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乔雪武 给各位分享唢呐是哪些地区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唢呐的发源地在哪儿?(唢呐发源于哪)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唢呐的发源地在哪儿?
唢呐的发源地为波斯、阿拉伯一带 ,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Surnā的音译。
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唢呐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
扩展资料:
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唢呐史料始见于明代。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中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唢呐
唢呐多流传于我国的哪些省分
这要看唢呐的分类,进而说分布的省区。即
小唢呐:流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
中唢呐: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
大唢呐: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唢呐分布。
哪些地方婚丧事吹喇叭?
你说的吹喇叭其实是吹唢呐。唢呐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一般在民间较为流行,主要用于老百姓婚丧嫁娶等比较正式和隆重的场合。唢呐吹奏的方式和场合因地而异,曲调也不尽相同,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婚丧事中都要用到唢呐,也没有什么地方禁忌。
「唢呐」两个字,其实就是波斯原来乐器的音译( Surna)。唢呐又名喇叭,在**民间称为鼓吹,在西晋 时期(公元265-420年)开凿於新疆克孜尔石窟 寺第三十八窟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演奏唢呐的绘画, 在北魏时期开凿的云岗石窟(公元460-494年开 凿)中也有唢呐的雕刻形象。据山东嘉祥史料记载,从 现存于武氏祠和於1977年出土的汉画像石印证,早 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山东西南(位於济宁、荷泽两地之 间)一带就有了比较完整的鼓吹乐队。 唢呐不但用於独奏,也用於戏曲、歌舞伴奏,现在现在的国乐团、民族乐队中它也是很重要的乐器。我国的唢呐民乐代表有《百鸟朝凤》等。
唢呐原是哪个地方的乐器?
波斯
唢呐的由来:
唢呐,古称琐嘹,苏尔奈.又称喇叭、小唢呐、海笛。原是波斯乐器,明代以前传入中国,先为军中之乐,后入民间.明王圻《三才图会》(1607)即唢奈其制如喇叭……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唢呐两晋时期(公元265--420年)已流行于新疆地区。清代称苏尔奈。其名出自阿拉伯语surna的音译。明代王西楼《朝天子》词曰:喇叭锁哪,曲而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对其在当时的艺术表现功能描绘的十分生动。
唢呐是从哪个国家流传到中国的?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
唢呐的起源?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 关于唢呐的起源,一说,三世纪新疆拜城柯尔克兹石窟(约265-420)的壁画上已有演奏唢呐的乐伎的形象。另一说,金元时期传入中原,也称“唢叭”、“号笛”。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多用于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中,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 唢呐史料始见于明代。明•王圻《三才图会》:“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清代唢呐在宫廷被列入回部乐,也用于大驾卤簿。因两端都用铜制,又称“金口角”。后衍生出大唢呐、中唢呐和小唢呐等形制。 各民族,各地区的双簧类乐器的形体大小不一,名称也各异。形体相对较小的称“海笛”。
箜篌是什么乐器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
扩展资料:
发展历程
古代箜篌可粗分为竖箜篌和卧箜篌。其中早期卧箜篌出如今春秋时的楚国,与古琴同一起源,但其长形共鸣箱面板上却有像琵琶一样的品位,这是它与琴瑟在形制上的主要差异;使用竹片拨奏或击奏。
竖箜篌却是由远古**者的弓演变而来,是伴随着人类最早文明的诞生而诞生的最古老的弦鸣乐器,有着五千年以上的历史。竖起指头来恐怕都多过那数:石哨、骨哨、骨笛、埙、陶笛。
至迟西元前1200年,竖箜篌已基本定型(此后两千几百年时间都没有大变化),后来经波斯传入中亚和印度,秦以前即已在我国新疆一带流行。凤凰的文化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从中国一直到欧洲的广大区域,凤凰、金翅鸟、不死鸟,都是她。
当前的转调箜篌并非古董,其实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我国乐器改革家结合竖琴和古筝(也有一些是琵琶和古琴的东西)并再创新的新生乐器。
其演奏技法以多种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技巧为主,并借鉴了竖琴的弹奏手法:采取坐姿,将共鸣箱置于胸前,左右手分别弹奏两侧琴弦,由于左右同音双排弦,等于是两架竖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相当方便;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奏出旋律与伴奏而不相互妨碍,和声拥有丰富色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箜篌
唢呐的发源地在哪儿?
唢呐的发源地为波斯、阿拉伯一带 ,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Surnā的音译。
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唢呐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
扩展资料:
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唢呐史料始见于明代。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中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唢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