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熊妙岚 给各位分享运城地区什么时候成立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运城的历史沿革和名称来源是什么?(运城市历史沿革)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运城的历史沿革和名称来源是什么?

运城以前只是个镇,好像是安邑县下辖的一个镇
1949年设运城专区,专署驻运城镇,辖安邑、万泉、河津、稷山、新绛、闻喜、绛县、垣曲、夏县、平陆、解县、芮城、虞乡、永济、临晋、猗氏、荣河等17县及运城镇。
1954年,撤销运城专区,并入晋东南专区
1970年设立运城地区,地区驻运城县。晋南专区的运城县、新绛县、绛县、稷山、万荣、永济、夏县、闻喜、平陆、垣曲、芮城、河津、临猗等13县划归运城地区。
1994年,撤消运城县、河津县、永济县,设立县级运城市、河津市、永济市。
2000年,撤消运城地区,设立地级运城市;原县级运城市更名为盐湖区。

楼主想具体了解的话,可以查阅安邑、解县、虞乡县等相关资料,这些县几经周折,终成为历史,合并为现运城行政版块。

运城市是哪一年建的市?

运城的历史沿革和名称来源是什么?

新中国建立后,成立运城专署。1954年,运城、临汾两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1970年,晋南地区撤消,重设运城地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运城地区设运城市。

山西运城在秦朝和汉朝是分别属于哪个国家?

运城战国时期是魏国首都,在秦朝属于河东郡,汉朝也属于河东郡。运城地区,古称河东。今永济市古称蒲坂,传为舜都;夏县古称安邑,传为禹都。春秋时属晋国,晋献公于公元前669年定都于绛(今绛县)。战国时为魏都。秦于今夏县境置河东郡,治所安邑。新莽改河东郡为兆阳郡,东汉复旧。

山西运城有多少个县市区?

至2016年,运城市辖1个市辖区:盐湖区,2个县级市:永济市、河津市,10个县:绛县、夏县、新绛县、稷山县、芮城县、临猗县、万荣县、闻喜县、垣曲县、平陆县。

扩展资料

运城市,隶属于山西省,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市毗邻,西、南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介于东经110°15'—112°04',北纬34° 35'—35°49'之间,东西长201.87千米,南北宽127.47千米,总面积13968平方千米,占山西省总面积的9%。

运城地形比较复杂,相对高差明显,最高峰为垣曲境内的舜王坪,海拔2321.8米;最低处为垣曲县境内的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180米。运城具有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58.2%,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41.8%。主要有中条山、吕梁山、稷王山、孤峰山4大山脉,面积267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9.1%。

截至2016年末,运城市常住人口为530.52万人,比2015年末增加3.0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36(女性为100)。全年出生人口5.95万人,出生率为11.24‰;死亡人口2.96万人,死亡率为5.59‰;自然增长率为5.6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7.65%,提高1.53%。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运城

运城的历史沿革和名称来源是什么?

运城以前只是个镇,好像是安邑县下辖的一个镇
1949年设运城专区,专署驻运城镇,辖安邑、万泉、河津、稷山、新绛、闻喜、绛县、垣曲、夏县、平陆、解县、芮城、虞乡、永济、临晋、猗氏、荣河等17县及运城镇。
1954年,撤销运城专区,并入晋东南专区
1970年设立运城地区,地区驻运城县。晋南专区的运城县、新绛县、绛县、稷山、万荣、永济、夏县、闻喜、平陆、垣曲、芮城、河津、临猗等13县划归运城地区。
1994年,撤消运城县、河津县、永济县,设立县级运城市、河津市、永济市。
2000年,撤消运城地区,设立地级运城市;原县级运城市更名为盐湖区。

楼主想具体了解的话,可以查阅安邑、解县、虞乡县等相关资料,这些县几经周折,终成为历史,合并为现运城行政版块。

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栲老地名的由来?

栲栳镇栲栳村位于永济市峨眉垣上,原名西仕村,是一个平凡的小村。
“栲栳”一词原意是指柳条编成的容器。关于栲栳村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
据说,清朝初年,河南西部伏牛山的一位逃荒人来到了西仕村,由于他善良、勤劳,时常帮助困难人家干活,受到村民的热情欢迎。于是,他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这个人在老家时是个编织匠,会用柳条编框。他发现这里的沟坡上长满灌木丛,也是编织的好材料,于是就利用丛木条子编织各种筐子、各种器具,送给左邻右舍,用来装东西。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觉得好奇,拿回家用了之后,都觉得非常好,于是大家都跟着他学习编织。很快,村里的很多人学会了编织。村民编织的东西除自己用之外,多余的就开始出售,不久,这里的编织品就有了名声,周围村庄的人纷纷来这里购买编织品。
当时,人们称编织品为栲栳。周围村庄的村民都来这里买栲栳,一来二去,人们便习惯称西仕为栲栳。为了方便外地人来购买栲栳,每月逢初三、初六、初九等的日子,家家户户都把栲栳拿到大街上来卖,栲栳名气越来越大,于是该乡镇也以栲栳命名为栲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