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梅以忌 给各位分享雪野地区嫁女儿哪些习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写节日风俗的作文(写节日风俗的作文500字)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写节日风俗的作文

端午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过一个团圆节。

写节日风俗的作文

“端午节”由来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个逢五。端午节又叫“龙舟节”“诗人节”“灯节”。说起这些节日,还有一段悲凉凄美的故事呢!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周围的人纷纷走到江边划船打捞。人们争先恐后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捞了很久以后,人们还不见屈原的尸体,就回家拿米团扔往江中,不让江中的鱼、虾、蟹、阄等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于是有了现在的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吃粽子了。粽子一般用黄米和糯米做成。把黄米或者糯米,还有包粽子的竹叶泡在盆里一天**。再用叶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一个角放上大枣或花生,为的是不让米溢出来。粽子包好后,连同鸡蛋一起放到大锅里,慢火煮一下午。粽子煮好后,打开锅,芳香四溢,竹叶的香味,粽子的清香,沁入到鸡蛋中,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

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用艾子叶驱蚊。以前医疗不发达,有些体弱残疾的人被蚊虫叮咬后会死亡,把艾叶放在门上有一种避邪的作用。人们还在端午节这天绑许多五彩的小扫帚。小扫帚是用麻线做成的。人们用各种染料把麻染成七彩线。绑制成1厘米长的小扫帚,再用一些小果壳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中间有一个小孔,将七彩线把小果壳穿在一起,绑在孩子们的手脚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华民俗源远流长,这不是迷信,而是传统习俗。我们应该去尊重它、保护它。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成为民族的和谐,为经济的腾飞做出贡献。

老鼠嫁女的故事

琳琅故事会

达斡尔族有什么民风民俗

达斡尔族历史悠久,是祖国北疆的开拓者和保卫者之一。据史学家考证,达斡族早年游牧于额尔古纳河、鄂嫩河等地,属契丹人后裔。17世纪初,南迁到黑龙江南岸及嫩江平原,他们与鄂温克族、鄂伦春等民族一起,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北疆边陲。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传统上有文化的达斡尔族人文字多用满文。   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运动享誉全国,被誉为“曲棍球之乡”。我们报道组的成员施芳两年前就曾对此作过专门的报导,故地重游,又有一番意味。      达斡尔族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博物馆内丰富的系列民俗风情展,如“大勒车”、“华达”婚宴、下鹿旗、头饰等,让我们对这一性格忠勇、勤劳俭朴、重礼仪、善创造的少数民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以故乡的风土人情为题写一篇800字作文,我的家乡在福清。急需!谢谢啦

过春节又称“过年”,是雷州半岛民间最古老、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它有着较为浓厚的地方特色。按雷州半岛现有的岁时习俗,春节已不单指新年初一这一天。在爱热闹、爱过节的本地人心目中,春节是从腊月下旬开始,一直热闹到元宵节后才算度过了。腊月下旬,雷州半岛各地家家户户都忙着办“年货”,城镇居民少不了年桔、春联、鲜花、糖果、时髦衣装、孩童玩具;乡间农户则备全香灯宝烛、门神年画、鞭*,还有自制糕饼诸类供品食物。
农历腊月廿四或廿五日,雷州各地大搞清洁,俗称“打囤”或“扫囤”,家家户户进行室内大扫除,以便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送灶”后,从廿六日到廿八磨米做新年糕饼。雷州半岛是蔗糖之乡,年糕甜,饼米乙种类繁多,令远客惊奇的一尺余直径三、四寸厚的巨型年糕有:筐炊、团笼炊、笼傻,约八寸直径一寸厚的筐箕炊、缸盖炊、牛皮糕;米有:饺子饽、叶搭、菜包、田艾薇、红印、白米果、煎堆、寿桃、米捏制的禽类和各式棕子。
农村廿九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出动。家家户户贴“年红”,既有室内的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公”和春联(俗称“对”)。

