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蔡夕宝 给各位分享郑和下西洋去了什么地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郑和下西洋经过了哪些地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郑和下西洋经过了哪些地方
郑和船队所到的主要地方有:渤泥(今加里曼丹)、满剌加(今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彭亨(在今马来半岛)、苏门答腊、旧港(今苏门答腊岛巨港)、三佛齐(今巨港一带)、爪哇、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占城(今越南中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榜葛刺(今孟加拉)、古里(今印度西海岸科泽科德)、小葛兰(今印度西海岸)、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属伊朗)、阿丹(今亚丁)、天方(今麦加)、木骨都束(今非洲东岸,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今索马里的布腊瓦)、竹步(今索马里的朱巴河口一带)、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总之,从1405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前后二十余年,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处到达了红海的海口和非洲东岸,并且越过了赤道。
郑和下西洋时去过哪些国家
郑和七下西洋共计到过37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
1占城(今越南归仁以南)、
2爪哇、
3旧港、
4苏门答腊、
5阿鲁、
6那孤儿(以上均为今印度尼西亚)、
7真腊(今柬埔寨)、
8暹罗(今泰国)、
9满刺加、
10彭亨、
11急兰丹(以上均为今马来西亚)、
12浡泥(今文莱)、
13古里、
14柯枝、
15小葛兰(大葛兰)、
16沙里湾尼、
17加异勒、
18南渤里(又称南巫里)(以上均为今印度)、
19榜葛喇(今孟加拉)、
20苏禄(今菲律宾)、
21溜山(今马尔代夫)、
22锡兰山、
23别罗里(今斯里兰卡)、
24忽鲁漠斯(今伊朗)、
25祖法儿(今阿曼)、
26刺撒(今北也门)、
27阿丹(以上均为今也门)、
28天方(今沙特麦加)、
29木骨都束、
30竹步、
31卡喇哇(以上均为今索马里)、
32麻林(今肯尼亚)、
33比刺、
34孙刺(均为莫桑比克一带)。
此外,史书上还记载郑和及其副手的船队曾到过琐里(又称西洋琐里)、黎代、甘巴里。有文献上说郑和到过33个地方,也有说39个地方。究竟哪个数字更准确,目前没有统一说法。
上述地区如按现在的国家划分,则分别属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文莱、印度、孟加拉、伊朗、也门、北也门、阿曼、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莫桑比克和肯尼亚等17个国家。
郑和下西洋时去过哪些国家?
1、郑和下西洋时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2、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3、国学界一般认为,郑和航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即今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一带。域外存在不同看法。李约瑟曾引地图学家弗拉·毛罗所言,称1420年郑和舰队已越过好望角。澳大利亚人菲茨拉德认为,郑和的船队有可能到达澳大利亚西北的达尔文港。.马来西亚学者祖菲加提出,郑和舰队于1422年到达了南极。
扩展资料:
1、在郑和下西洋前,中国造船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约在唐代,中国人已经发明水密隔舱、车船、平衡舵、开孔舵。在船型方面,宋元时期,中国海船的船型已经定型,其中以福船、沙船、广船最为著名,被认为中国古代的三大船型,又尤以福船应用最广、影响最大。
2、在海船船壳结构上,中国海船采用搭接法,形成“鱼鳞式”结构(亦称“错装甲法”结构),从而使船壳板联结紧密严实,整体强度高, 且不易漏水。
3、船舶载重量也相当可观,南宋时已可达万石以上; 在载客量上,大海船可载乘客千人,在船舶人居环境上,中国海船可以做到生活设施齐全,配备洗漱设施,设有可以携带家属的幽雅客房,备有充裕的食品, 甚至在船上养猪、种菜、种药材 、酿酒,以及种植盆景以供观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简介 七次下西洋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那么郑和下西洋都经过哪些地方呢?
