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荆曼萱 给各位分享特里芬标准是指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特里芬难题是什么?特里芬悖论是什么?(特里芬难题的内容及根本缺陷)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特里芬难题是什么?特里芬悖论是什么?

特里芬难题(特里芬悖论)是指:

特里芬难题是什么?特里芬悖论是什么?

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如果充当国际货币,则必然在货币的币值稳定方面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持有的国际货币增加,这就要求该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来实现,这必然会带来该货币的贬值;

另一方面,作为国际货币又必须要求货币币值比较稳定,而不能持续逆差。这就使充当国际货币的国家处于左右为难的困境,这就是特里芬难题。

扩展资料:

特里芬难题的实质在于,指出了现代国际经济生活中黄金与信用货币之间不可调合的冲突所达到的尖锐程度。

自金本位制以来的人类商品经济史,无论是在一国之内、还是国际范围内都程度不同地反映出黄金与信用货币之间矛盾斗争的轨迹,而特里芬所揭示的布雷顿森林体制的两难困境无非是在典型环境下的插曲罢了。

此外,特里芬难题所直接针对的,虽然只是布雷顿森林体制,但由于上述理由,它的理论内涵所能包容的历史事实,却远远不止于布雷顿森林体制,它实际上也是对战前金汇兑本位制(包括黄金——英镑本位制)的历史反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特里芬难题

什么叫“特里芬两难”

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提出的确定一国储备量的指标是各国的外汇储备应大致相当于一国()个月的进口额。

美国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曾在1947 年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确定储备量的指标,即各国的外汇储备应大致相当于一国三个月的进口额。

金融学的有关名词解释

金融学:现代经济的产物

为什么说二战确立了战后世界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彻底打破了数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促使世界历史从一个欧洲列强主宰的时代,逐步过渡到一个两极格局的时代。战后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形成了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从两大阵营的对峙到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发生了改变。

关于经济学的一点问题

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有个大概的规律:
某天 A提出某个理论
过了些年 B跑出来说A不对不对 然后挑起理论**
然后又过了些年 C再跑出来劝架说 别吵别吵 大家都对 然后把A和B的理论综合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 A叫做创始者 B叫做**者 C叫做集大成者
经济学的源头是"古典经济学" 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 提出了"看不见的手"
古典经济学的很多分歧 在穆勒那里得到综合 这是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次综合 成果是"劳动价值论"
后来 瓦尔拉斯等**者认为价值的来源不是劳动 而是取决于边际效用 于是引发了"边际**"
后来 马歇尔跑出来 说大家都对 然后用一条供给曲线表征了劳动价值论 用一条需求曲线表征了边际效用 并得出"自由市场自然均衡"的结论 这是经济学历史上第二次综合 创立了"新古典经济学" 其理论核心就是"自由经济**"
后来 马歇尔的学生凯恩斯觉得他老师在忽悠他 凯恩斯认为市场不能自然均衡 于是挑起"凯恩斯**" 同时"宏观经济学"也因此而诞生了
后来 萨缪尔森跑出来了 说马歇尔也对凯恩斯也对 然后他把这两个人的理论综合起来 这就是经济学历史上的第三次综合 叫做"新古典综合" 而新古典综合的实质就是"凯恩斯**"经济学
后来 名震天下的芝加哥学派跑出来反对凯恩斯** 认为凯恩斯**缺乏微观经济学的土壤(脱离了"理性人"这一最基本的经济学假设) 进而创立了有微观基础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派和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派
后来 费歇尔 费尔普斯 斯蒂格利茨等等的人又跑出来为"凯恩斯**"平反 他们努力的为"凯恩斯**"找到了微观基础 并建立了许多华丽的模型 这就是"新凯恩斯**"经济学
最后 要多废话一句 那位远近驰名的曼昆教授(Mankiw) 就是"新凯恩斯**"派的
曼昆的Principles of Economics和Macroeconomics写得太好了 建议有机会的话看一下 当然我指的是看原版
因为"神韵"这个东东总是在翻译和被翻译之间而悄然消失掉的

外汇管制的经济效益

您好,经济效益可以从收益和成本两方面来看。
外汇管制的收益和成本分析:维持目前的汇率体制和汇率水平有何利弊?其收益在于汇率稳定,预期稳定,免除了汇率调整的弊,维持出口商的利益,使外贸的“马车”作用继续有效发挥。其成本在于汇率扭曲带来了错误的市场信号和错误的资源配置,也使货币政策完全陷于被动,利率、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都栓在汇率上,公开市场的长期单向操作,上万亿的央行票据发行。有人说,央行发行票据对冲外汇占款增加的基础货币投放要付息,而将外汇存放国外或者购买美国国债要取利,因为美国国债的利率高于票据利率,因而是有利的。其实,如果考虑汇率风险,就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从2002年以来,美元贬值了15%—20%,带来的美元资产缩水损失应当计入。不仅如此,央行发行票据的初衷是通过对冲外汇占款达到紧缩货币,但是,由于票据期限很短,发行是回收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到期时却使流动性被动增加。这种用平抑流动性短期波动来应对长期性的流动性变化,无法从根本上收缩由外汇储备增加导致的流动性的单边扩大,而且过度使用有可能加剧流动性的短期波动(汪洋,吕江林,2004)。现在央行票据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进行信用扩张和营利的工具,进一步扭曲了货币市场,同时票据也到了赎回期,不仅要发新回旧,而且要进一步增发,以对应滚滚而来的资金流入。由此可见,维持现行汇率体制和汇率政策的弊大于利。然而,汇率改革的成本和收益却不一定与此相同,这就提出了汇率改革的额外损失问题,不调整汇率的成本和收益反过来构成了调整汇率的收益和成本。另外还有几项调整成本是必须计算的。一是由于汇率低估和升值预期,大量热钱流入套利,升值后很大一部分必然流出。估计2003年流入的热钱在600亿美元左右,2004年又流入1000亿美元。如果汇率升值10%,假定一半流出,升值的弊为80亿美元;升值后流出880亿美元。二是外商投资的利润汇出。到2004年9月底,外商直接投资约5500亿美元,按10%的利润率计算,利润为550亿美元。如果一半再投资,升值后另一半(假定300亿美元)汇出,升值的成本(净损失)为30亿美元;升值后汇出330亿美元。两项合计,升值成本(净损失)为110亿美元,这是升值不得不付的代价。升值后共流出1210亿美元,是2004年外汇储备增加额的一半多,目前的外汇储备还能够应对得起。此外,美、日、欧盟等国对我国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颇有微词,使我国在**上陷于被动,贸易摩擦也日渐增多。 我国目前进行的汇率改革的成本收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升值对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外商对投资利和风险的判断和权衡。而影响外商决策的因素主要有东道国的外资优惠政策、生产成本、市场规模和汇率变动以及国际投资形势。在优惠政策和生产成本以及国际投资形势一定的情况下,外商投资主要取决于汇率变。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