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董安天 给各位分享中部地区崛起的表现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部崛起是什么意思?(中部崛起指哪些地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中部崛起是什么意思?
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江西、安徽六个省就成了新的中部地区,现在我们说的中部地区就是六个省。中部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国家有了沿海发展战略、开发西部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后,平衡全国关系的一种对策。和沿海发展战略不一样,它的实际的政策优惠的意义相对来说比较小。
中部崛起不是形成一个高峰,而是形成诸多个高峰,是群峰竞起。像有一定竞争关系的包括武汉、长株潭、昌九、晋中、中原、皖江等,我想它们都可以是中部崛起里面的一个高峰,但是它们的高度也许是不一样的。
中部地区已经不是一个以谁为中心的共同的利益集团。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像华中经济区这一类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难以想象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么大的中南地区可以组成一个经济区,现在已经不可能了,所以说它们不是一个统一的利益集团。在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中部诸省都要寻找各自的出海沿海经济核心区作为主要的经济联系方向才能有出路。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说在我们国家这么一种特殊的国情下面,中国的经济要走入世界经济体系,沿海地区有它独特的优势条件,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不靠海,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它的开发、开放受到了限制,约束比较多,它们的发展应该怎么办?应该挂上沿海的发展的龙头,通过这个龙头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另外,中国的外向型经济联系发展得非常快,可以说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了。我们的对外经济的联系极大地拉动了国内内部的经济联系。现在总的来说,除了东北是以南北向联系为主的之外,东中西主要是中西之间的联系,这和我们过去的北煤南运、南煤北运的这种南北向的联系已经不一样了。我认为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外向型经济联系极大地拉动了我们国内的经济联系的一个结果。因此,在中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它的发展战略里面应该挂上一个沿海的发展龙头和沿海的经济核心区,我认为中部地区应该是采取这样的一种策略。那么在这个主要寻找自己经济联系方向的过程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山西是京津的传统腹地,这个不会有太多的争议,今后随着胶济交通走廊的西延(现在从济南到邯郸的铁路已经修通了,我们还在建议继续往西走),山西的一部分会和以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密切经济联系。安徽历来是趋向于长三角的,这个是没有争议的。湖南以前和长三角的联系是比较密切的,或者说以前通过长江流域和上海的联系是比较密切的,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通过我们经济联系的分析,它现在和珠三角的联系是更为紧密的。但是我觉得湖南省内不同的区域可能还要细致地分析,可能还是有不同的。可能很大一部分和珠三角联系很紧密,有一部分和武汉联系很紧密,可能有一部分还是和长三角有密切的联系。江西以前也是以长三角联系为主的,目前我们认为它的北部是以与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联系为主,南部是以与珠三角联系为主,而江西自己的战略是对接长、珠、闽,我个人认为这个计划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海峡两岸实现正常三通以后,福建这个二级区的范围将会扩展,首先会扩展到江西,现在福建和几个沿海经济核心区相比稍微逊色一点,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两岸三通没有解决,江西本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东中区和南方区影响的一个交错带,所以他们提出对接长、珠、闽,我本人认为是对的。河南比较尴尬,我也是一直主张河南要联系多元化,因为河南的区位条件和湖北有一点类似,但是它的条件和湖北比,还是有一点不同。一个是陆路的中心,而武汉还有长江水运的功能在里边,还是有一点不同。那么应该分别不同的情况,加强与京津,与山东半岛,与长三角的联系。应该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联系方向,应该采取多元化。湖北是比较特殊的,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二级区的理由是什么呢?湖北有一个强大的中心城市武汉,目前在中部地区还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中心城市能够和武汉相比。在内向型联系和外向型联系里边,湖北和三个核心区的联系都比较方便,但是又都比较松散。另外还有一个特点是湖北的外贸货物是可以经武汉口岸直接入海的,这个特点是中部地区其他的省区所不具备的,所以我们把湖北作为一个特殊的情况,和山东、福建一样,作为一个省,单独作为一个二级经济区。我们建议湖北主要的对外经济联系方向还是应该取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同时兼顾珠三角和京津冀
中部崛起主要靠那个省市?
