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柳寻珍 给各位分享川渝地区地层构造特征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新生代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中新生代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
地质构造是应力场的直接反映,构造应力场是各类构造形迹、构造体系的直接动因。它受全球应力场及高级别区域应力场控制,也受到各地块边界条件影响。通过对现存构造形迹的研究分析,可以恢复古应力场。最近一次的区调工作主要对构造活动强烈、构造形迹复杂,距今时代较近的中新生代区域构造应力场进行分析。
1.印支期构造应力场
印支期构造形迹,辖域极不发育,但从邻区不整合面及古断裂等分析,辖域印支期应力场早期主要受秦岭-大别造山运动影响,主压应力方向为南北向。地壳以隆升为主,发育广泛的古生界与中生界的不整合面。构造形迹以东西向的穹隆和南北向的张裂为主。后期应力场发生转变,转而受太平洋板块运动影响。该期应力场,在辖域主要表现为中生界底界的不整合面,而具体构造形迹由于后期覆盖及改造,很难见及。
2.燕山早中期构造应力场
燕山早期构造形迹,由于受后期地层覆盖影响,反映不清楚。根据邻区构造应力场分析,辖域燕山期受太平洋板块向北西向俯冲影响,应力场主要为北西向挤压兼左行平移。盆地中沉积淄博群等,构造形迹以北西向的张扭性断裂为主。该期构造形迹多数已被后期的青山群等覆盖。
3.燕山晚期构造应力场
燕山晚期构造形迹比较发育,由于受后期地层覆盖影响,局部反映不清楚。由于太平洋板块强烈向北北西向运动,受其驱动,辖域发生北北西向挤压,更重要的是它使古老的沂沭断裂带重新活动,以压扭性左行平移为主。张扭性盆地及拉分盆地中沉积莱阳群、青山群、大盛群等,构造形迹以北北东向的平移断层及牵引褶皱为代表。上述运动主要发生于白垩纪初至8000万a前的时间内,为晚燕山运动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由于太平洋板块倾没于欧亚板块之下,区域应力场应力场再次发生变化,应力主要为北西向的挤压,本区应力场以左行扭压为主。沉积盆地缩小直至消亡。该期断裂构造多被喜马拉雅期构造叠加,表现为断裂的多期活动,主要表现为断裂的左行平移。
4.喜马拉雅期构造应力场
辖域喜马拉雅期构造形迹非常发育,主要为断裂构造及褶皱构造。大约在4000万a前左右,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转为北北西向,前期的转换断层变为消减带,应力场又有了较大转变,以近东西向的挤压为主。
古近纪初期,在强大的东西向挤压下,沂沭断裂带以压性为主,本期构造形迹非常发育,构造带发育挤压劈理带,构造透镜体带,褶皱带等。同时产生近东西向的沉积盆地,接受五图群沉积。该期构造在该区表现最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沂沭断裂带各断裂的强烈挤压及右行走滑。
古近纪末,在经过短暂调整,沉积了五图群之后,构造应力再次加强,其主压应力轴为北西向,可能受边界条件影响。
新近纪,在东西向的挤压应力下,辖域以发育东西向的张陷盆地及玄武岩喷发为主。第四纪,沂沭断裂带以右行扭压为主,其他地区,在东西向挤压作用下,以先成断裂为边界进行应力调整。
川渝地区指的是哪里?
川渝指四川省和重庆市两地,别称“巴蜀”。
“川”是四川省的简称,“渝”为重庆市的简称。位于四川盆地及巫山东部地区,由于地域两地相邻,文化生活风俗上接近,故“川渝”是一个地理概念,在文化上也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因此两地经常被外界合称为“川渝”。
扩展资料
川渝城市群是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包括四川的自贡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达州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雅安市、资阳市等14个地级市和渝西等县市。从城市等级体系来看。
除了成都和重庆为特大城市以外,自贡、绵阳、宜宾、南充、泸州、万州为大城市,雅安为小城市,其他城市为中等城市。
中国沉积盆地的分布及特点,这篇完成的文章(带图)能给一份吗,谢谢
最出名的盆地是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这是两个最大的盆地了。
求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东起长寿、垫,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了。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著名的井盐产地。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从而,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由以堆积为主变为侵蚀为主,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之变。 第四纪是冰川广布的时代,盆地西北山地发育大量冰川。冰川消融后,大量沉积物由岷江、沱江等携带,堆积在西部的凹陷区,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终形成了成都平原。
什么是地质构造?有哪几种类型? 各有什么特征?
