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胡寒罡 给各位分享哪些地区常年种谷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我国的三大水稻产区是?(我国的三大水稻产区是哪里)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我国的三大水稻产区是?
1、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
2、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
3、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
我国水稻集中产区主要在北方,即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这里主要属于单季粳稻分散区。我国北方水稻分散产区的播种面积占全国面积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
扩展资料:生长环境
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是水稻土最好。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
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抽穗适温25~35℃。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授粉受严重影响。
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稻
粟米是什么,和小米、谷子的关系? 主要产地在哪些城市! 生长期是多久!! 通俗点回答! 简单明了!!
粟米就是小米,主要来自山西,生长期在一年左右。
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地分布在哪里?
我国粮食主产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吉林、***、江西、湖南省、四川、河南、湖北省、江苏、安徽、黑龙江等十三个省份。
根据国家粮食局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75.4%,约95%的全国增产粮食来自13个粮食主产区。
2017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提高至76.2%,籽粒玉米调减1984万亩,大豆面积增加871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显著增加,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8%。
扩展资料
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近年来各地坚持把农业的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治理农业资源环境突出问题,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
据农业部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提高3.8和4.8个百分点,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均达到6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5.3%。
高质量发展还体现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进一步加快融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2∶1,全国创建了4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各类返乡下乡人员超过700万,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成为新的增长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粮食主产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粮食产量突破1.2万亿斤
下列地区适宜种植小麦、甜菜、大豆、高粱的地方的是(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黄土高原D.河套平
北方地区除一部分山地外,本区的年降水量大致在400~800毫米之间,这就决定了区内农业以旱作为主.因气候关系,长城以北(东北平原)一般只能一年一熟,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等.长城以南(华北平原和渭河平原)则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能够越冬,还可以连种玉米、棉花、荞麦、甘薯、谷子等农作物.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国森林资源的宝库.故选:A.
东北地区农产品,高粱谷子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吗
中国农业地理 agrogeography of China 中国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为了因地制宜地实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必须充分认识各地区自然、经济条件的特点,掌握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 农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中国农业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是: ①光热条件优越,地带性差异显著.中国国**跨有8个温度带,各地带温度条件不同,宜种农作物种类及熟制差别很大.但除高寒气候(青藏高原大部)外,76.5%的地区温度条件均较优越.夏半年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各种喜温作物.水稻、棉花的种植北界为世界最北.