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花天元 给各位分享标准的几个层级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国家标准分类的标准的分级(国家标准 分类)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国家标准分类的标准的分级

按照标准的适用范围,我国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个级别。(1)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属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理)指定(编制计划、组织起草、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其他各级别标准不得与国家标准相抵触。(2)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如化工行业标准(代号为HG)、石油化工行业标准(代号为SH)由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制定,建材行业标准(代号为JC)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制定。行业标准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适用。(3)地方标准地方标准是指在某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需要统一的标准。《标准化法》规定;“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以知道地方标准。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备案。在公布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之后,该项地方标准即行废止。”地方标准编号由地方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和发布年号组成。根据《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地方标准代号由汉语拼音字母“DB”加上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划代码前两位数字再加斜线,组成强制性地方标准代号。如DB/T XXX(顺年号)——XX(年号)或DB XXX(顺年号)——XX(年号)。(4)企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产品,企业应当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应报当地**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企业标准在该企业内部适用。此外,围绕当前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标委目前还正在酝酿开展联盟标准试点工作。将通过试点的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国家级试点联盟,探索开展联盟标准化与当前标准体系并存互相补充的标准管理方式。

标准OSI体系共有几层?分别是什么?

国家标准分类的标准的分级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国际标准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OSI模型。
OSI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architecture)划分为以下七层:
7 应用层 ── Application Layer
6 表示层 ── Presentation Layer
5 会话层 ── Session Layer
4 传输层 ── Transport Layer
3 网络层 ── Network Layer 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
2 数据链路层 ── Data Link Layer 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
1 物理层 ── Physical Layer 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

食品科学与工程属于理工类专业吗

我学的就是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在大部分学校毕业时颁发的工学学士学位,少数农业院校颁发的农学学士学位,希望对你有帮助。

