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熊弘青 给各位分享哪些食品标准存在问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原因)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我国的食品安全主要存在这些问题:1、原体(微生物)污染问题
2、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
3、
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
4、
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
5、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
6、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
7、
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

食品安全问题有哪些?

我国在食品安全上还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与食品相关的上下**业逐步形成**的食品产业体系,成为集三产为一体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多发、频发,不仅对产业发展造成影响,也给人民身体健康和安全带来威胁,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今天就带大家来看一看我国目前还存在哪些食品安全问题。

本篇内容:农业种植、养殖业的源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

食品加工中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严重

违法从事食品安全经营活动问题严重

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PART 1 I 农业种植、养殖业的源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从源头上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而过量的施用化肥,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为预防和治疗家畜、家禽、鱼类等的疾病,促进生长,养殖者大量投入抗生素、磺胺类和激素等药物,造成了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兽药的残留已经成为目前及未来影响食品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PART 2 I 食品加工中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严重从近两年国家对食品的抽查结果来看,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产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其次,在一些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操作,微生物杀灭不完全,导致食品残留病原微生物,或在生产、储藏过程中发生微生物**而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PART 3 I 违法从事食品安全经营活动问题严重在食品的加工中进行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尤其是一些个体工商户或者是一些家庭式作坊,生产条件、卫生条件不符合生产安全食品的要求。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减少生产成本,让一些病死的畜禽肉、霉变原料、下脚料流入市场。

PART 4 I 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一些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常识,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存在“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错误思想,导致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合理膳食知识及**意识薄弱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广泛存在。

当前农产品安全短时期内得不到解决的主要原因在于顶层设计存在问题。从“全食物链”的角度进行农业与食物管理的顶层设计,是发达国家共有的经验。

针对当前我国还没有国家层面的食物安全体系与战略的现状,必须将传统的“粮食安全”战略从根本上调整为“主粮安全+食物安全”战略。只有按照“口粮安全+食物安全”的战略对农业与食物行业管理体制进行顶层设计,才能进一步讨论如何确保我们的“食品安全”。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水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一个遍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直接关系人类的健康生存,而且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近年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流行事件,涉及44个地区,病人逾万人;英国的疯牛病事件,引起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恐慌;二恶英事件使数十个国家禁止从比利时、荷兰、德国、法国进口鸡、猪、牛肉和蛋、奶等制品[2]。。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仅以2005年为例,苏丹红食品遭到**;全国严查孔雀石绿;雀巢奶粉碘超标;广东凉果被逐出京;光明“回奶”事件;深圳黑作坊生产哈根达斯;薯条致癌等等,都令国人“谈食色变”,可见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一、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

(一)主要的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

微生物危害是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危害, 也是食源性疾病的最大祸根[3]。食品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导致大量的细菌、霉菌、寄生虫滋生,造成食物中毒。其中细菌性污染,一直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污染,目前大部分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致病性细菌引起的,如常见的沙门氏菌、金**葡萄球菌、肉毒杆菌及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等。真菌毒素污染。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产生的毒素致病性强,随时都有可能污染食品,如常见的霉变花生、大豆、谷物等易检出黄曲霉毒素B1。2001年在我国广东省发生的“毒大米”事件,就是真菌毒素的典型案例。**性污染,如甲型肝炎**(HAV)、诺沃克**(SRSV)、疯牛病**(BSE)和口蹄疫**(FMD)等。

(二)农药及其它化学物质污染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控制,重金属污染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改善。近年来困扰食品安全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来自农药和其它化学物质。由于广泛使用农药以及出现的滥用现象,造成在食品中的残留成为食品污染的新焦点。

1.农药污染

据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向中国卫生部透露,近年来美国FDA之所以扣留了多批中国进口食品,其原因是:食品卫生差,农药残留超标。

有机氯农药:有机氯农药是我国最早大规模使用的农药[4]。大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水平仍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由于有机氯农药性质稳定,不易降解和其高脂溶性,所以对残留量高的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检测监控任务仍未结束。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农药由于其防治对象多,应用范围广,在环境中降解快,残毒低等特点,是我国目前使用量最大的农药,但研究表明,这些所谓非持久性农药在某些环境条件下也会有较长的残存期,并在动物体内产生蓄积作用。

