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裴香狂 给各位分享科学理论的标准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谁提出了科学理论体系评价的五大标准(科学理论体系三个标准)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谁提出了科学理论体系评价的"五大标准

保罗·米尔(Paul Everett Meehl)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与哲学教授,明尼苏达科学哲学研究中心的创建人;在长期从事临床心理学、科学哲学研究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科学理论评价的重要性,提出了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精算方法以及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科学理论评价标准,用于评判科学理论的好坏,解释科学理论的成功与失败;这对心理学理论研究和科学理论的探析都有重要价值。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阐释了元理论在理论心理学中的位置;关于元理论各家各派提出的观点;以及米尔对于元理论的基本思考。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米尔提出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思想背景,包含科学哲学背景、历史计量学背景以及米尔自身所具有心理学思想蕴含。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基本思想,包括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目标、方法;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科学理论评价标准及其合理性探析;以及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个案研究。第四部分对米尔提出的历史计量学元理论进行了评价。 保罗米尔在他元理论的研究中创造性的引入了历史计量学的精算方法,并对传统的个案研究方法进行了改造,系统的提出了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科学理论评价标准并对其合理性进行了探析。上述种种使得这套科学理论评价标准更加具有层次感、立体感、合理性,从而有别于前人提出的理论评价标准。 历史计量学元理论对科学哲学的重构,只能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由于科学哲学所面临的问题重重,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研究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科学哲学面临的所有问题。此外,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研究计划实施难度巨大,也给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研究带来不确定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米尔的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思想探究,介绍作为一种科学理论评价标准的历史计量学元理论,作为一种精算方法的历史计量学元理论,借以了解国外元理论的研究与发展状况,由此来增进国内对国外心理学元理论研究的认识,从而推动我国心理学元理论研究的发展。

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这四种要素是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谁提出了科学理论体系评价的五大标准

四要素的关系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根据其中一个要素,生发出界定、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生发出借以评判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因此,运用这个三角形的图示可以把这种种尝试大体上划分为四类:其中有三类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世界、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起来加以研究。

科学理论的特征

科学管理理论是谁提出的 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科学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之父,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中提出。
泰勒对科学管理作了这样的定义,他说:“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别人合作,不是个人**。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这个定义,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努力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实施标准化管理:把工人长期积累的传统知识、技能集中起来,经过科学的观察和试验,找出标准,制定标准,实行工具标准化和操作标准化;
(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5)主张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均分和明确管理者和工人的工作和职责。管理部门承担计划职能:拟定计划,确定定额和操作方法,指挥和监督生产过程。工人承担执行职能:按规定的标准从事实际操作;
(6)实行职能工长制;