山西
河南
安徽
湖南
湖北
江西
这两年长沙、合肥、武汉、南昌等地总体水平都有较快发展,但普遍认为,武汉是中部崛起的龙头
中部地区崛起有哪些问题
主要原因是中部地区多数是农业县,农业给财政的贡献很小。
有些地方不但不能给财政做贡献,还要给农民补贴,所以说县财政很多支出都靠转移支付,这种靠转移支付的财政很难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没有大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导致基础设施不完善,想招商引资或者是发展产业,非常困难。
中部地区属于粮食主产区,有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所以两个文件对中部地区的定位是粮食生产基地,最主要的任务是要巩固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两个文件里面都明确中部地区第一大任务是巩固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生产。
中部崛起的重要性: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0.7%。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落实四大板块区域布局和“三大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形成东中西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是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部地区崛起
我国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思想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标准答案:
①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②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
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必须加快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
④局部对整体有很大的影响,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必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⑤联系具有普遍性,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必须着力推动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发展。
中原城市群在中原崛起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原城市群
开放分类: 地理、城市、河南、城市群
目录
• 中原城市群地域范围
• 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三个层次
• 战略目标
• 郑州都市圈建设
• 城市体系等级层次优化
• 城市规模序列构建
•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优化
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特定的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域空间里,以区域网络化组织为纽带,由若干个密集分布的不同等级的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区域系统。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建设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带动区域发展的一个重大宏观战略,也是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条主干途径。
中原城市群地域范围
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巩义、新密、禹州、新郑、偃师、荥阳、登封、舞钢、汝州、辉县、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23个城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50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
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郑州都市圈,包括郑州下辖的中牟以及郑汴一体化 区域;
第二层次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新密、偃师等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
第三层次为外围带。
战略目标
在《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中, 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非农产业占95%以上,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6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产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高,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全面增强; GDP占河南省的比重超过70%,确立在中西部乃至全国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带动全省并辐射周边地区发展。
郑州都市圈建设
大郑州的范围包括郑州市区及其紧密联系的卫星城市。基本思想是催育大郑州,强化核心城市的地位、职能和经济的空间组织作用。以发展成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建设郑东新区为契机,着力发展“三港五区”,使其城市人口逐步增加到500万,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将荥阳市纳人郑州市区范围,作为城市功能区进行建设和发展;突出巩义市在大郑州发展中的地位,使其成为郑洛之间的支撑点;调整行政区划,将黄河以北的桥北新区和温县、武陟、原阳等县的部分地区纳**郑州的发展范围,实现跨河发展,使大郑州人口规模达到1000万左右,成为能够与武汉、西安、成都、重庆等城市相比肩和互补的特大都市。大郑州的中心组团要集中精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要向外围卫星城市转移、扩散。郑东新区要发展为**商务区和“新经济”**区,而外围卫星城如巩义、新密、新郑、中牟及桥北新区等要以发展产业为主,共同支撑大郑州作为河南乃至中部地区产业空间组织中心的功能区。争取在不远的将来,将郑州发展成为一座集行政、商贸、交通、旅游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大都市。
