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秦夏炎 给各位分享南极冰层有什么用途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南极洲的低等植物中种类最多的是什么?(南极洲的低等植物中种类最多的是什么动物)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南极洲的低等植物中种类最多的是什么?

南极最高等的植物就是地衣和苔藓了。那是因为南极**与世隔绝,而且陆地常年被冰雪覆盖,即是在短暂的南极夏季,也仅有5%的无冰雪覆盖地区,称为无冰区或白色沙漠的绿洲,主要分布在**边缘的沿海地区。也由于南极的气候酷寒、干燥、风大、日照量极少、营养缺乏和生长季节很短等因素严重的制约了陆地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致使南极没有花草树木和高等植物,而且较北极的植物种类和数量都少的多。所以,南极洲是地球上植物最稀少的地区。在南极**的沿海地带及其附近的岛屿上,最常见到的、且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广的植物就是地衣和苔藓了。据南极生物学家长期研究统计,南极的低等植物中,有350多种地衣、370多种苔藓和130多种藻类。 南极地衣 地衣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也是一种最为原始性的低等植物。经过上万年的生物进化过程,它能适应南极洲那种极端寒冷、干旱和日早极少的环境。所以,地衣是南极洲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南极土著植物。主要分布在南极**的沿海地带和岛礁的**上。地衣是靠孢子繁殖后代的,是在极短的南极夏季中完成其生长发育过程的。其生长速度十分缓慢,每100年才生长1毫米。据说,一株10厘米高的地衣,其寿命可达10000年之久。 据生物和医学家研究,南极地衣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最新研究揭示,地衣的提取液中有抗辐射的作用,能抵抗计量较大的紫外线、r射线和x射线。另有报道说,某些种类的地衣提取物,还具有抗癌的效果。这些都有待科学的进一步研究才能证实。 苔藓也是南极洲常见的低等植物之一。它的生长较地衣需更多的水分,因此,它的种类没有地衣那么多,分布也没有地衣广。其主要分布在夏季有冰雪融化能提供充足水分的地区,就有大面积的苔藓生长。例如,在南极**的沿海地区,特别是在雨水较多的南极半岛和南极**周围的岛屿上分布较为广泛。 除此外,在南极洲还有生物量极其丰富的藻类,种类达130多种,最为常见的是冰藻、褐藻和绿藻。它广泛分布在南极**沿海潮湿的陆地表面、**表层、石缝、冰雪融化的溪流和季节性的湖中,特别是在有企鹅栖息地流出的溪水中,由于含有丰富的氮、磷营养盐,藻类的生长更加繁茂。

大量利用南极洲的冰川资源有什么利弊?请发表你的见解

南极洲的低等植物中种类最多的是什么?

大量固态水转化为液态,会引起海平面上升;
大量利用南极洲的冰川资源,导致南极气温下降,极地高压减弱,会引起全球大气循环紊乱,风带、气压带平凡偏移原位,导致干旱地区降暴雨,湿润区变得干旱。
南极气温下降,洋流能量减弱,即而影响全球气温。
……
反正是弊大于利

南极冰盖的秘密

由于南极**的冰盖厚度深达几百至几千米,而且气候极其寒冷,成冰过程中无融化现象,因而,冰川学家在研究南极**冰盖的年龄及其形成的历史过程时,采用了钻取冰岩芯样品的方法来测定冰川的年龄和形成过程。 他们发现,从冰川的冰岩芯样品中,不仅能测定冰川的年龄及其形成过程,还可以得到相应历史年代的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相应年代的二**碳等大气化学成分含量,开辟了恢复古气候和古环境的新的道路。

记载表明,从南极**冰盖获取的冰岩芯样品,至今已超过2 000米,获得了15万年以前的古气候和古环境资料。

怎样从冰岩芯中获取古气候和古环境资料呢?

