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赵翠芹 给各位分享粒度标准偏差方法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常用粒度测试方法所具有哪些优缺点(各种粒度测试方法的优缺点有哪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常用粒度测试方法所具有哪些优缺点

颗粒的大小称为颗粒的粒度。颗粒是在一定尺寸范围内具有特定形状的几何体。颗粒不仅指固体颗粒,还有雾滴、油珠等液体颗粒。颗粒的概念似乎很简单,但由于各种颗粒的形状复杂,使得粒度分布的测试工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因此要真正了解各种粒度测试技术所得出的测试结果,明确颗粒的定义是很重要的。

常用粒度测试方法所具有哪些优缺点

筛分法: 优点:简单、直观、设备造价低、常用于大于40μm的样品。

缺点:不能用于40μm以细的样品;结果受人为因素和筛孔变形影响较大。

显微镜(图像)法: 优点:简单、直观、可进行形貌分析,适合分布窄(最大和最小粒径的比值小于10:1)的样品。

缺点:无法分析分布范围宽的样品,无法分析小于1微米的样品。

沉降法(包括重力沉降和离心沉降): 优点:操作简便,仪器可以连续运行,价格低,准确性和重复性较好,测试范围较大。

缺点:测试时间较长,操作比较复杂。

库尔特法: 优点:操作简便,可测颗粒总数,等效概念明确,速度快,准确性好。

缺点:适合分布范围较窄的样品。

激光法: 优点:操作简便,测试速度快,测试范围大,重复性和准确性好,可进行在线测量和干法测量。

缺点:结果受分布模型影响较大,仪器造价较高。

电镜: 优点:适合测试超细颗粒甚至纳米颗粒、分辨率高。

缺点:样品少、代表性差、仪器价格昂贵。

***法: 优点:可对高浓度浆料直接测量。

缺点:分辨率较低。

透气法: 优点:仪器价格低,不用对样品进行分散,可测磁性材料粉体。

缺点:只能得到平均粒度值,不能测粒度分布。

我想知道激光粒度仪可不可以直接计算出粒度参数,还是得自己另外计算。不胜感激。

问题本身就不够清楚,你说的“粒度参数”是什么?如果你指的的特征粒径“例如D50、D90、D10、D(4,3)”之类的参数,粒度仪测试报告会直接给出。如果是指累积分布(例如10微米以下占百分之几这类问题),一般测试报告的数据列表里也会有。你还是先搞清楚这些问题再提问。

智能仪器有哪些产品

那这个就太多了,最常见的就是一些医疗器械设备,像血压计,血糖计,等等!

珠江口ZXZ2钻孔年以来孢粉和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陈炽新1,2

(1.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2.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760)

作者简介:陈炽新,男,1962年生,大专,工程师,主要从事微体古生物工作。

摘要 本文依据南海北部珠江口ZXZ2钻孔的孢粉记录,从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从孢粉成分的变化,重建了27000 a BP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历史。研究结果发现,23100 a BP-27650 a BP期间研究区花粉特征反映了热带、**带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天然山地常绿阔叶林。沉积物为灰色粘土质粉砂和砂—粉砂—粘土,属近岸滨海、溺谷湾相环境,处于亚间冰期末期。16800 a BP-23100 a BP期间花粉浓度最大,其中主要的贡献是再沉积孢粉,它们主要见于冰期沉积中。沉积物露出水面,发育了一套以粉砂质砂为主的陆相冲积层。4600-16800 a BP期间,本区沉积了一套以砂质粉砂、粘土质粉砂及粘土为主的海相层。总体上孢粉较少,热带**带植物花粉种属减少,反映了气候温凉条件下的山地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林下蕨类植物很繁盛。0-4600 a BP,本区进入河口湾环境,已基本形成珠江入海的口门之一,人类活动对沿岸植被产生破坏,热带、**带常绿阔叶及-针叶混交林消失殆尽。