除夕的傍晚,雷州人设祭祀香火神和祖先,同时在自家的庭院角落摆设酒肴、塘鱼等祭品“围炉”,燃爆竹(鞭*)除旧岁。晚上,**相聚一起,在家里吃一顿丰盛的“团圆饭”,曰“吃年饭”,部分城里人则阖家老少到酒楼饭馆吃年夜饭。晚饭前先鸣*庆贺,饭后父母给孩子以红包,称“压岁钱”。临睡前,母亲教育孩子:大年初一半夜要起床,忌喊人不答应,忌乱倒水,见人要说恭喜发财,忌恶语粗言。不少地方又有守岁的习俗,除夕之夜,**老少欢聚一堂,看看春节晚会电视节目,说说笑笑,达旦不眠。
在新年初一,民间普遍忌扫地、倒垃圾。民间俗传新年期间家中的东西包括垃圾都是财宝,只能进不能出,把垃圾扫走,就是扫掉财气。实在太脏时,清扫的垃圾也只能放在门后,待初三开假时再倒。各地还忌操刀、杀生、倒水、挑水、洗澡,忌出村拜访亲戚。新年还忌说晦气话或骂人,要讲吉利话。不过即使小孩说了不吉利的话,家长也不能打骂,往往只用草纸擦擦孩子的嘴巴,意为臭话如同放屁,不算数。新年初一这天,广大村镇旧貌换新颜,从早到晚锣鼓喧天,游园会、舞狮舞龙、耍武艺、球赛,显扬出一派喜洋洋的节日气氛。

春节期间,雷州 人盛行用“肉刀”、年糕、三鸟等礼品探亲访友,且必伴有生蒜,因生蒜农村人称“蒜仔”,意味着多子多福,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旧时农历新年的**,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从初六起,各村圩的元宵锣鼓相继擂响,不少人把庆元宵看作比朝廷大典还大典,家家主妇预先备好肥鸡、水果、米乙等祭物,届时在门外设席迎神。三声铁*响,**大队浩浩荡荡出发了,头旗、红绿大旗、六国牌、八宝花、狮子班、鹰熊班、彩龙、锣鼓棚、八音队、飘色台……甚为壮观。晚上,一些乡村,还大放“春花”(烟花)。花*、花树、火箭、风车、老鼠仔鲤鱼吐珠……最后“*头”轰响,很多人奔上前抢“*头”,据说抢得者预兆很快会“添丁”,不管添不添,明年元宵前必须送一盆“春花”谢神。
  春节期间,从城市到农村,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舞狮、游神、飘色**、做大戏、武术表演,放烟花,举办球赛等,各种民间活动应有尽有,一直热闹半个多月。

调查报告作文 至少450以上

美好的猪年在锣鼓声中送走,欢乐的鼠年即将在鞭*声中迎来,人们又要走亲访友忙着拜年了。

过年是四季中的喜中之喜,事中大事。每逢此时,“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些远在千里归故乡、桌旁床前敬爹娘的浓浓亲情乡情,那种“相互作揖道祝福,欢天喜地庆新春”的欢乐祥和,时时萦绕在城乡之间,温暖着人们的心田。而拜年是我国的传统礼俗,是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这一礼俗源于一个神话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血盆大口,凶猛异常。每到腊月三十晚上,便挨家挨户地吃人。为了对付这个怪兽,人们便把肉食放在门外,关上大门,躲在家里。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就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总算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代代相传。

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对“年”这个怪兽的传说越来越淡化了,拜年也逐渐由原来的祝贺未被“年”吃掉,演变为现在的尊老敬老。然而,任何活动总是有一定目的的,拜年也不例外。一年到头,人们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可是在春节期间,总是有点“闲”,尤其是在农业经济社会中,农民正处在农闲之时,有的是时间,于是大家喜气洋洋地利用假期登门拜年,以利于交流沟通,增加感情,兴敬老敬贤之风。

