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杨辰轩 给各位分享国外哪些地区使用茶叶多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只有中国才有茶叶吗?(只有中国才有茶叶吗英语)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只有中国才有茶叶吗?

不是的 外国也有茶啊
只是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 跟产茶大国

日本也有茶 , 他们经常讲茶道
印度也有 多是红茶
斯里兰卡 也有红茶

他们都是产茶的国家

中国和日本的茶文化在历史上各自之间有什么异同之处?

只有中国才有茶叶吗?

中国与日本之间贸易往来日渐频繁,中日自古以来就是一衣带水的两个国家,文化往来也是自古就非常的密切。而谈到两国的文化交往就不得不提起两个的茶文化了,日本引以为傲的特色茶文化一直以来都被世人所称赞,而我国的茶文化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说到底日本的茶文化从最开始就受到了我国茶文化的影响,并且在我国茶文化的影响下逐渐的结合本国特色,最终形成了如今的独特的日本茶道。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谈谈中日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密切的茶文化交往历程。

(茶农刚采摘的嫩差)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其实说到底根据史料记载,古代中国才是茶的发源地,可以说中国是茶的故乡也不为过。茶其实在我国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首先是用做药用,我国古代有个著名的神医,人称神农尝百草,据说当年神农在山间采药并不断亲口尝试,其中额不乏吃到一些有毒的植物,而这时神农就遇到了一种神奇的植物吃了之后可以起到解毒的作用,后来人们称这种植物为茶,这是最初的人们用茶做药用的时代。

后来到了春秋时期,据史料记载,当时就有人将茶放入菜肴当中用来食用。等到西汉的时期,就陆陆续续的开始有人将茶泡水喝,并且用专门的器具来烹煮,此时人们对茶的认识就发展到了饮用的阶段。从此之后茶便广泛的开始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僧人用饮茶来达到修身养性、打坐悟禅的目的。

(古人在烧茶)

到了唐朝的时候,饮茶更加成了人们的日常饮品,除此之外,茶文化开始逐渐的形成并趋于完善,甚至人们开始研究煎茶的方法,许多文人志士开始从品茶当中参透人生哲理,抒发自己的闲情雅致。唐代中期出现了一位热衷于茶道之人,人们称他为茶圣,名叫陆羽。他编撰了世界上的第一部有关茶叶的书籍《茶经》,对我国的茶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到了宋代,我国的茶文化算是发展到了巅峰,喝茶的已经成了风靡全国的一件事情,对于统治阶级和贵族他们注重茶的造型和外表,龙团凤饼层出不穷,而中产阶级的文人雅士则是看重的是喝茶的意境,并留下了无数篇让我们当代人都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对于那些平民阶级的人们,则将那些价格低廉的散茶作为每日的必备饮品。可以说宋朝的时候,基本上全国上下都是爱茶,饮茶,茶楼茶馆遍地开花。

而明朝的时候,人们对于茶的喜爱程度丝毫没有减退,但是茶却变得更为简单实用,饮用方式就是冲泡而已,而茶的品种却是更加丰富多样了起来。

古代中国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的茶文化也有很长的一段历史了,但追溯其根源,还要说是唐宋时期,那个时候,日本与中国的佛学交流极为的密切,也这正是通过那些僧侣的往来促进了日本茶文化的发展。

唐代804年,日本僧人最澄来到中国浙江天台山学习佛法,在他第二年回国之时将天台山的春茶种子带回了日本,并种在了京都的日吉神社,至此,日本的种茶历史开启了,除此之外,他还把我国的《茶经》带回到日本翻译给国民听。

对此,日本天皇嵯峨天皇高度的给予赞赏。同年,另一位日本僧人都永忠在中国修行了二十余年,在他回国之时学会了制茶饼和泡水的方法,并给天皇献茶,此种方法同样被嵯峨天皇大力称赞,并向日本全国开始推行,形成了风靡日本的''弘仁茶风''。

