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东方晓卉 给各位分享绍兴的市井文化有哪些地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看待绍兴人的传统文化?(如何看待绍兴人的传统文化现象)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如何看待绍兴人的传统文化?
绍兴传统文化
越剧
【越剧】绍兴地方剧种。发源于嵊县(今嵊州市)农村,因嵊县归属绍兴府,故早期称绍兴戏。起源于"落地唱书"的农村民间小调,称为"小歌班",只用尺板、笃鼓伴奏,继而逐步增添丝弦和打击乐器,由鼓板指挥,演出时"的笃"之声不绝,俗称"的笃班"。20世纪20年代,以绍兴文戏进入上海,30年代后期改称越剧。在唱腔、表演、音乐和剧目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成为全国性一大剧种。它善于表现细腻的思想感情,剧目以爱情和家庭题材为多。不少著名越剧演员,按各自嗓音特点,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并为青年演员继承发扬。胡琴板式多样,有慢板、中板、快板、清板、倒板以及十字调、呤嗄调、哭调等,唱腔清丽柔和,委婉动听,富于抒情。�
绍剧
【绍剧】又称绍兴大班、绍兴乱弹。兴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间,早期多演出于水乡山村的庙宇舞台,20世纪30年代进沪,50年代定名为绍剧。乐器以板胡、笛、斗子为主,音乐与唱腔激昂高亢、粗犷豪放,善于表现慷慨悲壮的感情。主要唱腔为"二凡"和"三五七"。"二凡"有"倒板"、"浪板"、"慢板"、"流水"、"快板"五种板式。"三五七"同徽剧的吹腔、高拨子旋律相接近,因其唱句三字、五字、七字组成而得名,行腔委婉,富于抒情。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题材或演义小说,约有300多个,1949年后经整理和新编的剧目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谦》、《***》、《寿堂》、《大禹治水》及反映绍兴农村斗争的现代剧《血泪荡》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曾被搬上银幕,获中国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拷贝发行到70多个国家或地区。�
绍兴莲花落
【绍兴莲花落】绍兴说唱艺术。始于清末。早期一人唱说,旁有一二人帮和,活跃于小镇茶店或农村庙会。初演唱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套辞,后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节诗。20年代中期,始用四胡伴奏,形成传承至今的基本调。唱词以绍兴方言土语为主,故事铺叙中随口增减,即兴性、随意性大。传统书目有《闹稽山》、《游江南》、《珍珠塔》、《何文秀》等。1949年后有《血泪荡》、《回娘家》等。《回娘家》和《疯姑娘》在国内获奖。艺人多由爱好者从他业转入。著名艺人有唐藏臣、王金夫等。后涌现了胡兆海、倪齐全等艺术家。�
社戏
【社戏】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草台"(庙外空地搭建的台)或"河台"(台搭建于河上)演出。演社戏的大多是绍剧戏班。一说社为划分地域的名称,社中演戏称社戏。鲁迅有《社戏》一文,描写了清末绍兴乡间演社戏的情形。�
目莲戏
【目莲戏】社戏为酬神,目莲戏则求鬼。旧时,绍兴民间为祈安,以中元节(农历七月半)为鬼节,目莲戏演出多在中元节前后举行。戏班称目莲班,为半职业性,演员平时多为道士或渔夫、农夫。唱腔属越中调腔一系,但较粗疏不甚规范。目莲戏取材于《目莲救母》故事。开演前有"起殇"一场,谓请鬼观剧。演出时,按例于台上悬无常、牛头马面的头套,音乐*森悲凉,少有妇孺观看。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知府李享特曾以禁演目莲戏为十禁之一,但相沿成习,未能止。1949年后,除1956年前良目莲班应邀赴沪参加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演出外,目莲戏在民间逐渐消失。�
迎神赛会
【迎神赛会】旧时,庙、祠遍设,繁衍出各类庙会。为祈福消灾,一般庙会仅祭祀及演社戏酬神。同时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的,称迎神赛会。除旱灾求雨外,均在菩萨生辰进行。迎神赛会,设会首,以庙产收入及向商号民众募资充作经费,并有各村坊明确分工的会货(如仪仗的校会、放火铳的铳会),配备一套人员、道具和服饰,届时召之即来。凡神巡行经过的村坊,均在路边搭供棚,专人恭候并供奉香烛福礼。除陆会外,还有水会,往往出动数十条大船。此俗延续至50年代初。�
