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黄新忌 给各位分享漏姓分布在哪些地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寻根问祖,谁能告诉我的张姓的起源或者族谱?(张姓起源和来历和祖先)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寻根问祖,谁能告诉我的张姓的起源或者族谱?

汉字汉字张(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于姬姓:
①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3-4] 这一支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5]
②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也称张氏。[6]
2、源于改姓而来:
①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原姓聂,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7]
②出自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③源于古奚族。张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张忠志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
④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古代的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契丹等少数民族,有改姓为张姓的。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锦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8]
得姓始祖
张姓始祖-张挥张姓始祖-张挥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是古代重要**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社会影响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后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因此,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9]
迁徙传播
张姓氏族最早活动于“尹城青阳”,古地在今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直至西周宣王时期,在陕西地区出现了张姓的踪迹,西周青铜器皿上铭有张伯、张仲,他们是西周的贵族。张仲辅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兴。[2]
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河东“解邑张城”是张姓重要的**地和发祥地(古张城在今山西临猗西的黄河东岸)。张氏世代事晋,晋灭后事韩。张老、张侯(即解张)均是晋国的大夫,张老的后代韩国贵族张良成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解张也被一部分张姓后裔奉为先祖。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张姓人群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2]
秦汉是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时期。张姓在秦初进入了四川,多为三晋贵族的后裔,在反秦战争和随后的楚汉之争中,**倾向明显,战争中建功立业,封侯赐爵;再西进甘肃、宁夏等地。张姓人群活动地区迅速发展到整个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区,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同时,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从陕西出发,徙河北入江苏,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西汉末,张姓已经到达浙江、江西和福建了。[2]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的原因,张姓人群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同时继续向西北发展。西晋末,张姓人群涉足东北,渤海湾地区成为张姓人群重要的**中心。唐宋时期,张姓开始向湖广和云贵地区移民。明朝永乐年间由广东始入**地区。[2]
2人口分布编辑宋朝时期,张姓大约有4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3%,为宋朝第三大姓。张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省。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两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7%,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北、陕西、湖南、湖北、山西、甘肃、江西八省,又集中了54.5%。全国形成了华北、西北和中原地区张姓人口**中心。[2] 张姓人口分布张姓人口分布明朝时期,张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为明朝第二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张姓人口的36%,江苏省成为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南方赣浙苏、北部晋鲁冀豫陕两大块张姓人口**地区。[2]
