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端木怜天 给各位分享元朝答题标准以什么为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元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什么?(元代科举考试内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元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什么?
据《元史•选举志》载:除规定可以携带书籍外,其他一律不准怀夹携带;考生自备3场文卷并草卷,每场准备12幅,卷首要写明籍贯、年龄、祖父三代名字;凡娼优之家及患废疾、犯十恶*盗之人,不得入试;考生与主考官有五服内亲者,自当回避;如发现考试作弊及令人代作者、汉人南人有居父母丧服应举者不准下两届参加科举考试;考生违反考场纪律高声喧哗者也不准下两届应举;实行试卷弥封糊名、誊录制,各级考试,每名考生遣一士卒监视,以防舞弊等。
元朝有那些著名的故事?
我心有主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次赶上大热天外出办事,沿途无水,渴得嗓子直冒烟。正巧途经一处路口有一棵梨树,树上挂满了水灵灵的熟梨子。行人见后一窝蜂地去摘梨子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不解地问他:“你怎么这么傻,不去摘几个解渴?”许衡淡淡地回答:“那是别人的梨,岂有乱摘之理?”**都笑他太死板大迂腐:“世道纷乱,谁知这是谁家的梨?没主儿的梨,不吃白不吃。”许衡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们:“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侬词
元代江南有个大才子叫赵孟頫,是继苏东坡之后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全才,他的楷书被称为‘赵体’,对明清书法的影响很大。他的妻子叫管道升,这也是个女才子,善画竹,著有《墨竹谱》传世,对后人学画竹大有裨益。
赵孟頫官运亨通,一朝得志,年近五十了却慕恋年轻漂亮的女孩儿,当时名士纳妾成风,赵孟頫也不甘寂寞想纳妾,他不好向妻子明说,可文人有文人的办法,作了首小词给妻子示意:我为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你年纪已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他的意思是说,你没听说王羲之先生有叫桃叶、桃根的两个小妾,苏轼先生有叫朝云、暮云的两个小妾。我便多娶几个妾也不过分,你年纪已经40多岁了,只管占住正房元配的位子就行了。他妻子看后便写了一首《我侬词》: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赵孟頫得词,只好停止了纳妾的念头,此成佳话。
元朝与四大汗国形势图蒙古汗国
蒙古族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蒙古族的直系祖先,是和鲜卑、契丹人属同一语系的室韦各部落。隋唐时代,他们分布在契丹之北、鞑靼之西、突厥之东(约当今洮儿河以北,东起嫩江、西至呼伦贝尔)的广大地域。曾受突厥的统治,突厥人多称之为达怛(鞑靼)。唐贞观年间,突厥势衰,室韦人归附于唐。继突厥而起的回鹘政权崩溃后,室韦—达怛**批进入大漠南北。大约在9至11世纪,其中的一支蒙兀室韦,从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下游之东逐渐西迁,到了斡难河(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和土剌河(今图拉河)三河的上源一带,分成尼鲁温蒙古(“出身纯洁”的蒙古人)和迭儿列斤蒙古(一般的蒙古人)两大支,合称为合木黑蒙古——全体蒙古人,其中包括许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合木黑蒙古之外,当时在蒙古高原活动的,还有蔑儿乞、塔塔儿、克烈、乃蛮、斡亦剌等部。所有这些氏族部落,先后都受到辽和金的统治。他们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到12世纪时,有的还在森林里从事**,有的则在草原上从事游牧,只有少数部落经营农业。不过这时,他们通过同中原的贸易获得了大量铁器,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更加明显。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各个部落的*隶主互相展开战争。
蒙古高原地区的众多蒙古部落原为金朝的臣属民族。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蒙古的势力也开始壮大起来,逐渐脱离金朝政权的统治。1204年(金泰和四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通过残酷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公元1206年(金泰和六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蒙古汗国成立,国号“大蒙古国”(Yeke Mongghol Ulus)。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蒙古汗国成立后,不断发动征服战争扩张其疆域。1218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中亚花剌子模,一直进攻到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1227年又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对西夏的远征中病逝。之后蒙古于1234年灭金朝,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
蒙古**的对外战争具有征服性质,为了减少蒙古**的伤亡,加快战争的进度,蒙古**在战争期间对敌人采取了残酷的**政策。战争的结果是蒙古部族对欧亚各国造成了空前的掠夺,破坏和杀戮。应该看到,这一系列的征服战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众多古老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众多民族受到了残酷而不公正的民族**,难以计数的人口和财产在战火和随后的瘟疫、饥荒及自然灾害中损失,对战火涂炭地区而言也是少有的黑暗时期。
蒙古帝国大汗蒙哥于1259年在四川驾崩,享年52岁。其四弟忽必烈与七弟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1259年11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于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与此同时,忽必烈与南宋议和后返回开平府(今***正蓝旗)。1260年3月,忽必烈在汉族地主阶级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于即大汗之位;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法令,并建元中统。由于忽必烈在中原汉地自行**称汗,并且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汗位战争。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夺得蒙古汗国的最高统治权。但他推行的“行汉法”主张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汗国,结果导致其他几个蒙古汗国纷纷敌对。蒙古汗国事实上**为忽必烈政权(大汗辖区)和四大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服从大汗宗主权,实际上各自为政。
