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胡苍双 给各位分享诗词中的标准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现在选才标准的古诗是哪一首(选才用才的标准)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现在选才标准的古诗是哪一首
是白居易写的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一首好诗词的六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就是“格律严谨”。
第二个标准,就是“语言清通”。
第三个标准,就是“形象典型”。
第四个标准,就是“章法严密”。
第五个标准,就是“境界高尚”。
第六个标准,就是“风格鲜明”。
古代诗词的平仄都以什么语言为标准
诗词所依并非历史上某一朝代或某一时期内语言,其实是一种学术上最贴近古代雅音,参照古今方国之变,同时期南北各地读书音最大公约数,至今汉语方言还有对应,但没有完全对应,做旧体诗词一般标准是参照《平水韵》,填词依《词林正韵》,诗韵比词韵严格,韵部相近一般也不能通押,但诗有变格和拗救,所以变通较多。词韵虽宽,但一般句有定字,字有定音,仄韵有时还例用入声韵(如《满江红》,平声韵属变格),有时句有领字,规定必须用上声或去声,或者某几句例用对仗。古今诗人虽然所讲语言不同,但押韵体系是保持不变的,就像年轻人讲的蘇州话和评弹里所用不一样,这样可以保证传统文化的稳定延续,不然後人读不通今人之诗,今人读不通古人之诗,文言文也是一个道理,即使口语在变,书面语一直超稳定,今人阅读春秋时期典籍亦可理解。至於用方言写诗,顶多是尝试或者乡土文学,一些唱词小调山歌而已!综上,诗词用的是一种人工学术语言,对应《广韵》,贴合中古汉语,韵部精细(有些差别即使在古代口语中也不明显或不存在),平上去入分明的精致语言,在产生时期最大程度约合南北方音(洛阳正音、金陵雅音),不是某一时某一地之语言,後来《平水韵》合并修改了一些韵部,使之规范通行,写诗填词不建议用方言(包括现行普通话),一律依照自古不变的押韵体系,这是中华文化稳定传承的基础。
古词和格律诗对文字的平仄有严格的要求,稍谙古文者皆
知。以七律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对中间两联尤其要求严
格对仗。从声调上讲,首先是平仄相间,即不能出现连续的平声或仄声
,当然仅对偶数位字作这一要求,也就是所谓的一三**论,二四六分
明。其次是联间沾,联内对,即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同联当
中平仄相对。词的词牌格式更多,平仄之式更为复杂,但平仄相间仍是
重要的原则。
律诗绝句的各种固定形式,自有其鲜明的美学及诗学特征。
以五字和七字为一句,一是读起来节奏鲜明,另外则是更符合记忆的要求
,这种分句法最容易记住;对仗具有典型的轴对称形式的美感,恰好又
与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相协调一致,如古代建筑典型特征就是它的轴对
称性;韵脚一致能使阅读吟诵和谐流畅;平仄相间使诗句抑扬顿挫;联
间平仄相沾则能起到整诗语气贯通的作用,类似于汉语修辞手法中的顶
针。各种特征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由此看出不尽相等。
声调是汉语特有的,它是一个汉字必备的语音特征,不像
英语仅有音节特征。声调的本质是一个字发音时音高的变化特征,持续
高音为*平,由低到高为阳平,先降后升为上声,由高到低为去声,简
单说为音调的变化就是声调。但是声调口口相传,因而变化很大,又有
地域之别,更难统一,不象文字有固定的流传形式而比较稳定。一个编
辑论及拙诗“坐看寒山一片湿”中的湿字,认为属入声,归仄声类,确
实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地方语言中保留有入声,象古音一样,但是现在推
广的普通话已经删除入声,将其原入声字分别划归*阳上去四声。那么
究竟在现代的古诗创作中,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呢,还是以古音为标准呢
,或者以地方语音为标准?如果要有标准的话,当然该以普通话作为标
准。有唐七绝第一(文无第一,这里仅仅是借用某些评论家的话来说明
这首诗的地位)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笛”古为入声
,属仄声,入格;今普通话为阳平,属平声,出格;且“杨”字为平声
,也出格。这也从侧面说明关于平仄的要求是不能太严格的,因为有时
我们连平仄的统一标准都不能完全确定。
古诗词是能够入乐而唱的,诗有吟诵之说,吟不是唱,是
拖长了字音,改变了音调的,吟到得意之处还要将音抖几抖。词也有倚
声填词之说,实际词牌就是一首已经谱好了的曲。古诗词一旦入乐,其
声调之性质便不复存在,平仄也就失去了意义,仅在以纯语言形式存在
下,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其美学特征却不一定是必须具备的,
即古诗词创作中声调的作用主要应该是限定一个字,仅凭阅读就能判断
出来,而不是非得在这个位置上固定平或仄,这方面的要求显然不应该
像建筑为了对称美而严格要求一样。一个著名声乐家在教授怎样唱出“
琴手”和“**”的区别时,要求前者以软起,后者以硬起来区分,软
起是发音时由弱到强,类似于阳平音或上声,硬起是指发音时突然将声
喷发均匀发出,类似于去声的发音,这是用音强去比拟于音高,也说明
汉字入乐已经失去了声调的意义。强行的程式化的要求,往往会限制艺
术的发展。以音乐为例,远在7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就可以吹奏出多个
音,据专家考证,在创立十二平均律(即一组八度音平均分成十二个半
音,八度音是指一个音和它的二倍频率音之间的跨度,如现定的钢琴中
央C频率为261.6Hz与523.2Hz的音构成一个八度音)之前,古乐音中一个
八度音也有分级谈及七个音的,在这之后更应该明白其理,但古乐音将
一个八度音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西方相比少了fa和si,它
使创作简化并程式化,但也限制了创作的自由,遏制了创造力,大大降
低了音乐的丰富性。不知为什么古代音乐家偏偏缩减为五音并依此作乐
。中国古代器乐创作之成就,远不能和欧洲器乐相比,究其实,程式化
的弊端难辞其咎,希望这句话不致招致狭隘民族**者的口诛笔伐。
用协和音程可以创作出伟大的音乐作品,用不协和音程同
样可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平仄相间是美的,但也可以用连续的仄声表
达急促的语气,或让语意一气呵成;用连续的平声表达轻灵活泼或平和
的意境。作诗写词,第一是意境,第二是遣词用字的生动、准确、形象
,韵脚和畅,第三才是平仄,而且不能因式伤意。太过于片面追求形式
对艺术是伤害,在艺术大众化的今天更会阻碍艺术的发展。艺术不是科
学,仅被少数几个科学家理解就行了,而平仄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完
全淹没在诗意词境中,因此创作者应该明白什么才是更重要的。被誉为
唐七律巅峰之作的崔灏的《黄鹤楼》,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
载空悠悠。”从对仗尤其是平仄上看简直出格,前句一连的仄声,但因
整诗意气相贯,描写生动,情景相融而成千古名句。格律诗如此,古词
的平仄意义则更为次之。
如果格律诗或词要在现代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的话 ,适当摒弃平仄的约束,在不伤文意的前提下尽量顾及平仄,是一个明 智之举。
古诗的基本要求有什么?
