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端木寒易 给各位分享论语经典作用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学习《论语》有什么用?(论语学了有什么用)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学习《论语》有什么用?
从实用**出发,学习《论语》没有一分钱的用;既不能教给你安身立命的功夫,也不可能传授给你任何与实际生活有帮助的秘籍。早在一百年以前的新文化时期,那个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就对孔子以及“孔家店”说了“不”;而一百年以后,孔子和《论语》又被重新抬出来吓唬人,不过是沉渣泛起。孔子或者说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就是“礼”或者说“礼教”、等级制;父子君臣、男女之间的界限是不可逾越的;否则就是乱臣贼子。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州官可以放火,但是百姓却不得点灯;历届帝王,无论是中原汉民族政权,还是“外来户”(少数民族)都是将《论语》奉为神明的——除了帝王将相在**上对老百姓的欺压以外,儒家思想为老百姓的头上又增加了一道紧箍咒;说白了就是你“修身齐家”,而不要整天想着“犯上作乱”。一百年以前,国人中文化的先行者们就认识到了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思维形成的制约,提出要“**孔家店”,学习西方文化。可是现在,《论语》又开始大行其道,真可谓是历史一个莫大的嘲讽!不过话说回来,《论语》的地位仍然还是极其重要的;但是《论语》不应该走出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们的书斋,因为《论语》是宝贵的遗产——尽管《论语》中有个别地方闪烁着历史的光辉,但是作为整个体系来说,应该是腐朽落后应该被批判和抛弃的——让学者们去研究争论吧!老百姓还是离《论语》越远越好!
诗词中的用典有什么作用?
诗词中的用典可以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经典国学真的有那么多好处吗?
国学有很多种,选择一中对家庭,对国家都非常有用的国学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了凡四训》,教人立命改过,培养国民的道德修养,非常值得学习。学习国学,不仅仅去读去背,关键得去行动。
论语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在开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质量,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安康、生活态度积极、和亲人朋友、同事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多方面又十分精辟的道理,乃至读完,行人处事的一切尺度,豁然于眼前: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因为内心的坦荡,自信,泰然而自内向外油然而生的从容、宽容.但这种宽容变有尺度,并非毫无原则的谦让、宽恕,而是以真报怨,以德报德.其实面对自己过往的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当时有过许许多多的情绪,可是走过来回头再看的时候觉得其实也没什么,不管是帮助爱护自己的,还是曾经嘲弄甚至伤害过自己的,都不过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而已,处世为人,除了要感谢帮助爱护自己的人,同样也要感谢那些嘲讽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因为只有他们的嘲讽才更让人感觉至深,才更人觉醒与自强.交友:“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是对我们的忠实劝告,并提醒我们广交益友,不交损友,在与人相处的分寸把握上应“君子之交淡如水”.慢慢品味才深深的感悟什么才是“淡如水”,水的纯净与清彻.对待事业:“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不是语言的力量. 通篇读完综合发现,书中频频出现的一些词语定、坦荡、温暖、从容、朴素、和谐~~其实,这些就是本书所要告知我们的为人处世的真谛.夜以继日里,我终于读完了它,合上书的刹那、我深切感受到自己找到了一把打开心灵枷锁的钥匙.这些枷锁是虚妄之想的枷锁,庸人自扰的枷锁、面对不顺、不公、不义、不礼而只知一味或愤慨、或忧郁、或礼貌、或怒目相向、亦或消极避之的枷锁.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处世、为人、行事、以及生活中的凡此种种,给自己的人生多一份空间与遐想的余地.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
论语的推荐理由五条?
自古以来凡是名人志士或有成就的人,无人不读《论语》。北宋**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论语》共计20篇,498章,全文15900字,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自战国时期成书以来,代代相传,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几乎没有不读《论语》的。2018年,《论语》已被教育部列为高考必读书目。名人谈《论语》钱穆,字宾四,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曾任北大、清华、西南联大教授,创办新亚书院。著有1700余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内涵有哪些?如何评价?
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仁是孔子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扩展资料:仁爱思想为“以人为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儒家传统仁爱思想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仁者,人也。人和外在的事物相比,人贵于物,天地之性人为贵。这是古人的基本认识。仁爱的核心是对人的价值、人格尊严的尊重。这也是我们今天强调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人是目的的价值观,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就是强调发展必须围绕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进行,符合人民根本利益,才是科学的发展,违背人民根本利益就不是科学发展。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就必须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学习《论语》,最重要的是学什么?
1.“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是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收录的一句话,意思是,如果上天没有造出孔子这么个人,那么万古就像漫漫长夜一样黯淡无光。《论语》是通过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撰写而成,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必读书。孔子在书中的思想穿过2500年的历史,植根在我们中国文化的土壤上,在各个方面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后世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天下到国家、到社会群体,最后到个人,这之间的各种关系和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都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