关键词 南海 珠江口 孢粉 粒度 植被 气候

1 研究区概况

珠江三角洲地处中国南海陆架边缘,海陆相互作用强烈,第四系发育[1]。这些海陆相互作用形成的沉积物记录着丰富的信息,是恢复区域环境演变及研究全球变化的良好载体[2]。前人研究显示,珠江三角洲第四系的平均厚度为25m,最大厚度为63.6m,样品的最老年龄值为45 120±910 a BP,时代主要为晚更新世中期,即末次亚间冰期(MIS 3)[1,3~5]。前人对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及其古气候,古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杨小强等[6]认为深圳沿海与我国北方等其他地区存在着气候变化的非同时性,该地区的气候变化也反映了热带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对华南沿海的共同控制作用。张玉兰等[7]认为珠江三角洲一带20000-10000 a BP普遍存在的沉积间断[5,6]可能与低海面期与晚玉木盛冰期全球变冷有关[7]。雷作淇等[8]利用孢粉组合讨论了黄茅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和气候演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沿岸植被的影响。王建华等[2]讨论了珠江三角洲全新统孢粉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本研究区位于珠海市洪湾的西江径流的主要出海口门的磨刀门外,属南**带气候。年平均气温约21.8~22.3℃,年平均水温20.0~29.5℃,年平均降雨量1500~2100mm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80%。该海域海洋水文要素的时空分布主要受南海北部环流及水团的控制,在夏季珠江径流和韩江径流对沿岸水的影响加强[1]。本区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基底**以花岗岩为主,陆地土壤以砖红壤为主。地带性植被为热带季雨林,主要种类有沉香属(Aquilaria)、苹婆属(Sterculia)、银柴属(Aporosa)、蒲桃属(Syzygi⁃um)、重阳木属(Bischofia)等,附近山地为季风常绿阔叶林,但极少保存。附近沿岸地区的植被为常绿季雨林,但由于人类干扰,现状植被主要为次生林,大部分丘陵地区均为岗松—鹧鸪草—芒萁(Baeckea frutescens⁃Eriachne pallescens⁃Dicranopteris linearis)群落所占据,或由桃金娘属(Rhodomyrtus tomentosa)、蜈蚣草(Eremocchloa ciliari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等组成的热型灌草丛[10~12]。

本次研究对珠江口ZXZ2钻孔进行以孢粉分析为主的古环境指标分析,侧重再沉积孢粉对气候和环境的指示意义,揭示了27000 a BP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演变。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图1 ZXZ2钻孔位置图

Fig.1 Location of Core ZXZ2 in the South China Sea

ZXZ2 钻孔位于磨刀门外,高栏岛右侧10m 水深(图1),坡折处(21°5512669′N,113°2017285′E)(图1),孔口高程为-10.50m(黄海基准面)。岩心长度为33.00m,钻孔底部年龄在27000 a BP左右(经过AMS14C测定,深度32.8-33.0m,沉积物的年龄为27650±500 a BP)(图2)。ZXZ2孔钻至上更新统,上更新统又划分为3段,下段与中段的界线用氧同位素4/5期之间的界线,年龄为75000 a BP,中段与上段的界线用氧同位素2/3期之间的界线,年龄为32000 a BP。钻孔ZXZ2只揭露了上更新统的上段,未揭露上更新统的中段和下段。钻孔ZXZ2包括上更新统南卫组和全新统北尖组,根据岩性特征,参考测年和古生物资料,进行**地层划分。

从上往下可以划分为7层(图3):

图2 ZXZ2钻孔年代及各段的沉积速率

Fig.2 Age and deposition rate of Core ZXZ2

全新统北尖组:

(1)灰色粘土质粉砂:0~7.00m,软塑,见少量贝壳和植物碎屑,富含微体生物和海绿石,底部砾石含量增多。

(2)灰色砂质粉砂:7.00~9.00m,富含微体生物。

(3)灰色粘土质粉砂:9.00~13.70m,富含微体生物,局部含团块泥质结核。

上更新统南卫组:

