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许凌冬 给各位分享指南标准版治疗方案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什么是《标准治疗指南》?(标准治疗指南的优点是什么)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什么是《标准治疗指南》?
《标准治疗指南》也称为最佳临床实践指南。在不同的国家,这些指南的复杂程度不同。有些只是简单的图解,有些是详细的方案,除了用药建议外,还包括检查的内容、诊断指标、给病人的建议和费用等。一个成功的指南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怎样进行传播和应用。一般来说,《标准治疗指南》内有系统、完善的说明,以帮助医师对特定的临床表现作出恰当的治疗决策。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目录
第一章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第一节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二节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第三节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第二章 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第一节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第二节 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第三章 卒中单元第四章 脑卒中的院前处理第五章 急诊诊断及处理第六章 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第二节 脑梗死第三节 脑出血第四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五节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第七章 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第一节 出血性脑血管病第二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第八章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第一节 颅内动脉瘤第二节 脑动静脉畸形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第九章 主要并发症的处理第一节 颅内压增高第二节 肺炎及肺水肿第三节 血糖改变第四节 吞咽困难第五节 上消化道出血第六节 尿**与尿路感染第七节 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第八节 心脏损害第九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第十节 水、电解质紊乱第十一节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第十二节 脑卒中继发癫痫第十三节 褥疮第十四节 体温异常第十章 脑血管病的康复第一节 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第二节 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附录Ⅰ 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附录Ⅱ 常用脑卒中量表附录Ⅲ 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
我的宝宝20个月鼻子下起了好多:“水猴子”,(医学上称传染性软疣)请专家给个好的治疗办法 谢谢
应去医院用镊子除掉 切勿有病乱投医 医院收费全国统一一个是五元钱
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文版)
《2010`AHA CPR&ECC 指南》新亮点
《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已经公开发表,该指南框架结构与《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基本相似。
经过五年的应用实施,有相应的调整!
几个最主要变化是:
1.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尽早识别与激活EMSS;
(2)尽早实施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
(3)快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
(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几个数字的变化: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3.整合修改了BLS和ACLS程序图
2010新亮点:《2010`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
《2010`AHA CPR&ECC指南》
《2010`AHA CPR&ECC指南》
**CPR操作主要变化如下:
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
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
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保证胸廓完全回弹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C-A-B
★2010(新):C-A-B
即: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
●2005(旧):A-B-C
即: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
生存链的变化
★2010(新):
1、立即识别心脏骤停,激活急救系统
2、尽早实施CPR,突出胸外按压
3、快速除颤
4、有效地高级生命支持
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2005(旧):
1、早期识别,激活EMSS
2、早期CPR
3、早期除颤
4、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
应及时识别无反应征象,立即呼激活应急救援系统。
如无呼吸,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2010(新):
胸外按压先于通气
●2005(旧):
**心肺复苏,首先开放气道,检查是否有正常呼吸,2次通气后再做30次胸外按压,如此循环
原因:
1、胸外按压能够向心脏和脑提供重要的血流量,研究表明,心脏骤停时,患者经过抢救的生存率要比那些未作CPR的高。
2、动物数据表明,延误胸外按压会减少生存率,所以被延误的情况应最小化。
3、胸外按压不受**的影响,可以即时进行,而定位头部和进行嘴对嘴呼吸都需要花费时间。
4、在双人抢救时,C-A-B的优势更突出,在第一个抢救者进行胸外按压的同时,第二个抢救者施行开放气道。在开始做人工呼吸时,第一个30次胸外按压也就结束了。
5、不管是单人还是多人抢救,以胸外按压开始CPR不会推迟进行人工呼吸这点应该明确。
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
★2010(新):
明确:如果旁观者没有经过心肺复苏术培训,可以提供只有胸外按压的CPR。
即“用力按,快速按”,在**中心按压,直至受害者被专业抢救者接管。
训练有素的救援人员,应该至少为被救者提供胸外按压。
另外,如果能够执行人工呼吸,按压和呼吸比例按照30:2进行。
在到达抢救室前,抢救者应持续实施CPR
●2005(旧):
没有区别抢救者是否受过培训。
仅建议旁观者可以在指导下行胸外按压。
原因:
对于未受过培训的抢救者来说,通过电话,就可实行仅有胸外按压的CPR。
然而,经过训练的救援人员,还是应该胸外按压和通气同时进行。
取消“一听二看三感觉”
★2010(新):
CPR中不再有“一听二看三感觉”。
30次胸外按压后,单人抢救者开放被救者的气道,并给予2次通气。
●2005(旧):
开放气道实施时CPR的前提。
气道开放后,通过“一听二看三感觉”来评估呼吸。
评估没有呼吸心跳后,在进行胸外按压!
原因:
按照心肺复苏术中C-A-B的顺序,对于没有意识,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的**,应首先给予胸外按压。
因此,呼吸作为心脏骤停后简要检查的一部分,应放在胸外按压,开放气道,2次通气之后
胸外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2010(新):
以每分钟至少100次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 ≥100次/分
●2005(旧):
以每分钟100次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 =100次/分
原因:
按压次数,中断时间,决定了胸外按压的频率。
这也是影响正常循环和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
在大多数研究中,胸外按压次数与存活率成正比。
作为CPR组成的重要部分,胸外按压不仅要把重点放在按压频率上,也要尽量缩短中断时间。
按压不足或频繁中断将会使每分钟的按压次数减少。
胸外按压的深度:至少5 ㎝ ≥5cm
★2010(新):
**胸骨下陷的深度至少 5㎝ ≥5cm
●2005(旧):
**胸骨下陷的深度 4㎝-5 ㎝ 4-5cm
原因:
胸外按压通过挤压心脏增加的血流量,可以为脑和心脏提供氧和能量。
尽管建议按压时要用力按,快速按,从几年来的实际操作情况看,多数抢救者按压深度还是不够。
此外,现有科学表明,按压深度至少5 ㎝时比4 ㎝更有效。
介于这个原因,2010AHA规定了CPR和ECC胸外按压时的最小深度。
具体可以搜索: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官方简体中文版.PDF
百度医疗团《医生工会》感谢你的热情与关注
2017版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 在哪买
不用买,免费发布。
临床诊疗指南的介绍
《临床诊疗指南》是200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