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西门清天 给各位分享湘赣地区戏剧是什么剧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江西的戏剧叫什么剧?(江西的戏剧叫什么名字)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江西的戏剧叫什么剧?
在江西的戏曲文化中,戏剧剧种十分多,特别是采茶戏,地域上的不同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采茶戏剧。
1、赣剧
赣剧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的传统戏曲剧种。所用方言为赣语。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于是更名为赣剧。
2、弋阳腔
弋阳腔,传统戏曲声腔之一。简称“弋腔”,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声腔,它源于南戏,产生于信州弋阳,形成于元末明初。是宋元南戏在信州弋阳后与当地赣语、传统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它至迟在元代后期已经出现。明、清两代,弋阳腔在南北各地蕃衍发展,成为活跃于民间的主要声腔之一。清李调元《剧话》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故弋阳腔又通称赣语高腔。
3、盱河戏
盱河戏,流传于广昌县境的一个古老剧种。别名大戏、土戏。盱河戏发祥于甘竹镇,原先专唱高腔,后与皮黄诸腔盱河戏相结合,遂形成以唱皮黄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的大型剧种。因该剧种只流行于盱河流域,1981年正式定名为盱河戏,并建立了广昌县盱河戏剧团。
4、东河戏
东河戏是在江西省赣州市东河片地区高腔的基础上,逐步融合了昆曲、宜黄调、桂剧、安庆剧、弋板、南北调、秧歌调等,发展成拥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汉族戏曲剧种。因其形成于赣州东面贡水流域,故称东河戏。东河戏中的乱弹腔首先将自己的观众定位于下层百姓,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实际也证明它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5、宁河戏
宁河戏起源于江西修水,由酬神还愿的的傩戏发展而成的汉族戏曲剧种,角色分类与徵剧相似,但更为细密,舞蹈动作特点甚多,唱腔以二犯与西皮为主。传统剧目中《文公走雪》、《铜桥渡》、《采石矶》等剧较为罕见。
据普查结果初步统计,江西省现存活态戏曲剧种(含皮影戏、木偶戏)共33个。
其中本土戏曲剧种24个:赣剧、弋阳腔、九**阳腔、宜黄戏、广昌孟戏、婺源徽剧、东河戏、宁河戏、西河戏、赣南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赣西采茶戏、南昌采茶戏、萍乡采茶戏、宁都采茶戏、武宁采茶戏、瑞昌采茶戏、袁河采茶戏、万载花灯戏、赣中花鼓戏、永修丫丫戏、南河戏。
跨省剧种3个:京剧、黄梅戏、越剧。皮影戏2个:上栗皮影戏、湘东皮影戏。木偶戏4个:横峰提线木偶、兴国提线木偶、兴国手端木偶、信丰手端木偶。与《中国戏曲志·江西卷》所列剧种相比,恢复了一个剧种即弋阳腔,新增了2个剧种,即永修丫丫戏、南河戏。
江西的戏剧叫什么剧
在江西的戏曲文化中,戏剧剧种十分多,特别是采茶戏,地域上的不同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采茶戏剧。
1、赣剧
赣剧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的传统戏曲剧种。所用方言为赣语。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于是更名为赣剧。
2、弋阳腔
弋阳腔,传统戏曲声腔之一。简称“弋腔”,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声腔,它源于南戏,产生于信州弋阳,形成于元末明初。是宋元南戏在信州弋阳后与当地赣语、传统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它至迟在元代后期已经出现。明、清两代,弋阳腔在南北各地蕃衍发展,成为活跃于民间的主要声腔之一。清李调元《剧话》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故弋阳腔又通称赣语高腔。
3、盱河戏
盱河戏,流传于广昌县境的一个古老剧种。别名大戏、土戏。盱河戏发祥于甘竹镇,原先专唱高腔,后与皮黄诸腔盱河戏相结合,遂形成以唱皮黄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的大型剧种。因该剧种只流行于盱河流域,1981年正式定名为盱河戏,并建立了广昌县盱河戏剧团。
4、东河戏
东河戏是在江西省赣州市东河片地区高腔的基础上,逐步融合了昆曲、宜黄调、桂剧、安庆剧、弋板、南北调、秧歌调等,发展成拥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汉族戏曲剧种。因其形成于赣州东面贡水流域,故称东河戏。东河戏中的乱弹腔首先将自己的观众定位于下层百姓,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实际也证明它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5、宁河戏
宁河戏起源于江西修水,由酬神还愿的的傩戏发展而成的汉族戏曲剧种,角色分类与徵剧相似,但更为细密,舞蹈动作特点甚多,唱腔以二犯与西皮为主。传统剧目中《文公走雪》、《铜桥渡》、《采石矶》等剧较为罕见。
据普查结果初步统计,江西省现存活态戏曲剧种(含皮影戏、木偶戏)共33个。
其中本土戏曲剧种24个:赣剧、弋阳腔、九**阳腔、宜黄戏、广昌孟戏、婺源徽剧、东河戏、宁河戏、西河戏、赣南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赣西采茶戏、南昌采茶戏、萍乡采茶戏、宁都采茶戏、武宁采茶戏、瑞昌采茶戏、袁河采茶戏、万载花灯戏、赣中花鼓戏、永修丫丫戏、南河戏。