(1)灰黑色粉砂质粘土:13.70~16.70m,软塑,富含有机质。

(2)灰色粉砂质砂:16.70~22.20m,密实,局部含泥质团块。

(3)灰色粉-粉砂-粘土:22.20~24.80m,密实,含海绿石。

(4)灰色粘土质粉砂:24.80~33.00m,由上而下,砂的含量减少,31.00m以下含海绿石。

2.2 分析方法

ZXZ2孔共取62个样品进行孢粉分析鉴定。每个样品取样5g,经**处理去钙后,用氢氟酸处理法去除有机质或硅质成分,再用重液浮选,最后用7μm的尼龙筛在***中过滤。每个样品在Leitz显微镜下放大250倍观察统计一个20×20mm盖玻片下的孢粉数量,作为该样品的化石丰度。样品统计标准为每个样品陆生植物孢粉200粒以上。每个孢子和花粉类型的百分含量是以陆生种子植物孢粉总数为基数求得的。

图3 ZXZ2钻孔岩性特征与地层分布

Fig.3 Lithology and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of Core ZXZ2

3 孢粉组合特征

在62个孢粉样品**统计孢粉18563粒,其中花粉9735粒,约占孢粉总数的52%。鉴定出孢粉228个属种,其中木本136个,草本55个,蕨类37个。另外,在包括上更新统的整个钻孔中,共鉴定出孢粉271个属种,其中木本166个,草本62个,蕨类43个,其中,全新世孢粉种类丰富、数量较多,与晚更新世孢粉的主要区别是某些种类的减少、消失和禾本科花粉与蕨类孢子的增多。

该孔共取孢粉样品62个,根据孢粉化石丰度、各类植物孢粉含量的变化,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

D带:深度为16.7~33.0m,年代为23100~27650 a BP,属Castanopsis⁃Quercus⁃Liq⁃uidambar⁃Polypodiaceae⁃Cibotium barometz孢粉带。孢粉含量较少,其中蕨类植物孢子稍占优势,占20.4%~60.0%;其次为被子木本植物花粉,占13.5%~75%,为各带中最多;*子植物花粉占0~10%;草本植物花粉仅占6%~20%,为各带中最多。本段孢粉面貌以Castanopsis(栲属),Quercus(栎属),Liquidambar(枫香树属),Polypodiaceae(水龙骨科),Cibotium barometz(金毛狗)百分含量较大为特征(图4,图5)。其中蕨类植物孢子以Polypodiaceae,Cibotium barometz为主,Microlepia(鳞盖蕨属)的含量为四个孢粉带中最少;被子木本植物花粉以热带**带植物Castanopsis大量出现为特征,Quercus,Liquidambar常见,Alnus(桤木属),Betula(桦属),Juglans(胡桃属)等温带植物花粉零星出现;*子植物花粉以Pinus(松属)最丰富,热带山地针叶树Dacrydium(陆均松),Podocarpus(罗汉松属)零星出现。本段孢粉组合反映了一种保持较好的热带、**带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天然山地常绿阔叶林,林下草本很茂盛,也有较多的蕨类植物。总体上,植被较茂盛,以木本植物最为茂盛。

图4 ZXZ2钻孔孢粉图谱

Fig.4 Palynological diagram of Core ZXZ2

C带:深度为12.9~16.7m,年代为16800~23100 a BP,属Castanopsis⁃Quercus⁃Micro⁃lepia⁃Cibotium barometz⁃Polypodiaceae 孢粉带(图4,图5)。本段在各孢粉带中孢粉最为丰富,其中主要的贡献是再沉积孢粉(以孢子为主)。其中蕨类植物孢粉占优势,占26%~80%,其次为被子木本植物花粉,占3.5%~40%,*子植物花粉占0~6.8%,草本植物花粉仅占0~12%。该段孢粉面貌以Microlepia、Cibotium barometz大量增加为特征。其中蕨类植物孢子以Microlepia、Cibotium barometz、Polypodiaceae为主;被子木本植物花粉以热带**带植物Castanopsis,Quercus,Liquidambar常见,但比D带减少,Alnus,Betula,Juglans等温带植物花粉零星出现;*子植物花粉以Pinus为主但,比D带稍减少。本段孢粉组合反映了一种热带、**带气候条件下的天然山地常绿阔叶林,林下蕨类植物较繁盛,所反映的气候较凉。总体上,植被较茂盛,但热带、**带木本植物减少。