1、押韵
押韵,是指每首诗的2468句,或者12468句的末尾一个字要用同一韵部的字。写格律诗通常用平水韵。首句入韵式,即第一句末尾字押韵;首句不入韵式,即第一句的末尾字不押韵。
2、把握三个字:替,对,粘
替,每句诗中的246位置的字,平仄交替。对,是指上下两分句中的246位置上的字,平仄相对。粘, 上下两联之间的246位置上的字平仄相同。
3、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律诗共八句,四联,通常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有的也称起句、承句、转句、合句。其中的颔联、颈联,也就是34句,56句。这两联要求对仗。
4、忌三平尾,三仄尾
每句诗结尾的三个字,不能都是平声,也不能都是仄声。
5、起承转合的结构
把握以上前五点,你写的律诗或者绝句,才可以基本算作格律诗。绝句虽然只有四句,但基本规则也如此。
扩展资料:
古诗词鉴赏的要求介绍: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古诗
百度百科-古诗词赏析
古体诗,近体诗与新诗怎样划分
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很多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形式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学生容易混淆。学生大多以这两类诗形成的年代来划分,普遍认为,唐代以前的诗是古体诗,唐以后的诗是近体诗。
中国论文网 http://****xzbu***m/9/view-4003858.htm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呢?
古体诗通常是和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古体诗形成于东汉末年,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虽然近体诗已经盛行,但古体诗并没有衰落,依然和近体诗并行发展。杜甫的《石壕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卖炭翁》,都是唐人写的古体诗。可见,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并不能完全以诗歌创作年代的古近来区分,而是以这两类诗的体制形成的古近来区分。
古体诗主要分为两类: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古诗,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古诗。七言古诗中,有的句句都是七个字,最有名的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古体诗有的七字句中,也会杂有三字句、四字句、九字句,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类古诗一般视为七言古诗,也可以称为杂言诗。还有一类古体诗是四言的,如《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古体诗每句的字数,通常是整齐的;即使是杂言诗也是对称的。例如《敕勒歌》:
敕勒川,*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
这首民歌,句子字数整齐对称,前两句三字成偶,然后四字成偶,最后三句是三、三、七字,好像不成偶,但两个三字句通常被看做一个七字句,于是便构成两个七字句,依然对称。句子的字数有限制,而一首诗的句数则没有限制,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
古体诗都要押韵,四声都可以入韵,而且不限于一诗一韵,中间可以换韵。例如:《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五言古诗,共24句,共用6个韵,每四句换一韵。
由此可见,古体诗用韵规则是:(一)双句必用韵;(二)可以转韵,多少不限;(三)唐以前的古体诗用上古韵,唐以后的古体诗多数用唐韵(即广韵系统);(四)用韵仍分声部。一般来说,四声不能通押。
近体诗是隋唐以来形成的新体诗,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两大类。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宋代和唐代相近,所以宋人就把隋唐以来形成的这种新体格律诗称为近体诗。律诗是近体诗的基本形式。例如《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里白沙堤。
不难看出,从时间上说,隋唐代以前的诗是古体诗,这是肯定的。隋唐以来的诗,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隋代的诗,没有选入教材。所以,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重点是唐以来的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
一是以字数区别。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也有少数三言、六言;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比较流行,字数不得任意增减。
二是以句数区别。古体诗每首句数可多可少,从两句到数百句都有;近体诗诗句有定数,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三是以用韵区别。古体诗用韵不严,它的韵脚可平可仄,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对字的平仄,要求极宽。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允许散文化的句子。近体诗对字的平仄,大多数有严格的要求,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都用平声韵。
四是用对仗来区别。古体诗不要求对仗;近体诗除绝句外,则要求按规定的位置对仗。
五是用格律来区别。古体诗中的句子字数可以相等,也可以有长有短;近体诗则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要么五言,要么七言。并且对字的平仄有特殊的要求。如五绝有以下四种基本格律: 1、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4、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五律有以下四种基本格律:
1、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4、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七绝有以下四种基本格律:
1、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有以下四种基本格律:
1、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的来说,学生弄清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对于理解古诗的含义是大有帮助的。
叶嘉莹诗词中的平和仄分别指什么?
平声一二生,仄声指三四声,还有入声。
评价事物要有标准的古诗词有哪些
关于评价事物或者做人做事要有标准的诗词如下:
1、《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