谁提出了科学理论体系评价的"五大标准

保罗·米尔(Paul Everett Meehl)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与哲学教授,明尼苏达科学哲学研究中心的创建人;在长期从事临床心理学、科学哲学研究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科学理论评价的重要性,提出了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精算方法以及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科学理论评价标准,用于评判科学理论的好坏,解释科学理论的成功与失败;这对心理学理论研究和科学理论的探析都有重要价值。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阐释了元理论在理论心理学中的位置;关于元理论各家各派提出的观点;以及米尔对于元理论的基本思考。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米尔提出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思想背景,包含科学哲学背景、历史计量学背景以及米尔自身所具有心理学思想蕴含。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基本思想,包括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目标、方法;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科学理论评价标准及其合理性探析;以及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个案研究。第四部分对米尔提出的历史计量学元理论进行了评价。 保罗米尔在他元理论的研究中创造性的引入了历史计量学的精算方法,并对传统的个案研究方法进行了改造,系统的提出了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科学理论评价标准并对其合理性进行了探析。上述种种使得这套科学理论评价标准更加具有层次感、立体感、合理性,从而有别于前人提出的理论评价标准。 历史计量学元理论对科学哲学的重构,只能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由于科学哲学所面临的问题重重,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研究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科学哲学面临的所有问题。此外,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研究计划实施难度巨大,也给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研究带来不确定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米尔的历史计量学元理论的思想探究,介绍作为一种科学理论评价标准的历史计量学元理论,作为一种精算方法的历史计量学元理论,借以了解国外元理论的研究与发展状况,由此来增进国内对国外心理学元理论研究的认识,从而推动我国心理学元理论研究的发展。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有哪些不同观点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有哪些不同观点。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有哪些不同观点。 非科学和伪科学是从科学群中划出来的。 就是说, 在不满足于一般划界标准中所称之为 科学条件的命题, 均被推到科学以外的非科学范围, 即不满足于逻辑经验**和批判理性主 义的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检验之外的题被称为非科学。 满足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标准是判断 严格意义上科学命题的必要条件,同时也需要满足积累性、进步性和预见性功能。因此,我 们把那些不满足科学命题必要条件,即不可检验的知识理论体系,统称为非科学。伪科学是 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 分界问题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问题,也是科学的性质问题。 (1)逻辑经验** 有意义的命题能被经验验证。 提供超量的经验内容, 它是使一个陈述成为科学的充分条 件,同时这个超量内容也应是可检验的。 (2)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标准 可检验性即为可证伪性,可检验性是一个命题在原则上可以用经验(观察、实验)验证 它是一个陈述之成为科学的必要标准, 一个陈述不具备可检验性就不是科学的, 但是仅仅具 备可检验性并非就是科学的。 (3)历史**学派 ①库恩、拉卡托斯坚持一种相对的、变化的划界标准,区分在于是否是在范式和研究纲 领的指导下解决疑难 ②费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 (4)邦格的多元划界标准 (5)辩证唯物**的可检验性标准 理解:在科学哲学领域,虽然各派学者关于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及其确立的划界标准 各不相同, 但除了极端历史**者之外, 各派学者基本上都承认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所 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而关于划界标准的选择,逻辑经验**和批判理性**将科学理想化, 把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关系看作是决定科学本质的唯一因素, 企图从这种关系中去寻求科学划 界普遍的、 绝对的标准; 极端的历史**者则完全否认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关系在决定科学本 质重的意义和作用,而把社会学、心理学因素的作用片面的夸大;温和的历史**者把科学 理论看作有一个历史进程的理论体系。在这里科学划界的标准不再是恒定的、不变的、绝对 的,二是历史的、发展的、相对的,并有主观的介入,渗透着心理和社会的因素。但是,逻 辑经验**、 批判理性**和历史**者都是试图用一种特征或一种标准来区分科学或非科 学。 随后邦格的多元标准弥补了上述逻辑经验**、 批判理性**和历史**者划界标准的 不足,但邦格没有考虑到量化的划界标准是否可能,而且所谓的精确性也相当模糊。另外, 邦格提出的科学划界模型是静态的, 没有考虑到各个要素的变化以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 关系。 尽管逻辑经验**将“可检验性”作为科学划界的唯一标准是有问题的,但是可检验 性也确实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像历史**者强调科学划界中的“价 值判断” ,也即社会的、心理的因素,其重要性同样是不可忽略的。在科学划界中,事实判 断和价值判断必定是统一的,但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和前提。因而,确立科学划界标 准必须是多元的、全方位的,而不是一元的、单层面的;科学划界标准应该是发展变化的, 并具有随历史发展的相对性,而不是静止的,绝对的;科学划界的标准应当是相对精确的, 可操作的,而不能是随意的,没有现实意义的;最后科学划界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理论 或科学知识,而应包括科学实践在内。明确这几条原则,人们就可以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 深化、发展科学划界这项亘古常新的事业。 可检验性是一个命题在原则上可以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可检验性,

用经验验证它是一个陈述之成为科学的必要标准,一个陈述不具备可检验性就不是科学的, 但是仅仅具备可检验性并非就是科学的;第二是经验的标准,提供超量的经验内容,它是使 一个陈述成为科学的充分条件, 同时这个超量内容也应是可检验的; 第三是逻辑的标准即有 清楚界定的应用范畴且自恰、简明。

判定社会科学成果的科学性和价值有哪些标准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中,创新思想是评价的核心指标,研究规范是评价的基础指标,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则是评价的重要指标。研究规范是科研成果科学性的保障,研究方法规范化不代表成果的创新性。倘若我们的主要学术建构方式是引用别人的论述,那么,加了注的引用与不加注的引用在学术效果上并不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加了注的引用依然是引用,其学术效果并不因为符合学术规范而获得实质性的增强。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中,创新思想是评价的核心指标,研究规范是评价的基础指标,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则是评价的重要指标。目前,这些基本上已经在我国学界取得了一定共识,因为,科学性、创新性与价值性基本上可以代表研究成果评价的三个维度。但是,具体到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与价值性及其间关系的准确判断,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处理过程。