当代,张姓的人口已达到近8500万,为全国第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6.79%。[10]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张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5%,其次分布于江苏、四川、安徽、辽宁、黑龙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张姓总人口的10.1%,为当代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张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张姓区。[2]
3姓氏文化编辑郡望堂号
郡望
郡望共有26个,分别是清河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郡、襄阳郡、洛阳郡、河东郡、始兴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梁郡、汲郡、高平郡、河内郡、上谷郡。[11]
堂号
总堂号:清河堂
分堂号:百忍堂,金鉴堂,孝友堂,亲睦堂,冠英堂,燕贻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谊堂,源流堂,一本堂,二铭堂,九如堂,九居堂,九裔堂,三立堂,三知堂,三治堂,三箧堂,于斯堂,大本堂,大忍堂,五眼井张祠,中和堂,文星祠,文星堂,文德堂,世恩堂,世德堂,本立堂,四益堂,永思堂,永庆堂,芝泉堂,存着堂,存善堂,光裕堂,曲江堂,亦政堂,守经堂,聿修堂,孝思堂,志合堂,芹馀堂,两铭堂,序源堂,祀先堂,青湖堂,东聚堂,忠文堂,忠孝堂,尚义堂,尚德堂,味芹堂,明伦堂,明义堂,垂裕堂,和德堂,金陵堂,念德堂,建本堂,草圣堂,持纪堂,思存堂,思孝堂,思则堂,追远堂,衍庆堂,叙伦堂,峻德堂,凌云堂,务本堂,培本堂,萃敬堂,崇本堂,崇德堂,敦本堂,焕文堂,清河堂,张在公祠,绍忍堂,报本堂,万石堂,敬宗堂,敬睦堂,敬爱堂,敬翠堂,棣萼堂,顺德堂,集成堂,复古堂,诒谋堂,敦九堂,敦本堂,敦厚堂,敦伦堂,尊经堂,尊礼堂,道生堂,裕裔堂,睦族堂,爱敬堂,诚心堂,雍睦堂,义芬堂,源远堂,福人堂,嘉顺堂,嘉会堂,寿康堂,聚星堂,鸣珂堂,种德堂,毓秀堂,横渠堂,乐育堂,德成堂,德征堂,馀庆堂,庆馀祠,燕诒堂,燕翼堂,树德堂,积庆祠,积庆堂,笃亲堂,亲睦堂,凝远堂,济美堂,彝伦堂,怀义堂,怀德堂,宝鉴堂,继忍堂,铁耕堂(共136个)[2]
门楣题辞
金鉴家风 百忍传家
祖祠祖祠“金鉴家风”出自唐朝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玄宗为求治国安邦之策,谕张九龄总结列代治国经验。张洞察秋毫,明断事理,以犀利之笔综述列朝兴衰存亡之理,成书五卷,玄宗御览,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作为治国铭言珍藏。
“百忍传家”是指唐朝张公艺的事迹。张公艺,字千禄。为人急公好义,乐以助人,修身养性,胸襟坦荡,待人处世,宽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哲理。因而告谕后裔当忍则忍,忍者有益。公艺家教有方,道德高尚,故而能九世同堂,唐高宗旌为义门。[12]
宗祠对联
四言通用联
九居世泽;百忍家声。
全联典指唐代张公艺,九世**,高宗封禅泰山,过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
西都十策;金鉴千秋。
上联典指北宋初曹州冤句人张齐贤,字师亮,少年时孤贫而勤学,官至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下联典指唐代大臣、诗人张九龄。[13]
图传百忍;鉴着千秋。
上联典指唐代张公艺。下联典指唐代张九龄,著有《千秋金鉴录》。
轮奂善颂;孝友传芳。
上联典指晋代献文子成室,张老颂曰:“美哉轮哉!美哉奂焉!”。下联典指周朝张仲,性孝,与尹吉甫为友,流芳百世。[13] 张氏宗祠(安徽省金寨县麻河)
张氏宗祠(安徽省金寨县麻河)(3张)
烟波徒钓;横渠理学。
此联为张氏宗祠太原堂联。上联典指唐代张志和隐于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下联典指北宋张载,居郿县横渠镇,精研理学,世称“横渠先生”。
齐家公艺;治国子房。
上联典指唐代张公艺,寿张人。善于治家,九世**。高宗封泰山,还幸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帝善之。下联典指汉初大臣张良,字子房,城父人。为刘邦谋士,佐其灭秦楚。汉朝建立,封留侯。[13]
渔阳惠政;江左清才。
上联典指东汉渔阳太守张堪,字君游,宛人,少年时被称为“圣童”。光武初年拜郎中,任渔阳太守时,功课农桑,捕击*猾,受百姓爱戴。下联典指晋代文学家张翰,字季鹰,吴郡人。性至孝,有清才而善写文章,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
簪缨七叶;邦友千秋。
上联典指西汉大臣张安世,字子孺,杜陵人。昭帝时任右将军、光禄勋,封富平侯;昭帝死,他与大将军霍光定策立宣帝,为大司马。下联典指周代贤臣张仲,以孝养父母、友爱兄弟闻名,与尹吉甫为友。[13]
五言通用联
梧雨凤苞润;松风鹤韵高。
此联采用清代诗人张问陶自题联。
泉源在庭户;世界接人天。
此联采用陕西省留坝庙紫柏山张良庙联。[13]
阀阅传京兆;声名重曲江。
上联典指张姓郡望,“京兆”,指襄阳郡,旧治在今湖北襄阳西。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张九龄,曲江县人。
八德忠列上;百忍孝为先。
全联典指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堂。麟德中,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宅,问其义由。公艺请以纸笔,但书百余“忍”字,后张姓常以“百忍”为堂名,本此。[13]