2.其它化学物质污染

化学物质污染对食品安全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怀疑对人类健康有直接影响的化学物质约有200多种,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能够影响和扰乱生物体的内分泌系统,并将干扰生物体原来的平衡分泌机制,又称为环境激素。这些物质在体内累积数年而难以排出体外,当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导致人体组织发生病变。近年来,世界各大洲均有这些化学物质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爆发,有关食品质量、食品安全的问题已经引起世界性的恐慌,同时也日渐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部分食品企业或一些无证生产企业非法滥用、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添加非食用成分或有毒有害物等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三)兽药及饲料添加剂造成的动物性食品污染

随着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兽药的作用范围也在扩大,有的药物如抗生素、磺胺药、激素等广泛用于促进肉用畜的生长,减少发病率和提高饲料利用率及促进母畜同期**。在兽药应用方面,饲料添加剂占46%,治疗药品占43%,**等生物药品占11%,在饲料添加剂中抗生素用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兽药的广泛运用,带来的不仅是畜牧业的增产,同时兽药的残留和动物性食源中毒现象也屡见发生[5]。

(四)假冒伪劣食品盛行

近年来假冒伪劣食品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肆意横行。2002年浙江省金华市发生的白糖掺加硫酸镁案,其中白糖只有30%的白糖中,硫酸镁就占30%。除此之外,用头发的水解液掺兑的酱油;粗制滥造的饮料、冷食品;水果表面用染料涂色;用工业酒精制造假

酒、甲醇假冒为白酒等。这些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使人们的饮食缺少了安全保障。

(五)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险

生物技术和重组DNA技术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解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的关键性技术,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目前,全球已有十多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焦点[6]。研究认为,基因可能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物种之间转移,基因工程食品有时不可避免地给公众健康带来危害已成为事实。转基因生物在遗传及技术学上的不稳定性带来的潜在危害不可忽视,转基因食品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六)工业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工业污染、环境的恶化是影响食品安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水源污染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海域污染直接影响海产品的卫生质量,土壤污染造成农作物成为有害物质的富集体。“二恶英”污染的问题,是由于焚烧垃圾而造成,“二恶英”是环境检测中很重要的一级致癌物质。

(七)容器和包装材料不合格

食品的包装是防止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方法。各种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可能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经营过程中造成食品污染。新的食品包装材料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疑问。

(八)管理**

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我国现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对伪劣有害食品的产销者还未形成威慑力,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食品原料方面

农药和兽药使用增多或使用不当,导致农产品和畜产品等食品生产原料中对人体有害物质的残留量增加。这些农产品和畜产品不经必要的处理直接上市或供给加工用作原料,致使农产品有害物质超标现象日益严重。同时,我们国家又缺乏对作为食品原料的农产品和畜产品中

有害物质含量的限制或尚未制定强制性标准,使这些食品原料成为了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源头。

(二)生产加工方面

少数企业和加工者无视国家有关法规和规定,无证生产或经营,生产流程不科学,没有严格的工艺条件约束,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更不进行必要的检验,直接使这些产品流向市场,这样的食品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人类健康。有些企业生产流程控制不严格,微生物杀灭不完全,导致食品产品残留病原微生物或在生产过程和储运过程中发生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对人体形成危害,最终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部分企业在食品加工中滥用添加物或超标、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使用非法添加物。更甚者在食品加工中混杂非食品物质,2005年发生在中国知名企业的“苏丹红”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些非食品物质都对人体造成了严重危害。

(三)市场和管理方面

市场体制不完善,使缺乏食品生产经营职业素质,缺少食品卫生知识,不具备完善的生产手段和卫生保障的经营者进入市场营销。这是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和食物危害的主要根源之一。同时,产品的监管力度不强,对食品安全事件处罚力度不够。在我国出现食品中毒等事件和违规经营、违规操作后的处罚往往是罚款、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这样的处罚不能触及违法者的根本利益。这些非法生产或经营者,被处罚之后又会在别处重新开始他们的非法活动,又会重新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威胁,可见监管和处罚不利,是导致食品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和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食物和食品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提高和规模化程度加大,以及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会不断出现。

三、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对策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与国外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缺乏食品安全的系统监测与评价背景数据;缺乏关键检测技术与设备;未全面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危险性评估技术和控制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加工食品的安全性研究评估比较落后;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方面的差距等。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良好发展势头,我们应该在缩短与国外差距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借鉴、总结并提出适合我国食品安全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应对策。

