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端木晓筠 给各位分享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是什么)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

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主要有矿产、能源、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还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如工艺产品、技艺、宗教活动、音乐、民俗、文学艺术、文化遗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

**上,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有利于民族繁荣团结和人民政权的稳定和巩固
经济上,促进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军事上,巩固国防,维护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文化上,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要发展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优势:少数民族资源丰富,人口密度不大,可用地多,环境无污染,少数名族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自己的文化具有的独特性,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包括语言、服饰、习俗、建筑、饮食、信仰。
劣势表现在:缺少社会资本的进入,没有良好的宣传和包装,经济基础差,交通不发达,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基数小,习俗或者文化传承容易丢失,较难得到保存。
【补充】:
佤族、黎族喜欢用竹筒做饭,做出的饭带有新竹的清香;流动性较大的游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麦等做成炒面;广西山区的瑶、侗等族爱吃用油炒后泡开的茶叶加盐煮成浓汤,然后冲泡炒大米花和炒黄豆的“大油茶”;新疆少数民族将面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成馕(波斯语“面包”之意)作为日常主食;他们还特别喜欢吃“帕罗”,这是一种用羊油、羊肉、葱头、胡萝卜、葡萄干等做的甜米饭,用于捏团抓食,通常被人们称为“抓饭”,此外,新疆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朝鲜族的冷面和回族的炸馓子,也都各具特色。

我国民族地区分布状况?我国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民族分布地区的一般特点是地域广大,资源丰富,地处边疆。
1、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63.7%。民族地区不仅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地貌类型齐全,而且各种旅游地貌发育较为典型。在1982年和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共84处中,民族地区就有38处;1982年和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共62座,民族地区就占23座。民族地区尚未发现的潜在资源还相当丰富,加上有待列入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各地方**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形成了庞大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体系。

2、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品位极高。旅游资源的价值在于特色和魅力,即品位。我国民族地区许多旅游资源为全国、甚至世界所瞩目。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连绵的雪山冰峰,其山体的高度、长度为世界其他国家所无以伦比;广西的桂林山水,早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而闻名世界;湘西张家界,融国内大小名山特色为一体,大片的森林和各种珍稀动物,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森林公园。此外,云南的路南石林、四川的九寨沟、新疆的天鹅湖、内蒙的阿尔山温泉等,均是著名的佳景胜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列的《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中,中国被列入五个保护区,其中长白山、卧龙、武夷山、梵净山四个分布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不少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较大吸引力。

3、民族地区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占优势。我国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也有不少山景,但大多或因靠近城市的区位而成名,或因文人墨客的渲染而享誉,而真正以自然美而成景的奇山、险峰、雪原、大瀑、溶洞、古遗生物等,均集萃于民族地区。如西藏的希夏邦马峰、新疆的罗布泊、云南的洱海、贵州的龙宫等,这些自然美景是当前旅游市场开发行情看好的类型之一。如果说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奇而绝取胜,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古而稀闻名。民族地区不仅有距今久远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些人文资源,对于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一种优势,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源流,这种个性上的独特性必然构成总体上的多样性,因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客观上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内容。

4、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组合较好。旅游资源在广大民族地区的分布是不平衡的。有些地区相对集中,有的则相当稀少。资源集中的地区不同的名胜区间距较近,景区内资源类型多样,结构紧凑,交相辉映。如桂林以“三山两洞一条江”为中心的重要游览景点就散布于方圆百里之内,这是旅游资源组合较好的表现。许多民族地区也就是垂直地貌密集组合的地域系统,从而层层分割空间,导致多变的景象,使生物和水体景观因地文要素变化而表现出丰富的景层。如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峡谷—民情结构等,就是绝妙的资源组合。少数民族地区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组合成了我国民族地区一种“人无我有”的独特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开发旅游业的前提性因素,民族地区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是其旅游开发的决定性条件。