(日本僧人——最澄)

其实这一时期的日本茶文化还没有自己的特色,基本上就是照抄照搬中国的饮茶和制茶方法。后来到了镰仓时代,日本有一位荣西禅师从大宋留学回日本之后,带领了日本茶文化的发展,他将大宋的茶种带回日本,并送给了高山寺的惠明上人,将茶种种在了㟂尾茶园。自此㟂尾茶成为了日本的本土茶,在日本具有很高的地位。除此之外,他还将在中国学习的佛法和茶道相融合起来,并著作《吃茶养生记》。

(《吃茶养生记》 书影)

南宋开庆年间,另一位日本僧人名叫南浦绍明来访我国浙江的径山寺修行,长达十数年,在修行期间除了钻研交流佛法之外,还研究我国茶道,诵读各种茶典文献,至其归国之时,带走了七部茶典和一套茶具。其中一部茶典《茶堂清规》传入日本之后获得了日本各界人士的认可,其中''和、敬、清、寂''被日本人视为了茶道精神的核心和精髓。最后日本人将茶典进一步的总结精炼,编撰出《茶道清规》一书。到了明朝,又一日本僧人,将日本特色的诗歌模式引入到茶道中,也颇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古代中国与日本在茶文化上有何不同

通过以上介绍,我想我们大家应该明白日本茶文化究竟与我国古代茶文化有何密切联系了,但是,经过后来人们的研究和发展,日本的茶文化逐渐的显现出了与我国茶文化不同的一面。

(日本人在饮茶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两者的受众就有很大的区别。在我国古代茶的饮用首先就是发迹与普通的百姓人家,北宋诗人王安石曾说过:茶的使用相当于人们的米与盐,不能一日没有。自古我国就有俗语,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称,可见茶的重要性在百姓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所以说在中国古代,平民百姓是能够喝的起茶的,甚至像日常必用品那样。

而对于日本来说,由于日本的茶文化从根本山来说就是由在中国修行的日本僧人所带回的,而且在带回日本之后,首先是作为稀罕物品得到的是日本天皇和贵族阶级的享用,而平常百姓是无法获得的,所以在日本饮茶并不普及,甚至是上层阶级人士的权利的象征,直到很久之后,才慢慢的在底层人士中普及。

另外两者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也不相同,我国古代至今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儒家、道家、佛家,独占有一席之地,茶文化也渐渐的加入了不同的道德思想观念。它既有儒家的中庸,也有道家的无为而治,还有佛家的清心寡欲,是集大家为一身的包容,而且我国古代的茶文化并不注重外在的茶艺、茶具之类的。

相比之下,日本的茶文化由于其传播者就是僧侣,所以自然他们的茶文化中添加的只有浓厚的阐教色彩,重视在饮茶的过程中去参悟佛道,顿悟人生。除此之外,日本对于茶道的仪式感极为看重,具体到茶道的每一个流程和动作都要经过严格的设计和训练,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大意。再有就是他们对茶具的烧制也非常的看重,融入进了很多的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日本人在烧茶)

结束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日本的茶道茶文化,归根结底是来源于我国古代唐宋时期,然而他们没有一味的只是模仿和搬用,在后续的发展中。日本人又在茶文化中加入了很多的民族特色,以及自己对茶道的感悟和理解,经过许多年的积淀之后,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一种完善的茶道体系,不仅极具特色,更是在世界上都别具一格,令人赏心悦目。

茶叶进口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茶叶进口报关需要的单证:
国外提供的产地证、卫生证、植检证、贸易合同、交易**、船公司出的提单、箱单
茶叶进口的流程:
1)食品收发货人备案
2)备货
3)准备单证(箱单、**、合同、提单、信用证等。)
4)发货到港
5)食品中文标签预审核(货物到港后办理)
6)换单(1个工作日)
7)报检(商检部门操作1-3工作日收发货人备案,营业执照,最主要的就是标签样本)
8)报关(审价、查货)(海关部门操作)(1-2工作日)
9)交税(1-2工作日)
10)贴标签(2个工作日)
11)货物放行(与交税同天)
茶叶进口注意事项:
一、没发货之前需要注意的问题
1.贵公司在国内的收货公司属于什么性质。是否具备食品进口资质?
2.确定该批食品物的具体信息,如:品名?有几个品种?
3.确定能否提供在国内食品进口清关需要的资料。

长期喝茶对人体有害吗?