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的地方有
1、西域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2、占城国
亦称占婆,古国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中国史籍上曾称之为林邑、环王。当地盛产稻谷,称“占城稻”,为稻谷良种之一,宋时传入中国;郑和下西洋后,占城稻在中国长江、珠江、闽江流域大面积引种、推广。福建省福州长乐一带称此稻为“占谷”或“黄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当地高杆晚稻的一个优良品种。
3、爪哇国
亦即麻口若巴歇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JavaIsland)。唐代以来的史籍称其地为“诃陵”“婆”。该岛北临爪哇海,南滨印度洋,面积12.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亿,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主要城市有雅加达(首都)、万隆、三宝垄、泗水(苏拉卡尔塔)。泗水为华裔长乐人聚居地。
4、三佛齐国
亦即室利佛逝国,梵文Srivijaya的音译,在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上的古国,当时都约在今日的巨港(巴邻旁,Balenbang),位于苏门答腊东南部慕西河畔。
5、暹罗国
泰国(Thailand)的旧称,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十四世纪中叶,由暹国与逻国合并而成,南临暹罗湾。现首都为曼谷,泰国的华侨与华裔人数居世南亚首位。
6、南天竺
天竺为古印度别称,古籍又称天竺为身毒。天竺分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指印度半岛的南部地区。
7、锡兰山国
亦即锡兰(Ceylan),或称狮子国,今称斯里兰卡(Srilangka)为亚洲南部岛国,隔保克海峡与印度东南部相望,面积6.5万平方公里,为佛教古国之一,主要民族为僧伽罗族与泰米尔族。首都科伧坡(Colombo),位于该岛西南。
8、古里国
又称“古里佛”,故地约在今印度半岛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Koxhikode)一带,为海上交通要冲。明永乐五年(1407)郑和二次下西洋时曾到此访问并立碑纪念。
9、柯枝国
亦译作“国贞”,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钦(Cochin)一带,是航道要冲和重要港口。十五世纪初与中国有友好往来。
10、忽鲁谟斯国
即霍乐木兹(Hormuz),又译作和尔木斯,地在今伊朗东南米纳布(Minab)附近,临霍尔木兹海峡,废址在霍尔木兹岛北岸,扼波斯湾出口处,为古代交通贸易要冲,今为对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11、木骨都束国
今译作摩加迪沙(Mogadiscio)是被称为非洲之角的索马里共和国首都,位于索马里东南,临印度洋。13世纪以前建有古城。郑和下西洋曾两度访此。
12、南京龙江
明初设“龙江船厂”于此。故址在今南京下关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带;水道旧称龙江,出龙江关通长江,龙江船厂曾为郑和下西洋造“宝船”,故又称“宝船厂”,造船的船坞叫“船作”,遗址犹存,宛如一口口巨大的水塘。1957年此地出土一根大舵杆,长1107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此舵杆之长,足证郑和宝船规模之大。据《龙江船厂志》载,1411年(永乐九年)该船厂“改、造海船247只,备使西洋诸国”。龙江之滨原有天妃宫,已圮。
13、长乐南山
因位于福建省长乐县县治之南而得名,今长乐县城区街道环绕此山。海拔仅约四十余米,又称登高山;该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个小山峰,故亦称三峰山,山上登高山;该山有兰茗、香界、石林三个小山峰,故亦称三峰山,山上有塔,称三峰塔(圣寿宝塔);有寺称三峰寺或三峰塔寺;寺旁有“天妃行宫”,祀妈祖,《天妃灵应之记》碑即立此宫内;宫旁有郑和所建“三清宝殿”,殿内“钟鼓供仪,靡不俱备”,钟即“郑和铜钟”,原件抗战期间移南平市。以上寺、宫、殿均已圯,塔巍然存,加固整修,更为壮观。1935年,在原寺、宫、殿废址上建有郑和史迹陈列馆,《天妃灵应之记》碑系该主馆主要陈列文物,南山(三峰山)同年辟为“郑和公园”。
14、兹港
指长乐太平港通闽江。位于长乐县南山西麓以西、以北,狭义指靠近长乐县城吴航头一带的下洞江水域;广义泛指整个下洞江水域,该港原来江面宽阔,水深可泊巨舟,有“无风**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之说;港东北、东南屏峙首石、六平诸山,可蔽阻台风袭击,为避风良港。《长乐县志》《长乐六里志》均载有;三宝太监郑和通西洋,驻舟师造巨舶于此,奏改名为太平港等句。由于沦桑变化,今仅余一狭长水道,通小汽轮,原水道大部分成为沃野良田,部分辟为新居民区,该居民区主干道路称“太平港”路,与郑和路垂接。
15、苏门答腊国
又译作苏木都剌(Samud'ra)、苏文答剌、苏文达那。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SumatraIsland)北部洛克肖马韦附近,今为全岛总称,该岛北临马六甲海峡,南濒印度洋,赤道横贯中部,为印尼西部大岛,面积43.4万平方公里,首府棉兰。
16、满刺加国
旧译亦作麻六甲,今译作马六甲(Malacca)14-16世纪马来亚半岛上的封建王国,位于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洲一带,居马六甲海峡要冲,1411年(永乐九年),该国国王拜里迷苏剌(Parmesvara)曾率妻子、大臣等540人来中国访问;郑和船队屡经其处,现马六甲州居民半数为华裔,其首府马六甲市居民四分之三为华裔;市内有三保庙、三保井、三保城等古迹。
17、阿丹国
Aden,古国名,今译作亚丁,故地在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扼红海和印度洋出入口,为海陆交通要冲。古时为宝石珍珠集散地,十五世纪前期便与中国互通使节、贸易。今之亚丁市位于亚丁湾一个突出的小半岛上。为也门**队民共和国(南也门)首都。1990年5月,南、北也门合并为也门共和国,亚丁成为该国的“经济首都”~
郑和下西洋到底去了哪里快点告诉我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郑和七下西洋分别去了哪里,为何第七次成为郑和的不归之旅?