(一)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应达到的目标

总目标:控制食品污染,减少食源性疾病,保障消费者健康,促进经济发展[7]。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规、条例、标准和管理办法,尤其是要建立明确和统一的农产品国家规范和标准;建立一个有效的食品原料、加工制造、储运和流通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饲料、农产品和食品添加物生产许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食品企业技术装备更新和改造的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和国外技术的引进工作,进一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通过采用先进的检验手段和仪器,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食品安全研究水平,逐步接近国际先进国家的水平;逐步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息系统。

(二)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对策要具备:创新性,符合与时俱进的要求;科学性,要用科学的手段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针对性,主要解决目前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完整性,充分考虑食品安全监管中各部门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1.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全民认识

大力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要性和食品安全问题给人民造成严重危害的认识,对食品行业的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同时重视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消费者成为食品安全问题解决的主要参与者。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大事来做。食品经营者强化自律意识[8]。

2.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法规、条例和标准

参考国外的食品安全法规,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涉及食品安全的国家和地方法规、条例,2009年6月1日起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宣贯力度。参考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食品标准,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确实有效的法律法规。同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大实施力度。

3.加快推行并完善QS认证管理体系

2002年8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企业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对生产的食品实施强制检验制度,检验合格的食品在出厂前要加印(贴)质量安全标志,即QS标志。目前,食品行业的28类食品已经全部实行市场准入制度[9]。QS认证是我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项重要的举措,QS认证制度的有效性必须以强制执行和全面推行完善管理为

简述现实中我国食品安全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1、法制不健全。 立法滞后、执法软弱、守法淡漠。 2、经济欠发达。 消费者处于温饱阶段,经营者的违法经营有生存空间。 3、信息很畅通。 媒体、网民的关注程度、传播能力超前。 4、手段显软弱。 无证驾驶拘留、醉酒驾驶判刑。但无照经营食品,只没收工具、违法所得,罚款若干;违法添加化学物质,仅追究行政责任,等等。 假如:无证照生产经营食品,拘留;违法添加化学物质,判刑;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业主,考试,有**记录,不得再次申请;食品生产经营的技术人员、从业人员必须培训合格;举报违法经营行为,重奖。 若能如此,会好很多!

我国食品标准与法规的现状

我国食品标准的现状和前景
【摘要】目前食品安全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该文从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中国食品法律标准的现状,并介绍中国食品标准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并对中国食品标准与食品安全问题及的脱节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法规、食品标准、发展前景、问题解决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根据一定程序要求发布的各类标准,不是一般的技术性文件,而是有效的法律、法规准则之一。食品质量直接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食用劣质食品甚至可能导致食用者致病或死亡。因此,食品类产品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显得更加重要。这项工作虽一直受到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仍有些值得提起注意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这类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对我国食品标准现状和问题及建议作一阐述,以期引起社会的重视。

1、食品标准现状
1.1 确立了标准的权威性
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下简称《标准化法》),明确了标准的法律地位,并先后颁布了计量、产品质监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更进一步确立了标准的严肃性、权威性。《标准化法》中规定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食品标准中的卫生指标就属于该类强制性标准,而《产品质量监督法》和《食品卫生法》又更具体地说明了严格执行食品标准的必要性、必须性。1997年夏,武汉市对市场饮用水进行抽查检验,结果表明某厂生产的产品卫生指标不合格,立即查封销毁了该批产品,避免了对消费者可能带来的健康损害。
1.2 制(修)定食品标准取得显著成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逐步改善,消费者对食品的质量、营养和安全卫生愈加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为了进一步规范食品市场,扶优治劣,确保生产、经营和消费三者的合法权益,在制定了食品方面的部分法律、法规的同时,按照《标准化法》的要求,制定发布实施了大量的食品标准。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几乎所有的国家或行业、地方的主导产品、名特优产品,均已制定了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据统计,截至1995年全国已经颁布实施的各类食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已达1963项,企业标准由于在各级技术监督部门备案,尚未能进行准确统计。更令人可喜的是,许多行业或企业,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争创名优品牌,积极制定了许多严于国家标准的行业或企业标准。例如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已制定的酒类、茶叶、奶及奶制品类、饮料类、水果蔬菜及制品类等产品的行业标准45项,其技术要求均严于现行国家标准,为树立绿色食品的优质、营养、安全无污染的良好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保证监督作用,促进了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通过这些工作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为食品类产品的标准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做好了技术准备。
1.3 用标准规范生产与营销秩序
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建立之初,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督机制尚需不断完善,在食品工业的生产、营销的过程中一些不规范乃至违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只有严格执行食品标准,才能适应食品工业的发展,确保商业企业的购销权益,加速食品的开发研究,加强监督检验职能,有效打击生产、经销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净化食品市场,提高食品质量。食品标准既是企业组织生产的依据,又是有关单位进行产品质量检验评审和监督的唯一准则,是国家、行业或地方进行产品统检、监督抽查或仲裁检验的重要判定依据。例如,我单位承担了1991年度农业部第三届白酒评优工作,通过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对参评的426个产品进行理化检验和感官评比,推荐了180个部优产品。由于结果客观公正,使评比工作真正达到了扶优治劣,促进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1997年初,受山东某地法院的委托,我们对一玉米淀粉购销合同纠纷进行仲裁检验,及时提供了客观公正检验结果,各方在结果面前再无法辩解,使久拖难断问题迅速解决,减少了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同时使有关方面更进一步明确了执行标准的重要性,提高了质检机构的声誉。