泡各种茶分别适合用什么茶具?

如何将茶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在中国出名的国外茶叶品牌有哪些?

锡兰红茶又被称为“西冷红茶”“惜兰红茶”,该名称源于锡兰的英文Ceylon的发音,直接音译而来。 

因常年云雾弥漫,冬季吹送的东北季风带来雨量(11月-次年2月),不利茶园生产,以7-9月所获的品质最优。产于山岳地带西机时的汀布拉茶和努沃勒埃利耶茶,则因为受到夏季(5-8月)西南季风送雨的影响,以1-3月收获的最佳。锡兰的高地茶通常制为碎形茶,呈赤褐色。其中的乌沃茶汤色橙红明亮,上品的汤面环有金**的光圈,犹如加冕一般;其风味具**性,透出如薄荷、铃兰的芳香,滋味醇厚,虽较苦涩,但回味甘甜。汀布拉茶的汤色鲜红,滋味爽口柔和,带花香,涩味较少。努沃勒埃利耶茶无论色、香、味都较前二者淡,汤色橙黄,香味清芬,口感稍近绿茶。

锡兰红茶以卓越的品质、纯正的口感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了解和认可。那么目前市场上各种各样标着“锡兰茶”字样的进口红茶、伯爵茶、果茶、花茶,品种可谓五花八门,鱼龙混杂,我们应当如何去选择纯正的锡兰红茶?本文将简单介绍锡兰红茶的选购经验!

里兰卡每年生产约25万吨茶叶,茶的种植基地仅限于岛国的**高地和南部低地,茶叶按生长的海拔高度不同分为三类,即高地茶、中段茶和低地茶。锡兰红茶的6个产区包括乌瓦UVA、乌达普沙拉瓦Uda Pussellawa、努瓦纳艾利Nuwara Eliya 、卢哈纳Ruhuna、坎迪Kandy、迪不拉Dimbula 等,各产地因海拔高度、气温、湿度的不同,均有不同特色。

清朝与巴西的关系

  葡萄牙殖民者1553年窃据中国**后,以**为桥梁,开始了中国与巴西的交往。葡萄牙船只把精美的中国瓷器、丝绸和茶叶经里斯本运往巴西,返程时又把巴西的黄金、烟草等输入中国。中华文化受到巴西人民的珍爱,对巴西殖民地时期的社会文化与生活习俗曾一度产生过很大影响。19世纪前不断有零星中国人移民巴西。19世纪,巴西招募中国劳工到巴西种茶、开矿、修铁路与公路。1880年,清朝与巴西建交,但双方往来不多。


  一、 招募中国茶农到巴西种茶

  19世纪初期,**葡萄牙殖民**利用**的特殊地位,伙同英国人开始掠卖中国人到拉丁美洲殖民地特立尼达和巴西做苦力,第一次将东方苦力贸易扩大到了拉美,揭开了西方殖民者向拉美输入契约华工的序幕,成为19世纪中叶后大批运往拉美契约华工的先驱。

  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在广州一带拐骗了300多名中国人。为避免清朝地方官员干预,先**把这批人运到**集中,再租用葡萄牙船只运到马来半岛槟榔屿,然后换乘英国船运往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岛。

