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诸葛亦康 给各位分享衡阳什么朝代为边塞地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衡阳出现在哪个朝代(衡阳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衡阳出现在哪个朝代
先秦: 衡阳地区古属三苗、杨越,战国时为楚国所辖,为楚南重镇。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并将原楚国南部分为黔中、长沙两郡,衡阳地域属于长沙郡。
汉朝: 西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始建酃县(治今珠晖区酃湖乡,中国西汉至隋朝初年酃县指衡阳市珠晖区酃湖,宋代至新中国成立之初酃县指炎陵县),后设立钟武侯国、重安侯国。
三国: 衡阳分属于衡阳郡和湘东郡,出现二郡分立的情况。公元220年,孙吴于长沙郡东南设置湘东郡,郡治设酃县(今珠晖区酃湖乡);并于长沙郡西部设衡阳郡,下辖蒸阳(今衡阳县)、重安(今衡南县)、湘南、湘西(今衡山、衡东、南岳区)、湘乡、益阳等县。此为历史上首次出现以衡阳命名的郡。
晋南北朝: 西晋置衡州,治衡阳。东晋、南北朝先后设湘东郡、衡阳王国(辖今衡阳市、娄底市、益阳市、湘乡市、宁乡县、韶山市、等地)、湘东王国(今衡阳市、茶陵、炎陵、攸县、双峰、安仁等地),首府设衡阳。
隋朝: 公元589年,隋灭陈并改郡为州,改湘东、衡阳两郡为衡州、临蒸为衡阳县,州、县城均在江东东岸。此为历史上首次出现以衡阳命名的县。
唐朝: 唐天宝年间又将衡州改称衡阳郡,直至唐乾元元年才复用衡州。肃宗至德二年置衡州防御使,领衡、涪、岳、潭、郴、邵、永、道八州。公元764年,唐王朝为了加强对湖南地区的控制,设置湖南观察使。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湖南”之名,湖南观察使驻衡州。
宋朝:为衡州衡阳郡。
元朝: 元朝确定行省制度,省下设路,改置衡州路,在衡州设湖南宣慰司,属湖广行省(治武昌,今武汉)。元贞元年(1295) 衡永郴桂诸**民抗粮、抗丁,起义频繁,朝廷于衡州设行枢密院。
明朝: 置衡州府,属湖广行省(治武昌,今武汉)。下辖衡阳县(衡阳市区、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南岳区、衡山县、衡东县)、耒阳县(耒阳市、安仁县)、常宁县(常宁市)、茶陵州(茶陵县、攸县、炎陵县、安仁县)、桂阳州(桂阳县、临武县、蓝山县、嘉禾县),明朝中后期设桂王藩国,都衡阳。
清朝: 清代湖广行省分为左、右布政使司,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分为湖南、湖北两省。置衡永郴道,驻衡州府,领衡州府(衡阳县、清泉县、衡山县、耒阳县、常宁县、安仁县、酃县、桂阳州、临武县、蓝山县、嘉禾县)、永州府(零陵县、祁阳县、东安县、道州、宁远县、永明县、江华县、新田县)、郴州(永兴县、宜章县、兴宁县、桂东县),雍正十年(1732)增领桂阳州,更名衡永郴桂道。公元1676年,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国号周。衡阳称应天府(国都)。
**: **三年(1914年),废府存道,改衡永郴桂道为衡阳道,俞寿璋任道尹。衡阳道(全省三道:衡阳道、湘江道、辰沅道)所辖县仍如清代衡永郴桂道,治所衡阳,直辖湘南34县。1936年,衡阳设立粤汉、湘桂铁路局,管辖湘、桂、粤、鄂四省铁路。1937年,全省分十个行政督察区,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衡阳,辖衡阳、衡山、常宁、耒阳、攸县、安仁、酃县、茶陵。1939年春自湖南省**沅陵迁至耒阳。省**设在水东江至竹市一带,秘书厅设于杜陵书院(今耒阳一中校址)。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经济、文化重心的西移,衡阳的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和演进,不仅是南方交通枢纽,而且成为大后方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工商业中心,人口急剧增加到60万。因此,1941年1月,湖南省**决定将衡阳县东华、雁峰、西湖、石鼓、江东5镇和城郊的广福、奇罡、酃湖3乡区域设置衡阳市,直属湖南省**,衡阳县治所仍驻市内。1942年1月1日,国民**设衡阳市,属省辖,市长朱玖莹。1943年成为国统区内第三大工商业城市,人口近100万。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历时最长的战役——衡阳保卫战致使全城被毁,全城仅剩三栋建筑。