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以什么为主体

摘要:自从电子政务被引入中国后,关于电子政务的研究蓬勃发展,各类专著不断问世。与此同时,各机关各部门争相建立电子政务系统,但基本是“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由此而产生了许多问题。许多部门单位间的软硬件系统缺乏信息系统的兼容性, 如硬件系统缺乏接口, 或者接口制式不一, 软件系统各自为政, 重复设计, 互不通用, 信息资源建设各搞一套, 结构格式混乱, 有些本来可以共享的数据却不可以共享。这样一哄而起的电子政务建设, 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大量存在,拉大了数字鸿沟, 妨碍了信息资源建设的共享和共建,浪费大量的国家资源。因而,关于中国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构建是势在必行。
关键词:电子政务 标准体系 构建 法律法规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进入了飞速的发展时期,从世界排名的后几位的水平已达到目前的领先水平。目前,中国的电子政务已经全面启动和实施, 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电子政务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它能否有效、顺利地运行, 关键在于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可以说,“标准和规范是保证各种不同电子政系统互连、互通、互操作的基本前提, 是维系电子政务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石”[1]。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不仅需要技术的标准化, 而且需要管理的标准化,同时还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全面地推进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建立,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才能使电子政务朝着有序、安全、稳定的方向发展。鉴于目前中国电子政务的建设情况,因此,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电子政务构建的标准。
一、中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建设是一个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考虑的系统构架,因此必须统筹全局,全面规划,既要全面建设又要突出重点,创造一个总的指导方针,正确把握中国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的任务和方向。标准化体系模型主要可分为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从技术标准方面考虑可分为: 基础设施标准、应用基础标准、应用支撑技术标准、信息安全标准; 从管理方面可分为: 管理标准和评价标准。同时, 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二者不是完全割裂的, 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在做好技术标准的同时要兼顾管理方面的标准化建设。
1.基础设施标准
基础设施建设是电子政务实现的首要技术条件,它是**办公通信的主要载体, 它的标准化是整个技术标准化的硬件基础, 主要包括: 网络通信设施标准化, 计算机硬件平台标准化,**办公环境质量标准化。基础设施的标准, 既要满足网络的需求, 又符合中国的国情, 因而选择适当的计算机硬件是必要的。它主要包括计算机CPU、内存、外存、显示器及附属设备如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 而对服务器的硬件则采用较高的标准, 注意软硬件的兼容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办公环境质量标准化主要是指工作人员在办公过程中应当具备的外环境和内环境。内环境主要是指**办公场所应当具备的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办公日常设备的配备情况, 能够处理一般政务活动的能力, 同时要有抵御灾害的应急设备, 不仅要有严格的质量要求, 还要有数量上的要求。外环境是指**网络建设类型的拓扑结构, 办公的规模大小, 所处的场所适合结构化布线的标准以及适应“三网融合”等。
2. 应用基础技术标准
应用基础建立在基础设施之上, 是电子政务应用的前提条件, 它的标准化关系整个网络是否顺利畅通,数据的传输是否有效和正常传送, 它涉及一系列国际上通用的标准, 是网络运行的主要技术保障。“应用基础标准主要有: 网络传输协议标准, 网络交换技术标准, 数据存储传输技术标准, **网站模式标准。网络传输协议标准是国际上针对广域网和局域网的数据传输形成的一系列标准, 如因特网上的TCP/IP 协议标准、Http、Ftp 等相关标准。不同的组网方式, 传输模式也会有千差万别, 尤其是局域网协议标准, 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应用的局域网其要求自然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组建**网络时应该达成认识,以便更好地实现网络互连。网络传输技术主要是针对异种网络平台实现数据转换和传输的技术, 网络交换和互连使得不同规模的网络都能够共享信息资源, 实现数据的正常传递。”[2]因此在网络互连必须要符合标准、遵行标准, 这样他们之间的连通就大大缩短了“数字鸿沟”带来的差距, 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共建提供支撑。“**网站模式标准是指**在管理和服务过程表现出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电子政务应用模式分为G- G( **—**) 、G- B( **—企业) 、G- C( **—公民) 三种服务模式。”[3]根据电子政务的应用模式, 在网络意义上又可将电子政务分为业务内网、业务专网、外网及与他们相联的公共信息资源网或因特网, 三者既联系又保持必要的隔离, 这样**可以利用网络做到既尽其所能的服务, 又能保障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性, 值得推广。
3.应用支撑技术标准