跨省剧种3个:京剧、黄梅戏、越剧。皮影戏2个:上栗皮影戏、湘东皮影戏。木偶戏4个:横峰提线木偶、兴国提线木偶、兴国手端木偶、信丰手端木偶。与《中国戏曲志·江西卷》所列剧种相比,恢复了一个剧种即弋阳腔,新增了2个剧种,即永修丫丫戏、南河戏。
江西的戏剧叫什么剧
江西的戏剧叫赣剧。
赣剧是江西的主要剧种,其前身为古代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珍珠记》、《张三借靴》是其代表性剧目。《还魂记》则是根据汤显祖同名原著改译。而赣剧皮黄腔的《雪夜访普》,和高腔的《江边会友》、《送衣哭城》都是比较罕见的古老剧目。
上世纪50年代,在江西省文化部门的主导下,弋阳腔两大流派:饶河班、信河班在南昌相合,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遂称“赣剧”。
扩展资料
江西赣剧发展背景
赣剧,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弋阳腔更名为赣剧。赣剧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京剧的“鼻祖”,其发展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多个剧种的形成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赣剧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宋、元以后,南戏开始流传于我国东南诸省。赣东北地区的饶州、广信两府,曾归江浙行省管辖,明代洪武初年划入江西省。由于交通方便和贸易往来,南戏随之传入广信府的弋阳县。当时,在弋阳县落脚的南戏,是专演《目连救母》戏文的。
这种戏文,因为受到当地宗教思想的影响,逐渐发生一些变化,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江西特点的南戏,被人称为“弋阳腔”,与江浙地区的其他南戏声腔,并驾齐驱。明代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祝允明《猥谈》在对南戏声腔的评述中,就提到了江西的弋阳腔,作为赣剧的主要声腔,弋阳腔是最为古老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赣剧
湖南有哪些著名的戏剧?
湖南有名有姓的戏剧就有19种,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是湘剧,邵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长沙花灯,傩戏等。
湖南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戏剧而且都这么有名呢?首先湖南的历史和地理条件造成的湖南的戏剧的特征。湖南三面环山,仅有一面洞庭湖与长江相通。在中国的古代,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个地域是相对封闭的。
而这个相对封闭的地域里,民风强悍,少数民族众多。拥有强大的民间组织和社会动员力量,有成规模的民间团体和宗教祭祀活动。每个地方相对保守,稳定性也较强,本土意识浓厚,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地方特色。所以湖南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传统剧目,在本地区表演有着特定的群体和稳定的观众。
但是每一种戏剧,不但有着极浓厚的本地的特色,那些创作者和演员也不断的吸取其他戏剧或者流派的长处,包括一些新颖的曲目,但最终的目的是融化在本地的演出当中,获得观众的共鸣。所以我们看到的戏剧虽然有很鲜明的地方特色,但又绝对不是固步自封,传统落后。是各种民间曲调或外来曲目在本地的整合,所以看起来丰富多彩,又个性鲜明。
比如用于民间祭祀的傩戏,从深山里走出来之后,在湖南的各地都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又具有各地的特色。
湖南戏剧的有名,在于它保存了地方的特色。而这种特色是长期历史原因沉淀下来的,风格迥异百花齐放。就是放在大中国或者全球的舞台上,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戏曲,也会让人过目不忘。
感谢历史成就了湖南的,多姿多彩的戏剧之花!
谢谢你的阅读。
江西的戏剧叫什么剧
江西的戏剧叫赣剧。
赣剧是江西的主要剧种,其前身为古代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珍珠记》、《张三借靴》是其代表性剧目。《还魂记》则是根据汤显祖同名原著改译。而赣剧皮黄腔的《雪夜访普》,和高腔的《江边会友》、《送衣哭城》都是比较罕见的古老剧目。
上世纪50年代,在江西省文化部门的主导下,弋阳腔两大流派:饶河班、信河班在南昌相合,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遂称“赣剧”。
扩展资料
江西赣剧发展背景
赣剧,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弋阳腔更名为赣剧。赣剧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京剧的“鼻祖”,其发展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多个剧种的形成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赣剧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宋、元以后,南戏开始流传于我国东南诸省。赣东北地区的饶州、广信两府,曾归江浙行省管辖,明代洪武初年划入江西省。由于交通方便和贸易往来,南戏随之传入广信府的弋阳县。当时,在弋阳县落脚的南戏,是专演《目连救母》戏文的。
这种戏文,因为受到当地宗教思想的影响,逐渐发生一些变化,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江西特点的南戏,被人称为“弋阳腔”,与江浙地区的其他南戏声腔,并驾齐驱。明代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祝允明《猥谈》在对南戏声腔的评述中,就提到了江西的弋阳腔,作为赣剧的主要声腔,弋阳腔是最为古老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赣剧
各地方戏的剧种分别是什么?