郑和下西洋是有七次的,他每一次的方向都是差不多往南下。所以他经过的地方都是现在的东南亚地区那边,因为当时的地理探索普遍性还不是很广,所以郑和下西洋主要都是往同一个方向去,但是去的都是不同的国家,他经过了很多国家,但是在第七次的时候正合适,因为太过劳累,病倒了太严重了,也没有办法救治,所以在第七次的航程中就去世了,所以也就回不到明朝。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是顺风南下的,所以他们是到达了爪哇岛。当时爪哇岛是在打内战的,但是误伤了郑和的船队,郑和也没有因为这样去报复,所以爪哇和中国的关系是非常和睦的。然后又经过了苏门答腊,满次加,锡兰,这个船队的终点是古里。第二次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也是经过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国家。第四次是去得更远了,先到达了占城,然后从苏门答腊派出分队到达了溜山。而且在这一次航行中,郑和的船队是要过了阿拉伯半岛是来到了东非麻林国,并且在回国之后麻林国是因为郑和船队的来访赠送了一只长颈鹿给明朝。第五次是兵分两路一只船对逝去阿拉伯半岛的组法哦,一支队伍是直达忽鲁谟斯。第六次主要就是去送使节回家。由此可以看来,郑和每一次下西洋所去到的地方重复性都是比较高的。那么第七次郑和是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因为他在第七次的时候因为太过劳累而病逝了。我们都知道其实在航行的过程中是比较辛苦困难的,因为跟陆地上的情况完全是不一样的。那你没有太多的淡水食物,也不一定是新鲜的。而且当时的航海术还不是特别的发达,很容易就遇到危险。
郑和下西洋到过哪些国家
明朝郑和曾率领由200余艘海船组成的船队,七下西洋。
郑和船队前两次的出访行程,均至印度半岛南端为止。所至主要国家有:
占城(越南南部)、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苏门答喇及旧港(印尼苏门答腊)、浡泥(印尼加里曼丹)、爪哇(印尼爪哇岛)、满喇加(马六甲)、锡兰山(斯里兰卡)、溜山(马尔代夫)、榜葛喇(孟加拉)、古里(印度卡利卡特)等。
郑和船队后五次的出访行程,向西越过印度半岛,行抵中东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的赤道以南,所至主要国家有: 忽鲁漠斯(伊朗霍尔术兹)、祖法儿(阿拉伯半岛东部)、阿丹(也门亚丁)、木骨都束(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喇哇(索马里巴拉韦)、麻林(肯尼亚马林迪)等。
郑和七下西洋都去了哪里?为何第七次成为郑和的不归之旅?
在600多年前,朱棣所统治的明朝国力是比较强盛的,经济也很繁荣,在当时各方面发展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棣命令太监郑和作为正史率领本国的船队向西洋出发,这也就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源头,也是从此开始了世界航海史的重要一页。那么郑和七次下西洋都去了哪里呢?为何第七次成为郑和的不归之旅呢?
第一,郑和七次下西洋涉及的地区比较广泛。郑和从1405年开始七次启程下西洋,经过了比较多的地方。他的船队停留的地方有达爪哇岛、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暹罗、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柯枝 、达真腊 、淡马锡 、福建长乐太平港 、溜山 、木骨都束 、麻林国 、甘巴里、幔八萨等地区。
第二,下西洋频率过于频繁,为第七次郑和的不归埋下了伏笔。即使放在现在,如果一个身体不是很好的人经常出差,那么对身体的损伤是很大的,尤其在古代医疗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对于郑和来说他七次出使西洋,但第是这七次之间时间间隔却是很短的,一路在海上的颠簸使得他的身体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第三,过度劳累,终使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为不归之旅。由于频繁的初始夕阳护送使者回国,一路的颠簸最终消耗了郑和的身体健康。再加上当时医疗条件不足,所以在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当郑和的船队到达古里附近时,他便因为过度劳累而一***,并且在1433年初春时节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