应用支撑技术是建立在一系列应用基础协议标准的基础之上的, 它是电子政务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之间的过渡平台, 为**办公应用平台提供技术支持。由于现有的技术水平的现状, 我们在支撑技术上的开发还远远不够, 在系统软件和许多应用软件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但是基于实现信息网络的各方面要求, 对支撑技术相关方面达成一致标准是必要的。”[4]应用支撑技术平台主要包括: 操作系统平台、应用系统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和单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是网络用户和计算机网络的接口,它管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为用户提供文件共享、打印共享等各种网络服务及电子邮件、WWW等专项服务, 任何一种网络操作系统都不可能支持所有连网的硬件。基于此有必要在网络操作系统方面达成与相关硬件兼容的标准, 摆脱信息**。应用系统平台应用系统是用户直接进行操作的软件, 它包括数据库平台、服务器软件、办公应用软件、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等。在软件配置上以需求为导向, 不盲目求大求新, 力求达到最优性能/价格比。在研究开发应用系统模块时应形成共识, 在软件开发的安全, 面向对象可行性及易操作性方面能够形成一致共识, 各级**机构提供一个基于国际互连的信息交互与应用平台, 通过营造一个真正快捷、共享、安全的政务工作环境, 建立“一站式”的**服务系统, 最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4.信息安全标准
对电子政务而言,“ 信息安全问题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显得特别重要, 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考虑和重视。”[5]对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要考虑其充分性、整体性、有效性和适应性原则。信息安全标准分为: 信息安全技术管理标准和信息安全运行管理标准。信息安全技术管理标准是最低标准, 它是一项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最低标准应该建立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如采用网络安全控制和网络监控,专用的网络防火墙, 采用数据加密技术等标准。同时, 建立国家级的安全配套机制是必要的, 如组建国家级密钥管理机制, 建立由第三方认证的密钥认证机构, 负责密钥的分发、管理和维护工作, 制定网络产品的安全测试标准等。信息安全运行管理标准: **工作标准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安全问题, 就是安全管理本身的标准建设。
二、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对电子政务来说, 它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法制的作用。同样, 标准化建设也以法律作为支撑。从现有法律建设成就来看, 中国有关信息化及电子政务的法规依然很少。目前,在中国的具体的法律保障体系中, 对信息论证、加密技术、电子支付、电子印章的合法性还亟待进一步解决, 而在网络安全、信息保密、权限管理及责任监督方面都需要法律来完善, 确定其要求, 制定合理的标准, 进一步完善法律对电子政务的规范作用。“发展电子政务, 立法要先行, 立法要从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 有利于电子政务有效开展, 有利于解决电子政务中急需的问题出发, 制定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规范, 制定相应的管理法律法规, 对**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维护、内容和形式的规范进行必要的约束, 对**信息网络的规范、安全运行及电子政务公共设施的安全都要有立法作为坚强后盾。”[6]
三、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模型的构建
(一) 建立总体标准, 作好整体规划是重中之重。“电子政务是一项系统化工程, 推动**信息化的建设, 关键在于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标准。”[7]中国虽然在搞好规划方面做出过一些具体规划, 但是至今没有制定出**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 特别是关于统一的技术标准。这样就制约了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 使得电子政务出现地区不平衡、部门不平衡、管理体制“条块化”、网络基础建设不完善、信息陈旧、信息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等问题。
中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必须加速进行, 总体标准应遵循以下要求:
(1) 以统一化作为电子政务标准化的基本实现方式。
(2) 尽可能采用国际标准。
(3) 抓住重点,尽快集中指定若干最具基础性的标准。
(4) 标准要具有发展性和延续性, 在技术导向方**有前瞻性。
中国是有多个各级各地**机构管辖, 各地信息化水平迥异,各级**部门在区域管理上存在相对自由性, 因而必须在“关键环节上加以全面规划, 在各省、各部门之间形成统一的思想,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通信设施, **网站及计算机软硬指标等方面达成一致要求, 保证各地区、部门间在未来信息化建设中的协调性和可用性。”[8]标准化的建设必然要建立在已有的标准之上且与之相适应,后有标准不能和已有标准冲突, 因而在建设的过程中就必须突出重点, 采用基础技术标准优先的策略, 从总体上把握标准化的建设规划。所以, **部门应做好长远规划, 要用全局的眼光看待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是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核心,也是电子政务总体设计的重要内容,它将各个业务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并为彼此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技术准则。因而在未来的电子政务建设当中,必须对中国电子政务体系的构建标准进行严格的把关,来不得半点马虎。

参考资料:
[1] 怀进鹏, 林宁, 吴志刚. 我国的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J].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 2006,(09)
[2] 胡涵景.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结构的研究[J]. 中国标准化 , 2003,(04)
[3] 王选. 推进电子政务标准化进程[J]. 数码世界 , 2005,(19)
[4] 李青元, 孙晓利. 电子政务标准解读及对电子政务中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标准的思考[J]. 电子政务 , 2006,(11)
[5] 闫俐. 电子政务的规范化与标准化问题研究[J]. 铁道物资科学管理 , 2006,(03)
[6] 吴志刚.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概况[J]. 中国传媒科技 , 2005,(01)
[7] 李广乾. 电子政务的标准与知识产权[J]. 电子政务 , 2004,(04)
[8] 陆敬筠, 邵锡军. 电子政务标准化技术[J]. 电子政务 , 2005,(Z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