分别有:昆曲、京剧、豫剧、评剧、越剧、黄梅戏、粤剧、柳琴戏、藏戏等。
1、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三省交界一带,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清道光前后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以演唱“两大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后吸收青阳腔和徽剧的音乐和表演艺术以及民间音乐,演出了大戏。
黄梅戏的主要唱腔,大戏有平词、火工、二行、三行、彩腔等;小戏多用各自**的唱腔。由于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长期流行,用当地方言讲唱,形成了独特风格,所以曾被称为“怀腔”。
2、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戏曲之一。粤剧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据说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俗称:白话),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随着粤语华人的移民及其对粤剧的喜爱和传唱,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新加坡素有“粤剧第二故乡”之称。
3、柳琴戏
柳琴戏是江苏省和山东省主要剧种之一,分布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因其唱腔有拉魂动魄的魅力,故民间一直称其为“拉魂腔”。50年代初,就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始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在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及毗邻地区的剧种音乐,逐步形成了自己完备唱腔体系,内容丰富多姿,腔调高亢华丽为观众钟爱,百听不厌。
4、越剧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越剧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
越剧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藏戏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
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剧种
各地方戏的剧种分别是什么?
分别有:昆曲、京剧、豫剧、评剧、越剧、黄梅戏、粤剧、柳琴戏、藏戏等。
1、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三省交界一带,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清道光前后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以演唱“两大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后吸收青阳腔和徽剧的音乐和表演艺术以及民间音乐,演出了大戏。
黄梅戏的主要唱腔,大戏有平词、火工、二行、三行、彩腔等;小戏多用各自**的唱腔。由于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长期流行,用当地方言讲唱,形成了独特风格,所以曾被称为“怀腔”。
2、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戏曲之一。粤剧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据说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俗称:白话),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随着粤语华人的移民及其对粤剧的喜爱和传唱,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新加坡素有“粤剧第二故乡”之称。
3、柳琴戏
柳琴戏是江苏省和山东省主要剧种之一,分布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因其唱腔有拉魂动魄的魅力,故民间一直称其为“拉魂腔”。50年代初,就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始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在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及毗邻地区的剧种音乐,逐步形成了自己完备唱腔体系,内容丰富多姿,腔调高亢华丽为观众钟爱,百听不厌。
4、越剧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越剧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
越剧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藏戏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
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剧种
江西的戏曲艺术被称为什么?
江西戏剧剧种:
赣剧:赣剧发端于明代弋阳腔,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年历史,分饶河、广信两派。饶河戏流行于饶洲府的鄱阳、乐平、余干、万年、德兴等地。广信班流行于广信府的上饶、玉山、贵溪、横峰等地。建国后,一九五零年被正式定名为赣剧。