元世祖忽必烈大元一统
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大元”。
1272年,在刘秉忠规划下,元朝建都于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元朝的统治中心完全向中原转移。
1273年,元军攻陷樊城。不久,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随后,元丞相伯颜督率大军沿江东下,南宋守将或败或降。1275年,南宋*臣贾似道**出兵应战,但很快溃败。
1276年(至元十三年),元军攻陷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俘虏6岁的宋恭帝及谢太皇太后,南宋灭亡。
临安陷落后,南宋大臣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等继续在东南沿海坚持抗元,拥立益王赵昰为帝。赵昰死后,又拥立卫王赵昺,继续抗战。1278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文天祥被囚于大都三年之久,拒绝了元朝的诱降,后从容就义。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将张弘范指挥元军在崖山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势力,陆秀夫背着9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
之后,元军曾进攻过周边一些地区,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其中以试图征服日本的战争最为著名,为忽必烈建造战舰的高丽人有意建造和设计质量极其低劣的船只是导致忽必烈的蒙古舰队葬身鱼腹的主要原因。
成吉思汗陵(今***鄂尔多斯) 元朝中期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丘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对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种种称号。
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死,前太子真金之孙海山即位于元上都,是为元武宗。并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约定兄终弟及,同时又约定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帝位复归武宗之子和世剌。
至大四年(1311年),仁宗即位,但违背前约,封和世剌为周王,令其出镇云南,而改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
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复科举制度,将儒家学说中的程朱理学定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元朝(以及其后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延佑七年(1320年),仁宗死,硕德八剌即位,是为元英宗。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
至治三年,英宗从南返途中,驻跸南坡,被权臣铁失等人**。谋乱诸王大臣拥立当时镇守漠北的前太子真金之孙也孙铁木儿即位[1],改元泰定,是为泰定帝。
泰定五年(1328年),泰定帝死。丞相倒剌沙在上都奉泰定帝之子阿剌吉八为帝,而与此同时,元武宗的旧部重臣燕帖木儿与河南行省丞相伯颜则分别秘密向漠北和江南遣使,同时迎接周王和世剌与其弟图贴睦儿。结果,图贴睦儿先至大都,在天历元年(1328年)自立为帝,是为元文宗。而和世剌抵达和林后,也宣布即位,是为元明宗。文宗表面上表示愿意退位,奉兄为帝,两人遂相会于上都之南,文宗毒死明宗后称帝。
至顺三年(1332年),文宗卒。临终下诏立明宗子为帝。权臣燕帖木儿为了控制朝政,故意舍长立幼,立懿璘质班为皇帝,是为元宁宗,但宁宗即位未及一月就病逝,其兄妥欢贴睦尔才得以即位。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元朝灭亡
元朝后期,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人民被**被掠夺更为严重。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刘福通红巾军起义,元朝统治阶级内部却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因此加速了元朝灭亡的进程。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起义军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占领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率领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
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1370年,元惠宗在上都(今会宁)病逝。
元朝的赋税制度有什么特点
元朝的赋税制度同国家的经济、**制度一样,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承继,但它又有许多特异之处,并有力地反作用于经济和**,对元朝的兴衰有着重要的影响。
元朝赋税的突出特点是南北异制。不仅田赋南北异制,其它赋税也南北各异。就是同一地区的赋税,制度也有很大差别。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元朝统治者征服各地的时间不同,只能因时立制,不可能强求统一。
第二,元朝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风俗习惯不尽一致,因此只能因地立法,不能强求制度上的统一。
第三,赋税制度的差别,有利于元朝对各族、各地人民实行分而治之的封建**。元朝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统治者不仅在**上给蒙古族以各种特权,在赋税方面,也给以各种优惠。元朝赋税的另一个特点是,商税和盐税较之以前各代有所发展。元代由于商业的繁盛,使商税无论是品类还是数额都有明显增加,成为元朝财政的主要收入之一。