郑州市积极向东和向北方向发展,重点建设郑东新区(圃田组团),加快花园口组团发展,继续搞好中心城区组团、须水组团和航空港区组团建设。城市街区、道路的建设努力体现文化特征,建筑造型突出个性。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把生态建设放在重要地位,体现以人为本。2005年郑东新区基本形成33平方公里规模,201O年建成150平方公里规模。2020年,郑州都市圈人口规模将达到1000 1200万人.中心市区人口超过500万人,市区面积500平方公里。在郑州都市圈范围内率先消除二元结构,把郑州市建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都市。
充分发挥郑州交通、信息枢纽的区位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吸引中外金融机构在郑州设立分支机构,把郑州建成全国重要的金融机构**区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大力发展会计、税务、律师、管理咨询、工程咨询等中介服务业,把郑州建成我国中西部地区中介机构集中、竞争力强的城市。加快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形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科教文化中心。
重点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生物化工和食品制造业,形成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使郑州成为中原城市群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
郑州都市圈城市体系建设。荥阳、新密、新郑三市及中牟县和上街区,与郑州距离在30 50公里之间,巩义、登封等市距离在70公里内,郑州与周边7个市(县区)以农田(都市型农业)、绿地隔离,产业互补,形成了核心一卫星城结构。进一步加快巩义、登封等卫星城市建设,荥阳、新郑等市县适时撤市(县)设区,完善郑州都市圈城市体系。
城市体系等级层次优化
1.2010年城市体系发展
2010年前,由于河南省对启动中原城市群地区发展的急切关注,东部、南部基础较好且具有对外辐射意义的开封、漯河有望成为区域中心城市,使城市体系二级中心城市的布局更为合理。
提升经济发展势头比较强劲的济源、巩义、禹州和偃师等为区域次中心城市,以弥补空缺并增强和完善城市体系的**中心城市层。
同期,尉氏县、长垣县、宝丰县、温县、临颍县、新安县等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的县有望升级为县级市,与汝州、登封等地方中心城市共同组成城市体系的四级中心城市层,城市的布局趋于相对均匀。
到2010年,通过不同城市各种渠道的发展升级,城市体系合理的等级层次结构将见雏形,城市总数达29个,四个级别中心城市的比重分别为3.5%、20.7%、24.1%和51.7%,这为城市体系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打下了框架基础。
2.2020年城市体系发展
2010年后,随着城市体系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资源将得到高效利用,城市群经济、社会、环境将协调发展,一些城市将步入新的发展台阶,城市群整体也会从非均衡发展阶段逐步向相对均衡发展阶段迈进。
在此过程中,中原城市群地区将形成一种以郑州为主核心、洛阳为副核心的“双核牵引”新格局,城市体系整体带动的力量大大加强;
许昌应发展成区域中心城市,并和洛阳等6个区域中心城市围绕郑州形成一个完整的圈层;
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汝州、舞钢、登封等地方中心城市有望发展成区域次中心城市,以增强和完善城市体系的**中心城市层;
博爱县、栾川县、原阳县、武陟县、孟津县等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县有望在2020年以前升为县级市,充实城市体系的四级中心城市层。
到2020年,通过不同城市的发展升级,城市体系较为完善的等级层次结构将基本定型,城市总数达34个,四个级别中心城市的比重分别为5.9%、20.6%、26.5%和47.0%,中原城市群地区基本形成中部崛起的“中原平台”。
城市规模序列构建
2020年设市城市非农业人口优化指标,按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依次为郑州、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开封、漯河、许昌、济源、禹州、新郑、卫辉、巩义、汝州、沁阳、长葛、舞钢、荥阳、辉县、新密、偃师、登封、孟州、尉氏、长垣、临颍、新安、宝丰、温县、原阳、武陟、孟津、博爱、栾川。共34个设市城市,34市城市非农业人口总数达到2500万人。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体系基本架构为: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其他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市体系。
2010年,预期郑州、洛阳两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400万人以上和260万人;开封、新乡、焦作、平顶山4市人口规模超过100万人,进入特大城市行列;许昌市人口规模超过80万人、漯河市超过60万人,进入大城市行列;人口规模超过20万人的中等城市达到11个,人口规模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31个。
2020年,预期郑州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突破500万人,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洛阳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350-400万人;许昌、漯河两市也进入特大城市行列;济源、禹州、巩义、偃师等进入大城市行列;城市群体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与周边城市实现融合发展。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优化
1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结构特征