东河戏:初名赣洲大戏。孕育,形成于贡水流域的赣县、兴国一带,是江西古老剧种之一。东河戏流行地区有赣县、兴国、南康、大余等县,旁及粤东的梅县、潮洲以及闽西的宁化、归化等地。
宜黄戏:宜黄戏、旧称宜黄班。主要流行地区为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和福建闽西一带,建国后,一九五七年定名为宜黄戏。
九江清阳腔:九江清阳腔,为清代安徽清阳腔之遗脉。主要流行地区有湖口、都昌、彭泽、星子、瑞昌等地,当地人称之为高腔,后改名为九江清阳腔。
吁河戏:吁河戏,地方大剧种,旧名土戏,因为最先只演孟姜女的故事,又称之为孟戏。这种孟戏历来由宗族性的班社演出。其流行地区为广昌一带。一九八一年定名为吁河戏,在广昌成立了吁河戏剧团。
西河戏:原名弹腔大戏,是赣剧的一个流派。其流行地区为星子、德安、九江、都昌、永修等县。赣江下游分东西两河流入鄱阳湖,而星子、德安位于西河流域,故外地人称之为西河班。一九八二年定名为西河戏。
宁河戏:旧时又名宁洲大班,其流行地区为修水、铜鼓、武宁等县,在赣、鄂、湘三省毗邻地区很受群众欢迎。其起源于明代弋阳腔,为江西古老剧种之一。建国后定名为宁河戏。
抚河戏:旧称抚河大班。主要流行于抚河流域的临川、金溪、宜黄、崇仁、广昌等县,其戏班有时还进南昌演出,历史约有三百年。建国后,这个已经失传多年的剧种,才定名为抚河戏。
婺源徽剧:婺源徽班,因其流行地区以婺源为中心,故在清代就名为婺源班。建国后,一般只称为徽剧,是中国现存的古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
吉安戏:地方大戏剧种,因产生于吉安地区,是一个综合了高腔、昆曲和乱弹诸腔的古老剧种。其流行地区,除赣中、赣西、赣南等地外,尚达湖南湘东一带。到建国前夕,已无班社存在,成为一个失传的剧种。
傩戏:古代祭祀剧种,主要流行于万载县和萍乡市,原称开口傩。一九八五年定名为傩戏。
赣南采茶戏:旧称灯戏,流行地区有赣洲、赣县,广东韶关、曲江等市县。从清代嘉庆以后,赣、粤两省的采茶戏班社,交往频繁。建国后才正式定名为赣南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起源于茶灯,并经过灯戏、三角班、半班等阶段。主要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进贤、永修、奉新等地。清末宣统年间,南昌采茶戏在抚洲演出达六年之久。**战争时,在吉安、泰和、赣州一带有较长时期的演出。建国后,初名为南昌地方戏。一九五三年改称为南昌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旧称三角班、半班。主要流行于铅山、弋阳、贵溪等县。建国后,定名为赣东北采茶戏,后改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原名茶灯戏,进入半班以后,更名为采茶戏。其主要流行地区为瑞昌、九江、湖口、彭泽、德安等县。建国后,流行于瑞昌的采茶戏,曾定名为瑞昌采茶戏,后统称为九江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旧称茶戏。主要流行地区有武宁、修水、铜鼓、德安、永修、奉新、瑞昌和湖北的阳新、通山等县。1953年定名为武宁茶戏,后称武宁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旧名三角班。他的前身是湖北的黄梅戏。主要流行地区为景德镇、浮梁、都昌、婺源以及安徽的祁门等县。建国后定名为景德镇采茶戏。
抚州采茶戏:旧称三角班、半班。主要流行于抚州、临川、崇仁、宜黄、金溪、进贤、南丰等地的部分农村,建国后,定名为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旧称三角班、花鼓班。其流行地区有吉安市、吉、永丰、峡江、新干、泰和万安等县,邻近的抚州、赣州地区也曾流行。建国后,定名为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属赣中采茶戏系统,这个剧种流行地区有宁都、于都、兴国、石城、广昌等农村乡镇,还到过福建的邵武、光泽、建宁等县演出。建国后,改名为宁都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俗称高安丝弦戏,由民间灯彩演变而成,是一种在瑞河锣鼓戏之后的新兴采茶剧种。主要流行地区为高安、上高、宜春、宜丰、分宜、新干等地。因其发展于高安,建国后,定名为高安地方戏,1978年改明为高安采茶戏。
瑞河采茶戏:旧名三角班,采茶戏、高安锣鼓戏。其流行地区主要是高安、上高、奉新、宜丰以及南昌、九江、上饶等地,因为高安县旧为瑞洲府治,地处瑞河流域,1979年改名为瑞河采茶戏。
袁河采茶戏:旧名三角班、锣鼓戏。起源于宜春北部,流行于宜春、万载、上高、吉安等地,1979年正式改名为袁河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50年代叫万载花灯戏,60年代称万载采茶戏。1980年正式定名为万载花灯戏。它原于民间灯采,吸收赣南采茶戏和高安丝弦戏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加上民歌小曲,逐渐演变而成,流行于万载农村。
萍乡采茶戏:又称萍乡地方戏,后来改名为萍乡采茶戏,是在萍乡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流行于萍乡、宜春、铜鼓、宁冈及湖南的浏阳里、醴陵等地。
赣西采茶戏:旧称三角班,流行于永新、莲花、安福等县。这一带地处江西西部,建国后定名为赣西采茶戏。
京剧:进入江西约在清光绪20年左右,至今有100多年历史,其主要流行地区是南昌、景德镇、萍乡、宜春、赣州、吉安、上饶、九江等地市。
越剧:由浙江传入江西后,主要流行地区有,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赣州、以及上饶地区各县。
评剧:产生于河北省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一带农村。1910年左又形成于唐山,俗称蹦蹦戏或落子戏,简称平戏。在江西的主要流行地区有南昌、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