谈谈科学理论的评价有哪些具体标准

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

⑴理论的经验证据标准;

⑵理论的功能标准;

⑶理论的结构标准;

⑷理论与背景知识的协调性标准;

⑸审美标准。

高分求世界著名科学家和他们提出的著名理论

我自己整理的,以下内容包括——
牛顿 阿基米德 爱因斯坦 安培 奥斯特 麦克斯韦 开普勒 赫兹 法拉第 焦耳 霍金 笛卡儿 库伦。

的学术成就介绍。不包括生平。因为字数限制。太简单没意思,更多又贴不下。
——————————————————————————————————————
艾萨克•牛顿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SirIsaacNewtonFRS,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从而消除了对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丝疑虑,并推动了科学**。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的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定律,并研究了音速。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
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公元前287~212)是古希腊物理学家、数学家,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
阿基米德无可争议的是古代希腊文明所产生的最伟大的数学家及科学家之一,他在诸多科学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使他赢得同时代人的高度尊敬。

力学方面:阿基米德在力学方面的成绩最为突出,他系统并严格的证明了杠杆定律,为静力学奠定了基础。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阿基米德系统地研究了物体的重心和杠杆原理,提出了精确地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指出在物体的中心处支起来,就能使物体保持平衡。他在研究机械的过程中,发现了杠杆定律,并利用这一原理设计制造了许多机械。他在研究浮体的过程中发现了浮力定律,也就是有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几何学方面:阿基米德确定了抛物线弓形、螺线、圆形的面积以及椭球体、抛物面体等各种复杂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演这些公式的过程中,他创立了“穷竭法”,即我们今天所说的逐步近似求极限的方法,因而被公认为微积分计算的鼻祖。他用圆内接多边形与外切多边形边数增多、面积逐渐接近的方法,比较精确的求出了圆周率。面对古希腊繁冗的数字表示方式,阿基米德还首创了记大数的方法,突破了当时用希腊字母计数不能超过一万的局限,并用它解决了许多数学难题。

天文学方面:阿基米德在天文学方面也有出色的成就。除了前面提到的星球仪,他还认为地球是圆球状的,并围绕着太阳旋转,这一观点比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要早一千八百年。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没有就这个问题做深入系统的研究。但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提出这样的见解,是很了不起的。