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
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4)四个基本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共同语言是指民族内部用以彼此交流思想和互相往来而通用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稳定的重要特征.没有共同语言就不能共同从事生产,也不能实现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也就不能结成一个民族.
共同地域是民族形成的前提,民族的其它特征都是以共同地域为基础形成的.
共同经济生活是人们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发生的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经济上的联系,把本民族的人们结合为一个整体,并形成统一的民族市场.经济上的联系是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也是民族其它特征形成的物质基础.
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物质生活条件,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等在精神面貌方面的反映,而且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对民族的凝聚力非常大,主要表现为都认为是本民族的一员,热爱自己民族的思想感情和对传统的风俗习惯的浓厚感情.共同的生活习惯和共同信仰成为维系其长期存在的牢固纽带.
民族的这四个基本特征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民族产生,形成过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条件,它们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反过来,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的巩固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四个基本特征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
民族与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关系:都是人们共同体,但民族是以地域为基础的,而氏族等则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地域关系逐惭取代血缘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民族与种族的关系:种族特征是一种生理现象和自然现象,而民族则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同一种族里可以包含不同民族,一个民族里面可以包含不同种族.
民族与阶级,国家的关系:阶级是以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而划分的;民族则是以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四个基本特征划分的.在阶级社会中,民族是由不同阶级的人们组成的.民族也不同于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一个国家,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多个民族所组成;国家不一定像民族那样有共同的语言,一个国家可以有多种语言存在.而一个民族可以是属于一个国家,也可以分属于几个国家.

西藏有什么矿产资源?

西藏优势矿种有铜、铬、硼、锂、铅、锌、金、锑、铁,以及地热、矿泉水等,部分矿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万亿元以上。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有铬、工艺水晶、刚玉、高温地热、铜、高岭土、菱镁矿、硼、自然硫、云母、砷、矿泉水等12种。石油资源目前也有很好的找矿远景。

西藏自治区已发现101种矿产资源,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41种,勘查矿床100余处,发现矿点2,000余处,已开发利用的矿种有22种。

扩展资料:

西藏能源资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2005年,地质勘探部门在藏北西部探明含油气远景资源量为1亿至1.5亿吨的中型油田。目前有关的开采规划正在制定中。

水能:西藏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亿千瓦,约占全国的30%,居中国首位,其中蕴藏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多达365条。西藏水能资源绝大部分集中于藏东南地区,主要来自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干流天然水能蕴藏量为8000万千瓦,加上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和帕隆藏布等五大支流,天然水能总蕴藏量可达9000万千瓦。

地热能:西藏是中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各种地热显示点有1000多处。初步估算,西藏地热总热流量为每秒55万千卡,相当于一年烧240万吨标准煤放出的热量。西藏最著名的羊八井热田是中国最大的高温湿蒸汽热田,热水温度为93—172℃之间,已开发为地热电站和重要旅游景点

太阳能:西藏自治区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是世界上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阳光直射比例大,年际变化小,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间达3100—3400小时,平均每天9小时左右。

风能:西藏有两条风带,推测年风能储量930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七位。除藏东地区风能资源较贫乏外,大部分地区属风能较丰富区和可利用区。其中藏北高原年有效风速时数在4000小时以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西藏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是哪个省份?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是云南省。

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按人口数多少为序),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人口数均占全国该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

2015年末,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达1583.3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3.4%,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超过千万的3个省区之一。

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超过100万的有6个;超过10万不到100万的有9个;超过1万不到10万的有8个;超过6000不到1万的2个。云南少数民族交错分布,表现为大杂居与小聚居,彝族、回族在全省大多数县均有分布。

以下是云南省境内一些民族的介绍:

1、汉族

云南汉族约有3062.9万人,是云南的主体民族,遍及全省。先秦时期云南就有汉族先民活动的记载。明代从洪武年间开始,在云南大力推行屯田制,汉族人口开始超过世居少数民族人口,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

从总体上说,元末明初的移**要来自陕西、四川、湖广、江西以及南京等地。云南汉族方言总体上属于北方方言。分为滇中、滇西、滇东北和滇南四个片区,四个片区的汉语方言既保持了汉语的共同点,又各具特色。

2、彝族

云南彝族约有502.8万人,主要分布于楚雄州、红河州、玉溪市、大理州、普洱市和昆明市。云南是彝族支系分布最多的省,主要的支系有诺苏、纳苏、聂苏、罗罗、腊鲁、撒尼、阿细、阿哲、葛濮、朴拉、勒苏、他鲁等。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个方言,25种土语。