所以,拜年的习俗起源甚早,至少在宋朝就有了。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北宋卞京元旦习俗时说:“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朝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载:“男女依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亲友,或止遣子道代替,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常武地区拜年有讲究,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身,换上新衣新鞋,男的戴上新帽,小姑娘扎上了红红的蝴蝶结,村上设有宗祠或设有“家堂”者,依次向列祖列宗牌位或遗像上香点烛,行跪拜大礼;向爷爷奶奶和父母行礼,说一声“祝你健康长寿”之类的吉利话。长辈则向儿孙分发红包,称为“压岁钱”。这一拜,拜出了对父母长辈养育之恩的报答,传承了千年的传统美德,喜上眉梢,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仪式就足以令亲人满足了。之后,家人便仨一群,俩一行,走向街坊邻里,给乡邻长辈拜年。邻里之间好多矜持或纠纷通过拜年得到化解,所以平时一些难以解开的疙瘩,长辈总是说“过年后再讲”,人家上了门,就算拜年了,一拜泯恩仇,过去的不愉快随即化作了一缕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了。平辈见面,口头上说“向你拜年哩”、“恭喜恭喜”、“恭喜发财”、“春节好”、“祝你健康快乐”等。

年初一,通常不出门拜年,否则就是“叫化子拜年”。这天妇女也不能到人家去拜年,俗称“忌门”。从年初二起,开始向亲友互贺年喜。年初二,照例是外孙拜外公的日子。“外孙舅家狗,呒不吃扒灶头”,拜年时更是百依百顺,照例要送压岁钱,年菜端满台上,任其随吃。回家时,还要送一个礼包,内有花生果、糖果、桔子、红枣、桂圆和一条红纸包的“云片糕”,取“步步高升”之吉兆。年初三是女婿拜丈母娘的吉日。初五,家家要接财神、烧路头,都要在家吃路头酒。初四、初七不拜年,之后任何一天都可以拜年,故有“拜年拜到大麦黄”的谑说。亲朋上门拜年,主家先以烟茶、糖果、花生、瓜子招待,继而端上一碗红枣汤,更亲近、客气的,要待以“子茶”——鸡蛋索粉汤,有的还外加肉丸、块肉、鸡腿,算是一种至诚的礼节性点心。

现在,拜年有了新时尚,在单位里提倡团拜。虽然原来天天见面,但拜年时再见却大不一样,个个满面春风,人人喜笑颜开,一个热情的问候,一次亲切的握手,一个抱拳拜年的情意,使大家摆脱了一年工作的压力和烦恼,送去了热情和温暖,大概这也是民俗的变体或延续。无论城里人、农村人,都愿意找个藉口,把心贴得近些再近些。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时兴寄贺卡,拨电话,发短信,写博客……除了表达新春梅花开放时美好和谐的信息之外,都是在传递着一种亲情、友情、乡情,表露祝福的心声

老鼠嫁女儿主要写了什么

老鼠嫁女儿说的是:玉皇派猫通知牛虎等**上天排行次第。老鼠偷听到猫的传话后,捷足先登,糊涂的玉皇封之为十二生肖之首。猫反被挤出生肖之列,从此与鼠结下深仇。老鼠欲同猫化解怨恨,便请黄鼠狼做媒,将自己最漂亮的女儿许配给猫,猫满口应允。于是老鼠择定吉期,又偷了一只小孩的**鞋充花轿,把女儿送至猫窝。结果老鼠嫁女,嫁到猫公的肚子里。

老鼠嫁女儿是流传广泛的中国民俗故事。在中国民间,相传正月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大日子,会听到老鼠吱吱叫的声音,为了不打扰老鼠娶亲的好事,在该晚都会尽量提早熄灯就寝,并且在家中的厨房或老鼠常出入的角落,撒上一些米盐、糕饼与老鼠共享新婚的欢乐和一年来的收成,这些东西俗称"米妆",或称"老鼠分钱",希望与老鼠打好交道以求今年的鼠害少一些。形形**的老鼠娶亲的民俗事象更呈多彩。