  1808年初葡萄牙王室为逃避法国拿破仑入侵到巴西建立海外王朝后,为缓和巴西人民对葡萄牙殖民统治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以稳定巴西政局、发展巴西经济、解决王室与**庞大的财政开支,摄政王若昂六世决定在巴西发展茶叶和咖啡种植,以取代中国直接向欧洲国家出口茶叶。为此目的,他决定延聘中国种茶技术员和茶农到巴西种茶。根据中国学者研究,1808年有少数中国茶农、1810年有数百中国茶农抵巴,在里约热内卢从事种茶工作,他们成功地种出了茶,使中国茶树在巴西许多地方成林。1810年5月13日,摄政王若昂六世签署法令,允许巴西同**直接进行贸易。巴西在**设立“招工馆”,不断私自“招募”华工到巴西修铁路与公路,开矿山,在种植园干活,在城市当建筑工人。

  1888年巴西帝国**彻底废除*隶制,巴西劳动力匮乏,特别是咖啡种植园和亚马孙地区橡胶业发展急需大批劳力。1892年,巴西共和**颁布法令,授权进口亚洲移民,优先选择日本与中国移民。1893年,巴西派特使访华,向清**提出引进中国移民要求,条件是中国移民必须加入巴西国籍。可能是双方在国籍问题上存有歧见,清**拒绝了巴西的移民请求,但巴西仍继续从中国私自招募中国劳工到巴西干活,最后一批300人是1910年到亚马孙腹地修铁路。据不完全统计,巴西在1808~1910年期间共从中国运进劳工约9000人,加上零星移民,可能达近万人。


  二、清朝与巴西建交

  巴西帝国自1850年起开始部分废除*隶制。1864~1870年与巴拉圭发生战争,使巴西劳力紧张。巴西**获悉美国、古巴、秘鲁等国从中国大量输入廉价劳工促进经济发展,因而主动向清**提出建交要求,以便商讨招募华工和发展贸易。

  1879年,巴西驻英国公使白乃多会见清**驻英、法钦差大臣兼公使曾纪泽,要求向清廷转达巴西愿与中国建交、“决意遣使臣赴华立约并着意招工”之事。由于当时派遣华工在国际上引起一系列纠纷,清**决定拒绝巴西要求,“不许提招工之事”,“能不立约最好”,不急于和巴西建交,要曾“切实劝阻”巴西使臣赴华。但巴西**不予理采,仍于1879年任命巴西前驻欧洲国家的海军武官穆达海军中将(Artur Silveira da Mota,1843~1914,参加过巴拉圭战争,曾任巴西最大的战舰“尼泰罗伊”号装甲护卫舰舰长,1878年晋升为海军中将,1882年晋升为海军上将,并被授予男爵称号)为巴西帝国特使与全权公使(Enviado Estraordinário e Ministro Plenipotenciário)率巴西特使团乘“Vital de Oliveira”号护卫舰启程赴华。特使团其他成员为全权公使喀拉多(巴西驻巴拉圭公使Eduardo Callado)、海军武官Luiz Felipe de Saldanha da Gama和巴西驻西班牙公使馆随员微席叶(Henrique Carlos Ribeiro Lisboa,兼使团翻译)。穆达一行先到巴黎会见曾纪泽,曾再次向他们重申清**立场与态度。穆达当即表示,巴将不再提招工之事,只谈立约建交。巴特使团不听劝阻,仍坚持乘兵船赴华,经香港、广州、**与上海,于1880年6月1日(公历7月8日)抵达天津。清**任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全权代表,在其驻地天津同巴西使臣议约。6月5日(*历),李在总督衙门会见穆达一行,表示“欲联邦交自可共敦和好,但不必遂立条约。俟贵国以后有商船来华,生意兴旺,然后再议约章”。但巴方坚称,他们“奉命前来通约和好,总以条约为凭”。于是,双方于6月8日(*历)开始举行两国关系史上第一次议约建交谈判。