暖温带及以南地区农作物均可复种(见中国的气候、中国土地资源). ②水资源丰富而地区分布极为不均,特别是水土资源不平衡,给农业带来重大影响.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和西北部的半干旱、干旱地区约各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东南部地区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极有利于植物生长.全国 90%以上的耕地和森林分布在东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降水不足,农业必须依靠灌溉.这就限制了农林业的发展,大部是草原和荒漠,成为天然的牧业地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河川径流量占全国82.4%,而耕地仅占全国38%;北方黄淮海流域耕地占全国37%,而河川径流量仅占全国6.6%. ③山地显著多于平地.山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 2/3,平地只占1/3.山地自然条件的多样性,要求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利用方式,方可发挥其生产潜力.特别是中国东南部的**带和热带的丘陵山地,全部位于多雨湿润地区,为世界所罕见,有发展林特产等多种经济的潜力(见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 ④易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在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尤大.旱涝威胁交替出现.冬季寒潮降温可影响到海南岛.春秋低温也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此外,外雹、干热风及沿海地区的台风等,对部分地区的农业也有重大影响(见中国的寒潮、中国的台风、中国的干热风、中国的冰雹). ⑤ 各地区农业自然条件配合不甚协调, 各有利弊.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大,土壤肥力高,气候不甚干旱,但气温较低,生长期短,易受寒害.华北地区平原广阔,夏暖冬寒,水资源不足而变率大,旱涝碱面积较大.南方地区温度条件好,水源充沛,植物生长发育快,但丘陵山地比例大,耕地较少,降水变率大,易受洪涝威胁.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广,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夏季温度高,但严重干旱缺水,沙漠、戈壁和盐碱地分布很广.青藏地区地势高,太阳辐射强度为全国之冠,但气候寒冷,生长期短. 社会经济条件 由于各地区在农垦历史先后、民族生活习惯、人口密度、工业交通城市分布及不同时期国民经济需要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别,往往在相同的或相似的自然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农业特点.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农垦历史已超过3000年,而东北北部、***东部等地区则不过一二百年甚至只有几十年,两地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差别显著.藏、蒙古、哈萨克、塔吉克等族是长期从事畜牧业的民族,而汉、维吾尔、回族等则长期习惯以农为主.这些民族的不同分布区,基本上也就是牧区和农区的所在地.朝鲜族擅长种植水稻,东北地区的水稻分布区过去往往就是朝鲜族分布区.人口密度影响农业劳动力的保证程度和农产品的需要程度,从而影响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和作物布局.全国大面积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并不在地处热带、人口较稀、灌溉不发达的海南岛和西双版纳,而却在人口稠密、灌溉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全国粮食单产最高的地区,往往即为人口最稠密地区.这同劳力充裕、精耕细作有关.但粮食商品率的高低,则不仅同粮食单产有关,更重要的是同人均耕地面积、当地粮食自给需要量的大小有关.因之,人均耕地最多的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也最高.至于一些不便长途运输的作物如甘蔗、甜菜及蔬菜、园艺、奶牛饲养等的分布,则和加工工业、交通条件、城市分布发生直接联系. 土地的农业利用与改善 据粗略估算,中国土地资源中,约有74%的土地已利用或可利用于农林牧渔生产. ① 耕地.全国耕地约 0.9567亿公顷,垦殖指数为9.97%,耕地分布极为不均,90%以上分布于大兴安岭经长城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线以东地区.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垦殖指数可达50~60%,四川盆地40%,东北平原20~30%,长江以南的丘陵低山地区一般约10~20%.西部地区耕地少,主要集中于山麓平原的小块沃洲,广大高原山区耕地很少. 宜农荒地资源估计共0.3535亿公顷,其中质量较好的仅0.1亿公顷左右,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东部及新疆等地区,其余多为质量较差、开垦需要投资较大的土地,且大多又属于宜牧或宜林地,处置不当易引起农林牧业之间的矛盾. 从北到南,不同熟制之间耕地生产水平差别很大.东北、***、甘新、青藏及黄土高原西部和北部等地区,约占全国35%的耕地,基本一年一熟,其中一部分尚实行轮歇撂荒,复种指数低于100%.华北地区大部实行二年三熟,复种指数为120~150%.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一年二熟至三熟,复种指数为180~250%.有些地区人口较稀、劳力不足,水利灌溉保证程度不高,虽位于生长期很长的**带或热带,复种指数并不高,甚至仍有一年一熟地.因此,无论南方和北方,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潜力都较大.但也有一些地区,人多地少,有机肥不足,片面强调提高复种指数,势必导致土壤肥力减退,或出现次生潜育化,实际是掠夺地力,这一情况亟需改善. 