赋税征钞,这是元朝赋税的又一特点。在以往各代,赋税一般以实物缴纳,虽然也有征钱的情况,但不是普遍现象。元代则不然,赋税大部分征钞。这是因为元代货币经济发达,国家以钞为法定通货的原因。在当时,赋税征钞给人民带来了一系列**后果,随着钞币的贬值,赋税的加重,人民受害不浅。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首先是扣题,最好把题目材料中你做认为的关键词都划下来,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词逐一筛选作答。在答题的时候注意有序性,先答最本质的(得分关键),再答次要的(可遍地撒网,注意广度为先,再追求深度)记得结合材料。
另外还要注意题目分值→此项适用所有文科大题。两分少答,点到本质即可;四分略微扩充;六分、八分、十二分,尽量多答
再者就是掌握一些语料,就像万能金句这类的,实在不知道答什么也不要空着,把句子搬一点上去,说不定能踩点给分。
当然,好好看书也是必要的,如果本身对历史并不感兴趣的话,就刷题好了,培养自己的题感,也不求多,按照课本的顺序每个大的知识群来几道题,保证全面覆盖就行。
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3.16七年级历史第五节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简述元朝行省制度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行省制 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机构。
元世祖中 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从此,地方**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其中,设立于至元十年(127年)的云南行省等,已带有地方最**府的色彩。
大约在世祖末成宗初,随着江浙、湖广、江西、陕西、四川、甘肃、辽阳、河南等行省的改置或增设,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府。几乎与此同时,元廷又对行省的名称、品秩、事权作了重要调整:其一,"嫌于外重",一律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 ;其二,降行省品秩为从一品,通常以平章政事二名为长官、少数行省特许增置左丞相一员,但品秩仍比都省低一级 ;其三,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并入行省,实行"絜兵民二枋而临制于阃外" 的体制。这三项举措大体奠定了行省作为地方常设机构的规模和权力框架。
另外,朝廷为部分行省提供经费,也有助于理解行省的性质。如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闰十一月元廷"给河西行省钞万锭,以充岁费";至元八年(1271年)四月"给河南行中中书省岁用银五十万两" ;大德元年(1297年)正月"以钞十二万锭、盐引三万给甘肃行省" ;延祐四年(1297年)六月"给岭北行省经费钞九十万锭、杂彩五万匹" 。至元十年(1273年)闰六月赛典赤o赡思丁赴任前所赐白银二万五干两、钞五百锭 ,也属于云南行省设立之经费。以上朝廷拨给经费虽限于甘肃、河南、岭北、云南等部分行省,时间上却囊括行省演化嬗变的前后两个阶段。这既可以看做是朝廷对部分行省的财政支援,也是行省作为朝廷派出机构在财政方门面的证据。设置目的各有侧重和半数左右行省经费由**提供,也可以从侧面印证元行省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行省的职能。
元代各地的租税征收,主要采取路府总领,"府科于州,州科于县,县科于民" ,逐级科级的方式。但是,在"腹里"以外的行省辖区内,路府州县的赋税征收,又需要受行省的综领和监督。
行省对所属路府州县能够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而这种节制和统属又大抵是代**行事的。
行省得以在**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没有命官权和人事权。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
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然而,由于元代**属性比较特殊,以及行省制的两重性,元代以行省为代表的军事方面的"地方分权",并不十分典型。
行省制的确立,从**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高一历史必修一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一历史:总结秦汉唐宋元明清君主**与**集权加强的表现 最好是表格
五、秦朝:******集权制度的建立 ★★
(重点在内容:完备的**集权体制的初建)
1、**上:“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律。
2、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
3、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实行***策。
4、影响:第一、加强了******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秦朝地主阶级凭统治力量的加强,人民处境日趋恶劣。秦朝的文化**、***策,以及各种**也由此而来,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六、汉承秦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
(观点:分封与郡县之间的矛盾,一定意义上来讲贯串于中国古代社会,实质上是皇权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每一代都有贵族势力的存在,它是一种**势力,与郡县制的皇权制度是抵触的。)
汉代:加强**集权的措施
(1)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体制上形成“中朝”与“外朝”;
(2)解决地方不稳定因素:封国问题的产生与解决:平定七国之乱、推恩令、设置刺史 ;
(3)解决意识形态的一统:察举制、兴办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七、隋唐:******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
(注:考镜源流,前后比较。即对上述几种制度要系统掌握,弄清其来龙去脉,就是了解它们在每一个朝代的变革等作一比较。)
1、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时期首创三省六部制,到唐太宗时,此制度得以发展完备。中书省负责拟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下设六部, 既然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不论对当时,还是对以后历代的社会,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与历史意义。
2、科举制
为了加强**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扩大统治基础。隋炀帝时开始创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时进一步完善。隋朝初年设立,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的实质,是代表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建立,对隋唐社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对以后的历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改进府兵制 4、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八、宋朝:**集权制度的加强 ★★
