起。09、曾国荃,湖南湘乡人,曾国藩弟弟,排行第九,人称“九帅”。曾国荃能崛起,自然靠曾国藩了,否则他无缘夺取“克金陵首功”。但是,曾国荃杰作只有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则很少有建树,赈济山西灾荒除外。近代洋务运动,曾国荃也没扮演重要角色。所以,曾国荃中兴名臣之分量很少,还比不过近代外交第一人郭嵩焘。
从上述可知,清朝9大中兴名臣,真正由曾国藩培养出来的就李鸿章、曾国荃2人而已,其余人能崛起,与曾国藩关系不是很大。那么,为何后人会认为大多中兴名臣是曾国藩培养呢?这是一种误解,可能是受曾国荃主导,王定安编修的《湘军记》影响。起初,王闿运编写《湘军志》,曾国藩只是湘军统帅之一,且并非始终掌握湘军指挥权;湘军中期事务,实际由胡林翼主持。王定安编写《湘军记》时,曾国藩就成了绝对统帅,其中之原因,值得深思。实事求是地说,曾国藩兴办湘军时,一无所有,处处受地方总督、巡抚刁难,一点脾气都没有。湘军首领江忠源、胡林翼担任巡抚时,曾国藩只是挂着空头侍郎衔带兵,处境非常艰难,还谈什么培养人才呢?曾国藩第二次出山时,清朝本想让他去四川剿灭石达开,后胡林翼极力反对,才改派骆秉章。若是去四川,曾国藩在近代之地位将大打折扣。
清朝9大中兴名臣,包括曾国藩在内,他们能够崛起于历史舞台,两点因素不可或缺。首先,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八旗、绿营**,汉族督抚势力有了崛起之机会。再则,咸丰红人,开明大臣肃顺重用汉人,认为满蒙贵族已经不足以担任大事,拯救清朝非汉人不可。没有肃顺帮忙,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中兴名臣很难崛起。所以,肃顺被慈禧处死时,曾国藩高呼“奇冤”,害怕湘军没了靠山。但是,八旗已经不行,慈禧也只能靠湘军,并授予他节制苏、浙、皖、赣四省军务。
千年死一个万年死一双的典故?
说的是曾国藩的故事。在湖南有一处名人故居,名曰“富厚堂”,大门口悬挂着四个金色大字——“毅勇侯第”。这座“候府”是清同治年间建造的,是曾国藩委托弟弟曾国潢在老家建造的。在建房的时候,曾国潢热情款待工匠师傅,但是对于一般的师傅的徒弟却有些刻薄。当地的风俗,新房子建成的时候要诵“上梁文”,工匠师傅们用尽赞美词语说“两江总督太细哩,要到南京做皇帝”之类的夸赞。那天前来观看的乡民特别多,一个乡民站在大门口,看见大门又高又宽,奇怪的问:“这大门怎么要开这么宽?”一位徒弟对曾府心怀不满,解释说:“门宽好出丧嘛!”师傅听了,觉得不能太丧良心,于是把徒弟不吉祥的话接过来说:“门宽好出丧,千年死一个,万年死一双。”按乡里习俗,房屋上梁时说的赞语只会灵一半,咒语却是全灵的。曾府的人听到“要到南京做皇帝”、“万年死一双”,非常的高兴。于是拿出上好的酒菜,把师徒们都请进堂屋,盛情款待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