著述:阿基米德流传于世的数学著作有10余种,多为希腊文手稿。他的著作集中探讨了求积问题,主要是曲边图形的面积和曲面立方体的体积,其体例深受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影响,先是设立若干定义和假设,再依次证明,作为数学家,他写出了《论球和圆柱》、《圆的度量》、《抛物线求积》、《论螺线》、《论锥体和球体》、《沙的计算》等数学著作。作为力学家,他着有《论图形的平衡》、《论浮体》、《论杠杆》、《原理》等力学著作。
—————————————————————————————————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名人职称:物理学家 国家:德国出生 美国国籍
分别于1905年和191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重新诠释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修正了牛顿力学,取代了传统的万有引力理论,使物理理论的预测更为精确。爱因斯坦和牛顿是物理史上并列的巨人。[更多资料来源于http://****mrmy****]
1905年是爱因斯坦一生中,也是物理史上的神奇年。爱因斯坦的超人智慧迸出了耀眼的光芒。以26岁的年龄,在没有其它学术联系的情况下,一年内发表了三篇震撼物理学界的论文:光的量子说(解释光电效应)、布朗运动(证明分子的存在)和狭义相对论(修正了牛顿力学)。其后的几年内,爱因斯坦从一名没没无名的青年学子,一跃而为国际上知名的学者。欧洲各著名大学争相礼聘。1912年,爱因斯坦很高兴回到苏黎世的母校任教,但不久后,他在德国科学界的力邀下,前往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
1915年,爱因斯坦又发表了一篇惊世的名作--广义相对论,取代了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对于物理学的理论发展和对宇宙现象的认识,有极为深远的影响。1921年,爱因斯坦以解释光电效应的光子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成为世界性家喻户晓的名人。
————————————————————————————————————
安德烈•玛丽•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1775年—1836年),法国物理学家,在电磁作用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对数学和化学也有贡献。
安培最主要的成就是1820~1827年对电磁作用的研究。
①发现了安培定则
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实验,引起了安培注意,使他长期信奉库仑关于电、磁没有关系的信条受到极大震动,他全部精力集中研究,两周后就提出了磁针转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的关系及从右手定则的报告,以后这个定则被命名为安培定则。
②发现电流的相互作用规律
接着他又提出了电流方向相同的两条平行载流导线互相吸引,电流方向相反的两条平行载流导线互相排斥。对两个线圈之间的吸引和排斥也作了讨论。
③发明了电流计
安培还发现,电流在线圈中流动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磁性和磁铁相似,创制出第一个螺线管,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了探测和量度电流的电流计。
④提出分子电流假说
他根据磁是由运动的电荷产生的这一观点来说明地磁的成因和物质的磁性。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安培认为构成磁体的分子内部存在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由于分子电流的存在,每个磁分子成为小磁体,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通常情况下磁体分子的分子电流取向是杂乱无章的,它们产生的磁场互相抵消,对外不显磁性。当外界磁场作用后,分子电流的取向大致相同,分子间相邻的电流作用抵消,而表面部分未抵消,它们的效果显示出宏观磁性。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在当时物质结构的知识甚少的情况下无法证实,它带有相当大的臆测成分;在今天已经了解到物质由分子组成,而分子由**组成,**中有绕核运动的电子,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有了实在的内容,已成为认识物质磁性的重要依据。
⑤总结了电流元之间的作用规律——安培定律
安培做了关于电流相互作用的四个精巧的实验,并运用高度的数学技巧总结出电流元之间作用力的定律,描述两电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同两电流元的大小、间距以及相对取向之间的关系。后来人们把这定律称为安培定律。安培第一个把研究动电的理论称为“电动力学”,1827年安培将他的电磁现象的研究综合在《电动力学现象的数学理论》一书中。这是电磁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论著。为了纪念他在电磁学上的杰出贡献,电流的单位“安培”以他的姓氏命名。
他在数学和化学方面也有不少贡献。他曾研究过概率论和积分偏微方程;他几乎与H戴维同时认识元素氯和碘,导出过阿伏伽德罗定律,论证过恒温**积和压强之间的关系,还试图寻找各种元素的分类和排列顺序关系。
————————————————————————————————
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 丹麦物理学家。科学成就
1.1820年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自从库仑提出电和磁有本质上的区别以来,很少有人再会去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而安培和毕奥等物理学家认为电和磁不会有任何联系。可是奥斯特一直相信电、磁、光、热等现象相互存在内在的联系,尤其是富兰克林曾经发现莱顿瓶放电能使钢针磁化,更坚定了他的观点。当时,有些人做过实验,寻求电和磁的联系,结果都失败了。奥斯特分析这些实验后认为:在电流方向上去找效应,看来是不可能的,那么磁效应的作用会不会是横向的?
