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百里双白 给各位分享中药相须功效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药用药禁忌除了十八反十九畏还有什么要注意的?(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内容 中药的饮食禁忌)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中药用药禁忌除了十八反十九畏还有什么要注意的?

个人认为除了这些,还有如下的。
一,就是在煮的时候,要先把药材进行浸泡,在煮。
二,煮的时候也不要用铁器,尽量选择瓷的容器进行煮药。
三,对于煮的时候也要看看有没有是要后放的,还是先煎的,还是要打碎了在煎的等等。
四,服药期间,注意饮食的清淡,注意不要吃一些容易冲药性的食物。
五,对于不同的特殊人群,药物也要注意。比如儿童,孕妇等用药。有的是慎用,有的是禁用。
六,不要自己轻易服药。是药三分毒,用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请问,中医上说的药性相克,相恶,相反,相畏,相使,相佐各是什么意思,其中相佐和相使差不多都有相促进

中药用药禁忌除了十八反十九畏还有什么要注意的?

此为中药配伍之七情。准确来说是这样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相恶。
相互促进功效的两味药有可能是由于它们功效相类似所以相互促进,这叫做相须,例如同样能疏散风热的薄荷牛蒡经常同用治风热犯表;也可能是由于它们在功能上有间接促进的意义,例如白术和泽泻配伍治水饮内停,白术补土制水、健脾燥湿,泽泻利水渗湿,功效不同但相互促进。
详细参考这个:http://baike.baidu.com/link?url=2ElRIs_FECD-VnoqxvK9MNKLup4VFr5BuehvcAn57Iy4wShQwvAoN6gr_JX0EURq2kIX0PmSdE3VVOIaTZeImq#2
至于十八反十九畏之类的,也未必就不能配伍使用,仲景都在用附子配半夏之类的,问题在于你需要辨证准确,用药经验也要比较丰富有把握才行。。。

牡蛎,龙骨两中药的有效成份是什么,对人有什么作用

龙骨主要含碳酸钙和磷酸钙。本品所含钙盐吸收后,有促进血液凝固,降低血管壁通透性,抑制骨骼肌兴奋等作用。还具有抗惊厥、镇静**作用。

牡蛎主要含碳酸钙(约50%)、磷酸钙及硫酸钙。本品所含钙盐有抗酸及轻度镇静、消炎、降低肌肉兴奋而抑制抽搐作用。从牡蛎中提取的牡蛎多糖具有降血脂、抗凝血、抗血栓及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抗白细胞下降等作用。
——摘自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药学》

请问,中药是如何讲究“七情配合”的?“七情配合”中的“七情”指什么?各是什么意思?请详细解释和说明

  《神农本草经》云:“药有*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后人据此把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七个方面,称为“七情”。但在某现行《中药学》教材中,称“古代医家把单味药的应用与药物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即认为除了单行以外的其他六个方面都属于配伍关系。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够妥贴。

  一是《神农本草经》并未言明“七情”中除了单行外,其余六个方面是指药物的六种配伍关系。再者,其余六者并不都属于配伍关系。

  药物配伍的目的是什么?《中药学》教材上明言: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按照用药法度,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称为配伍。药物配伍应用的目的有四:一是增强治疗作用,二是扩大治疗范围,三是适应复杂的病情,四是为了减少**反应。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和相恶、相反六者中,相须、相使都能使药物产生协同作用而提高疗效;相畏、相杀两种用药情况,能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而相恶和相反却会降低疗效,甚或产生毒副作用。

  药物配伍应用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疗效,减少**反应等,既然知道相恶、相反的药物配合应用会降低疗效、产生毒副作用,那么我们在临床辨证用药的时候避之惟恐不及,又怎么会配伍应用呢?如果用之,岂不偾事?再者,中药“配伍”的含义中应当还隐藏了一个潜意,即“配伍”有特意将两种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的意思,目的是为了增强疗效、减少**反应等。如果我们知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会产生不好的效果,是不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故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四者,符合药物配伍目的,属于配伍关系;而相恶和相反,不符合配伍目的,不属于配伍关系。

  《神农本草经》所言之“七情”是指七种用药情况。即有只用单味药治病的,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应用的。而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一起应用时,会发生不同的反应。有时会增强疗效,产生相须或相使关系;有时会减轻或消除某些毒性或烈**的毒副作用,产生相畏、相杀关系;有时还会产生降低疗效、甚或发生毒副作用的相恶、相反关系。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四种情况,符合药物配伍应用的目的,常宜配伍应用;相恶和相反两方面,会产生**反应,应避免配用。

  中药配伍七情的提出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序例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全和视之”。

  中药“七情”,就是前人将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其中除单行(指用单味药物治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指配伍关系。现代一般将上述六个方面的配伍关系概括为四项:其一为相须、相使,能使药物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临床用药时应当充分利用;其二为相畏、相杀,能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物或烈**物时,必须选用;其三为相恶,由于相互拮抗而减轻或抵消原有疗效,用药时应注意;其四为相反,能使药物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临床上要避免应用。

  相须、相使与相恶配伍的相对**物的作用必须在作用于人体后才能表现出来,如不少有黄芩的名方中常配有黄连、黄柏、大黄三味中的一味至二味,在中药教材中,黄、连、柏三药均属清热燥湿类药,均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合用可增强疗效;黄芩与大黄虽不同类,但也存在共性,如教材中的相使配伍多以此为例,认为大黄"釜底抽薪"或提高黄芩清热泻火之效。

  另一方面,二药相恶,治疗效应就会削弱,或是药物的某方面或几方面的治疗效应减弱或丧失,并非药物的各种治疗效应全部减弱或丧失。如一般教材举例提到生姜恶黄芩,只是黄芩的清肺、清胃功效与生姜的温肺、温胃功效相互拮抗而使各自的治疗效应降低,但生姜还能和中、开胃、止呕,黄芩还能清泄少阳以除热邪,在此类方面,二药并不相恶。二药合用后,某方面作用削弱。如干姜与黄连合用,干姜的温中散寒作用和黄连的清胃泻火作用相拮抗,对于单纯的中焦寒证或热证而言,可使治疗效应降低,所以具有相恶关系。但对于寒热中阻之证,如单用干姜温中散寒,有助热之弊;单用黄连清胃泻热,又于中寒不利;二药合用,相互制约,存利除弊,可使毒害效应降低,其配伍关系应属相畏、相杀。

  相反配伍的相对性相反配伍如“十八反”、“十九畏”能增加毒性,属配伍禁忌,“反”意味着异乎寻常或反常。但也并非百无禁忌。如写入教材的甘草与甘遂的配伍:二药合用,毒性的大小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用量若等于或大于甘遂,则毒性大;甘草的用量若小于甘遂的用量,则甘草能减轻甘遂的部分毒性。其配伍表现为有条件的、相对的配伍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