首先,谈谈怎样获取冰龄的资料。南极**冰盖是由积雪本身的重量长年挤压而成,称作重力冰。在南极地区,由于气温低,积雪不融化,每年的积雪形成一层层沉积物,年覆一年,从底部至上逐渐形成一层层的冰层,越向上年代越新。冬季气温低,雪粒细而紧密;夏季气温高,雪粒粗而疏松;因而,冬夏季积雪形成的冰层之间具有显著的层理结构差异,宛如树干的年轮一样,用这种直观的方法只可辨认约90米厚的冰层,代表近500年的冰沉积。

要测定100米以上深度的冰层年龄,必须采用氧同位素方法。

所谓氧的同位素,即同属氧元素(O)但具有不同质量数的氧**,如160,170和180就是氧的三种同位素。氧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就是它的质量数,显然,180的质量大于160。180不易蒸发,160易蒸发。因而,在夏天高温时,水中所含160减少,故180/160的值增加;冬天低温时,180/160的值减小。据此,测定冰岩芯中各冰层的180/160值的变化,即可确定冰层的年龄,其比值的每一起伏为一年。

有了冰层的冰龄资料,再进一步确定各冰龄的气温和降水,便有了历史气候的最基本资料了。

原则上,可以根据各年冰层厚度来确定当年降水量。其条件是,必须选取风速很小地区的冰岩芯资料才能排除风吹雪的影响。如在南极内陆区域,由于风速小,冰芯资料最理想。

用冰岩芯提取古代气温资料的方法,可通过如下途径来进行。

首先,实际测定一组现代南极冰盖上某点的气温以及相应时间降雪中180/160的值,得到南极地区气温与180/160值关系的曲线;之后,把过去某一年冰层中180/160值与上述曲线比较,即可知道当年的气温。

原苏联科学家利用这种方法,测定了南极东方站0~2 038米的冰岩芯样,从中提取了15万年以来全球气温的变化资料。获取古环境资料的方法可根据不同的大气化学成分而定。

二**碳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早为世界关注。因此,获取二**碳历史资料的问题首先得以提到日程。

在南极地区降雪堆积并挤压成冰层的过程中,总会保留下冰间空*,保存着当年的空气。在分析冰岩芯样品时,分析冰芯中滞留氧泡的大气化学成分,即可测得其二**碳的含量。有了上述测定冰龄的前提,二**碳的历史演变资料即可得到。

依照同样方法,还可分析得到诸如甲烷、氮等气体的历史资料。

从冰岩芯样品中还可分析其他各种元素成分的历史资料,如硫,砷,氟,钾……这些都是研究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同钻取冰岩芯样品分析古气候和古环境资料的思路一样,从南极地区的湖底沉积中钻取岩芯,也可得到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历史资料。

南极自然环境

南极洲,位于南极点四周,为冰雪覆盖的**,周围岛屿星罗棋布。南极洲的面积,包括南极**及其岛屿面积共约1 40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0%,与美国和墨西哥面积之和相当,是中国陆地面积的1.45倍,是澳大利亚陆地面积的2倍,为世界第五**。

南极洲四周围绕着多风暴且易结冰的南大洋,为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延伸,面积约3 800万平方千米,为方便研究,被称为世界第五大洋。

南极洲距离南美洲最近,中间隔着只有970千米的德雷克海峡。距离澳大利亚约有3 500千米;距离非洲约有4 000千米;与中国北京的距离约有12 000千米。

南极洲是由冈瓦纳**分离解体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平均海拔2 350米。横贯南极山脉将南极**分成东西两部分。这两部分在地理和地质上差别很大。东南极洲是一块很古老的**,据科学家推算,已有几亿年的历史。它的中心位于难接近点,从任何海边到难接近点的距离都很远。

