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刘含和 给各位分享玉米成熟标准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玉米的生长规律及有关知识(玉米的生长规律及有关知识)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玉米的生长规律及有关知识

玉米生长发育过程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一)对土壤的要求及改土
玉米对土壤条件要求并不严格,可以在多种土壤上种植。但以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肥力水平高、营养丰富,疏松通气、能蓄易排,近于中性,水、肥、气、热协调的土壤种植最为适宜。玉米地深耕以33厘米左右为宜,并注意随耕多施肥,耕后适当耙、勤中耕,多浇水,促进土壤熟化,逐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采用翻、垫、淤、掺等方法,改造土层,调剂土壤。土层厚逐渐深耕翻,加深土层,增加风化,加厚活土层;对士体中有砂姜、铁盘层的,深翻中拣出砂姜、铁盘,打破犁底层;对土层薄、肥力差的地块,应逐年垫士、增施肥料,逐步加厚、培肥地力;对河灌区,可以放淤加厚土层改良土壤;对沙、粘过重的土壤,采取沙掺粘、粘掺沙调节泥**例到4泥6沙的壤质状况,达到上粗下细、上沙下壤的土体结构。


(二)对养分的要求及施肥
玉米生育期短,生长发育快,需肥较多,对氮、磷、钾的吸收尤甚。其吸收量是氮大于钾,钾大于磷,且随产量的提高,需肥量亦明显增加;当产量达到一定高度时,出现需钾量大于需氮;磷量。如对亩产300~350千克的玉米进分析,得到吸收氮、磷、钾的比例为2.5:1:1.5;亩产350~400千克时为2.4:1:1.7;亩产720千克时则为3:1:4。其他元素严重不足时,亦能影响产量,特别是对高产栽培更为明显。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总趋势:苗期生长量小,吸收量也少;进入穗期随生长量的增加,吸收量也增多加快,到开花达最高峰;开花至灌浆有机养分集中向籽粒输送,吸收量仍较多,以后养分的吸收逐渐减少。可是,春、夏玉米各生育时期对氮、磷、钾的吸收总趋势有所不同,到开花、灌浆期春玉米吸收氮仅为所需氮量的1/2,吸收磷为所需量的2/3;而夏玉米此期吸收氮、磷均达所需量的4/5。还有,中、低产田玉米以小喇叭口至抽雄期吸收量最多,开花后需要量很少;高产田玉米则以大喇叭口期至籽粒形成期吸收量最集中,开花至成熟需要量也很大。因此,种植制度不同,产量水平不同,在供肥量、肥料的分配比例和施肥时间均应有所区别、各有侧重。试验证明,玉米生长所需养分,从土壤中摄取的占2/3,从当季肥料中摄取的只占1/3。籽粒中的养分,一部分由营养**转移而来,一部分是生育后期从土壤和肥料中摄取的养分在叶片等绿色部分制造的。以氮素为例,57%由营养**转移而来,40%左右来自土壤和肥料。因而施肥既要考虑玉米自身生长发育特点及需肥规律,又要注意气候、土壤,地力及肥料本身的条件,做到合理用肥,经济用肥。玉米施肥应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比,“三肥”底施。应促、控结合,既要搭好身架,又要防止徒长,确保株壮、穗大、粒重、高产不倒。


(三)玉米对水分的要求及排灌
玉米需水较多,除苗期应适当控水外,其后都必须满足玉米对水分的要求,才能获得高产。玉米需水多受地区、气候、土壤及栽培条件影响。据资料证明,亩产500千克的夏玉米耗水量300~370立方米,形成1千克子粒大约需水700千克。还证明耗水量随产量提高而增加。玉米各生育时期耗水量有较大的差异。由于春、夏玉米的生育期长短和生育期间的气候变化的不同,春、夏玉米各生育时期耗水量也不同。总的趋势为:从播种到出苗需水量少。试验证明,播种时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应保持在60%~70%,才能保持全苗;出苗至拔节,需水增加,土壤水分应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为玉米苗期促根生长创造条件;拔节至抽雄需水剧增,抽雄至灌浆需水达到高峰,从开花前8~10天开始,30天内的耗水量约占总耗水量的一半。该期间田间水分状况对玉米开花、授粉和子粒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要求土壤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左右为宜,是玉米的水分临界期;灌浆至成熟仍耗水较多,*熟以后逐渐减少。因此,要求在*熟以前土壤仍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熟以后则保持60%为宜。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部滨海地区,玉米生育期间降水特点是两头少、中间多。即4、5月份少,6、7、8月份较多,9月份又较少,总降水量略高于玉米需水量,但变化不定、分布不均。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灌水和排水。通常,播前要浇底墒水;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后20天左右,分别浇攻穗和攻粒水;当水分不足、叶片卷曲、近期又无雨时,应立即浇水,反之则可不浇。如果雨水多,田间积水,应及时排水,防止根系窒息死株。发芽出苗、幼苗期,应注意散墒,防止烂种芽涝。