在中国水田较旱地、冰浇地较无灌溉地,单位面积产量往往高出50%,乃至200%以上.因之,兴修水利,解除旱涝威胁,是提高耕地生产力、实际稳产高产的关键.20世纪50年代以来,灌溉面积已从 0.153亿公顷发展到1990年的0.474亿公顷,约占全部耕地的49.5%,抗旱能力大大增强.旱涝保收面积约占耕地 1/6.全部旱地中,还有70%无灌溉设施(其中一般无需灌溉的南方旱地约占19%).水田面积占耕地26.67%,约有90%分布于淮河泰岭以南地区,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无水利设施或水利保证程度不高. 现有耕地中,约有1/3以上为各种低产耕地,其中约50%是易于引起水土流失的坡耕地,约20%是涝洼、盐碱地,约23%是风沙、干旱耕地,约7%为低产水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基本建设、城乡居民点、交通、水利等的发展,占用耕地现象相当严重.平均每年占用耕地约83.3万公顷,多年累计达0.31亿公顷,而同期垦荒扩大耕地面积约0.32多亿公顷,二者大致相抵,全国耕地总面积略略超过20世纪50年代初期水平. ② 草地.宜牧草地占国土面积1/3以上.草场面积虽广,但类型很多,产草量和质量差别很大.北部和西部的天然草场为中国主要放牧业基地.但长期以来,利用多而建设少,全国人工草场和改良草场面积仅占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的1.5%,绝大部分还是靠天养畜,草场产草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直接影响牧业生产,使牧区牲畜长期处于“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状态.由于多年来牲畜头数增加远远超过草场载畜能力,大部分牧场出现超载过牧,局部地区草场兼受滥垦、滥樵和滥挖药材的破坏,造成草场退化、沙化,估计北部、西部牧区退化草场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3%,平均产草量下降30~50%,且质量变坏,可食性牧草比重下降,毒草杂草增多.因此,必须大力改善对天然草场的利用和加强草原建设.中国中部和南部的草山草坡,产草量高而质量较差,粗纤维含量多,草场又大多分布零散,坡陡土薄,利用不当易引起强烈的水土流失(见中国草场资源). ③林地.中国森林面积124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98%,与世界平均数22%比差距很大.地区分布极为不均.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一带为全国最大林区,次为西南地区的川西、藏东南、滇西北等山区.***东部,东北3省及长江以南各省区,森林覆盖率在25~30%以上,广大农区和牧区少林甚至无林.华北平原地区覆盖率不及10%,西北地区不及1%.林地面积中,用材林占73.2%,次为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竹林等.现有林地利用,在交通方便的林区,普遍存在重采轻造、超采过伐、更新跟不上采伐的现象,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交通不便的边远林区,得不到开发利用,成过熟林比重大,自然病腐损失多;森林火灾也较严重.人工造林则一般质量较低,成活率不高,成林面积小.除已有林地外,尚有疏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苗圃用地及各种宜林荒山荒地,约占国土面积15.8%(见中国森林资源). ④内陆水域.全国内陆水域约有0.266亿余公顷,占国土面积2.8%,是发展淡水水产的主要场所.其中江河0.126亿公顷,湖泊0.08亿公顷,池塘水库0.066亿公顷.约有92%分布于爱辉―兰州―腾冲一线的东南部,自然条件极有利于淡水水产业. 但多年来重捕捞、 轻养殖,人工养殖面积占可养面积的比例,池塘占73%,湖泊仅占25%.加以不合理的围垦,使湖泊池塘面积大为缩小,水域污染和水利设施的截流等措施,使鱼类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依中国农业用地的利用现状,宜牧地、宜林地远较宜农地(耕地及可垦荒地)广阔得多.但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上往往只重视对耕地的利用与改善;反之,对于广阔的宜牧地、宜林地和内陆水域,却是利用多而改良建设少,或进行掠夺式的滥牧、滥伐、滥捕,或者任其荒芜,或进行毁林开荒、毁草原开荒、围垦水面,从而破坏林牧渔业的资源基础.发展中国农业,必须着眼于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全面合理利用,从而发掘巨大的土地生产潜力. 农业生产结构 1990年全国农业总产值7662.09亿元,其中种植业占 58.49%,林业占4.31%,畜牧业占25.63%,副业占6.21%,渔业占5.36%,除西藏牧业比重大于种植业,青海、***牧业比重稍大外,其他各省区种植业均占绝对优势.这是长期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同中国人口多、粮食需要量特别大有关,也是多年来忽视多种经营发展的结果. 这种结构的主要缺点是: ①农业生产结构的单一性与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很不适应,自然资源尚未充分合理利用. ②经济效益低,农业费用高,纯收入比例小. ③以大田作物为主的农业经济,经不起天灾(尤其水旱灾害)的考验,具有较大的脆弱性.1978年以后,农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农村经济正转向多部门综合经营,农村社会总产值已由1978年的2037.54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16619.21亿元;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已由1978年的68.6%下降为46.1%,而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 商业和饮食业总产值则由 1978年的31.4%,上升到53.9%,全国农村单一的农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变化. 农业生产布局 可分为下列5方面: ①粮食生产布局.