南极洲有藏量丰富的矿物资源,目前已经发现的就有220多种,包括煤、铁、铜、铅、锌、铝、金、银、石墨、金刚石和石油等。还有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钍、钚和铀等稀有矿藏。据科学家估计,在罗斯海、威德尔海和别林斯高晋海蕴藏着150亿桶的石油和3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南极洲煤的蕴藏量大约有5 000亿吨。在东南极洲的维多利亚地以南煤的蕴藏量极为丰富,煤田面积达2万平方千米。

在南极**的**或陡坡上惟一发现到的植物是最低等的植物,它们面北朝着太阳生长。生物学家在**的边缘及附近的岛屿,已经发现约400种不同的苔藓植物。在南极洲最温暖的南设得兰群岛以外和南极半岛的北部,也发现了两种粉红色的显花植物。在夏天解冻的池塘里,还发现了200种淡水藻类。在雪地上也有藻类生长。

南极地区的动物主要有鲸、海豹和企鹅。它们从陆地周围的海水中觅取食物。在20世纪50年代,南极海域的捕鲸量曾达到世界捕鲸量的70%左右。所捕获的最大蓝鲸,身长37.8米,为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南极海域生产名贵毛皮的海豹惨遭捕杀,现有6种海豹。生活在南极地区的企鹅有4种,即帝企鹅、阿德利企鹅、金图企鹅和帽带企鹅。帽带企鹅大部分分布在南极半岛。帝企鹅体型最大,高约122厘米,重达41千克;阿德利企鹅是南极洲最常见的鸟类,高约48厘米,重约5千克。南极洲的许多岛上也有其他种类的鸟,包括雪鸟、信天翁、海鸥、贼鸥和燕鸥。南极洲还有一些不会飞的昆虫。在南极点的483千米范围内发现有粉红色的小虫生长。南极海域的特色之一是浮游生物如甲壳动物丰富,其中磷虾的蕴藏量就有10亿~50亿吨。有些科学家认为,如果每年捕获1亿~1.5亿吨,不会影响南大洋的生态平衡。

南极**的98%被冰雪覆盖着。经过科学家多年的测量计算,南极冰盖的总体积为2 800万立方千米,平均厚度为2 000米,最大厚度为4 800米。最厚的冰盖位于东南极洲的澳大利亚凯西站以东510千米处。南极**常年被冰雪覆盖着,使得南极**,特别是东南极洲形成一个穹状的高原,平均高度为2 350米,成为地球上最高的**,比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亚洲**的平均高度要高2.5倍。但是如果不计这巨大的冰盖,南极**的平均高度仅有410米,比整个地球上陆地的平均高度要低得多。南极洲的冰和雪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库,全球90%的冰雪储存在这里,占整个地球表面淡水储量的72%。南极洲有众多的冰川。其中,兰伯特冰川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这条冰川充填在一条长400千米、宽64千米、最大深度为2 500米的巨大断陷谷地中。它以每年平均350米的流速流注入海。南极洲四周的冰障有10多座。在罗斯冰架临海的罗斯冰障长达900千米。平均高出海面50米,是南极洲最大的一座冰障。据专家测定,冰障在不断地移动,罗斯冰障的前端一般每天移动3米,最快达4米。在南极**的毛德皇后地和阿黛利地的冰舌,向海中伸出100多千米,宽度达50多千米,高度20~30米。由于海冰从海岸向大洋延伸,南极**面积冬季和夏季相差甚大。科学家测定,在格林尼治子午线上,夏季南极**的直径为3 600千米,而冬季可达5 400千米。

移动的岛屿

在南极周围的海洋——南大洋中,漂浮着数以万计的冰山,其体积之大,数量之多,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冰山和浮冰不同,浮冰是海水冻成的海冰,冰山却是从南极冰盖分离出来的。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冰山从陆缘冰的边缘**出来,成为南极海域独具特色的象征。据统计,南大洋的冰山大约有218 300座,平均每个冰山重10万吨。