彝族有本民族文字,是一种超方言的音节文字。彝族先民在历史上曾用彝文写下了许多历史、宗教、文学、天文和医学等方面的著作,并留下了大量的镌字崖石刻和金石铭刻。创制过10个月为1年的太阳历,并有《历算书》、《十二兽历法》、《太阳历》等彝文典籍。

彝文药典《齐苏书》,其成书比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日》还早12年。曲焕章据祖传秘方研制出了著名的“云南白药”。彝族的宗教属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是彝族最普遍而又隆重的节日——“火把节”。

3、哈尼族

哈尼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约有163万人,主要分布于红河州、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分为哈雅、碧卡和豪白三个方言。哈尼族有一整套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其核心主旨是自然中心**。

迁徙历史和梯田稻作是哈尼族文化赖以萌芽、生长和构建的两大基础。元阳哈尼梯田也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哈尼族的节日大致包括三种类型,代表性的节日有“扎勒特”(十月年)、“昂玛突”(祭寨神)、“苦扎扎”(六月节)等。

4、白族

白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约有156.1万人,主要分布于大理州。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词汇近60%为汉语借词,多数人通晓汉语。白族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商业较为发达,生产水平基本与周围汉族相同。

科学文化艺术水平较高,在冶金、建筑、医学、史学、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刻、历法、水利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创建。大理崇圣寺三塔、《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张胜温《大理画卷》、剑川石窟石雕等闻名中外。

待客通常招待“八大碗”。敬“三道茶”是白族的一种重要礼仪,常用于接待贵宾。“一坊一廊”、“两坊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独具特色。白族主要信仰佛教和本民族特有的本主神,也有人信仰道教和原始宗教。

5、傣族

傣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约有122.2万人,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普洱市和临沧市。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是一种拼音文字,较通用的现称西双版纳傣文和德宏傣文。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还信仰原始宗教。开门节和关门节是两个重要的宗教节日,分别在傣历的九月十五日(公历7月左右)和十二月十五日(公历10月左右)举行。

最重大的传统年节是傣历六月(公历4月左右)的泼水节,节日期间,举行浴佛、丢包、放高升、赛龙舟等活动。傣族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水稻栽培,善作舟楫,冶金技艺,纺织制陶,干栏式建筑,文身饰齿。稻作文化是傣族文化的核心。

6、壮族

云南壮族约有121.5万人,主要分布于文山州、红河州和曲靖市。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族源于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在生活习俗上,壮族一直保留着古代越人“断发文身”的习惯。

壮族有祭献“老人厅”、“打木槽”、过小节、祭龙、“赶花街”等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赶花街”时青年男女盛装打扮,姑娘们借用绣球来传递爱情。

7、苗族  

云南苗族约有120.2万人,主要分布于文山州、红河州和昭通市。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迁入云南最早是在唐代,大量迁入则是在明、清以后。

一年一度的花山节是苗族的传统佳节。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来参加的人们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花山节活动开始,花山场内锣鼓齐鸣。此外,还有尝新节、端午节等。在苗族中广泛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有民歌、情歌、传说、故事、谚语等等。苗族的芦笙舞也极具特色。

8、回族

云南回族约有69.8万人,主要分布在昆明市、大理州、曲靖市、楚雄州、红河州和玉溪市,有“大分散、小集中”和围绕清真寺“聚族而居”的显著特点。回族信仰***教,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9、傈僳族

傈僳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约有66.8万人,主要分布于怒江州、迪庆州、丽江市和大理州。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怒江方言和金江方言两种,甚而与缅甸、泰国、印度等国的傈僳话也相通。傈僳族群众普遍信奉原始宗教,也信仰**教、天主教。

其民间口传文学艺术较为丰富,以讲述和歌唱的方式传承下来,有自己丰富的民歌、音乐和舞蹈等。民族体育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射弩箭是傈僳族的强项,具有惊、险、奇、绝等特色。每年12月20日是传统的节日“阔时节”,节日期间有“跳火海、上刀山”和身背溜邦“飞渡怒江”的绝技表演。

10、拉祜族

拉祜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约有47.5万人,主要分布于普洱市、临沧市和西双版纳州。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宗教信仰主要有原始宗教、大乘佛教、**教、天主教,以原始宗教的信仰最为广泛。