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成分(见中国粮食作物地理,全国各县市粮食作物各有其组合特征:第一,在淮河秦岭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稻谷占粮食总产量70%乃至90%以上,平原地区有较多的双季稻,旱地以玉米、甘薯为主,但占比重不大.在丘陵山地区域,尤其是西南地区,玉米、甘薯比重也较大.第二,淮河秦岭以北,六盘山以东、长城以南,以冬小麦、玉米为主,次为高粱、甘薯、大豆、谷子等.第三,东北地区以玉米、大豆、春小麦、高粱、谷子为主,20世纪60年代以后,玉米扩大很快,而大豆、高粱、谷子等则缩减很多.第四,***及长城沿线地带,粮食作物种类多而杂,以春小麦、玉米、谷子、莜麦、马铃薯、糜子、高粱、大豆等为主.第五,西北灌溉沃洲农业地区以春小麦为主,次为谷子、糜子等.南疆等地以冬小麦和玉米为主.第六,青藏高原地区以青稞、春小麦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迅速,1990年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3.9倍.其中,1953~1990年平均增长2.7%,而1981~1990年则平均增长3.4%,但年际很不稳定,丰歉年起伏很大,1990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每公顷为3.93吨,各地产量水平相差很大,提高单产和平衡增产还有很大潜力. 1990年全国人均粮食社会占有量为393.1千克,粮食商品率为36.6%.为保证国家商品粮的需要,提高粮食商品率应在普遍提高各地区粮食产量的同时,有重点地选建若干片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见中国粮食作物地理). ②经济作物布局.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逐年有所增长,1990年达14.4%,主要为棉花(占经济作物面积26%)和油料作物(占经济作物面积50.90%,主要包括油菜籽、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5大油料),其次为糖料作物(甘蔗和甜菜)、烟叶(烤烟为主)、麻类(黄红麻为主)、药材等.此外还包括未计入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茶、桑、水果、橡胶等木本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虽远小于粮食,但产值和商品率均高,在满足人民生活多方面需要、增加农民收入、提供轻工业原料和出口商品等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经济作物各有一定较集中的分布区.20世纪50年代初期,多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产量稳定增长.50年代后期起,经济作物面积缩减,种植分散,管理粗放,产量降低,商品率下降,棉、油、糖均不能自给.自7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纠正了忽视经济作物的现象,经济作物面积又有所扩大, 大多数经济作物如棉花、 花生、油菜籽、向日葵、甘蔗、甜菜、烤烟、茶叶、蚕茧、水果等的产量均已创历史最高水平(见中国经济作物地理). ③畜牧业生产布局.1949年以来,全国畜牧业有很大发展,至1990年大牲畜达13021万头;猪36240.8万头;羊21002.1万只;大小牲畜总计达到70264.9万头(只),为1949年的3.39倍.但畜牧业仍然是农业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第一,畜牧业产值比重低,人均畜产品很少.1990年畜牧业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5.63%,人均年产肉量22.1千克,年产蛋量6.95千克,接近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年产奶量只有3.64千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二,牲畜头数多而产品率很低.1990年猪出栏率只有87.84%,牛的出栏率更低.第三,牲畜增长很不稳定,广大牧区基本上“靠天养畜”,抗灾能力弱,牲畜常年死亡率超过5%. 为加速畜牧业发展,农区要扩大饲料作物种植和发展饲料工业,提高生猪的出栏率和出肉率,改善畜禽结构,提高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半农半牧区要逐步过渡到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牧区要大力加强草场的管理和建设,改善畜群结构,加速畜群周转.在城市郊区和工矿区要建立和发展现代化畜牧业, 增加肉、 奶、蛋、禽产品供应.同时,应根据不同地区条件,逐步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现代化的稳定、优质、高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见中国畜牧业地理). ④林业布局.1949年以来,历年累计造林保存面积0.28亿公顷,天然更新和封山育林0.326亿公顷.木材年产量由50年代初期的500多万立方米增加到 5000余万立方米,提高9倍多.林产品产值增长17倍.但木材和林产品均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林业仍是中国农业经济中十分薄弱的部门,在造林、育林、护林和木材生产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见中国森林资源). 进一步发展林业生产,要把整个林业纳入以营林为基础的轨道,要重点建设好东北、西南两大林区;加强广大农区的绿化造林;充分发挥南方**带和热带丘陵山地的林业生产潜力;建设以木本油料为主的经济林和林特产品生产基地;在黄土高原和北方干旱地区大力发展水土保持和防风固**. ⑤水产业布局. 1990年全国水产总量 1237万吨为1949年产量的 26.5倍, 但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仅10.8千克.海洋水产占57.7%,以捕捞产量为主(占77.28%),养殖产量较小,(22.72%).淡水水产中,养殖产量占84.92%,捕捞产量占15.08%.长江及淮河流域拥有全国最大的淡水湖群和最密的水网,淡水水产产量占全国60%以上,次为珠江流域.