南大洋的冰山一般长几百米,高出海面几十米。大的冰山长度达到170千米。有的台状冰山高出水面达到450米。1956年美国人观测到一座罕见的大冰山,长333千米,宽96千米。这样巨大的冰山,难道还不是移动的岛屿吗?实际上,它的面积远远超过了大洋中的一些小岛。像1987年10月初,罗斯冰架断裂出一座冰山,长140千米,宽约40千米,高出水面225米,它的面积达到6 400平方千米。

冰山,在海上看起来似乎是静止的,实际上它在移动,随着海流的方向移动。由于南大洋的冰山体积大,海面温度低,一般寿命可以维持10年左右才会慢慢消融,而北冰洋的冰山平均寿命仅有2~4年。

南大洋飘泊的大量冰山,虽然美丽壮观,给大洋增色不少,但是对于航行在海上的船只来说,冰山始终是可怕的威胁。尤其是在大雾迷漫、能见度很差的天气,或者是夜航期间,船只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开冰山。现代化的考察船和其他船只,配备了雷达装置,能够及时发现冰山,因而减少了和冰山相撞的危险。

白色的沙漠

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的**。

不同于撒哈拉大沙漠高温少雨的典型热带沙漠气候,南极**的干旱却是因为低温寒冷造成的。据观测记录,整个南极**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5毫米。降雨量的多少从沿海向内陆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沿海地区,冷暖气流的交汇,降水量较多,每年可达300~400毫米,但这些降水量较多的地区都处在南极**的边缘。南极**由于覆盖广袤的冰原,它的上空常年为高压冷气团控制,从海洋上吹来的暖湿气流根本无法进入南极内陆,而且在寒冷冰原上空的冷空气异常干燥,含有的水蒸气极少,所以越往南极内陆,降水的机会越少。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毫米,南极点附近只有5毫米,几乎没有降水现象。

由于气候寒冷,南极**降下来少量的水,也不是液态的雨水,而是纷纷扬扬的雪花或雪粒。除了南极半岛北端以及较低纬度的一些岛屿,在暖季有降雨现象,整个南极**实际上看不见降雨。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科学家,最明显的感觉是空气干燥,在最初的头几个星期,差不多所有的人嘴唇都会干裂。

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南极**称作白色的沙漠。

极度的干燥,使各国科学站对防火视为性命攸关的大事。因为他们知道,干燥,加上风大,哪怕有一点点小火星,都会酿成难以挽回的大祸。澳大利亚在南极**东部濒临纽康姆湾的凯西站,就曾在一场大火中毁于一旦。

为了防御可能发生的火灾,各国科学站的房屋都注意保持一定的间隔,对易燃物品如木料、油桶的存放尤其小心。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各栋房屋之间都保持相当距离,贮存燃料的油库特意建在距离站区很远的海滨高地,这都是预防火灾的措施。此外,各国都十分重视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中国在南极建成的第一个科学站——长城站,室内的天花板、四面的墙壁采用的是石膏板,室内地板、房门和地毯也经过防火处理,目的都是为了杜绝火灾事故。有“南极第一城”之称的美国麦克默多基地对防止火灾也很重视,不仅对每个新来乍到的人反复进行防火教育,基地还有一支专职的***,所有的电话机上都标有火警的电话号码,以防万一。

南极的各国科学站如此重视防止火灾,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不仅是因为南极是地球的风极,大风的天气会容易酿成火灾,而且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又缺乏水源,一旦着火,必定造成可怕的灾难。

杀人风

在南极考察队员中流传一句:南极的冷不一定能冻死人,南极的风能杀人。

南极被称作世界的“风极”,有人称南极是“暴风雪的故乡”。而寒冷的南极冰盖则是孕育暴风的产床,它像一台制造冷风的机器,每时每刻都用冰雪的躯体**空气,孕育风暴。由于南极**是中部隆起向四周倾斜的高原,一但沉重的冷空气沿着南极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俯冲下来,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一场可怕的极地风暴便大施*威了。这时,雪冰夹带着沙子从滑溜溜的冰坡铺天盖地滚来,简直像一道无形的瀑布,像一股飞奔而来的洪流,人在暴风中不过像迅猛流水中的一片叶子和一粒石子,休想站住脚。日本的一位考察队员就在暴风雪中被吹得卡在冰柱中失去了生命。

那么南极的风究竟有多大呢?