在1820年4月,有一次晚上讲座,奥斯特演示了电流磁效应的实验。当伽伐尼电池与铂丝相连时,靠近铂丝的小磁针摆动了。这一不显眼的现象没有引起听众的注意,而奥斯特非常兴奋,他接连三个月深入地研究,在1820年7月21日,他宣布了实验情况。
奥斯特将导线的一端和伽伐尼电池正极连接,导线沿南北方向平行地放在小磁针的上方,当导线另一端连到负极时,磁针立即指向东西方向。把玻璃板、木片、石块等非磁性物体插在导线和磁针之间,甚至把小磁针浸在盛水的铜盒子里,磁针照样偏转。
奥斯特认为在通电导线的周围,发生一种“电流冲击”。这种冲击只能作用在磁性粒子上,对非磁性物体是可以穿过的。磁性物质或磁性粒子受到这些冲击时,阻碍它穿过,于是就被带动,发生了偏转。
导线放在磁针的下面,小磁针就向相反方向偏转;如果导线水平地沿东西方向放置,这时不论将导线放在磁针的上面还是下面,磁针始终保持静止。
他认为电流冲击是沿着以导线为轴线的螺旋线方向传播,螺纹方向与轴线保持垂直。这就是形象的横向效应的描述。
奥斯特对磁效应的解释,虽然不完全正确,但并不影响这一实验的重大意义,它证明了电和磁能相互转化,这为电磁学的发展打下基础。
2.其它方面的成就
奥斯特曾经对化学亲合力等作了研究。1822年他精密地测定了水的压缩系数值,论证了水的可压缩性。1823年他还对温差电作出了成功的研究。他对库仑扭秤也作了一些重要的改进。
奥斯特在1825年最早提炼出铝,但纯度不高,以致这项成就在冶金史上归属于德国化学家F.维勒(1827)。他最后一项研究是40年代末期对抗磁体的研究,试图用反极性的反感应效应来解释物质的抗磁性。同一时期M.法拉第在这方面的成就超过了奥斯特及其法国的同辈。法拉第证明不存在所谓的反磁极。并用磁导率和磁力线的概念统一解释了磁性和抗磁性。不过,奥斯特研究抗磁体的方法仍具有很深的影响。
——————————————————————————————
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 19世纪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
在稳恒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涡旋电场和位移电流的概念:
1. 麦克斯韦提出的涡旋电场的概念,揭示出变化的磁场可以在空间激发电场,并通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得出了二者的关系,即
上式表明,任何随时间而变化的磁场,都是和涡旋电场联系在一起的。
2. 麦克斯韦提出的位移电流的概念,揭示出变化的电场可以在空间激发磁场,并通过全电流概念的引入,得到了一般形式下的安培环路定理在真空或介质中的表示形式,即
上式表明,任何随时间而变化的电场,都是和磁场联系在一起的。
综合上述两点可知,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彼此不是孤立的,它们永远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互激发,组成一个统一的电磁场的整体。这就是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概念。
————————————————————————————
开普勒 德国
他在1609年发表的伟大著作《新天文学》中提出了他的前两个行星运动定律。行星运动第一定律认为每个行星都在一个椭圆形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而太阳位于这个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行星运动第二定律认为行星运行离太阳越近则运行就越快,行星的速度以这样的方式变化: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连线在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十年后开普勒发表了他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它的运转周期越长;运转周期的平方与到太阳之间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开普勒定律对行星绕太阳运动做了一个基本完整、正确的描述,解决了天文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曾使甚至象哥白尼、伽利略这样的天才都感到迷惑不解。当时开普勒没能说明按其规律在轨道上运行的原因,到17世纪后期才由艾萨克•牛顿阐明清楚。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普勒无疑是他所指的巨人之一。
——————————————————————
赫兹,德国物理学家,
依照麦克斯韦理论,电扰动能辐射电磁波。赫兹根据电容器经由电火花隙会产生振荡原理,设计了一套电磁波发生器,赫兹将一感应线圈的两端接于产生器二铜棒上。当感应线圈的电流突然中断时,其感应高电压使电火花隙之间产生火花。瞬间后,电荷便经由电火花隙在锌板间振荡,频率高达数百万周。由麦克斯韦理论,此火花应产生电磁波,于是赫兹设计了一简单的检波器来探测此电磁波。他将一小段导线弯成圆形,线的两端点间留有小电火花隙。因电磁波应在此小线圈上产生感应电压,而使电火花隙产生火花。所以他坐在一暗室内,检波器距振荡器10米远,结果他发现检波器的电火花隙间确有小火花产生。赫兹在暗室远端的墙壁上覆有可反射电波的锌板,入射波与反射波重叠应产生驻波,他也以检波器在距振荡器不同距离处侦测加以证实。赫兹先求出振荡器的频率,又以检波器量得驻波的波长,二者乘积即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正如麦克斯韦预测的一样。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1888年,赫兹的实验成功了,而麦克斯韦理论也因此获得了无上的光彩。赫兹在实验时曾指出,电磁波可以被反射、折射和如同可见光、热波一样的被偏振。由他的振荡器所发出的电磁波是平面偏振波,其电场平行于振荡器的导线,而磁场垂直于电场,且两者均垂直传播方向。1889年在一次著名的演说中,赫兹明确的指出,光是一种电磁现象。第一次以电磁波传递讯息是1896年意大利的马可尼开始的。1901年,马可尼又成功的将讯号送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20世纪无线电通讯更有了异常惊人的发展。赫兹实验不仅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更为无线电、电视和雷达的发展找到了途径。