B带:深度为5.6~12.9m,年代为4600~16800 a BP,属Microlepia⁃Polypodiaceae⁃Pinus⁃Castanopsis孢粉带(图4,图5)。总体上孢粉较少,组分中以蕨类植物孢子占绝对优势,占75.8%~95%,其次为被子木本植物花粉和*子植物花粉,其中被子植物花粉占0~15%,*子植物花粉占0~5.8%,草本植物花粉含量最低,仅占0~11.8%。蕨类植物孢子中以Microlepia(19.8%~70%)和Polypodiaceae(19%~41.5%)为主,Cibotium barometz常见,含量为5.7%~19%;被子木本植物花粉中以Castanopsis、Quercus,Liquid⁃ambar最为常见,但比C带含量骤减;*子植物花粉中以Pinus最丰富,偶见热带山地针叶树Dacrydium,Podorcarpus;草本植物花粉以Graminae(禾本科)为主,Chenopodiaceae(藜科)零星出现。淡水藻类孢子Concentricystes(环纹藻属)零星出现,反映陆上淡水河的注入。本段孢粉组合反映了气候温凉条件下的山地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林下蕨类植物很繁盛。

A带:深度为0~5.6m,年代为0~4600 a BP,属 Microlepia⁃Polypodiaceae 孢粉带(图4,图5)。总体上孢粉较少,组分中以蕨类植物孢子占绝对优势,占90%~100%,几乎未见被子木本植物花粉、*子植物花粉和草本植物花粉。蕨类植物孢子以Microlepia(50%~85.3%)和Polypodiaceae(19%~41.5%)为主,Cibotium barometz常见,含量为5.7%~19%。淡水藻类孢子Concentricystes零星出现,反映陆上淡水河的注入。本段孢粉组合反映了一种人类活动强烈干扰下的植被状况,热带、**带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消失殆尽,仅剩下繁盛的蕨类植物。

4 孢粉与钻孔粒度分布特征对比及沉积环境演变讨论

粒度分析结果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实验测试所提供。根据粒度参数分布特征,ZXZ2 孔从下向上分为5层:

Ⅴ.22.20~33.00m 大致相当于D孢粉带,沉积为砂—粉砂—粘土和粘土质粉砂,含海绿石,属近岸滨海、溺谷湾相环境。不含砾石,砂含量很少,2.20%~30.20%,大部分小于10%,以粉砂(33.93%~55.29%)和粘土(21.37%~46.55%)为主,平均粒径Mz(5.78~8.22)和中值粒径(4.96~8.07)都较小,分选系数δ1为2.24~3.41,分选性差,偏态Sk1为0.09~0.48,正偏态,峰态Kg为0.78~1.01。属末次冰期亚间冰期,但沉积韵律却呈现为下细上粗,表明此时已处于亚间冰期末期,海平面已经开始下降。本段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花粉最为茂盛,孢粉组合反映了一种保持较好的热带、**带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天然山地常绿阔叶林,林下草本茂盛,也有较多的蕨类植物(图4,图5)。