我们通常所说的12级台风,风速达到32.6米/秒,可南极的狂风常常超过12级台风。在南极半岛、罗斯岛和南极**内部,风速常常达到55.6米/秒以上,有时甚至达到83.3米/秒!

在南极的各国科学站,都经常遇到暴风袭击的情景。尤其是寒冷而黑暗的冬季,呼啸的狂风,将房屋摧毁,推倒通讯铁塔,卷走车辆,甚至将一座科学站变成一片废墟的事时有发生。

因此,为了考察人员的安全,南极各国科学站都有严格规定,大风时绝对禁止外出,一切室外活动都是不能允许的。平时外出一定要两人结组同行,并给每人一个登山包,里面装高频电话、食品、鸭绒睡袋、海绵垫、铁铲等物品,以维持个人的生存。在各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周围,都建有大小不一的“避难所”。里边备有食品、饮料、燃料、通讯设备、小型发电机、取暖炉、睡袋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在外考察的科学家一旦碰上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一时又赶不回站的,均可就近躲进避难所。避难所的门是不上锁的,也不分国籍,“南极人”可以进任何国家的避难所食宿,离去时只需留字致谢。

为了保障考察人员不致迷失方向,科学站的主要建筑物之间的道路上,必须埋设标桩,拉上粗粗的绳子。遇上暴风雪时,队员们可以扶着绳索行走,以防被暴风雪刮走。所以南极考察队员把这些绳索叫做“南极救命绳”。

奇寒

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堪称“世界寒极”。南极点附近的平均气温为-49°C,寒季时可达-80°C。

南极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只有暖季和寒季之别。即使是11月到次年3月的暖季,南极内陆的月平均温度也在-34°C~-20°C之间。至于每年4月到10月的寒季,南极内陆的气温一般在-40°C~-70°C之间。

如此寒冷的天气对人类和一切生命都是可怕的威胁。在南极,因寒冷而冻伤致残的事例是经常发生的。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南极考察队员专门编写的《南极生存指南》特别警告:“如今的南极作业,面部冻伤(组织冻伤)是最常见的,而手、脚和其他暴露皮肤的部位也会冻伤。”

南极为什么会这样寒冷呢?这是由于南极冰盖犹如一面巨型反射镜,把太阳辐射的热量的90%反射回宇宙空间的缘故。在南极的寒季,太阳几乎很少露面,南极的大地吸收的热量微乎其微,但是到了暖季,虽然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上徘徊,可是,雪白的冰盖表面又拒绝接受太阳的热量,结果南极终年是九天寒彻、大地封冻的荒凉景象。

《南极条约》和保护南极条约体系

《南极条约》是由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比利时、挪威、新西兰、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和南非等12个国家于1959年12月1日在华盛顿签订的,1961年6月23日生效。该条约共14条,主要内容是南极的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禁止进行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或处理放射性废物等。我国于1983年5月9日加入南极条约组织,1983年10月7日被接纳为协商国。

《南极条约》的签署,对缓和有关国家对南极的领土纷争,促进各国在南极考察方面的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南极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南极条约协商国又于1964、1972、1980年先后签订了《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和《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1988年6月又通过了《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的最后文件。《南极条约》和上述公约以及历次南极条约协商国通过的140余项建议措施,被称为南极条约体系。

初一地理;大洋洲.南极洲以什麽作为分界线?

南极洲:极圈
大洋洲:印度洋

在寒冷的南极为什么会有绿洲的存在?