六言通用联
落日平原纵马;秋风古道题诗。
此联采用现代国画家张大千于1981年撰写的书联。
宴列琼林之首;胪传鼎用之中。
上联典指明代张信、张异、张怵、张懋修、张以诚五状元。下联典指明代张显宗、张春、张修嗣三榜眼。[13]
七言通用联
气味梅花馨此日;风神杨柳忆当年。
全联典指南朝齐人张绪事。
一林松月多诗兴;千里云烟入画图。
此联采用清代词画家张子祥撰书联。[13]
兵书三卷桥边授;忍字百篇家内藏。
上联典指西汉张良事。下联典指唐代张公艺事。[13]
将军更解神谶字;太史合书大有年。
此联采用清代书法家、诗人张廷济自题联。张延济,字叔未,浙江嘉兴人。
弓力千钧东风劲;长空**北斗明。
此联为鹤顶格析“张”姓拆字联,上下联句首嵌入“弓”、“长”,合而为张。[13]
九居世泽传名远;百忍家声播惠长。
全联典指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堂。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宅,问其义由。公艺请以纸笔,但书百余“忍”字。
独爱诗篇超物象;只因山水与精神。
此联采用宋代诗人张耒诗句联。张耒为熙宁进士,著有《张右史文集》。[13]
鲲岛累迁昭祀典;清河长出尚高风。
此联为**省义溪口张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张氏在**的迁徙。下联典指张氏郡望为清河郡。
二酉发祥登北榜;三公接武振淮滨。
此联为安徽省阜阳市张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张鹤鸣、张鹤腾兄弟先后在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及第。下联典指张鹤鸣官至兵部尚书,二弟张鹤腾官刑部主事、云贵副使,三弟张鹤龄官至户部员外郎。[13]
九世居后添吉庆;百忍堂前古太和。
此联为湖南省台前县张氏宗族联。联说该族唐代人张公艺九世**,高宗封泰山返京时,路过他家,问他是如何理家的,他书写一百多个“忍”字进呈高宗,收到高宗肯定与赏赐。
功成百雉留怀远;泽溥三农乐凤翔。
此联为安徽省定远县池河镇张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张谨,字慎之,号敬轩,明代天顺年间进士,官工部郎中时。下联典指张国纪,字崇礼,号立斋,明代正德年间解元,官至凤翊知府,有善政。[13]
八言通用联
玉燕投怀,姓生燕国;出尘慧眼,相赏风尘。
上联典指唐代张说之母梦玉燕入怀,乃生张说。张说后被封为燕国公。下联典指隋朝杨素的侍妓张出尘,与李靖、张仲坚结为兄妹,号“风尘三侠”。[13]
十言及以上通用联
忠厚近鲁愚,毕竟传家在是;勤俭似艰苦,须知奋进由斯。
此联为江西省万载县张氏六支宗祠联。
千秋鉴、百忍箴,常留古训;万先钱、两京赋,当读遗书。
上联典指唐代张九龄、张公艺。下联典指张鷟、张衡。[13]
正色立朝,声重千秋金鉴;懿文**,名高万选青钱。
上联典指唐代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长安年间进士,任右拾遗,开元年间议设十道采访使,玄宗殆于政事,他常评论得失,后因李林甫谗言而遭罢相。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著有《千秋金鉴录》、《曲江集》。下联典指唐代名人张旌,著有《万选青钱》。[13]
出使穷源,槎泛斗牛之畔;劝农致富,民兴麦秀之歌。
上联典指西汉外交家张骞(?-公元前114年)汉中人。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中两次被匈*拘留,积十一年。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内乱,始脱身归汉。下联典指东汉渔阳太守张堪,光武中拜郎中。任渔阳太守时,功课农桑,捕击*猾,在郡八年,匈*不敢犯塞。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百姓歌之。[13]
雄猛让一人,武善提戈文握管;精英传万世,唐曾显姓宋留名。
此联采用张飞庙联。上联“文握管”指张飞善书法。下联“唐曾显姓”,谓唐张巡与张飞同姓。“宋留名”,指岳飞与张飞同名。[13]
族谱族谱鼻祖肇青阳,公侯将相神仙,代光国史;大宗开白马,孝女忠良道学,世笃家风。
采用张氏祠堂联。
为创业、守**,都须处处关心吾辈,可禀斯言,方可期荣宗耀祖;理读书、耕稼事,总要时时立志尔曹,能遵此意,便堪称肖子贤孙。
此联为广东省丰顺县建桥围张氏宗祠“荣封第”堂联。丰顺张氏客家人南迁的过程,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刻苦勤俭,是客家人最为优秀的品质之一。恶劣的自然环境,需付出数倍于鱼米之乡人民的努力方能果腹。张氏训勉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堂联随处可见。[13]
家谱文献
谱名 编者及编撰方式 藏地
湖南长沙坳上张氏族谱十二卷 张远选主修,**三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
湖南浏阳金冈段张氏二修家谱十四卷 张永嵩等纂修,清光绪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
湖南湘潭南轩张氏会文房六修支谱八卷 张承宗等纂修,**三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
张氏族谱六卷 万友等主修,**二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
张氏三修族谱十卷 张梓元主修,清光绪二十三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
江苏扬州交台张氏分迁邵伯支谱六卷 张庆堂、张春雷等重修,清嘉庆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扬州张氏族谱四卷 张薰等修,清咸丰四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扬州维扬浦头张氏族谱 张客修,清同治八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