新中国: 1949年10月8日衡阳解放,设立衡阳铁路局,为中南铁路总局,管辖中南五省铁路(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1949年设衡阳专区,专署驻衡阳市。辖衡阳市及衡阳、衡山、攸县、茶陵、酃县、安仁、耒阳、常宁等8县。1950年衡阳市改由省直辖。1952年撤销衡阳专区,设立湘南行署,行署驻衡阳市。原衡阳专区所属衡阳、衡南、衡山、耒阳、安仁、酃县、常宁等7县和原郴州专区所属郴县、永兴、资兴、桂东、汝城、宜章、临武、蓝山、嘉禾、桂阳等10县,原零陵专区所属零陵、东安(驻白牙市)、祁阳、祁东、新田、宁远、江华、道县、永明等9县划入湘南行署。辖26县。1980年成为省辖市(1980年,湖南省5个省辖市、10地区、1自治州,衡阳有省辖衡阳市和衡阳地区)。1983年7月,原衡阳地区与衡阳市合并,实行市管县新体制。衡阳市辖衡阳、衡南、衡山、常宁、耒阳、祁东七县(耒阳、常宁为县级市),以及江东、城南、城北、郊区、南岳五个县级区。2001年城北、城南、江东、郊区四个区分别改名为石鼓、雁峰、珠晖、蒸湘四个县级区。
衡阳起源于什么朝代
衡阳地域古属三苗、杨越,春秋时属楚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将原楚国南部分为黔中、长沙两郡,长沙郡包括衡阳地域。
公元220年,孙吴于长沙郡东南设置湘东郡,郡治设在今酃县;并于长沙郡西部设衡阳郡,郡治设在今湘乡,下辖蒸阳(今衡阳县)、重安(今衡南县)、湘南、湘西(今衡山、衡东、南岳区)、湘乡、益阳等县。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以衡阳命名的郡。
公元589年,隋灭陈,改郡为州,废湘东、衡阳郡,设衡州,将临蒸改为衡阳县,州城、县城均在今江东岸。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衡阳县。
1942年元旦,衡阳市正式建市。
1943年衡阳市改为省辖市。
请教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的历史沿革
耒阳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发明人蔡伦的故乡,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城,因地耒北而得名。 据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耒阳境内已有人类生息繁衍。 战国时代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耒县,因耒水而命名,隶长沙郡。《嘉庆一统志》载:“耒阳故城,在今县东北四十五里。”具体地点失考。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分长沙郡北境置长沙国,南境置桂阳郡,改耒县为耒阳县,隶桂阳郡。汉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封其庶子刘发为长沙定王。景帝后元二年(前142),诸王朝帝,舞拜,定王动作吊滞,帝问其故,刘发答:“臣国小地狭,不足以回旋。”景帝喜其对答,即诏令增益武陵、桂阳。自此,耒阳县随桂阳郡归属长沙国。 王奔新朝天凤元年(14),改耒阳县为南平亭,隶南平郡(桂阳郡改)。 东汉建武年间(25-36),废南平亭,复耒阳为县,隶桂阳郡,属荆州刺史部。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后,刘备南征武陵、零陵、桂阳、长沙4郡,次年领荆州牧,建安十六年,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桂阳等郡,耒阳隶属刘备治下的桂阳郡。建安二十年(215),刘备、孙权争荆州,后和解,以湘水为界,东部的江夏、长沙、桂阳3郡归孙权,西部的南郡、零陵、武陵3郡归刘备,耒阳改属孙权治下的桂阳郡。 三国时,耒阳一直是吴国的属地。吴孙亮太平二年(257),析耒阳县为4县:舂陵水以西之地置新平、新宁二县(即今常宁县),耒水以西、舂陵水以东之地置梨阳县(不久改名利阳县),耒水以东这地仍为耒阳县。新平、新宁、犁阳三县隶湘东部,耒阳且隶桂阳郡。西部均属荆州。 西晋,今耒阳境内有耒阳、利阳二县,前者隶桂阳郡,后者隶湘东部,两郡均上属荆州(治襄阳,今湖北襄攀市)。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撤利阳并入耒阳,隶桂阳郡,属江州。 南北朝时,南朝宋,齐至梁天正元年(420-551),耒阳县隶桂阳郡,属湘州。梁元帝时(552-554),迁耒阳县治于 山口(一作鳌山口,即今大陂市),改隶湘东部,上属湘州。陈朝未变。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平陈,耒阳县更名为耒*县,县治仍在 山口,隶衡山郡(湘东郡改),属刑州。 