2、中国食品标准的发展历程和标准内容的发展前景
2.1中国食品标准的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中国的食品类标准较少,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中国食品类相关标准开始日益丰富到20世纪70年代末颁布的主要是食品添加剂的产品标准,食品的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较少。20世纪80年代后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的食品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在1981年颁布的GB2757-1981《蒸馏酒及配制酒卫生标准》开创了中国酿酒行业的新纪元。1983年颁布了GB 3865-83《中式糕点质量检验方法标准》和GB3866-83《西式糕点质量检验方法标准》。1985年颁布了粮食、油料检验方法标准和一系列植物油脂检验方法标准。1986年和1987年颁布了GB7100-86《糕点、饼干、面包卫生标准》、粮食类产品标准和以ZBX为编号的一系列专业生产技术规程。1988年国家卫生部又颁布了19个食品类卫生标准。20 世纪90年代初商检局颁布了一系列的进出口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卫生部还颁布了一批农药残留等检验方法标准。1995 年中国农业部颁布了第一批绿色食品相关标准,2001年颁布了第一批无公害食品,相关标准,标志着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在中国走向制度化,也说明了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国家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1996年、2003年和2005年中国对食品方面卫生标准进行了三次大范围的颁布和修订,使卫生标准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更加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目前中国的标准已形成了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安全、卫生与环境保护标准四大方面全方位覆盖的标准体系。基础标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如 GB/T7100《数值修约规则》。产品标准是指对产品结构、规格、质量和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方法标准是指以产品性能、质量方面的检验、试验方法为对象而制定的标准,其内容包括检测或试验的类别、检验规则、抽样、取样测定、操作、精度要求等方面的规定,还包括所用仪器、设备、检测和试验条件、方法、步骤、数据分析、结果计算等。安全、卫生与环境保护标准是以保护人和物的安全、保护人类的健康、保护环境为目的而制定的标准,这类标准一般都要强制贯彻执行。在标准的分级上,1988年12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把中国标准从上到下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形成了由上到下,上级高于下级,下级补充上级的良好局面。按照GB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要求,在国内生产并在国内销售的预包装食品(不包括进口预包装食品)必须标示该产品执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经备案的企业标准的代号和顺序号,即产品的标准号,也即每种上市销售的预包装食品,必须符合相应的产品标准。
2.2中国食品标准内容的发展趋势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中国的食品标准也由原来重视感官和理化指标转向重视安全性指标。1988年以前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限制的主要是感官、净含量和理化指标有些产品甚至没有相关的卫生标准,即使有卫生标准,其限制的范围也主要是微生物指标和一些理化指标,例如 GB-10138-88《咸鲳鱼卫生标准》,只规定了酸价和过**值,对其它的指标不作限制。1996年、2003年和2005年中国卫生部对食品卫生标准做了三次大范围的修订和增补,标准要求的限制指标大大增加,有害物质限量也逐渐降低。GB10138-2005《盐渍鱼卫生标准》2005年颁布,同时废止了GB10138-10142-88,6个卫生标准,增加了组胺,铅,无机砷,镉,多氯联苯,N-二甲基**胺等多项安全性指标。GB5749-2004《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于2007年7月 1日实施并替代GB5749-1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新标准的水质指标由原来的35项增加至 106项,增加了71项,修订了8项,微生物指标、消毒剂指标、毒理指标、一般性化学指标均有增加,其中毒理指标中的有机化合物指标由原来的5项增加至53项,其中包括增加了很多农药残留指标。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生活饮用水中有毒有害物蓄积量在逐渐增加,为保证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必须加强有毒有害物的限制。总之,食品标准的发展与食品工业的发展水平、环境污染、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标准必须随之改变,否则标准将不能对食品安全问题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虽然中国食品类标准在逐步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严格化,实用化,但是标准和食品安全问题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3、存在问题的解决方式
从多方面加强了食品安全性指标的控制,但是随着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存在着标准与食品安全问题脱节的现象,有些不允许在食品加工中使用的物质,被人为添加进去,直到造成了显著危害,才引起人们的重视,给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相反标准的制定往往偏重于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进行限制,而无法对不明添加物进行明确的规定,这为检测监管工作留下了隐患。为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提供了依据,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标准的制定。建议在进一步完善GB2760《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规定项目的同时,对保鲜剂、催食品中的兽药、鱼药、化肥、除草剂、熟剂等化学有害品的使用范围和残留量制定出更加完备的标准日常的检测工作主要是依照产品标准进行检验,所以在标准要求的检测指标均合格的情况下,该食品仍可能为不合格产品,因为其可能添加了非食品用添加剂。这是中国食品监管工作者和食品类标准面临的共同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除了要加强标准的更新速度和执法人员的监督巡查频次外还要做到以下三点:
(1)加强宣传,提高中国食品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提倡合法经营,鄙视和严厉打击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
(2)加强立法,加重处罚手段,使制假、售假者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当其违法所付出的代价远超其违法所得,生产不法产品无利可图时,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不法食品的出现。
(3)加强安全、卫生方面通用型标准的制定,对不允许在食品中使用的物质和不适当的加工方法的规范了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为食品添加剂可依。比如GB2760《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规定该标准适用于所有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者。一是在该强制性标准中未列入的添加剂即为非食品添加剂,不允许在食品中使用;二是列入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均有其特定适用的食品,不是对所有食品都试用,例如防腐剂苯甲酸不允许在肉制品中使用;三是食品添加剂的用量不得超过该产品的最大使用量。该标准有效进行明确的规定,使产品质量检验和监督执法有法。