字辈排行
地域 字辈
安徽省金寨县 启大道,正贤良, 一经传家,宗功世守 ,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
安徽省亳州市 学北天守广,德心玉俊良;志明本绍统,兴家传费祥
安徽省桐城市 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
山东省齐河县 令之允传方圣永怀修世德
山东省新泰市 广安树继云,凤仙世孝远,仁怀振家真
山东省淄博市 成先志光宗,德士传家法
山东省青岛市 世开黄道日,双德吉祥始
山东省兖州市 文士堂西广,召书庆元祥,承彦明嘉绪,振国守典长
山东省诸城市 甲子寿光来,青春依旧在
河南省郸城县 栋国大怀付得加其太平安
河南省邓州市 明喷文鳯,荣先可绍,一本清传,福泽永继,学定万全
湖南省宁乡县 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贵州省 荣诗承奇,仁能洪道,国均先进世,奇忠赵王姖,天远开绵秀,普打郑昌依
江西省赣州市 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
江西省武宁县 挥公肇远绪,友吉炳成周,善颂钦君子,师臣作汉模,宗演三溪秀,嗣昭六监图。必昌崇有
四川省 世卫国步元昌茂兴龙吉
重庆市 鸿才启世,智胜绍欣;传扬天道,信步乾坤。苍鹰展翅,高远超群;翱翔霄汉,啸傲风云。雄狮过岗,迅猛驰奔;横行原野,威震丛林。狂龙涌浪,广阔无垠;蒸腾甘雨,泽惠黎民
江苏省如皋县 大宗乃敦笃毓秀必诗书常守**训其昌占庆余
江苏省丰县 国泰民安,田广文光,敬传祖,继中恒