城镇分布相对密集。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设市城市数量约占河南省城市总数的60%, 23座城市的平均密度为3·9座/万km2,略低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4座/万km2),高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9座/万km2)。431个城市和建制镇分布密度为7·3座/千km2,低于珠三角(9·8个/千km2),高于长三角(6·8个/千km2)。
城市布局呈集聚型,交通指向和圈层状特征明显。城市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分形几何特征,经计算得到该区域城市空间分布的集聚维数为0·5127 (测定系数R2=0·9791),说明城市分布集中程度较高,城市的地域分布属集聚型[20]。而且,交通指向性非常明显。另外,城市分布以郑州为核心向外展开,具有较为明显的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中心城市扩散效应的发挥和各城市之间功能的分工与协调。
4条动脉为主干的初级城市网络格局。一条主轴和3条副轴构成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的4条动脉,而那些分布于由发达的省级公路和密集的县乡级公路构成的交通网上的城镇,构成了城市网络的支脉。众多的支脉与4条动脉相互交错,构成了城市网络雏形。其间东部地区网络支脉不够发育,城市网络密度相对较小,城市群整体网络功能降低。
2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优化的目标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城镇化战略中“强化核心、沿轴发展、梯度推进”的关键与核心区域,只有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才能提升城市功能,壮大优势产业,放大城市群整体优势。空间布局优化的目标是: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建成一批特色鲜明、适宜居住、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形成多层次、网络状的城市体系;促使中原城市群成为功能完善,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城镇密集区;将中原城市群建成全省对外开放、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主要平台,形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带动中原崛起,促进中部崛起;确立中原城市群在全国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使其真正成为我国陇海—兰新地带经济重心区和重要城镇密集区。据此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应在总体上体现城市空间发展的中心集聚、轴线拓展、网络联系格局,着眼于未来,逐步形成以各级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快速交通干道、工业都市带为发展轴线,以各种生产要素流、各级交通和通讯线路为联系网络的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形态。
3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案
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优化要有整体和局部之分,在城市群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应有所侧重。2020年前后,中原城市群要努力形成“两圈、双核、四带、一个三角”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发挥的整体格局。
两圈。第一圈层是郑州都市圈,第二圈层是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等城市为结点,构成的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目前,中原城市群正在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以周围7个卫星城镇为节点构成的郑州都市圈,以除郑州以外几个中心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以及除中原城市群城市之外的河南省其他中心城市,包括周围邻近省份部分城市在内构成的外围辐射圈。在城市圈层状空间分布基础上采取以郑州为中心的“圈层”式空间整合发展模式,应是城市体系空间布局优化的总体模式。
双核。即主核心城市郑州、副核心城市洛阳。目前,依靠郑州牵引中原城市群进而牵引全河南省,显得势单力薄,势必形成弱核牵引状态。而且,在短时期内急速扩张郑州市的规模,靠行政力量“催生”其综合实力,或者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商业奇迹”,都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危险的。在这种状况下,西距郑州117km的十三朝古都、从“一五”起即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城市洛阳,自然就理应进入空间布局优化的视线。如果以郑州为主核,以洛阳为副核,形成双核牵引的局面,中原城市群的雄起,乃至河南省在中部崛起中地位的改观,将会更有说服力。
四带。第一带为沿黄河由东向西的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组成的复合发展轴;第二带为自北向南由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组成的复合发展轴;第三带是由连接新乡、焦作、济源、洛阳的铁路和公路构成的复合轴线;第四带是由连接漯河、平顶山等市的漯阜铁路和正在建设的洛阳至平顶山、漯河、周口、阜阳至上海高速公路组成的复合轴线。与此对应,分别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陇海产业发展带)、新郑漯京广产业轴、新焦济南太行产业轴、洛平漯产业轴等4个产业发展轴带。这4条轴线和4个产业发展轴带相对应,构成中原城市群整合发展的4条重要的“经脉”。
一个三角。指以平顶山、许昌、漯河三市为节点,依托其产业发展形成带动城市群西南部发展的“成长三角”。中原城市群北部有郑州—开封—新乡—焦作—济源—洛阳组成的成长多边形,南部有平顶山—漯河—许昌组成的成长三角形。相比之下,南部平-许-漯成长三角区位条件便利,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可进一步加强三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重点搞好产业整合和基础设施整合,做到一体化发展,形成城市群南部地区的“金三角”。
在中部崛起中,武汉具备哪些优势?