(四)玉米对温度的要求
玉米是喜温的对温度反应敏感的作物。目前应用的玉米品种生育期要求总积温在1800~2800℃。不同生育时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在土壤水、气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玉米种子在10℃能正常发芽,以24℃发芽最快。拔节最低温度为18℃,最适温度为20℃,最高温度为25℃。开花期是玉米一生中对温度要求最高,反应最敏感的时期,最适温度为25~28℃。温度高于32~35℃,大气相对湿度低于30%时,花粉粒因失水失去活力,花柱易枯萎,难于授粉、受精。所以,只有调节播期和适时浇水降温,提高大气相对湿度保证授粉、受精、子粒的形成。花粒期要求日平均温度在20~24℃,如遇低于16℃或高于25℃,影响淀粉酶活性,养分合成、转移减慢,积累减少,成熟延迟,粒重降低减产。


(五)玉米对光照的要求
玉米是短曰照作物,喜光,全生育期都要求强烈的光照。出苗后在8~12小时的日照下,发育快、开花早,生育期缩短,反之则延长。玉米在强光照下,净光合生产率高,有机物质在体内移动得快,反之则低、慢。玉米的
光补偿点较低,故不耐*。玉米的光饱和点较高,既使在盛夏中午强烈的光照下(10万米烛光),也不表现光饱和状态。因此,要求适宜的密度,一播全苗、要匀留苗、留匀苗,否则,光照不足、大苗吃小苗,造成严重减产。


(六)玉米对二**碳的要求
前边讲过玉米具有C4作物的特殊构造,从空气中摄取二**碳的能力极强,远远大于麦类和豆类作物。玉米的二**碳补偿点为1~5ppm,说明玉米能从空气中二**碳浓度很低的情况下摄取二**碳,合成有机物质。玉米是低光呼吸高光效作物。




日本人给中国农业带来的灾难我不太了解。

玉米怎么看煮熟没熟

玉米的生长规律及有关知识

判断玉米是否煮熟方法:

1、看颜色:一般情况下,玉米有很多种颜色,但生玉米颜色更为新鲜一些,全部煮熟后,无论什么颜色的玉米,颜色都会变深。

2、捏玉米:生的嫩玉米中含有较多的水分,轻轻一捏就会有汁水,而煮熟后的玉米会变的比较凝实,不会出现有水的情况。

3、品尝:由于玉米中含有丰富的淀粉质,要是生的玉米尝起来会带有明显的淀粉味,而熟玉米尝起来会是香甜软糯的味道。

玉米煮熟时间:

由于玉米有较多的品种,从口感上大概分为甜质型、糯质型的玉米,甜质型的玉米淀粉含量较低一些,煮熟的速度会更快,一般煮15分钟左右即可,而糯质型的玉米含有的淀粉质更多,需要煮的时间要长一些,通常需要煮20分钟左右。

要是玉米老了以后,所需要的时间更长,因此以上玉米煮制的时间只是作为参考,具体煮制的时间,需要注意观察玉米的状态。

玉米中含有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尼克酸、核黄素、淀粉、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经过加熟后,较为容易出现变质的情况。

夏玉米成熟的标准有什么特征?

夏玉米真正的成熟(完熟)指的是其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确定夏玉米收获期最为科学的依据。
生理成熟有两个指标:
一个是籽粒尖端出现黑层,并能轻易剥离穗轴。因为黑层的出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颜色从灰色到棕色再变为黑色大约需要两周的时间,因此不易掌握。
生理成熟的另一个指标是*线消失。玉米籽粒顶部冠层物质固化后与下面*汁状物质间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这就是*线。*线随着干物质积累不断向籽粒的尖端移动,直到最后消失。*线消失时玉米才真正成熟。这就是最佳的收获期。

判断玉米完全成熟适收的标准是什么?要简单有效,容易掌握的。

判断玉米是否成熟的标志主要有三点: (1)果穗苞叶变黄而松散。 (2)籽粒脱水变硬*线消失。 (3)籽粒基部(胚下端)出现黑帽层。 玉米籽粒生理成熟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籽粒基部黑色层形成,二是籽粒*线消失。玉米籽粒黑色层形成受水分影响极大,不管是否正常成熟,籽粒水分降低到32%时都能形成黑色层,所以黑色层形成并不完全是玉米正常成熟的可靠标志,生产常将其作为适期收获的重要参考指标。玉米籽粒*线的形成、下移、消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生育期100天左右的品种授粉26天前后,籽粒顶部淀粉沉积、失水,成为固体,形成了籽粒顶部为固体、中下部为*液的固液界面,这个界面就是*线,此时称为*线形成期,至授粉后40天左右下移至籽粒中部,此期称为*线中期。当籽粒含水量下降到40%左右时,粒重达最大值的90%左右,*线上方坚硬,下方较硬,有弹性,此时为蜡熟期。授粉后50天左右*线消失,籽粒含水量30%左右,此时籽粒干重最大,有的品种出现明显黑色层,苞叶变白而松散。也就是说玉米果穗下部籽粒*线消失,籽粒含水量30%左右,果穗苞叶变白而松散时收获粒重最高,玉米的产量最高,可以作为玉米适期收获的主要标志。

怎么看出玉米的成熟度

如何判断玉米的成熟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