唐武德四年(621),复名耒阳县,治所迁回汉晋故治,即今砂耒阳城,隶衡州。属贞贞观元年(627)起,上属江南西道。 五代十国时,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封武安军节度使马殷为楚王,史称南楚,建都潭州(今长沙市),辖地囊括全湖南及广西东北部分。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共45年(907-951),耒阳为马氏楚国属地,直隶衡州。后周广顺元年(951),南唐灭楚。次年,马氏旧部赶走南唐军,占有南楚湖南部分土地,臣服后周,耒阳仍隶衡州。 宋朝,改名为来阳县,隶衡州衡阳郡,属荆湖南路安抚司。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因耒阳民众繁富,升为州,直隶湖广行省湖南道宣尉司。 明洪武三年(1370)三月,耒阳因遭兵灾,人口骤减,复降为县,隶衡州康,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朝仍为耒阳县,隶衡州府,属衡永郴桂道(初为衡永郴道)。 **3年(1914),改衡永郴桂道为衡阳道,耒阳隶衡阳道,属湖南省。**11年(1922),废道存省,耒阳县直隶湖南省。**26年(1937)12月,湖南省分置9个行政督察区,耒阳县隶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29年4月,将全省改划为十个行政督察区,耒阳县隶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33年7月3日,日军侵占耒阳城,县**决定上堡街(今属黄市镇),后迁严塘镇(含属长冲乡)。次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5日境内日军缴械,耒阳光复,县**迁回县城。 1949年10月7日耒阳解放,12日成立县人民**,隶衡阳专区。1952年11月,衡阳、郴县、零陵三专署合并成立湘南行署,耒阳隶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撤销湘南行署,改设衡阳、郴县两个专署,耒阳隶郴县专区(1960年改名为郴州专区,1979年更名为郴州地区)。1983年7月1日,改隶衡阳市。 198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耒阳县改为耒阳市。仍以原城关镇为市区范围。1989年3月,撤销城关、灶市2镇,设置蔡子池、水东江、灶市街3个街道办事处,并将三架乡的一时在牌村民小组划归水东江街道办事处管辖,三架乡的锡里村民委员会21个村民小组、余庆乡的联平村民委员会11个村民小组划归灶市街道办事处管辖。3个街道办事处共辖8个居民委员会、16个村民委员会。
采纳哦
古时候的塞外到底指的是哪里呢?
塞外古代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称塞北。包括***、甘肃、宁夏、河北等省、自治区的北部以及蒙古高原,塞外**军事文化中心和林。雍正皇帝:“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扩展资料
塞外牧曲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孤烟:燧烟,古时边塞报平安或报警的信号。广大的沙漠孤直的烽烟,长长的黄河,圆圆的落日,交相辉映。两句意境壮美,对仗工整。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唐·杨炯《从军行》凋:凋落。大雪天暗,军旗上的彩画显得黯淡模糊,象凋落一样,风声和鼓声混杂在一起。它描写了边塞的恶劣天气,侧面反映了将士的苦寒。
3、野云**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唐·李颀《古从军行》郭:外城。极写西北边塞的一片荒凉。
4、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燕山:在今河北省蓟县东南。大如席:用夸张手法比喻大雪。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乔山上。两句极写大雪弥天,北地酷寒。
5、***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未曾看。
唐·李白《塞下曲》天山:此指祁连山,终年积雪。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用“闻折柳”来表现无**,可谓高人一着,与“望梅止渴”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塞外(长城以北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