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始于明而盛于清,有"无绍不成衙"之说。明代已有不少越人学律作幕。清雍、乾二朝,绍兴师爷已成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绍兴师爷有"刑名师爷"、"书启师爷"和"挂号师爷"、"证比师爷"等分工。在督、抚级的大衙门中,还有起草奏折、奏疏的"折奏师爷"。历来对绍兴师爷毁誉不一,贬者认为绍兴师爷*刁乖巧,心胸狭窄,口不饶人,笔如刀剑,往往置人于死地。褒者则认为他们精明能干,嫉恶如仇,不畏权贵,有正义感。�
吃讲茶
【吃讲茶】旧时,绍兴的茶店既是市民吃茶听说唱的娱乐场所,又是民间交流信息的地方。民谚"官府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街坊或乡间里闾发生纠纷,当事人往往恪守"良民不进衙门,好人不打官司"的信条,宁愿到茶店里去私下解决,谓之"吃讲茶"。这样,茶店又成了评论民事、调解民间纠纷的处所。茶店在靠近门口处,放两张拼在一起的桌子,俗称"马头桌"。地方上有声望、为百姓信服、说话算数的人才有资格坐"马头桌"。双方发生争执,就约定时间去茶店,按茶客人数,不论认识与否,均沏上一碗"出泡茶"。然后由双方依次向茶客陈述纠纷的前因后果和各自的观点、态度,让茶客分析评议,发表意见。不管意见是否一致,最后由坐马头桌的人,根据各方的意见,凭自己的主见,作出结论,并相约成俗地由过错方支付在场茶客的茶资。此俗今已不存。�
乌大网
【乌大网】旧时,绍兴境内可放养鱼类的"荡面"达4000余公顷,约700多个渔区,俗称"渔荡"。掌管渔荡的人称"渔大司"。他们长期从事渔业,富有经验并掌握养殖不同鱼种技术。渔荡养鱼大致在初春放入鱼苗,到冬至以后,鱼一般都长到二三斤,上年漏网的可长到六七斤。为供应"过年"市场,各渔荡要进行一次大围捕,俗称牵"乌大网"。"乌大网"即沉底大网。围捕时,驾船布网,两端各有10多个渔工牵网,并有几个"稳笃公"潜入水底排除障碍物。当渔大司下令"起网"时,两端渔工用力牵拉,提鱼入网。这样一次能捕鱼万斤左右。稳笃公还是寒冬腊月下水捕鱼能手。他们裹着破棉袄,划只半扇乌篷小船,船头生盆火,锅中烧着热水,边划船,边注视河岸边和桥洞下,发现目标甩掉棉袄,赤身跃入水中,捉到鱼后,抛入舱内,抓住船舷翻身而上,用热水擦身,穿上衣裤,喝几口烧酒驱寒。从他们身上体现了越人善舟楫习水性的特点。�
纠会
【纠会】也称"兜会",是绍兴民间自发的带有互助性的金融交往行为。民间碰到婚丧大事或一时经济窘迫,便邀集亲朋好友、邻里街坊集资兴会。它有三种形式:一叫"摇会",除发起者外,按月摇一次,摇着的人就"进会",收取除自己以外所有人的"会脚子钱"。二称"坐会",由首位邀请的形式一次性商定每月进会人,并按月收齐"会脚子钱"。三叫"单倒会",即单为帮助解决困难者纠集的会,也是穷人帮穷人的互助会。�
堂众田
【堂众田】是绍兴一种有益于族人的习俗。绍兴的一些大姓大族,往往"以姓成村,聚族而居"。全族共有的田产,有祭田(祠堂田)、义田、学田等,俗称"堂众田"。祭田收益用于宗族祭祀和按房分"祚肉",义田收益用于救济族中鳏寡孤独贫困者,学田收益用于族人读书求学。有的大族把部分学田划给读书人家种,免缴租谷,待入仕后归还;有的规定族中子弟从"进学"起,一切费用由学田支付,但取得功名做官后,要买若干亩学田给族里;有的实行"奖学金"制度,童生院试会试给考费二十千文,还有规定给考中者的奖励,中举人给旗匾费钱四十千文。中进士给六十千文等等。�
修桥铺路造凉亭
【修桥铺路造凉亭】历来是绍兴民间的公益活动,一旦发起便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湖长达7里的"避塘",以及青甸湖、瓜渚湖、洞盘江、猪头江这些大江大河的"避塘",就是民间出资建造的。此举为行船遇到大风大浪时提供躲避之处。乡间道路上,建有不少为行人歇脚的凉亭,乃至数以千计的石桥,也往往是民间集资或募捐兴建的。村与村之间的道路,经常有人维修。这些都是传统公德的体现。�
育婴堂
【育婴堂】由慈善会社设立的育婴机构,专门收养被弃或家族无力抚养的婴儿。自清末起,专门组建了董事会,所需经费除慈善社团、各业公会、善心人士捐助外,靠历来捐助给育婴堂的田亩收租所得,最盛时有"堂田"1000多亩,抚养着300多个婴儿。从育婴堂成长的孩子累计上万。同时,无儿无女的家庭也可上育婴堂领养婴儿。�
凌霄社
【凌霄社】一种自发组织的施医、施药的民间慈善机构。1928年绍兴热心慈善事业的士绅和箔业同仁捐助重金,把位于绍兴城内府山北麓的道观改建为凌霄社,得到绍兴名中医的赞助,并由钱业、箔业的乐善好施的善男信女集资采购药材,办起了施医局。当时中医药会规定,绍兴名医都要在凌霄社轮值义务门诊,车马费自理。如不轮值,会遭到医务界的鄙视和唾弃。故自成立起到1949年前,越中名医,每旬总有半天在凌霄社轮值义诊。并设中药房,药材齐全,贫民百姓生病,常常可得到凌霄社施医、施药的帮助。1949年后,凌霄社不再进行慈善活动,改建、扩建为绍兴饭店的一部分。�
书法节