Ⅳ.16.70-22.20m大致相当于C孢粉带,粉砂质砂。不含砾石,以砂为主(54.05%~54.85%),粉砂(23.65%~29.53%)和粘土(16.39%~21.51%)较少,平均粒径(4.64~5.23)和中值粒径(3.90~3.94)为各段最大,分选系数为各段中最大(2.68~3.72),分选性很差,偏态为各段最大(0.37~0.72),正偏态,表明沉积物粒度分布最为偏粗,峰态0.92~1.10。本段沉积物颗粒粗,以砂为主,属于陆相冲积层。C孢粉带孢粉组合反映的气候较凉,热带**带木本植物减少,温带植物花粉零星出现。该带孢粉最为丰富,其中主要的贡献是再沉积孢粉(图4,图5),它们都是南海沿岸地区第三纪常见的孢粉化石,主要见于冰期沉积中。在玉木冰期盛期的寒冷气候时,由于海面下降,河流为适应它的基准面而调正它的坡降,河流坡降的这种变化,增大了河流搬运沉积物的能力和剥蚀河床的能力,从而使沉积物中含有较多的再沉积孢粉化石。由于河床受到更大侵蚀,使老地层中的孢粉化石再次被分离出来,被搬运至海盆再沉积。

(2)和(3)段大致相当于孢粉带B。Ⅲ.13.70~16.70m粉砂质粘土。不含砾石,砂含量极少(0.45%~12.90%),以粘土为主(46.70%~62.06%),其次为粉砂(37.43%~47.93%),平均粒径(7.90~9.19)和中值粒径(8.05~9.02)为各段最小,分选系数为2.28~2.68,分选性差,偏态0.05~0.31,峰态0.90~1.12,从上往下,沉积物由粗—细—粗。本段孢粉组合反映了气候变冷条件下的山地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林下蕨类植物很繁盛(图4,图5)。

(Ⅱ)9.00-13.70m粘土质粉砂,不含砾石,砂含量很少(3.65%~18.60%),以粉砂为主(46.39%~61.22%),其次为粘土(29.68%~42.29%),平均粒径(6.81%~7.89%)和中值粒径(6.79~7.57)都较小,分选系数为2.41~2.82,分选性差,偏态0.08~0.24,峰态0.80~1.09,从上往下,沉积物由粗—细。

Ⅰ.0.00~9.00m相当于孢粉带A,0~4600 a BP,粘土质粉砂和砂质粉砂。不含砾石,砂含量较小(1.30%~35.25%),以粉砂(42.01%~57.42%)和粘土(21.73%~44.84%)为主,平均粒径(6.01~8.26)和中值粒径(5.42~7.71)均较小,分选系数为2.49~3.32,分选性差,偏态0.18~0.48,正偏态,峰态0.90~1.05。本段进入我国南方有文字记载的时期,沉积物总体较细,从下往上,沉积物由粗—细,下部较粗,从SX97孔分析深圳沿海的磁化率分析来看,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可能发生在约6500-2300 a BP[6]。孢粉组合反映了一种反映近5000年来人类活动强烈干扰下的植被状况,热带、**带常绿阔叶及—针叶混交林消失殆尽,仅剩下繁盛的蕨类植物(图4,图5)。据前人研究,在距今4000-5000a,ZXZ2钻孔西部的黄茅海已基本形成珠江入海的口门之一,河流的水动力作用明显加强,近几千年来人类活动对沿岸植被破坏也在孢粉组合中显示出来[8]。

图5 ZXZ2钻孔孢粉类型与粒度对比

Fig.5 Contrastion of grading analysis and pollen zones of Core ZXZ2

5 结论

ZXZ2 孔位于现代珠江三角洲的水下部分,海洋沉积环境保存较好,能反映本区的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特征和演变历史,通过分析本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图5),并与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地层表[1]进行对比,两者的基本层序大致可以对应,现分述如下:

1)末次冰期亚间冰期,距今约32000~22000年。该阶段大致相当于孢粉组合带D(23100~27650 a BP),反映了热带、**带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天然山地常绿阔叶林。该阶段世界洋面大幅度上升,全球性快速海进,海侵层直接掩盖在滞留沙砾层之上,持续时间在距今32000~24000年之间。沉积物为灰色粘土质粉砂和砂—粉砂—粘土,属近岸滨海、溺谷湾相环境,但沉积韵律却呈现为下细上粗,表明此时已处于亚间冰期末期,海平面已经开始下降。