传统节日有春节(扩塔节)、火把节、尝新节、月亮节、祭祖节、清明节、二月八、圣诞节、洗手节等。拉祜族的民间文学流传最为广泛、具有创世纪性质的著名长篇史诗《牡帕密帕》是集**、经济、文化、历史于一体的拉祜族文化“百科全书”,是拉祜族民间文学的珍品。

拉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种类繁多,多属广场舞,一般由男子吹弹乐器在前引导,女子列队环舞于外围。

11、佤族  

佤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约有40.1万人,主要分布在临沧市和普洱市。佤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佤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善于使用干支纪年纪日,作为取名、祭祀、出行、办事的依据。

佤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中有神话、传说、诗歌、寓言、民谣、谚语、童话、叙事长诗、抒情长诗等。“司岗里”的传说,讲述佤族先民的最初来源。

佤族主要节日有过大节即春节、农历八月十四日新米节、农历三月初一取新火节、农历四月撒种节、盖新房,其中以新米节、撒种节和盖新房最为隆重。从前佤族在盖新房、婚礼、丧礼时都要“剽牛”。

12、纳西族 

纳西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之一,约有31万人,主要分布于丽江市和迪庆州。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有两种文字,一种是表意的图画象形文字,民间称“斯究鲁究”; 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民间称“哥巴文”。

纳西图画象形文在国际学术界有“惟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之誉,至今尚有2万多卷纳西族本土宗教——东巴教经典用这种象形文字写成,收藏在中国和欧美各国的图书馆、博物馆中。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大研古城,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观,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遗产”称号。

纳西族是个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既信仰本民族的本土宗教——东巴教,也信仰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道教。并创造出了融汇着各民族多元文化因素的“白沙壁画”、“纳西古乐”等民族艺术精品。历史上,纳西族的铜、皮革等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产品远销滇川藏各地。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三朵节”是其最盛大的节日,人们围在篝火旁,跳起欢快的“阿哩哩”。

13、瑶族  

云南瑶族约有22万人,主要分布于文山州和红河州。云南瑶族有蓝靛瑶、过山瑶、山瑶和景东瑶族四个支系。云南蓝靛瑶和过山瑶大致在唐末即已使用方块瑶文。蓝靛瑶和过山瑶全民信仰瑶族道教,或称瑶传道教。

瑶族道教的典籍和瑶族歌书等,被称为“瑶人文书”,备受重视,被视为瑶族文化宝库。云南瑶族除了过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外,特有节日还有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山瑶的“达努节”、春节、三月三、端午节、七月十四等。

扩展资料: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云南的汉族语言属北方语系(西南官话),其他各民族的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语言使用主要有:母语型、双语型、多语型和母语转用型四种类型。

云南各个民族除回族、满族、水族通用汉语外,其余都有自己的语言,使用的民族文字共22种。其中,傣族文字语言与泰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历史悠久,东巴文字是迄今还在传承的象形文字。

参考资料:

云南 百度百科

新疆有哪些优势资源?它们的开发前景如何?

新疆主要物产资源

新疆有着辽阔的地域,适宜的气候,复杂多样的地貌和土壤,因而不仅风光旖旎,而且特产资源十分丰裕。在群山峻岭、绿洲戈壁之间,有着数不尽的“粮仓”、“肉库”、“油盆”、“煤海”。***总理生前曾赞誉新疆为祖国的“一块宝地”。

在这块“宝地”上,拥有近331万公顷耕地,1000多万公顷可垦荒地。新疆日照长,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水资源也较充足。这些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新疆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大宗,全疆大多数地区均可种植,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90%以上。伊犁谷地气候温和,雨水较多,土地肥沃,更宜谷麦生长,素有“新疆粮仓”之称。新疆的水稻50年代以后有很大发展,阿克苏、米泉等地的优质大米洁如玑珠,质细味美。在新疆的粮食作物中,还有高梁、大麦、谷子、黄豆、豌豆、吞豆等等。