四川盆地怎么形成的?
四川盆地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由原来的湖盆转变成了今日的盆地。四川盆地的形成可推至远古时期,住上推万万年前欧亚板块之冲击所称为巴蜀湖者,则形成最早即今所称之赤色盆地。当三迭纪时期,四川盆地继续下沉,海水烟波,一片汪洋。
经早中三迭纪印支早期运动后,到晚三迭纪,四川盆地进入半咸水至淡水湖盆沉积;川西甘孜、阿坝地区为滨海环境,气候温暖润湿,植物繁茂”。“侏罗纪时期,巴蜀湖面大为缩小,成为蜀湖,面积约二万平方公里,巴蜀湖面大约缩小到十分之一”。
之后,受白垩纪开始的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巴湖、西昌湖、川滇湖相继消失,蜀湖退缩到以灌县、新津以南的蒲江、雅安、洪雅一带为湖心的位置。至老第三世纪末、新第三世纪初,四川形成了一个地势起伏和缓、分布广袤的平原。
扩展资料:
从地理条件上看,四川位于长江上游地区,西部为地势高亢的川西高原,东部为盆地。其地势变化特点为西高东低,高差悬殊,过渡带狭窄。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东西地貌的差异,明显可分为两大部分。
西部为川西高原,属青藏高原的东南翼,主要由高山和极高山构成,大多数山地顶部海拔4100——4900米,少数在6000米以上;东部的四川盆地,大致以广元、雅安、叙永、奉节四点联线为界,盆地底部海拔200——750米,地层平缓,广泛分布侏罗系、白垩系的红色砂岩和泥岩,故又有“红色盆地”之称。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乌木 开启成都文明的钥匙
什么是地质构造?有哪几种类型? 各有什么特征?
中国具备页岩气开采技术吗?
中国许多盆地发育有多套煤系及暗色泥、页岩地层,互层分布大套的致密砂岩存在根缘气、页岩气发育有利条件,不同规模的天然气发现,但目前尚未在大面积区域内实现天然气勘探的进一步突破。资料显示,中国南方海相页岩地层可能是页岩气的主要富集地区。除此之外,松辽、鄂尔多斯、吐哈、准噶尔等陆相沉积盆地的页岩地层也有页岩气富集的基础和条件。 重庆綦江、万盛、南川、武隆、彭水、酉阳、秀山和巫溪等区县是页岩气资源最有利的成矿区带,因此被确定为首批实地勘查工作目标区。
区域地层特征
韩城区块发育的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太古宇涑水群、中寒武统、下奥陶统亮甲山组、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与峰峰组、上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与石千峰组、下三叠统刘家沟组、第四系更新统与全新统(表2-1)。
1.太古宇涑水群(ArS)
为韩城区块最古老的基底岩层,岩性为肉红色眼球状花岗片麻岩,含磁铁矿和石英岩脉。区块内原在象山北侧灰沟有零星出露,现已被采石场废渣掩盖,厚度不详。
2.中寒武统( )
仅出露于象山北侧的灰沟。岩性为紫红色板状泥岩及深灰色厚层状鲕状灰岩。与下伏地层为断层接触,厚度不详。
3.奥陶系(O)
亮甲山组(O1l):上部为灰色、浅灰色、灰**泥质白云岩,厚度为20~80m,下部为富含燧石条带及团块的中厚层白云岩。
马家沟组(O2m):下段以白云质灰岩、泥灰岩为主,夹石灰岩层,中—厚层状,质地不均,常见鸟眼构造,见方解石斑晶及大量缝合线,夹多层微薄层纤维状石膏及泥岩,并含大量同生角砾,溶蚀裂隙较发育,见网格状、蜂窝状溶孔及小溶洞,有的被方解石、石膏充填。上段上部以白云岩为主(俗称百米岩段),深灰色,中—厚层状;下部以不等厚的泥灰岩与白云质灰岩互层为主,褐灰色,中—薄层状,含燧石团块及同生角砾,见大量缝合线,局部含鲕粒及纤维状石膏,溶蚀裂隙及小溶洞发育。厚度为165~293m,一般为242m左右。
峰峰组(O2f):上部以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为主,分布不普遍,隐晶-微晶结构,质地较均,致密、坚硬、性脆,局部显豹斑构造。溶蚀裂隙较发育,裂隙被方解石、黄铁矿充填,溶洞及溶孔多被泥、砂质充填。下部为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互层,中-薄层状,褐灰色—深灰色,局部呈红色,质地不均,多夹炭质、铝质泥岩薄层,含黄铁矿团块及同生角砾,显花斑状,裂隙较发育,均为方解石及泥质充填,并见有充填型小溶洞及溶孔。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厚度为48~127m,一般为83m左右。
