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独孤灿梅 给各位分享危险源辨识法规标准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确定重大危险源的依据有哪些?(确定重大危险源的依据有哪些内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确定重大危险源的依据有哪些?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危险物质的生产、使用、贮存和经营等各企业或组织。
本标准不适用于:
a) ***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这些设施和工厂中处理非放射性物质的部门除外;
b) 军事设施;
c) 采掘业;
d) 危险物质的运输。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2268-90 危险货物品名表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危险物质 hazardous substance
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或中毒的危险。
3.2 单元 unit
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3.3 临界量 threshold quantity
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3.4 重大事故 major accident
工业活动中发生的重大火灾、**或毒物泄漏事故,并给现场人员或公众带来严重危害,或对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3.5 重大危险源 major hazard installations
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3.6 生产场所 work site
指危险物质的生产、加工及使用等的场所,包括生产、加工及使用等过程中的中间贮罐存放区及半成品、成品的周转库房。
3.7 贮存区 store area
专门用于贮存危险物质的贮罐或仓库组成的相对**的区域。
4 重大危险源辨识
4.1 辨识依据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
4.2 重大危险源的分类
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贮存区重大危险源两种。
4.2.1 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
根据物质不同的特性,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按以下4类物质的品名(品名引用GB12268-90《危险货物品名表》)及其临界量加以确定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一种规定了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这个标准是否包含锅炉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这个标准不应包含锅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指的是危险化学品的重大危险源;锅炉能够造成重大危险,也可能会是重大危险源,但它不是危险化学品的重大危险源,它是危险的特种设备。所以说GB18218标准不包含锅炉。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附录
某生产经营单位使用液化石油气气体用于生产中的加热,单元里有储罐和用于生产加热的管道。液化气最大量的计算方法如下所示:
(1)对于生产性质的设备、管道来说,液化气的最大量为:
生产场所中存在6套存放液化气的管道系统,每套系统的最大容量为0.15吨,因此管道系统存有液化石油气气体的总量为6×0.15=0.9吨。
(2)对于储存性质的储罐来说,液化气的最大量为:
该生产经营单位共有1个储罐,每个储罐的最大容积为60吨,因此储罐的最大总容积量为1×60=60吨。
(3)液化气的最大总量:
液化气的最大总量为60+0.9=60.9吨
(4)结论
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规定,液化气的临界量是50吨,按照辨识标准的计算法则AQR=60.9/50=1.22>1,所以该生产经营单位存在重大危险源。
某生产经营单位在储罐、容器中存有不同浓度的甲醛溶液,甲醛最大量的计算方法如下所示:
(1)生产场所甲醛的最大量是:
在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场所中,生产设备存有9.5吨10%的甲醛溶液,管道系统存有0.5吨10%的甲醛溶液。那么生产场所存有的10%甲醛溶液为9.5+0.5=10吨,因此生产场所存有甲醛的总量为0.1×10=1吨。
(2)储存区甲醛的最大量是:
在生产经营单位的储存区内,储存设备存有25吨12%的甲醛溶液,因此储存区存有甲醛的总量为0.12×25=3吨。
(3)甲醛的最大总量:
甲醛的最大总量为1+3=4吨。
(4)结论:
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规定,甲醛的临界量是50吨,按照辨识标准的计算法则AQR=4/50=0.08<1,所以该生产经营单位不是重大危险源。
方法一
(1)某生产经营单位存有10吨硫化氢、2吨氯气、0.5吨**,而硫化氢、氯气、**相对应的临界量分别为20吨、10吨、0.8吨。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规定,辨识指标的计算过程如下:
危险物质
最大数量(吨)
相对应的临界量(吨)
辨识指标AQR(最大数量/临界量)
硫化氢
10
20
0.5
氯气
2
10
0.2
**
0.5
1
0.5
合计
-
-
1.2
(2)结论: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辨识指标AQR>1.0,所以该生产经营单位存在重大危险源。
方法二
某生产经营单位使用51%的**溶液来配置5%的**溶液,该单位又使用液化石油气用于生产加热。
(1)生产场所氨的最大量计算:
在该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场所中,生产设备存有20吨51%的**溶液,管道系统存有0.4吨51%的**溶液。因此,生产设备存有的**溶液的总量为20.4吨,存有氨的最大量为20.4×0.51=10.4吨。
(2)储存区氨的最大量计算:
在该生产经营单位的储存区内,储罐存有24吨51%的**溶液,容器存有10吨的无水液氨。因此,储存区存有氨的最大量为10+(0.51×24)=22.2吨。
该单位虽然还存有20吨5%的**溶液,其他容器也存有30吨5%的**溶液,但由于这些**的浓度低于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中规定的50%,所以这些物质不纳入辨识标准的计算中。
(3)氨的最大总量是:
该生产经营单位存有氨的总量为10.4+22.2=32.6吨
(4)液化气的最大量是:
该生产经营单位储罐存有液化气的总量为20吨
危险物质
最大数量(吨)
相对应的临界量(吨)
辨识指标AQR(最大数量/临界量)
氨
32.6
50
0.66
液化气
20
50
0.40
合计
52.6
-
1.06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辨识指标AQR>1,所以该生产经营单位的储存区是重大危险源。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危险源辨识方法有几十种之多,如安全检查表、预危险性分析、危险和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和影响性分析、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LEC法、储存量比对法等。
1、安全检查表法
安全检查表法是将一系列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场所的状态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过检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方法。检查项目可以包括场地、周边环境、设施、设备、操作、管理等各方面。
2、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 PHA)也称初始危险分析,是安全评价的一种方法。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地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
3、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又称为HAZOP。是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ICI)蒙德分部于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引导词(Guide Words)为核心的系统危险分析方法,已经有40年应用历史。
4、故障树分析法
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简称FTA)又称事故树分析,是安全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事故树分析从一个可能的事故开始,自上而下、一层层的寻找顶事件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事件,直到基本原因事件,并用逻辑图把这些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达出来。
5、LEC评价法
该方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
扩展资料
危险源的控制可从三方面进行,即技术控制、人行为控制和管理控制。
1、技术控制
即采用技术措施对固有危险源进行控制,主要技术有消除、控制、防护、隔离、监控、保留和转移等。技术控制的具体内容请参看第三章和第四章的有关内容。
2、人行为控制
即控制人为失误,减少人不正确行为对危险源的触发作用。人为失误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操作失误,指挥错误,不正确的判断或缺乏判断,粗心大意,厌烦,懒散,疲劳,紧张,疾病或生理**,错误使用防护用品和防护装置等。人行为的控制首先是加强教育培训,做到人的安全化;其次应做到操作安全化。
3、管理控制
可采取以下管理措施,对危险源实行控制。
(1)建立健全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
(2)明确责任、定期检查。
(3)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管理。
(4)抓好信息反馈、及时整改隐患。
(5)搞好危险源控制管理的基础建设工作。
(6)搞好危险源控制管理的考核评价和奖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危险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全检查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预先危险性分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故障树分析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LEC评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