2)北方期—晚玉木冰期,距今约22000~12000年。该阶段大致相当于孢粉组合带C(16800~23100 a BP),花粉浓度最大,其中主要的贡献是再沉积孢粉,它们主要见于冰期沉积中。该阶段是世界范围内最后一次冰期,也是较近地质历史上最为严寒、冰川最为发育的时期,其中在距今18000年左右达到顶峰,称为盛冰期。沉积物露出水面,发育了一套以粉砂质砂为主的陆相冲积层,其顶部为海陆过渡相的泥质沼泽沉积。

3)大西洋期:距今约5000~7500年。本区开始进入近岸河口湾环境,沉积物为灰色粘土质粉砂的海相层。硅藻开始出现,但沉积韵律却呈现为下细上粗,表明此时海平面有下降趋势。该阶段大致相当于孢粉组合带B的下部,热带**带植物花粉种属减少。

4)亚北方期—亚大西洋期:5000年至今,海平面继续上升,本区进入河口湾环境,沉积速率显著加快,沉积了一套以砂质粉砂、粘土质粉砂及粘土为主的海相层。其中0~4600 a BP,本区进入河口湾环境,已基本形成珠江入海的口门之一,河流的水动力作用明显加强,近几千年来(相当于孢粉带A)人类活动对沿岸植被破坏也在孢粉组合中显示出来,热带、**带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消失殆尽,仅剩下繁盛的蕨类植物。

参考文献

[1]**国,李平日,张仲英,等.1982.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演变[M].广东广州: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274

[2]王建华,王晓静,曹玲珑,等.2009.珠江三角洲GZ-2孔全新统孢粉特征及古环境意义[J],古地理学报,11(6):661-669

[3]**广,马道修,周青伟,等.1986.珠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海平面变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6(3):93-102

[4]蓝先洪.1996.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特征[J].沉积学报,14(2):155-161

[5]**国,蔡福祥.2007.珠江口晚第四纪埋藏风化层及其环境意义[J].第四纪研究,27(5):828-833

[6]杨小强,李华梅,余素华.2003.从SX97孔分析深圳沿海近3万年来海平面及气候变迁[J].地球化学,32(2):146-154

[7]张玉兰,余素华.1999.深圳地区晚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演变[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2):109-11

[8]雷作淇,郑卓.1990.黄茅海晚第四纪孢粉组合与环境变迁[J].热带海洋,9(4):24-27

[9]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002.广东大亚湾海洋地质环境综合评价[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86-108

[10]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1989.广东省的植被和植被区划[M].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42-88

[11]邢福武,Corlett T R,周锦超.1999.香港的植物区系[J].热带**带植物学报,7(4):295-307

[12]陈邦余,李泽贤.1986.珠江口沿岸及其附近岛屿植物区系的研究[A].见: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集刊(2)[C].51-71

Palynological and Grain Size Record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in the ZXZ2 Core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Since 27 ka BP

Chen Chixin1,2

(1.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 510760,China;2.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Mineral Resources,MLR,Guangzhou 51076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pollen record in the Core ZXZ2,which wa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four pollen zone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in ascending order.According to the pollen composition in each zone,the vegetation evolution and climate change since 27650 a BP was reconstructed.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at the stage of 23100 a BP-27650 a BP,the pollen in the research area mainly reflect natural mountain evergreen broad leaves forest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warm and humid climate.The sediment is gray clayey silt and sand⁃silt⁃clay,belongs to Near⁃Shore coast and drowned⁃valley facies environment in the end of the sub interglacial period.At the stage of 16800 a BP-23100 a BP,the pollen concentrate is the highest and they mainly came from reworked pollen and spore,which mainly occurred in the last maximum glacial sediment.The sediment exposed out of the water with a set of continental alluvium,which are mainly composed of silty sand.At the 4600-16800 a BP,the sediment is from marine bed,which are composed of sandy silt,clayey silt and clay.The pollen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as well as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pollen taxa,reflected the domain vegetation became mountain evergreen broad leaves and needle leaves mixture forest in the cool climate,with a mount of fern under the forest.At the 0-4600 a BP,the study area had formed to be one of the estuarys of the Pearl River.The environment had been disturbed by human activities,and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 and needle leaves mixture forest disappeared.