五年级作文4oo字《写给父母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我多么的希望你们能对我多一点关心,我多么的希望你们能像别人的父母一样疼爱自己的女儿,自从弟弟一出生开始,我得到的疼爱就很少了,你们总说我这不如弟弟好,那不如弟弟好,可你们又对我有过多少关心,每次开家长会,你们从来不关心我的成绩,每次考试成绩出来时,你们把所有的责任都怪到我的头上,每次我想跟你们商量事情时,你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束缚我,每次只要我不按照你们的意愿去做时,你们总是质问我,我想对你们说,我已经长大了,我想有些事情我是可以做主的,比如我想上什么样的高中,什么样的大学,也请你们体谅我一下,如果一个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只能生活在他人的束缚之中,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意思呢?虽然说是你们养育了我,可是我也应该有我的自由,我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可以去对自己的事情做主,可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铸就了我现在这样内向的性格,有时候我很想跟你们去心平气和的沟通,可是每次都是吵架,现在的我,说话的权力几乎为零,在学校里,我和同学的交往也要格外得注意,只能和女同学交往,你们说让我每天学习几个小时,我就必须执行,报什么样的科目,也都是你们说了算,我是多么的希望我也能有自由,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学习真的变的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你们总是强迫我去学习,而且还是学我不喜欢的科目,我只是想要我的自由,我只是想找回我的自由,我渴望自由,我不希望被束缚。

  鸟儿只有飞向蓝天,才能真正的快乐,鱼儿只有回到小河,才能快乐的游来游去,而我需要自由的空间,才会找回以前的我。

故事作文老鼠嫁女儿

一般认为,老鼠嫁女日的行事与禁忌实质上是一种祀鼠活动,而各种鼠婚故事、歌谣以及年画剪纸等民间工艺品,是对祀鼠活动所作的解释.老鼠何以成为人们奉祀或崇拜的对象呢?大约有如下两种原因:一、图腾崇拜,如有人认为古代的偃姓以鼠为图腾.二、关于鼠的感生神话,如汉族《十二属的传说》称,鼠有打开天地、化生万物的神通.彝族神话《葫芦里出来的人》称,人类起源于葫芦,而葫芦原是密封的,是鼠在葫芦上咬开一个洞,人类得以出世.瑶族神话《谷子的传说》、畲族神话《稻穗为何像老鼠尾巴》称,是鼠帮助人类取来了稻种.这些传说均反映出鼠在古人的动物神崇拜中的特殊地位.至于老鼠嫁女与鼠崇拜之间的关系,仲富兰认为这是古人对老鼠表示尊敬或友好的习俗的遗留.有人认为,作为民俗文化事象的老鼠嫁女,表达了民众根绝鼠患的愿望;之所以采用“遣嫁”方式,是因对鼠患充满畏惧,于是以提供食物、熄灯禁光等迎合鼠类习性喜好的献媚行为来掩饰真实目的,这是一种在矛盾心态中的趋利避害的选择.如王树村认为,古代没有统一的“灭鼠日”,立春之后为老鼠繁殖期,为免遭鼠害,人们绘制“老鼠娶亲”图,实际行动则是夜晚熄灯灭火,骗稚儿早睡,以诱老鼠出洞捕杀之(《老鼠娶亲》,《中国文物报》1996年2月18日).马昌仪认为,嫁灾观念,由来已久.《方言一》:“嫁,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所谓嫁灾、嫁非、嫁鼠,包含有把灾祸、是非、鼠虫逐出家门的意思.民间俗信中为鼠择日婚嫁的日期大多在腊月二十三到正月二十五,此时正是鼠类繁殖的高峰季节,送鼠出嫁,意味着送鼠“自家而出”,从人们的心理来看,便可达到杜绝鼠患的目的;另一方面,老鼠嫁女又是岁时文化中对子鼠母神信仰的产物.鼠属子,为十二支之首,“子为*极,幽潜隐晦,以鼠配之”.子鼠为极*的象征,而腊月至正月,正是新旧岁时交替时刻,故选择这一时段嫁鼠,还具有除旧布新、送*迎阳、祛灾纳吉的象征意义.