【书法节】绍兴向称文化之邦,东晋王羲之邀名士雅集兰亭,饮酒赋诗,挥毫作书,赋"修禊"之迷信习俗以新意,越中文人纷纷仿效,相沿成习。兰亭遂以书法圣地名扬海内外。1984年1月22日,绍兴市**一届八次**会作出决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绍兴市书法节。嗣后,每年此日,绍兴兰亭书会会员及海内外书家名流,必集于兰亭或王羲之故居戒珠寺,怀古续胜,纪念书圣,切磋书艺,举办书展。
绍兴的历史文化,绍兴历史名人有哪些?
一、历史文化:
1、方言,绍兴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
2、曲艺
越剧起源于绍兴。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社戏是流行于绍兴的传统民间娱乐风俗,是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社戏源于该地农村春秋两季祭祀社神(土地神)习俗。先时,春社为祈求五谷丰登,秋社为庆贺一年丰收,后发展为以演戏酬神祈福,进而沿习为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绍兴演社戏风俗,早在南宋即已盛行,到清末仍风行一时。
3、地域文化
乌篷船、乌毡帽;社戏、绍剧、越剧;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这些都是古城绍兴的文化元素。
二、历史名人: 鲁迅、夏丏尊、朱自清、谢扶雅、钱三强、周作人、周建人、许寿裳、邵力子、陶成章等。
1、鲁迅,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翻译家及新文**动的奠基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至三十八岁,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2、夏丏尊(1886~1946年),出版家、教育家、文学家。原名夏铸,字勉旃。1886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上虞县后(1912年)改字丏尊,号闷庵。浙江上虞人。1886年6月15日出生。夏丏尊自幼从塾师读经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中秀才。
次年到上海中西书院(东吴大学的前身)读书,后改入绍兴府学堂学习,都因为家贫未能读到毕业。光绪三十一年他借款东渡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毕业**进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但因申请不到官费,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辍学回国。
3、钱三强(1913~1992),核物理学家。原籍湖州,生于绍兴。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次年赴法国留学,在约里奥·居里夫妇指导下从事**核科学研究,发现铀核三**现象,深化了人类对核裂变的认识。
4、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5、邵力子(1881~1967),**活动家、学者。原名夙寿,字仲辉,笔名景墨、闻泰。绍兴陶堰人。清末举人,同盟会会员。曾任上海大学代校长,提倡革新文学,主持上海《**日报》,辟《觉悟》副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绍兴
百度百科-绍兴名人
绍兴有什么文化遗产
所谓文化遗产,即与绍兴的人文地理有关,可以划分以下几种:
1、社戏。社戏出自鲁迅先生的《呐喊》。“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作品,内容来源生活。
2、越剧。越剧,英文名YueOpera,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有“中国第二大剧种”之称,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3、绍剧:绍剧,又名“绍兴乱弹”、“绍兴大班”,1950年定名为绍剧。它是中国汉族的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杭州地区及上海一带。绍剧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拥有400多个剧目。
4、莲花落: 莲花落,又称“落离莲”或“摇钱树”,是一种中国传统曲艺艺术,流行于京、津、冀等地;是始于宋形于明而盛于清的江西新干,当地称瞎子戏,是当时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民间曲艺。其内容多为劝世文,以扬善惩恶,吉祥纳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