南极洲有太阳。

就是在这种极端酷寒的地方,科学家们发现了冰层里大面积的生命绿洲——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南极罗斯岛的一座活火山埃里伯斯山附近,发现了由火山蒸汽掏空的温暖洞*,甚至可能连成了广泛的冰下秘密世界。

热水湖位于南极冰原的“绿洲”(指南极无长年覆盖冰雪的2%土地),这湖湖面上有一层清澈明亮的淡水,淡水下面温度高达27℃,比表面冰块的平均温度高47℃,热水湖的热量从何而来呢?科学家们发现在湖底既没有活火山,也没有热泉,况且湖底沉淀物的温度比湖底水层的温度要低,因此可以断定,热源不是来源于**。

不少科学家认为,这热源来自太阳。他们解释说,南极洲极昼时,阳光照射,透过洁净的冰层和透明的湖水,把湖底的水晒成了温水。这一层湖水含盐较多,咸水的比重较淡水的比重大,不会跟上层淡水对流融合,因此能够较好地积储太阳光能。

同时,淡水层像保暖的“棉袄”,湖面的冰层像密封的保暖库,于是就将热量积聚并保存在湖底的咸水里,形成热水湖。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目前还不能确定。

尽管南极**被整体冰封在极寒世界里,埃里伯斯山的冰洞里却温暖如春,温度达到了舒爽宜人的摄氏25度,研究人员在里面考察甚至要穿T恤!这样的环境会不会有生命存在呢?研究人员对土壤进行了DNA检测,结果发现了藻类、苔藓、微生物及未知生命形式的痕迹,甚至有一个DNA样本与节肢动物的相似,这表明像蜘蛛或螨虫这样的物种可能生活在这样的洞*里,甚至不排除还有其它未知物种在这里定居。

不过也有科学家认为,发现未知物种的DNA并不意味着一定有生物居住在这些洞*里,强风也可能带来其它地方的生物痕迹。

南极上的什么和什么 是人类宝贵的淡水资源?

冰川

冰川的作用有哪些

冰川或称冰河是指大量冰块堆积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观。在终年冰封的高山或两极地区,多年的积雪经重力或冰河之间的压力,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受重力作用而移动的冰河称为山岳冰河或谷冰河,而受冰河之间的压力作用而移动的则称为**冰河或冰帽。两极地区的冰川又名**冰川,覆盖范围较广,是冰河时期遗留下来的。 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也是地球上继海洋以后最大的天然水库。七大洲都有冰川。 侵蚀作用

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其侵蚀方式可分为几种: (1)拔蚀作用: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这称为拔蚀作用。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 (2)磨蚀作用: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 (3)冰楔作用:在**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到冰川中向前移动。 (4)其他: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其常夹有大体积之冰块,会产生强大撞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 搬运作用

由于冰川的侵运作用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从山坡崩落得碎屑,会进入冰川系统,随冰川一起运动,这些被搬运的岩屑称为冰碛物,依据其在冰川内的不同位置,可分为不同的搬运类型: (1)表碛: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冰碛物。 (2)内碛:夹在冰川内的冰碛物 (3)底碛:堆积在冰川谷底的冰碛物。 (4)侧碛:在冰川两侧堆积的冰碛物。 (5)中碛:两条冰川汇合后,其相邻的侧碛即合而为一,位于会合后冰川的中间称为中碛。 (6)终碛(尾碛):随冰川前进,而在冰川末端围绕的冰碛物,称为终碛。 (7)后退碛:由于冰川在后退的过程中,会发生局部的短暂停留,而每一次的停留就会造成一个后退碛。 (8)漂石:冰川的搬运作用,不仅能将冰碛物搬到很远的地方,也能将巨大的**搬到很高的部分,这些被搬运的巨大岩块即称为漂石,其岩性和该地附近基岩完全不同。 冰川的搬运能力很强,但相对地,冰川的淘选能力很差。 堆积作用

冰川携带的砂石,常沿途抛出,故在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便形成相应的各种冰碛物。所谓冰碛物,是指由冰川直接造成的不成层冰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