佛山民风民俗的作文400左右、急急急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一、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几片陈皮去苦。

  二、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过春节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在鞭*声过后,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还是吃早餐吧,待会儿出去玩一玩!
  吃过饭后,我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样样俱全。看到的大多数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个胖孩子叫道。
  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摊前,我又停下了脚步。那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最受欢迎的是那些玩的东西。
  在其它地方,我还看见有的在卖气球、手*、跳绳,有的在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俱全,真是无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三饱手福了。最为幸运的是那些卖主了,今天可是生意兴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没有烦恼,但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都在东南角或者西北角,院中北面的房间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的房屋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还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因为外面的环境比较吵杂,所以四合院的围墙一般不对外开窗,因此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四合院的四面房屋都各自**,又有走廊连接彼此,所以起居十分方便。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子**。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宽敞的院子中还可以植树、栽花、养鱼。花园就是院子中一道迷人的风景线,微风吹来,花园里传来阵阵迷人的花香,是人神清气爽。
  四合院虽然是居住建筑,但它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比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意思是“福寿双全”;在花瓶内插月季花,意思是“四季平安”;而嵌于、门头上的吉祥语,抱柱上的楹楹联,和悬挂在室内的书画,都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景宁是浙江畲族的主要聚居地。

  畲族吃热锅,逢年过节吃糍粑。畲族妇女一直不缠足,山间劳动、赶集或走亲戚,喜欢戴精致美观的斗笠,结婚或出门做客是戴凤冠,后脑盘发髻,头顶置银箔包的竹简。

  畲族的住房选择向阳避风近水源之处。屋边村口栽树种竹。男女老少皆有烤火习惯,称灼火。实行一夫一妻制。同性原则上不通婚。由于姓氏较少,同姓不同支族也可嫁娶。婚嫁有女嫁男方,男嫁女方,做两头嫁以及子媳缘亲等方式。

  畲乡人自古以来古朴、淳厚、热情、好客的民俗是畲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源出华夏,承续瓯越。随着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由广大人民创造出农作、撑船、饲养、饮食、服饰、生育、丧葬、婚嫁、祭祖、建房、砌灶、三月三、传统节日、时令节日、宗族、婚礼、迷信等独特的生活习俗,还有敦厚淳朴、重人情的畲乡风习俗。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许多习俗也在不断的演变中,而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也渐渐淡出生活的舞台。畲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其中民歌是畲族的口头文学,素来以歌叙事,以歌抒情,以歌传史,在节庆、丧葬、劳动场合及日常生活当中都有不同的演唱形式;畲族舞蹈主要留传于丧事、祭祀与传师学师活动中,现今也开始出现反映新生活的内容;畲民善刺绣和编织,旧时新娘出嫁衣、鞋、围裙及系腰彩带都绣有别致的图案花纹,美观雅致。

  畲族的饮食也富有特色,一年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吃热锅,锅内以萝卜、笋干或青菜垫底,上铺豆腐及肉片。节日主要有除夕留火种、二月二种竹、清明送农具、四月八牛生日、六月尝新米等。畲乡的婚嫁、选种、祭祖等一大批传统的生活习俗已搬上歌舞银幕的舞台,成为畲乡风情的歌舞剧,代表作《畲山风》曾参加了日本演出、晋京演出,并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好评

  廊桥造桥习俗
  时间:2009-09-29 14:47来源:沈亮 作者:沈亮 点击: 237次
  庆元是我国现存木拱廊桥数量最多、历史最早的县,由于庆元县山高林密,溪流纵横,数百年来就一直延续着砍树架桥,斫石铺路的历史传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建造了各种形式的桥梁。据光绪版《庆元县志》记载,庆元自宋朝以来修建的各式廊桥230。庆元是我国现存木拱廊桥数量最多、历史最早的县,由于庆元县山高林密,溪流纵横,数百年来就一直延续着砍树架桥,斫石铺路的历史传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建造了各种形式的桥梁。据光绪版《庆元县志》记载,庆元自宋朝以来修建的各式廊桥230多座,庆元的木拱廊桥建造技术是庆元古代劳动人民实践和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历史、艺术价值。
  庆元人把造桥筑路一直是作为一种非常神圣的事情来做,在建造的整个过程中都有一系列相应的仪式。造桥技艺的发展与成熟,伴随着造桥习俗的产生,这种劳作习俗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份。造桥习俗主要有以下几项:
  (1) 择日起工
  (2) 立鲁班神橱
  (3) 置办栋梁(又称采梁)
  (4) 祭河动工
  (5) 发锤
  (6) 上梁喝彩
  (7) 取币赏众
  (8) 踏桥开走
  (9) 成桥福礼
  (10) 修桥移佛