1887年11月5日,赫兹在寄给亥姆霍兹一篇题为《论在绝缘体中电过程引起的感应现象》的论文中,总结了这个重要发现。接着,赫兹还通过实验确认了电磁波是横波,具有与光类似的特性,如反射、折射、衍射等,并且实验了两列电磁波的干涉,同时证实了在直线传播时,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从而全面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正确性。并且进一步完善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使它更加优美、对称,得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现代形式。此外,赫兹又做了一系列实验。他研究了紫外光对火花放电的影响,发现了光电效应,即在光的照射下物体会释放出电子的现象。这一发现,后来成了爱因斯坦建立光量子理论的基础。

1888年1月,赫兹将这些成果总结在《论动电效应的传播速度》一文中。赫兹实验公布后,轰动了全世界的科学界。由法拉第开创,麦克斯韦总结的电磁理论,至此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888年,成了近代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赫兹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证实了麦克斯韦发现的真理,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无线电电子技术的新纪元。
————————————————————————————
法拉第 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法拉第主要从事电学、磁学、磁光学、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产生电”的大胆设想,并开始了艰苦的探索。1821年9月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接着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人类掌握了电磁运动相互转变以及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变的方法,成为现代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技术的基础。
法拉第是电磁场理论的奠基人,他首先提出了磁力线、电力线的概念,在电磁感应、电化学、静电感应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力线思想,并第一次提出场的思想,建立了电场、磁场的概念,否定了超距作用观点。爱因斯坦曾指出,场的思想是法拉第最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是自牛顿以来最重要的发现。麦克斯韦正是继承和发展了法拉第的场的思想,为之找到了完美的数学表示形式从而建立了电磁场理论。
——————————————————————————
焦耳 (1818-1889) 英国
1840年,焦耳把环形线圈放入装水的试管内,测量不同电流强度和电阻时的水温。通过这一实验,他发现:导体在一定时间内放出的热量与导体的电阻及电流强度的平方之积成正比。四年之后,**物理学家楞次公布了他的大量实验结果,从而进一步验证了焦耳关于电流热效应之结论的正确性。因此,该定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焦耳总结出焦耳—楞次定律以后,进一步设想电池电流产生的热与电磁机的感生电流产生的热在本质上应该是一致的。1843年,焦耳设计了一个新实验。将一个小线圈绕在铁芯上,用电流计测量感生电流,把线圈放在装水的容器中,测量水温以计算热量。这个电路是完全封闭的,没有外界电源供电,水温的升高只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又转化为热的结果,整个过程不存在热质的转移。这一实验结果完全否定了热质说。
上述实验也使焦耳想到了机械功与热的联系,经过反复的实验、测量,焦耳终于测出了热功当量,但结果并不精确。1843年8月21日在英国学术会上,焦耳报告了他的论文《论电磁的热效应和热的机械值》,他在报告中说1千卡的热量相当于460千克米的功。他的报告没有得到支持和强烈的反响,这时他意识到自己还需要进行更精确的实验。
1844年,焦耳研究了空气在膨胀和压缩时的温度变化,他在这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通过对气体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的关系的研究,焦耳计算出了气体分子的热运动速度值,从理论上奠定了波义耳—马略特和盖—吕萨克定律的基础,并解释了气体对器壁压力的实质。焦耳在研究过程中的许多实验是和著名物理学家威廉•汤姆生(后来受封为开尔文勋爵,既JJ•汤姆逊)共同完成的。在焦耳发表的九十七篇科学论文中有二十篇是他们的合作成果。当自由扩散气体从高压容器进入低压容器时,大多数气体和空气的温度都要下降,这一现象就是两人共同发现的。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焦耳—汤姆生效应。
————————————————————————————————
斯蒂芬•威廉姆•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 英国
理论物理学:
70年代霍金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光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教授是现代科普小说家:
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写的《时间简史》,这是一篇优秀的天文科普小说。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40种语言。
——————————————————————
笛卡儿(Rene Descartes),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是伟大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
