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宇文修顺 给各位分享储量分类新标准有哪些标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2020新储量划分标准(2020新储量划分标准最新)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2020新储量划分标准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做好矿产资源储量新老分类标准数据转换工作的通知》,资源储量重大改动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新分类标准将矿产资源勘查阶段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3个阶段,对应于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扩展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三条 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地表或者**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国务院授权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全国矿产资源分配实施统一管理。第四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以下简称《矿产资源法》)和本细则。第五条 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实行许可证制度。勘查矿产资源,必须依法申请登记,领取勘查许可证,取得探矿权;开采矿产资源,必须依法申请登记,领取采矿许可证,取得采矿权。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区范围和开采矿区范围,以经纬度划分的区块为基本单位。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制定。第七条 国家允许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及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第八条 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协助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工作。
资源储量分类122、333表示什么意思
1、122含义是:控制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
2、333含义是:推断的经概略(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编码意义:第1位表示经济意义,即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
第2位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即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
第3位表示地质可靠程度,即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其它符号:?=经济意义未定的,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扩展资料:
一、分类及编码:
依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及其结果、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并参考美国等西方国家及联合国分类标准,中国将矿产资源分为3大类(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16种类型。
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实际开采数量表述;
储量基础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是经详查、勘探所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达;
资源量是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矿产资源。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经过勘查而未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
二、分类依据
(1)根据地质可靠程度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和预测的,分别对应于勘探、详查、普查和预查四个勘探阶段。
①探明的:矿床的地质特征、赋存规律(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连续性依照勘探精度要求已经确定,可信度高;
②控制的:矿床的地质特征、赋存规律(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连续性依照详探精度要求已基本确定,可信度较高;
③推断的: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了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部分,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可信度低。
④预测的: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可信度最低。
(2)根据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3)根据经济意义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经济的(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的生产指标计算的)、边际经济的(接近盈亏边界)、次边际经济的(当前是不经济的,但随技术进步、矿产品价格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可变为经济的)、内蕴经济的(无法区分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仅指预查后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矿产资源储量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文件
国土资发[2000]1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厅(局)、资源(储)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十六条第六款规定,我部组织制定了《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现予印发执行。
国土资源部
2000年4月24日
矿区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国土资源部文件
国土资发[1999]205号
国际通用储量概念及分级
国际惯例 (以SPE/WPC最具代表性) 一般将油气藏中的剩余可采且具有经济价值的部分称为储量。其概念相当于我国的剩余经济可采储量。表7-2是第16届世界石油大会提出的储量分级分类。与我国的储量分级分类方法相比,主要有两点不同。首先,表7-2是按商业价值对储量进行分级分类的,我国的储量分类基本上是纯技术的;其次,表7-2中的储量是指剩余可采储量,与我国的储量概念不同。
表7-2 SPE提交第16届世界石油大会的储量分级表
中国油气标准的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和已开发经济可采储量有什么区别?
区别:
主要是指探明经济可采储量按其开发和生产状态进一步分为探明已开发经济可采储量和探明未开发经济可采储量两类。
①探明已开发经济可采储量:指油气藏的开发井网钻探和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后,已全面投入开采的可采储量。扣除累计产量后的探明已开发经济可采储量称为探明已开发剩余经济可采储量。
②探明未开发经济可采储量:指已完成评价钻探或已经开辟先导性生产试验区的油气藏(田),尚未部署开发生产井网的经济可采储量。
资源储量分类122、333表示什么意思
1、122含义是:控制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
2、333含义是:推断的经概略(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编码意义:第1位表示经济意义,即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
第2位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即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
第3位表示地质可靠程度,即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其它符号:?=经济意义未定的,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扩展资料:
一、分类及编码:
依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及其结果、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并参考美国等西方国家及联合国分类标准,中国将矿产资源分为3大类(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16种类型。
储量是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实际开采数量表述;
储量基础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是经详查、勘探所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际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达;
资源量是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和潜在矿产资源。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证实为次边际经济的矿产资源、经过勘查而未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矿产资源以及经过预查后预测的矿产资源。
二、分类依据
(1)根据地质可靠程度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和预测的,分别对应于勘探、详查、普查和预查四个勘探阶段。
①探明的:矿床的地质特征、赋存规律(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连续性依照勘探精度要求已经确定,可信度高;
②控制的:矿床的地质特征、赋存规律(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连续性依照详探精度要求已基本确定,可信度较高;
③推断的: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了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部分,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可信度低。
④预测的: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可信度最低。
(2)根据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3)根据经济意义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经济的(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的生产指标计算的)、边际经济的(接近盈亏边界)、次边际经济的(当前是不经济的,但随技术进步、矿产品价格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可变为经济的)、内蕴经济的(无法区分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仅指预查后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矿产资源储量
矿产储量的分类
一般说来,储量按地质控制精度分级,按技术经济可利用性分类。大多数国家均统称为储量/资源分类,把地质精度与经济可行均作为储量/资源分类的因素考虑。储量分类最早起于英国,1944年美国矿业局与地质调查局共同提出了一个储量分类方案,这个方案经过1976、1980年两次修改,形成了在北美和南美广为流行,世界其他国家均参照的“矿产资源和储量分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