  清明时节吃“清明粿”
  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做“清明粿”吃。庆元的“清明粿”别具一格,其主料是粳米,辅料则是以炊熟的香菜干为主,配之**、香菇丁、嫩笋碎等等。制作方法是将佐料入锅,加入油盐红酒之类香料,烹烧熟后,倒入粳米饭中捣拌均匀,再用木槌轻轻杵之,杵软后捏成鹅蛋形状的饭团,即为“清明粿”。

  香菇谚语
  1、霜冻多,少做樯;雨水调匀多做樯.
  2、菇樯南北倒,樯身容易烂;菇樯东西倒,添得一年饭.
  (前者雨淋日晒,菇樯易霉烂,后者*凉,菇樯寿命长,可延长产菇时间.)
  3、砍花无鬼,看樯开嘴,楮柴大粒米;乌于砍米碎;银栗、火香龙翻边(鬼即指特殊计谋,意思是砍花没什么特技,不过要根据菇樯的性质,采取不同的砍花方法。楮柴、乌于、银栗、火香均为阔叶树。)。
  4、砍花老鸦叮,做花还未精;砍花如水槽,香菇保勿牢;若砍戴帽花,力气白白花;砍得两边伏,不愁没香菇。
  5、硬汉多遮衣,软汉薄薄披。(硬木多盖柴草遮挡,木质较软的则不宜多盖)
  6、压绝收,晒半收,遮*、通风保全收。
  7、火面加草灰,香菇**水。(指焙菇时,炭火表面撒一层灰,降低火温,以文火烘焙)
  8、山场阳,香菇花又重;山场*,香菇薄又轻。山地光又实,香菇多又密;山地蓬松松,十樯九是空。
  9、一年开衣,二年当旺,三年二旺,四年零散散。(指菇樯从开衣起到第四年的出菇规律。开衣:揭开樯上的遮挡物。)
  10、一年雪,三年歇。(已开衣的樯如遇大雪,可连第三年的香菇都一起长出。)
  11、香菇旱龙精。(指野外香菇生产怕雷雨和暴雨。)
  12、雷雨惊樯空旋转,雨后惊樯够盘缠。(惊樯:用斧头、木槌敲击菇樯,催发香菇生产速度。本条意思是:惊樯要掌握正确的自然火候。)
  13、若要高山香菇多,米楮、红栲、檀香、乌枫来当家;若要低山香菇多,杜英、乌于、楮柴、锥栗来当家。(高山、低山是指高海拔和低海拔。米楮、红栲、檀香、乌枫、杜英、锥栗、乌于、楮柴均为做香菇的树名。)
  14、枫树落叶,夫妻分别;枫树抽芽,丈夫回家。(菇民外出做菇及次年回家时节。)
  15、年情落沙,香菇无渣;年情落灰,香菇成堆。(落沙,即浓雾,对出菇不利;落灰,即微雾,轻霜、露、雪天,对出菇有利。)
  16、压樯无一寸,晒樯有一半。(压樯,遮*的枝叶太厚,对发菌不利;晒樯,即遮*物不足,则菇木两侧近地部能出菇。)
  17、中间落土两头翘,来年**成干樵。(菇木须整根接触土,不能仅中间触土,否则次年更换遮*物时菇木要干枯。)
  18、黄云层叠蕈无见,求师惊蕈莫怨天。(黄云,即后期**菌丝。常遇菌丝发育良好,到期却不出菇,菇民即以草鞋或木片在菇树两侧拍打,谓之惊蕈,效果甚佳。)
  19、童生只要文章好,头科不中望二科。(喻只要菌丝发得好,头批出不好菇,下批可望出好。)
  20、上山打拳落山退,香蕈当饭饭当菜。(菇民上山以两手向前攀,形似打拳;落山无路,山陡只好俯身后退。旧社会菇民受菇主剥削,饭吃不饱,以鲜菇充饥。)