进一步发展水产生产,主要在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水产资源,发展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重点建设一批海水和淡水养殖基地(见中国水产资源). 农业区划概述 中国可综合地划分为以下10大农业区: ① 东北农林区.包括辽、吉、黑3省及***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农垦历史短,可垦荒地广,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木材供应基地,也是重点开荒扩耕地区.大豆、甜菜、亚麻、温带水果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本区的农业生产,必须战胜自然灾害特别是低温寒害的威胁,改变粗放种植习惯,大力提高单产.同时合理开垦荒地,建设高产稳产的商品粮基地;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采育并重,建设永续采伐基地. ②***及长城沿线牧农林区.包括***自治区包头以东地区及从辽宁至宁夏的长城沿线地区.草原辽阔,农牧兼营,在全国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本区生产,需要因地制宜地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坚持以牧为主,牧农林结合;合理利用和建设草原,逐步摆脱靠天养畜状态;以草定畜,制止草原继续退化、沙化;稳定农区耕地,着力提高单产,逐步实行粮草轮作;营造防风固**. ③黄淮海农业区.包括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的黄淮海平原及山东丘陵地区,是中国小麦、高粱、谷子等旱粮的主产区和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等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在于综合治理旱涝碱,实现水利化,改良低产土壤,大大发掘增产潜力,实现稳产高产;因地制宜地建设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商品生产基地;改变农业结构过分单一状况,大力发展畜牧业及林果渔业生产. ④黄土高原农牧林区.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及秦岭以北地区,是重要的旱杂粮产区,但水土流失极其严重,是全国突出的低产、贫困地区.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把土地合理利用和治理措施结合起来,控制水土流失;利用川地、坪地、塬地建设稳产高产的农业生产基地;逐步把陡坡耕地退耕种草造林,尽快扩大草地林地比重,实行农牧林副综合发展;以流域为单位开展综合性水土保持工作. ⑤长江中下游农林养殖区.包括淮可―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以北,鄂西山地―雪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是全国稻谷、棉花、油茶籽、麻类、茶叶、蚕丝、木本油料、生猪、淡水水产等的主要商品基地或集中产区,农业经营较集约,复种指数和粮棉单产均为各大区最高.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加强水利建设,战胜洪涝渍害及伏旱威胁,改进耕作制度,合理利用丘陵山地及淡水水域,大力发展**带经济林、用材林、家畜家禽及水产养殖业. ⑥西南农林区.位于秦岭以南,百色―新平―盈江一线以北,宜昌―溆浦一线以西,川西高原以东,包括四川大部、滇黔地区及陕南、湘鄂西部,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和油菜籽、烤烟、甘蔗、生猪及经济林、用材林生产基地.但大部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增产潜力很大.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丘陵区水利事业,改造低产田,提高单产;充分合理利用丘陵山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建设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发展多种经济. ⑦ 华南农林热作区. 位于福州―大埔―英德―百色―盈江一线以南,包括闽南、两广大部、滇南及**省.农业经营较集约,大部粮食单产较高,是全国主要的蔗糖、热带**带水果产区,也是橡胶、椰子、剑麻、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的唯一产区.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是要发挥本区的自然优势, 建设以橡胶为主的热作基地,蔗糖基地和热带水果、经济林、用材林生产基地;大兴水利,战胜洪涝旱渍,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⑧甘新农牧林区.位于包头―盐池―天祝一线以西,祁连山―阿尔金山以北.农业基本上完全依靠灌溉,农区小而分散,利用荒漠及山地牧场进行季节性游牧,甜菜、 瓜果、 长绒棉及畜牧业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和合理利用区内有限水源,改良盐碱地;调整季节牧场,加强草原建设,实行农牧结合;造林种草,防风固沙. ⑨青藏高原牧林农区.是国内最大的牧区,大牲畜和绵羊头数均为全国各区之冠,人均牲畜头数也为各区最多,南部和东南部拥有全国第二大林区,农业主要限于东部和南部的河谷低地,主要牲畜、作物和树种均带有高寒地区特点.地广人稀,农牧业经营较粗放,生产水平一般较低.进一步发展本区生产,必须加速建设巩固的草料生产基地,摆脱靠天养畜状态;提高牲畜质量,调整畜群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加速林业生产建设;提高作物单产,建设区内的粮食基地. ⑩海洋水产区.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以东太平洋西部5大海域,各海域鱼、虾、贝、藻品种繁多,资源丰富.发展海洋水产生产,要根据海洋水产资源增殖及变动规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调整或减轻沿岸和近海捕捞强度,保护和增殖海洋水产资源,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和建设海水养殖基地,积极发展外海及远洋渔业.