百家姓中有没有露姓

寻根问祖,谁能告诉我的张姓的起源或者族谱?

《百家姓》里没有露姓。

《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扩展资料

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姓氏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中国早起出现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部首,如姬姓、姚姓等。当时的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

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家姓

苗族人一般的姓氏是什么?

标氏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姓氏群体,主要分布在柳州地区侗族同胞中以及与侗族关系密切的苗族、水族、瑶族中,该姓氏在中国**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但在**省则位于第三百三十三位,属于大姓序列。
标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地区、贵州省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山西省的汾阳地区、湖南省的怀化地区、**省的台南地区等地。

中国稀有姓氏排行,详细些↑

1、贶姓

贶(Kuang况)只分布在河南安阳市区的贶姓,源于清朝后期,不过百年历史,人口只有几十人,源流和迁徙失考。据人口普查资料和中国科学院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音“亚”、“死”、“难”、“贶”是最小的四个姓,其中人数最少的“贶”姓人数不过百人,荣登“中国最小姓氏”榜首。专家认为,贶姓的贶字,是况姓况字的因误写形成。所以,贶姓是况姓的一个支系。

2、酱姓

古代的很多姓都是和技艺有关,这个酱姓就是一个制酱油很出色的人改姓的,在“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几个姓中,酱姓比盐姓还要稀少,也是最难找的,2007年统计中酱姓不足百人,在一次调查活动中,通过坚持不懈的寻找,最后才找到了14个人,六男八女,而且有趣的是,即便这么稀有的姓,还是有人重名了,14个人中,就有2个人都叫酱豆腐。

3、难姓

难【难,读音作nìng,不可读作nán】,难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源出古鲜卑民族土难氏部落,后来族**多迁移到朝鲜地区,留在中国地区的很少,今已改为汉字单姓难氏、山氏等,1997年在河南省的焦作市武陟县曾出土了一通南北朝时期的古石碑,碑文记载了一个古代鲜卑族官员的事迹,他的名字就叫作“难楼”,其后裔子孙在武陟一带生息繁衍。今武陟县有四个难氏小村,村民男女老少全姓“难”。

4、死姓

死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鲜卑族姓氏,隋、唐时期即已经汉化,族人皆融入汉族,但人口数量非常稀少。在中国科学院的调查结果中,死氏在“难氏(读去声)”、“山(yà,也念shān,同为姓氏)氏”等三小姓中名列在倒数第二位,人口总数在千人左右,仅在今河南省的洛阳市、开封市,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吴忠市等地区有零星分布。不过,死氏人口稀少。

5、写作上山下丘,读作yà

这个姓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专家袁义达对中国最稀有的姓氏进行研究时,研究组在安徽省涡阳县和辽宁省彰武县偶然发现的,共有2000人左右。这些人都清楚自己姓的来源,称自己是岳飞的直系后代。岳飞后人遭秦桧**逃亡,便把“岳”字上下颠倒,以逃避**,组成了这个新姓。

历史上姓刘的名人

1、刘邦

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家、战略家和指挥家,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

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刘邦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陈胜起事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后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时期,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登基后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

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政策,让士兵**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对匈*采取和亲政策,开放与匈*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2、刘恒

汉文帝(前202年-前157年),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汉高祖第四子,母薄姬,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前196年刘邦**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

在**上保持低调。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是为汉文帝。

其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的时期。刘恒为代王时有位王后,生有四个嫡子,在刘恒称皇帝后不久,这四个嫡子相继去世。

其余诸子中宠姬窦漪房之子刘启最长。刘恒登基后三月后(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刘启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窦漪房为皇后。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死后葬于霸陵。

3、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田,元末明初军事家、**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

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

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4、***

***(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重庆市开州人。中国***的优秀*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军事家、马克思**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中国人民***缔造者之一。辛亥**时期从军,1926年加入中国***。

相继参加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土地**战争、长征、**战争、解放战争等。建国后,历任****西南局第二**,西南军政委员会**,中国人民***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

**人民**人民**军事委员会副**。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迈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5、***

***(1898年11月24日-1969年11月12日),谱名绍选,表字渭璜,湖南省宁乡县人,祖籍江西吉水,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理论家,*和国家主要***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同志为核心的*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首任全国****会委员长,第二任、第三任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6年至1966年,担任中国*****委员会副**。1969年11月12日,***病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姓

中国一共有多少个姓氏?

中国有单姓6931个。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十字姓1个。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扩展资料: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汉族姓氏,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每一种姓都有其代表人物,没有贫、高、低、富、贵、贱之分。

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