4.石炭系(C)
本溪组(C2b):假整合于奥陶系灰岩之上。主要岩性为紫杂色铁铝质岩,系奥陶系风化面上的残积物经再搬运沉积而成。铁铝质岩之上为一套海湾潟湖相灰岩及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夹透镜状灰岩或钙质泥岩和煤线,不含可采煤层。厚度为18~26m。
太原组(C2—P1t):本区为一套不断向西超覆的滨岸-三角洲环境下形成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是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按岩性、岩相组合大致可分为上、中、下3个旋回。下、中旋回为海进旋回,由砂岩、泥岩和灰岩组成,夹两层可采煤层(11、10号煤层),其相序均由河流相或波浪带相石英砂岩开始,经湖泊相、沼泽-泥炭沼泽相过渡,最后以海相灰岩结束。上旋回为海退旋回,主要为滨海湖泊沼泽相粉砂岩、砂质泥岩和泥岩。上部局部地区受滨海波浪带作用影响,有三角洲及其前缘河口砂坝砂岩沉积;顶部5号煤层为几乎遍及全区的主要可采煤层。太原组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变薄,厚度为45~80m。
表2-1 韩城区块区域地层表
5.二叠系(P)
山西组(P1s):连续沉积于太原组之上,分布范围与太原组基本一致,为本区又一重要含煤地层,属滨海平原环境下的陆相沉积。岩性主要为灰、灰黑色细-中粒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了3个完整旋回,旋回结构简单,每个旋回均以河流相开始,经河漫滩相过渡,最后以湖泊相或湖泊-沼泽相结束。在中、下部的第一、二旋回分别含局部可采的3号和2号煤层。本组厚度为40~79.5m。
下石盒子组(P2x):本组为陆相沉积,发育两个旋回,依次为河床相、河漫相、湖泊相。上部为含铁质鲕粒灰绿色、紫色砂质泥岩或泥岩。两个旋回底部为浅灰色中粗粒砂岩,常具明显的河床相斜层理。砂岩较山西组复杂,重矿物增多,砂粒磨圆度较差,为钙质和泥质胶结;粉砂岩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或硅质碎屑,含黏土质胶结物及泥质条带状夹层,构成**的层状构造,具斜波状、波状、水平层理,为河漫相沉积,或与细砂岩互层,为湖泊相沉积。该组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上石盒子组(P3sh):本组由陆相碎屑岩组成,底部为一层10m厚含砾石及泥岩包体的灰白色层状中粗粒砂岩,分选性和磨圆度差,但层位稳定,普遍沉积,斜层理发育,是典型的河床相沉积,其上为(K5标志层)一层10m厚团块结构且含大量铁质鲕粒的紫杂色泥岩。本组平均厚度为300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石千峰组(P3s):分布于区块的中深部,该组属陆相碎屑岩建造,下部及中部以厚层灰绿色、灰色砂岩为主,与一套暗紫色砂质泥岩、粉砂岩互层,其宏观特征明显,易于辨别;底部普遍有一层灰白色、灰绿色中粗粒砂岩,厚达30~50m,含石英砾石及泥岩包体甚多,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暗色矿物,颗粒分选不好,硅泥质胶结,致密坚硬,大型直线型斜层理发育,为典型的河床相沉积,地表露头多以悬崖峭壁出现;其上部为猪肝色泥岩,薄层状,含钙质结核及薄层石膏,水平层理发育,显示了干燥内陆闭塞湖泊相沉积的特点。在该层泥岩之下,普遍发育有2~3层浅灰色泥灰岩,外观极为明显。本组一般厚度为220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6.三叠系(T)
刘家沟组(T1l):岩性为紫红色、浅紫红色、灰紫色中厚层中-细粒砂岩、粉砂岩与暗红色、暗棕红色砂质泥岩、泥岩不等厚互层。底部为分选差的砾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本组厚度为150~225m,一般厚度为200m。
7.第四系(Q)
更新统(Qp):主要由砂土、亚砂土组成,俗称“黄土”,广泛发育于山梁及低凹地带。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在0~100 m不等。
全新统(Qh):为近代冲积和坡积物,多分布于沟谷及其两侧地段。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为0~2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