  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谈判,双方反复辩难,“数易其稿”,最后以1874年签署的中秘友好通商条约为蓝本,并参照各国条约,定为16条。1880年8月1日(*历)(公历9月5日),两国在天津签署了《中国-巴西和好通商航海条约》。9月2日(*历),巴西特使进京进行了礼节性拜访活动。条约主要内容为:(1)宣布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互派使臣常驻对方首都,享有最优国使臣待遇。(2)在对方通商口岸,互设总领事、领事等官员,他们必须是真正官员,不得以商人兼充,不得经商。(3)限制领事裁判权。两国公民在华诉讼、涉及财产犯罪各案,“俱由被告所属之官员专行审断,各照本国律例定罪”。(4)促进往来通好,自由侨居,两国永存和好。(5)发展贸易,平等互利。两国人民均可到对方开放的通商口岸进行贸易,并享有“最优国”关税待遇,但禁止贩卖**。

  条约签署后到双方换约批准,其间还经历了一些曲折,巴西**对条约中的某些条款持有异议,因为该条约与清朝同西方列强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之间存在某些差别,主要是在治外法权方面。穆达在海军武官陪同下去日本,咯等人留下继续谈判,但住在上海。

  1881年3月19日,双方在天津的谈判没有进展。7月21日,巴西代表再到天津谈判。在会谈过程中,经与咯拉多反复辩论,双方互作让步,加之德国驻华公使巴兰德从旁酌商,从而达成了妥协方案,如清**同意巴方将原第10条中关于“听中国官员派差径往拘传审理”避入巴西使领馆或其商船、行栈的被告华民的规定,改为“由(中国)地方官员一面知照(巴西)领事馆、一面立即派差协同设法拘拿”,而巴西接受清**提出的禁贩**、商人不得兼充领事等项要求。这样规定,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事裁判权,有利于中国行使国家主权,又照顾了巴西应享的外交权利。但通过“最惠国”和治外法权原则,该条约同样给予了巴西类似于帝国**列强的某些特权。最后将原订条约改定为17条,于1881年10月3日(*历8月11日)在天津由李鸿章与喀拉多重新签字。1882年3月18日(*历2月),清**派谭钧培与巴西使臣在上海换约生效,并对外公布。

  1883年8月,巴西帝国在中国通商口岸上海设立总领事馆,第一任总领事马尔丹根据条约规定在清**颁给批准文凭后到上海就任。清**也指派使法大臣曾纪泽从1883年起兼使巴西。


  三、 清朝与巴西合众国的关系

  从1889年11月15日巴西**帝国、建立合众国起,到1911年10月10日中国**清朝、建立中华**为止,巴西历届总统就职均向清**致国书问候,双方表示要“益固邦交”、“益增辑睦”。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逝世,巴西派专使到北京吊唁。1909年8月,清**出使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巴西四国钦差大臣兼驻上述四国公使刘式训从葡萄牙里斯本乘船到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向巴西总统佩卡哈呈递国书,受到热情接待。这是两国建交后中国使节第一次到巴西访问。1909年,巴西专使贝雷拉(Manuel Carlos Gonçalves Pereira,1911年返巴)来华,同清**全权代表、外务部左侍郎联芳举行会谈,于1909年8月3日(*历6月18日)双方在北京签订《中国巴西公断条约》,即中巴仲裁条约。条约共四条,规定双方共同维护通过仲裁和平解决争端的国际关系准则,今后两国如有“不能和平了结之案”,可提交海牙国际法院仲裁,以保障国际和平,但“须无碍两国利益及国家荣誉,亦不得干涉第三国利益”。条约于1911年10月由两国驻法国公使馆**在巴黎换文生效。

  清朝虽与巴西建交、缔约,但因寓居巴西的华侨不多,贸易也未展开,所以双方联系不多。为扩充海军,清**于1894年8月18日购巴西大快船一艘。9月17日,中日海军黄海大东沟海战,北洋海军损失惨重。清**又拟购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舰船,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