Key words:The South China Sea;the Pearl River Estuary;Sporopollen;Grain size;Vegetation;Climate

知识粒度的概念是什么?

通常球体颗粒的粒度用直径表示,立方体颗粒的粒度用边长表示。
知识粒度,也称为信息粒度,是对象的集合,这些对象由于它们的相似性、功能相近性、不可分辨性而被聚合在一起.

工程造价常用的偏差分析方法有哪些

常用偏差分析的方法有横道图法(主要反映累计偏差和局部偏差---注意如果拟完工程计划投资和已完工程实际投资已经给出,确定已完工程计划投资时,应注意已完工程计划投资表示线与已完工程实际投资表示线的位置相同,已完工程计划投资单项工程的总值与拟完工程计划投资的单位工程的总值相同)、时标网络法、表格法(进行偏差分析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投资局部偏差程度=投资局部偏差/已完工程计划投资、进度)和曲线法

什么是粒度分析

矿粒(或矿块)的大小称为粒度。破碎、磨碎和选别过程中所处理的物料,都是粒度不同的各种矿粒的混合物。将矿粒混合物按粒度分成若干级别,这些级别叫做粒级。物料中各粒级的相对含量叫做粒度组成。粒度组成的测定工作叫做粒度分析。 粒度组成的测定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在许多工业部门都常遇到。例如水泥工业、冶金工业、煤粉制备、土工试验、甚至食品加工等部门,都会用到粒度分析,也是选矿试验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检测项目,原矿和产品都常需进行粒度分析。 没有一个粒度分析方法,可以适用于一切粒度范围,一般都是按粒度大小不同采用不同的测定方法。目前应用的各种测定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如表1所示。其中有的方法得出的是粒度分布,有的方法得出的是平均直径;有的是直接测量粒度(如筛析和显微镜测定);有的则是根据其他参数换算(如沉降速度和比表面);有的是在气相中进行的干法,有的则是在液相中进行的湿法。表1 粒度测定方法及其所适用的粒度范围 选矿生产和试验研究中经常采用的粒度分析方法是筛分分析、水析和显微镜分析。 对于粉状物料常常直接测定比表面(指单位重量的矿粒群的总表面积)。从比表面的测定数据可在一定假定条件下,求出平均粒度(直径)。测定比表面的主要方法有吸附法、渗透法(液体渗透法;气体渗透法)。 几种粒度测定方法比较如下:筛析法的优点是设备便宜、坚固、易制、易操作,适于测定粗粒。一般干筛可筛至100微米(150目),再细建议钐湿筛,现今用光电技术制造的微孔筛可以湿筛细到10微米,但实际上小于40-60微米多半用沉降分析,前者测得的是几何尺寸,后者是具有相同沉降速度的当量球径。筛析法受颗粒形状影响很大。显微镜法直观测出颗粒尺寸和形状,因此常用于校准其它测量方法,其最佳测量范围为0.5-20微米之间,当粒度扩大到40微米以上,则易引起偏差。沉降法测量粒度的最大优点是统计性和重复性好,但受颗粒形状和结构影响很大,适用于1-75微米,不能直接观测颗粒的大小和形状。吸附法的特点是测定范围较大,但不能测出粒度分布曲线,只能间接换算出一个增均尺寸,而且受环境影响较大。渗透法是一种经济简便的粒度测量法,但可靠性和重复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