我国传统企业的特点是什么?尽量详细点
用现代的理解方式可以理解为:经验模式老化,但生产工艺守旧却很有自己的特色。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底蕴,而且是机械无法大规模生产或无法复制。
企业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企业文化管理非常重视人的作用,提出了“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的观念。首先,企业文化管理强调在生产管理中要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与泰罗制把工人视为机器部件的传统管理相比,企业文化管理强调关心、尊重、信任工人的思想,是试图摆脱企业与工人的对立局面,创建一种和谐的企业环境,并以此激发工人的内在潜力,提高工人的自信心,增强工人的责任感,为企业目标服务。其次,企业文化管理强调激发工人工作的使命感,寻找精神激励的“不竭 源泉”。由于物质激励是外在的,且容易满足,且一经满足就将失去其激励作用。因此,企业文化管理提出了增强工人工作使命感的思想,以消除传统物质**带来的弊病。它强调职工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本身的价值,才会产生为工作而献身的精神。
第二,强调以儒家文化的集体**价值观作指导,注重发挥团队精神的作用。《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一书特别介绍了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认为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与美国的企业文化管理不同。美国的企业文化管理是以个人**价值观为指导的,是通过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为个人利益的追求来**人的。而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以儒家文化价值观为指导,讲产业报国,要求工人爱企业、爱岗位,把企业的利益放在至高无尚的地位,要求工人对企业有一种“一体意识”,通过企业价值观、使命感把工人凝聚在一起,这就改变了过去把工人看成是机器的附属品,企业把利润做为唯一追求的目标, 用僵硬的制度把人捆在一起的传统做法;宣扬企业不仅仅是生产利润的机器,更主要的是人的集体,企业不会把工人撇在一边不管,而是时刻考虑和关心着工人的利益,从而激发工人甘心情愿地愉快劳动,以此来产生更多的利润。
第三,坚持育人为本,注重提高工人的素质,提出“经营即教育”的观点。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特别重视经营教育,主张尊重人,以人为轴心来塑造丰田人。丰田集团公司的口号是“既要造车,也要造人”。丰田公司的第三任总经理不由退三说:“谋事在人,任何事业要想获得较大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必须以造就人为根本”。被誉为“日本管理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最早系统地提出把“经营即教育”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他认为“要想出高质量的产品,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松下人”。日本另一位著名的经营管理学家,有“财界总理”之称的土光敏夫曾经说过,要使企业起死回生,没有什么经营决窍,就是要把对职工的培养教育作为我的首要责任,教育职工为日本、为企业作贡献,要为这个目标而活着,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来干活。并在实践中把这个道理确立起来,这是我作为总结经理的头一个责任,这就是我的决窍。对于这一点,许多美国管理学家深有感触,他们说,我们美国人把机器物理学引进管理,形成了泰罗制把人当成了机器, 把心理学引进管理来激励人,而日本人把教育学引进了管理,把人不仅当作劳动力,而且当作培养的对象。这是日本企业文化管理的又一个高明之处。
第四,注重文化指导。日本有一个文理研究所,目前它已拥有集体会员1500多个企业,它专门培训企业经理,给他们讲仁义道德。认为***、企业经理最首要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讲道德。它要求日本的***和企业经理,在讲究经营之道时,首先要讲究做人之道。在日本,***和工厂经理用这样的办法让工人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每天上班来得最早,走的最迟, 干得最欢。它是用文化道德的力量来作为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主导的。
第五,培育良好的企业作风和企业礼仪。文化的威力,既要依靠内心的信念,也要依靠好的传统、好的环境和好的礼仪。日本企业,新工人进厂,要开欢迎会,由老职工讲厂史、讲传统;新工人在会上要表示向老师傅学习,新工人的家长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把工厂当成自己的另一个家,要象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工厂。同时,请工厂的领导和老师傅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严加管教。日本的企业,他们的日常工作都有一套礼仪把大家的行为规范下来,把教育和行为规范紧密结合在一起。
第六,强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美国的***认为,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讲效益、讲利润、赚钱,竞争是残酷的,没有感情可言。而日本则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认为企业是个大家庭,大家都是兄弟姊妹,命运是相连的。美国企业讲感情投资,老板关心工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工人的回报。 而日本则讲感情沟通,它强调管理人员要在工作中以身作则, 在生活上关心每一个员工,同工人打成一片,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