笛卡儿的成就
笛卡儿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他的哲学思想和方**,在其一生活动中则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物理学方面
笛卡儿靠着天才的直觉和严密的数学推理,在物理学方面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从1619年读了开普勒的光学著作后,笛卡儿就一直关注着透镜理论;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参与了对光的本质、反射与折射率以及磨制透镜的研究。他把光的理论视为整个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笛卡儿运用他的坐标几何学从事光学研究,在《屈光学》中第一次对折射定律提出了理论上的推证。他认为光是压力在以太中的传播,他从光的发射论的观点出发,用网球打在布面上的模型来计算光在两种媒质分界面上的反射、折射和全反射,从而首次在假定平行于界面的速度分量不变的条件下导出折射定律;不过他的假定条件是错误的,他的推证得出了光由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时速度增大的错误结论。他还对人眼进行光学分析,解释了视力失常的原因是晶状体变形,设计了矫正视力的透镜。
在力学上,笛卡儿发展了伽利略的运动相对性的思想,例如在《哲学原理》一书中,举出在航行中的海船上海员怀表的表轮这一类生动的例子,用以说明运动与静止需要选择参照物的道理。
笛卡儿在《哲学原理》第二章中以第一和第二自然定律的形式比较完整地第一次表述了惯性定律:只要物体开始运动,就将继续以同一速度并沿着同一直线方向运动,直到遇到某种外来原因造成的阻碍或偏离为止。这里他强调了伽利略没有明确表述的惯性运动的直线性。
在这一章中,他还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物质和运动的总量永远保持不变。笛卡儿对碰撞和离心力等问题曾作过初步研究,给后来惠更斯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天文学方面
笛卡儿把他的机械论观点应用到天体,发展了宇宙演化论,形成了他关于宇宙发生与构造的学说。他认为,从发展的观点来看而不只是从已有的形态来观察,对事物更易于理解。他创立了漩涡说。他认为太阳的周围有巨大的漩涡,带动着行星不断运转。物质的质点处于统一的漩涡之中,在运动中分化出土、空气和火三种元素,土形成行星,火则形成太阳和恒星。
他认为天体的运动来源于惯性和某种宇宙物质旋涡对天体的压力,在各种大小不同的旋涡的中心必有某一天体,以这种假说来解释天体间的相互作用。笛卡儿的太阳起源的以太旋涡模型第一次依靠力学而不是神学,解释了天体、太阳、行星、卫星、彗星等的形成过程,比康德的星云说早一个世纪,是17世纪中最有权威的宇宙论。
笛卡儿的天体演化说、旋涡模型和近距作用观点,正如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一样,一方面以丰富的物理思想和严密的科学方法为特色,起着反对经院哲学、启发科学思维、推动当时自然科学前进的作用,对许多自然科学家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又经常停留在直观和定性阶段,不是从定量的实验事实出发,因而一些具体结论往往有很多**,成为后来牛顿物理学的主要对立面,导致了广泛的争论
◆数学方面
笛卡儿最杰出的成就是在数学发展上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在笛卡儿时代,代数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学科,几何学的思维还在数学家的头脑中占有统治地位。笛卡儿致力于代数和几何联系起来的研究,于1637年,在创立了坐标系后,成功地创立了解析几何学。他的这一成就为微积分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解析几何直到现在仍是重要的数学方法之一。
——————————————————
库仑 (Charlse-Augustin de Coulomb 1736 --1806)法国工程师、物理学家
库仑定理:
库仑定律(Coulomb's law)是法国物理学家库仑(Coulomb,Charles-Augustin de,1736年-1806年)于1785年发现,并后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一条物理学定律。库仑定律是电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定量规律,它使电学的研究从定性进入定量阶段,是电学史中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q1及q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q1q2的乘积成正比,和它们之间的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着它们的连线,同号电荷相斥,异号电荷相吸引。
1773年发表有关材料强度的论文,所提出的计算物体上应力和应变分布情况的方法沿用到现在,是结构工程的理论基础。1777年开始研究静电和磁力问题。当时法国科学院悬赏征求改良航海指南针中的磁针问题。库仑认为磁针支架在轴上,必然会带来摩擦,提出用细头发丝或丝线悬挂磁针。研究中发现线扭转时的扭力和针转过的角度成比例关系,从而可利用这种装置测出静电力和磁力的大小,这导致他发明扭秤。他还根据丝线或金属细丝扭转时扭力和指针转过的角度成正比,因而确立了弹性扭转定律。他根据1779年对摩擦力进行分析,提出有关润滑剂的科学理论,于1881年发现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表述出摩擦定律、滚动定律和滑动定律。设计出水下作业法,类似现代的沉箱。1785~1789年,用扭秤测量静电力和磁力,导出著名的库仑定律。库仑定律使电磁学的研究从定性进入定量阶段,是电磁学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
我自己整理的,以上内容包括——
牛顿 阿基米德 爱因斯坦 安培 奥斯特 麦克斯韦 开普勒 赫兹 法拉第 焦耳 霍金 笛卡儿 库伦。

的学术成就介绍。不包括生平。因为字数限制。太简单没意思,更多又贴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