新疆经济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主要产品有棉花、油料、甜菜、麻类、烟叶、药材、蚕茧等,其中新疆棉花尤以质优而闻名全国,1998年,棉花产量137.5万吨。在全国,几乎三分天下居其一,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棉花产区。北疆玛纳斯河流域、吐鲁番盆地和南疆广大地区是棉花的集中产地。经济价值较高,对生长环境、耕作措施要求苛刻的长绒棉(又称海岛棉),在新疆也有广阔的适栽区,其种植面积、产量和品质均为全国之冠。新疆还具有种植甜菜的优越条件,所产甜菜的单产量高,含糖率大,是我国北方重点产糖区之一。60年代才开始大面积栽培的新疆啤酒花,现在不仅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而且单产和质量亦居全国之首。因此,新疆已成为我国啤酒花内销和外贸出口的主要来源地。蚕茧产量已达3800吨,比新中国成立时增长75倍。

新疆蔬菜作物亦颇丰富,面积2万多公顷,产量达到290万吨,主要城市冬季鲜菜自给率达70%。有的蔬菜很有名气,如奇台、乌鲁木齐县达坂城一带的白皮大蒜,每年远销香港等地。奇台、木垒、吉木萨尔、乌鲁木齐等县的马铃薯,个大质优,大量调往兄弟省区。库尔勒、昌吉的番茄酱出口内销,供不应求。到1998年先后有40多家企业的50多个产品获得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标志。

新疆素有“瓜果之乡”之称。由于这里的气候对瓜果糖分的制造和积累十分有利。因而,所产瓜果特别甘美爽口。据调查,目前新疆是我国瓜种植面积较大、品种和品质均居前列的一地区,年产各类鲜果数万担。

新疆常见的瓜果有葡萄、甜瓜(哈密瓜)、西瓜、苹果、香梨、杏、桃、石榴、樱桃、无花果、核桃、巴旦杏等,优良品种达数百种之多。其中吐鲁番的无核白葡萄,鄯善的哈密瓜,库尔勒的香梨,库车的白杏,阿图什的无花果,喀什的樱桃、核桃、光皮桃、叶城的石榴、旗盘梨,和田的**,伊犁的苹果等,均享有美誉。新疆葡萄干、哈密瓜、香梨更是国际市场的畅销品。

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经营畜牧业已有很长的历史。全疆有草原面积约5733.3万公顷,居全国第二。在天山南北4800万公顷天然牧场上,大小牲畜漫山遍野,最多的是绵羊,其次是牛、马、山羊、驴、骆驼、骡、牦牛等。新疆的牲畜品种驰名全国的有新疆细毛羊、***大尾羊、新疆白猪和伊梨*肉兼用牛等。近年来,新疆各地不断改良、选育并引进新的牲畜优良品种,一此指标居全国领先地位,牧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除满足本区需要外,每年都有大批的牛、羊、马、毛驴运往内地。发达的畜牧业,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皮、毛、绒、肠衣、奶油、酥油、奶粉等畜产品。许多价廉物美的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新疆为我国西部干旱地区主要的天然林区,森林广布于山区、平原,面积占西北地区森林总面积的近1/3。天山和阿尔泰山区覆盖着葱郁的原始森林,多为主干挺直的西伯利亚落叶松和雪岭云杉、针叶柏等建筑良材。这些山地针叶林的木材蓄积量占全疆木材总蓄积量的97%以上。塔里木河、玛纳斯河等河流两岸,是平原阔叶林的分布地区。在塔里木河流域,丛生着世界著名的珍贵树种胡**和灰**,它们既是用途广泛的用材林,也是大漠深处的防风林。新疆主要造林树种有白杨、柳树、榆树、白蜡、槭树、槐树、白松、沙枣、桑树和各种果树等60多种,多数为新疆乡土树种,也有少数是从内地或国外引进的优良枝种。近年来,新疆城乡开展了绿化造林运动,一排排,一片片的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纵横交叠,绿波森森,为古老城镇、亘古荒原平添新装。已全面完成被世界誉为绿色长城的三北防护林一、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全疆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4%,有9个城市达到建设部规定的城市绿化标准。
新疆最主要的金属矿资源

新疆矿产种类全、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目前发现的矿产有138种,其中,9种储量居全国首位,32种居西北地区首位。石油、天然气、煤、金、铬、铜、镍、稀有金属、盐类矿产、建材非金属等蕴藏丰富。新疆石油资源量208.6亿吨,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的30%;天然气资源量为10.3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34%。新疆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巨大,远景十分可观。全疆煤炭预测资源量2.19万亿吨,占全国的40%。黄金、宝石、玉石等资源种类繁多,古今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