1、武汉市工业基地 重工业和轻工业基础雄厚
2、武汉是全国的铁路交通枢纽 是京九线上重要的一站
3、武汉是长江、汉江航运上重要的码头,以及货物集散地。
4、武汉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纺织业、造纸业以及农业、养殖业。
5、武汉人文荟萃,高等学府、科研单位众多。
6、武汉人口众多,适合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实施什么战略,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简称《规划》),这是***、国务院进一步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步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截至2015年年底人口达到3.6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5%。“十三五”期间,中部地区将有哪些新变化?百姓将有哪些“获得感”?
建设中心城市 壮大城市群
按照《规划》,将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强化长沙、合肥、南昌、太原等省会城市地位,增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服务功能,提升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
《规划》提出了推进“城市群壮大计划”——
一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推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城市群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创新基地,打造生态文明和绿色城镇化样板。
二是中原城市群。立足区位交通等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新亚欧**桥经济走廊极具发展活力的核心地带。
三是皖江城市带。加快融入长三角城市群,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四是山西中部城市群。强化太原城市功能,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全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区和重要的制造业、文化旅游业基地。
打造先进制造业走廊
据统计,2015年,中部六省专利申请授权数为21.4万件,近两年年均增长19.4%,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13.4%。未来5年,中部地区将在创新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规划》明确,支持在长江沿线和京广铁路沿线地区率先打造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走廊,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建立泛长株潭等工业制造重点示范基地。
同时,《规划》确定了一批重点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十三五”期间将以武汉、南昌为中心发展光电子产业,以合肥、芜湖、武汉为中心积极打造平板显示产业链,支持武汉、合肥建设存储器产业基地,支持郑州建设智能终端产业基地。
为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将打造郑州、合肥、芜湖、武汉、南昌、长沙等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为做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将依托株洲、湘潭、郑州、洛阳、太原、大同、合肥、马鞍山等地产业基础,研发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
为加快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将支持南昌、景德镇建设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飞机设计与制造,提升航空制造业专业化发展能力。支持武汉建设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郑州、长沙、信阳建设北斗导航产业基地。
新建20个机场
此次《规划》为加速中部地区的立体交通网建设描绘了美丽蓝图。
高铁方面,将推进太原至焦作、原平至大同、郑州至济南、郑州至阜阳、西安至武汉、大同至张家口、武汉至九江、宜昌至郑万高铁连接线、合肥至九江等项目建设。八条城际铁路的建设将进一步拉近中部城市距离。合肥至六安、郑州新机场至登封至洛阳、焦作经济源至洛阳、郑焦城际云台山支线、武汉至天门等城际铁路的建设已提上日程。
公路方面,“十三五”期间将新建宜昌至张家界高速公路渔阳关至鄂湘界段、德州至上饶高速公路合肥至枞阳段、川西离石至隰县、湖北鄂渝界至建始(陇里)高速公路以及湖北赤壁长江公路大桥。
机场方面,“十三五”期间将新建安阳、信阳、商丘、鲁山、抚州、瑞金、上饶、岳阳、武冈、娄底、荆州、湘西、郴州、鄂州/黄冈、芜湖/宣城、蚌埠、亳州、滁州、宿州、朔州等20个项目。
据统计,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4.7万亿元,十年年均增长11.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8.8%提高到20.3%。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部地区将厚积薄发,开创全面崛起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