(宋代积贫积弱的历史原因:其一,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少数民族势力已深入内部,且快速封建化,处于上升时期。其二,而宋代极力恢复**的集权以解决内部矛盾,对于外部少数民族的进攻较多的是主张议和。)
1、历史原因与现实需要
唐朝后期藩镇势力扩张,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要避免重蹈覆辙,改变唐朝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必须加强**集权。
宋朝建立,赵匡胤本人也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集权。
2、具体措施:
(1)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将帅没有调兵权。
(2)集中行政权:**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派文臣管理地方。
(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4)对科举制的调整
3、结果和影响
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人治国,重文轻武,有效巩固了统一。但是,由于文官不懂军事,造成了军事战斗力的下降;弱支强干,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集权,并有效**地方和农民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屡次失败的重要原因;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有利于巩固统一,防止了地方**,但也导致地方办事效率低下,而**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九、元朝: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 ★★
(注意:元代制度建设方面的新举措,如行省制;以及对边疆的有效管辖,如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1、行省制度
元**健全**官制:在**,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行省制度的实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集权在体制上得到保证;行省制度是元朝为有效控制地方和边疆而实行的一项开创性的制度,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行政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的**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并延续到今天。
2、设立宣政院
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使西藏从此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元**和藏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大大加强。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东南沿海以及**地区。
十、明朝:******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
(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制度从明代才真正开始,这是华东师大教授王家范的一个观点。从秦始皇以至于宋,一定程度上说有点“集体领导”的意味。明代以后,**权力的强化,从很多方面都可以反映出来,比如:对功臣的杀戮,对外戚、宦官的掌控等。比如,自汉至唐代:“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以此言之,朕殆不如!”而明以后,只要皇帝愿意掌权,权力永远会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宦官与外戚力量不足以干预朝政。)
1、明朝君主**的加强
明**调整**和地方官制。在**废丞相,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分掌统兵和调兵之权。在地方,废除行省,权分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
通过废除丞相制度,皇权空前强化,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最终受命于皇帝。经过改革,分散了相权和地方权力。**、军事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君主**的**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2、《大明律》和**统治
3、设厂卫**机构,加强对官民的控制
4、八股取士
十一、清朝:******集权的强化的顶峰 ★★
(梳理:清代**权力机构的变更,并与明朝进行比较其异同点。)
1、大体采用明制,设置了六部和内阁。
2、延续旧规,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3、康熙时在各旗主之下设置督统掌管旗务,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形同虚设。
4、康熙时设南书房,参与机密,中枢权力一分为三。
5、雍正时设军机处,加强皇权,并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
军机处的设置是清统治者在**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是清朝君主**制度进一步强化的重要标志,也使我国封建君主**制度发展到顶峰。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首先是扣题,最好把题目材料中你做认为的关键词都划下来,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词逐一筛选作答。在答题的时候注意有序性,先答最本质的(得分关键),再答次要的(可遍地撒网,注意广度为先,再追求深度)记得结合材料。
另外还要注意题目分值→此项适用所有文科大题。两分少答,点到本质即可;四分略微扩充;六分、八分、十二分,尽量多答
再者就是掌握一些语料,就像万能金句这类的,实在不知道答什么也不要空着,把句子搬一点上去,说不定能踩点给分。
当然,好好看书也是必要的,如果本身对历史并不感兴趣的话,就刷题好了,培养自己的题感,也不求多,按照课本的顺序每个大的知识群来几道题,保证全面覆盖就行。
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