  •

[庆元话] 闲话“乌鳢” 日期:2009-09-29 15:01:38 点击:170 好评:2
  庆元方言中有个叫乌liu(音近乌柳)的词语,是个贬义词,专指那些平素不太安分,喜欢捣乱**的人。 为什么人们要把爱捣乱的人叫做乌liu?这个liu字又该如何写?笔者常常百思不得其解,虽然也曾多方向见多识广的老庆元讨教,但终归问不出个所以然来。 不久前...
  •

[庆元话] 庆元方言中的四音节固定词组 日期:2009-09-29 15:01:13 点击:127 好评:4
  庆元方言中有一四音节的固定词组,读作lian fu lian liu,其意为言语繁杂,讲话颠三倒四,胡说八道或行为违悖常理。这个词语,外乡人觉得难懂,许多本地人则不知这四个字该如何书写。 据吴式求同志考证,这四个字应为謰弗謰謱。謰謱一词可在《说文》、《广韵...
  •

[庆元话] “词负而意正”的“不堪言” 日期:2009-09-29 15:00:52 点击:135 好评:2
  据吴式求同志考证,庆元方言中的夥颐等词语皆为汉语古语词。庆元方言口语中沿袭运用古语词者多有所见,试举一例为吴式求同志的《庆元方言》补苴。 不堪言,一望而知属古语词,而庆元口语中则有不堪言等特定句式。譬如甲征求乙对某事的意见,乙表示同意,可说...
  •

[庆元话] “……之故”出自村妇之口 日期:2009-09-29 15:00:28 点击:160 好评:0
  之故是地道的文言,在庆元,却经常可从丁字弗识搭岂边(庆元方言,意即文盲)的村妇口中听到用之故来表述感情的口语。 譬如,腊月里农家做黄粿准备过春节,黄粿是粳米加碱水制成的年糕,碱水的好坏直接影响黄粿的质量,当由于碱水不好造成黄粿质量欠佳而有人...
  •

[庆元话] 庆元方言罕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日期:2009-09-29 15:00:05 点击:200 好评:0
  形容词的主要语法特点是受副词、特别是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和限定。在现代汉语词汇中,这类程度副词数量并不多。因此,我们通常形容一件事物,只能用很好、特别高、非常美、十分珍贵之类来表现,显得单调、乏味。而庆元方言中的形容词,却具有形象生动、形容切...
  •

[庆元话] “灰暖”一词的由来 日期:2009-09-29 14:59:35 点击:121 好评:2
  庆元方言中有一种非常独特而且优秀的形容词程度表示方法,这就是:差不多每一个形容词都拥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修饰词,比如普通话很硬很黑很滑很穷这些词,庆元话的说法分别是铁硬墨乌鳅滑丐穷。采用名词来修饰形容词,十分形象而且贴切,确实使得原来的形容...
  •

[庆元话] “鸟”的古音读“diao” 日期:2009-09-29 14:57:14 点击:213 好评:4
  天上飞的鸟,浙江庆元的方音习惯上叫作diao(音近吊)。这个diao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古音,也是庆元方言古音多的又一注脚。 查阅《康熙字典》,鸟字的读音共有六种,《汉语大字典》也罗列了四种读音。读音虽多,但其中大都属于变通运用或假借范畴,并非字的本音...
  •

[庆元话] 庆元方言俗语巧对——[五言对] 日期:2009-09-29 14:56:51 点击:93 好评:0
  ▲ 容儿是害儿,有时思无时。 养(猪)三日新,见水七分白。 养鸭会生卵,留蜂弗做糖。 一帐床好困(睡觉),两碗饭难咥(吃)。 一铳抐(打)百鸟,三代弗相朝。 ▲ 黄螘(蚂蚁)扛黄飞(蜻蜓),鸭儿听天雷。 黄昏莫讲鬼,长老(和尚)弗咥(吃)荤。 黄鰪(鱼名)朆(不曾)...
  •