第七,把企业目标化为每个职工的理想,并鼓励职工为之而奋斗。日本的企业,每年年初都要制定企业的目标,并把这一目标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他们崇拜中国的《孙子兵法》,并将“上下同俗者胜”的道理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日本认为,中国的儒家文化,被广大的中国人接受以后,曾使中国的封建统治持续了几千年。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
第八,企业文化管理强调企业内部的协调和对企业外部条件的适用。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是建立在“分工产生效率”观念的基础上的。它的特点是分工过细,每个人各司其职,不许越权。这就忽视了人员之间亲密感的培养,使各个部门互不相关,使企业逐渐形成各个层次、互相排斥的小团体,缺乏合作精神。而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则主张弹性分工,提倡员工之间的互相合作,交流感情,有效地沟通信息和协调关系,这就避免了人与人之间机械式联系的弊端。企业文化使得企业组织成员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这就增加了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它犹如一种良好的润滑剂,可以减少企业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种种摩擦,使企业的内部管理更加有效。
第九,企业文化管理强调把人的概念延伸到社会,重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出一切为了顾客的服务观点。传统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只要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不时推出新产品,就能占领市场,获得利润。而企业文化管理则强调具体地对待每个顾客,尊重顾客,同顾客建立长久的买卖关系,提倡对顾客的负责精神,强调质量至上的观念,重视在公众的心目中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从企业与顾客相互间的感情关系上赢得顾客的信赖。这与传统的管理思想比较,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资本**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从“物”发展到人,从“个体”的人发展到“整体”的人,从简单的、片面的、粗浅的人发展到复杂、全面、深刻的人。如果说,泰罗的古典科学管理把“人”当成是一种“经济人”,梅奥等管理学家的行为科学管理把人作为一种“社会人”的话,那么,八十年代产生的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则把人看成是“全面发展的文化人”。
谷子适合广东种植吗?
华南地区还是适宜种植谷子的,谷子的种植时间分为春谷、夏谷。 山西省内谷子播种包括春谷、夏谷两类。 春谷播种期一般为清明一谷雨之间进行,收获期为9月中下旬。 夏谷播种期与夏玉米相同,也就是收获冬小麦之后及时播种夏谷,收获时间为10月上中旬,我们可以根据华南地区的气候环境以及谷子的生长环境和气候来确定谷子的种植时间。 华南地区,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简称“华南”。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及**特别行政区。 地理气候 地理位置 华南地区位于中国最南部。北与华中地区,华东地区相接,南面包括辽阔的南海和南海诸岛,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相望,华南地区边界的武夷山、南岭也大致是人类学的分界线,广东、福建有华南虎。西南界线是中国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边界。在行政区上,本区包括**省、海南省全部,福建省中南部,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南部,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 气候 华南地区,是南**带与中**带的分界线。这条界线以南的华南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10℃,极端最低气温≥-4℃,日平均气温≥10℃的天数在300天以上。多数地方年降水量为1400—2000毫米,是一个高温多雨、四季常绿的热带-**南带区域。 植物生长茂盛,种类繁多,有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南**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等地带性植被。现状植被多为热带灌丛、**带草坡和小片的次生林,热带性森林动物丰富多样,有许多典型的东洋界动物种类。地表侵蚀切割强烈,丘陵广布。在长期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丘陵台地上发育有深厚的红色风化壳。在迅速的生物积累过程的同时,还进行着强烈的脱硅富铝化过程,成为我国砖红壤、赤红壤集中分布区域。区内拥有广阔的热带海洋。珊瑚岛景观独具一格。全区自然面貌的热带-南**带特征突出,这与华中地区的**带景色有明显的区别。充分利用丰富的热量和水分资源,发展热带作物,合理利用和保护热带性植物和动物资源,开发热带海洋资源等,是华南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突出问题。 谷子(学名:Setaria italica):属禾本科的一种植物。古称稷、粟,亦称粱。一年生草本;秆粗壮、分蘖少,狭长披针形叶片,有明显的中脉和小脉,具有细毛;穗状圆锥花序;穗长20~30厘米;小穗成簇聚生在三
中国各省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是什么?
你这问题太复杂了各省都说要好长时间的,其实你可以划分区域来看因为好多地方气候差不多!长江议南种植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是油菜茶叶甘蔗,华北地区种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是棉花,东北种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是甜菜,西北种小麦经济作物是甜菜棉花,青藏几乎以牧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