4、结 论
总之,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涌现,中国的食品类标准逐步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覆盖全面,行之有效的标准监管体系,但是仍然存在着标准不能有效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进一步更新和完善相关标准外,首先: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其次要通过立法加重处罚手段,提高违法的成本,第三是要加强食品安全、卫生方面通用型标准的制定,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确保中国的食品安全。进一步健全中国的食品标准网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最新版)第二十八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法》第9条。和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和第四十五条的规定
[3] 丁昌东.《我国蔬菜农药残留标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标准化,2004
[4] 赵晓锋.《中国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美中经济评论2003
[5]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6] 李书国,陈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与对策《食品与营养》2002
[7] 房建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定实施手册.北京.中科多媒体电子出版社.2003
[8] 宿忠民.我国标准化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轻工标准与质量.2002年第2期

生活中有哪些食品安全问题

你好,以下是经常发现的生活里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个例。
苏丹红鸭蛋、孔雀绿鱼虾、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甲醛奶糖、带花黄瓜、**西瓜、地沟油、染色花椒、墨汁石蜡红薯粉、瘦肉精、假牛肉(用牛肉膏让猪肉变牛肉),河南南阳毒韭菜、青岛福尔马林浸泡小银鱼、染色馒头、沈阳毒豆芽、宜昌毒生姜、合肥染色蛋糕、北京多家影院爆米花桶含荧光增白剂、海南的毒缸豆、陕西榆林学生奶中毒、广东中山查获1325公斤“墨汁粉条”、重庆一公司购26吨三聚氰胺奶粉生产雪糕、广州市场现“染色紫菜”、**塑化剂有毒食品,到期面包回炉再造热卖、漂白大米、面粉增白剂、下水道小龙虾、双氧水凤爪、避孕药养黄鳝、激素染色草莓、大肠杆菌超标青团、农药残留含***、麻辣海带丝用苯甲酸防腐、毒竹笋焦亚硫酸钠超标至少144倍……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是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较为严重;
二是部分食品市场抽样合格率偏低;
三是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四是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
五是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