[庆元话] 庆元方言俗语巧对——[五言对] 日期:2009-09-29 14:56:33 点击:97 好评:2
  ▲分钱謷(哭)得起,丑话讲在先。 分钱謷(哭)得起,万事开头难。 ▲ 刀弗磨弗快,酒越陈越香。 刁侬(聪明人)做倯(傻)事,名师出高徒。 当面三鞠躬,背后(骂)**。 驼背两头翘,荒田对半收。 钱财如粪土,习惯成自然。 钱财如粪土,后头无叔伯。 长线放远鹞...
  •

[庆元话] 庆元方言俗语巧对——[五言对] 日期:2009-09-29 14:55:43 点击:194 好评:0
  [五言对] ▲ 平地踣(跌倒)好汉,顺水翻大船。 平地踣(跌倒)好汉,山坑浸海军。 朋友弗吓(多),冤家无(不可以)多。 皮笑肉弗笑,糠箩跳米箩。 报喜弗
  菇神庙会

  凡菇民聚居的地方,都建有菇神庙,菇神庙中中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形成了庙会文化。菇神庙会是菇民**、商业、文化、体育活动的中心,是香菇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吴三公发明了“砍花法”和“惊蕈术”使广大劳苦人民得以种香菇谋生。在吴三公去世后,菇民们感念吴三公的恩德,建起了菇神庙以纪念这位香菇鼻祖,同时,也满足了精神上的信仰和寄托需要。庆元最早出现的菇神庙是宋咸淳元年建在西洋村的“灵显庙”(即现在的西洋殿)。
  菇民们建造菇神庙不单是为信仰而建,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它来联络菇民,通过节菇神庙中菇民的上层人物出面商量、调处一些矛盾等。因而,它既是菇民精神上的寄托,同时也是菇民利益的保护者。
  菇民们每年都是冬去春回,在他们印象中没有过年和元宵这些概念,每年在菇神庙中所创设的菇神庙会成了他们的节日。在庙会期间,菇民们或会亲访友,或切磋技艺,或练习武功,或赛歌演戏,或商谈“生意”。技术交流自然是菇神庙会的重要内容,其中主要是各省的菇场情况,菇树资源,砍花法等等。所有这些都为翌年菇民的动向奠定了基础。
  解放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赋予庙会文化以新的形式和内容。一些旧的陋习已被革除,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看电影、传授香菇生产新技术等,使整个菇神庙会充满了清新、高雅的文化气氛。同时还吸引不少国内外文化艺术工作者前来采风观光,在1999年的中国第四届摄影艺术节期间,70多名来自国内外的摄影家来此地采风,拍摄了大量富有特色的艺术作品,并产生本届艺术节抓拍活动的最高奖。


  秋收后吃麻糍“洗桶”
  时间:2009-10-16 23:31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172次
  往昔,庆元菇民每年冬季去异乡砍树制菇,路上往往要步行半个月或几十天,受尽了挨饿受冻的苦楚。为免途中炊灶之难,菇民在出门前选用上等糯米洗净浸透,然后放入舂臼用舂槌捣成稠寥粘性的团状,俗称“麻糍”。麻滋*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便于菇民路途食用。
  庆元农家秋收后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麻糍,称之为“洗桶”(过去脱粒用的谷桶)。意思是说,秋收时节庄稼人遍身粘着谷壳芒屑,使**肤发痒,甚至难免将谷壳芒屑吸入肚里以至发病,通过吃麻糍,就能将这些谷壳芒屑粘走排净。刚出臼的麻糍可用豆粉、芝麻蘸着吃,其味香甜、柔韧,深受人们喜爱。

  农历四月初八吃乌饭
  农历四月初八吃乌饭是庆元黄田、竹口一带的民间习俗。乌饭的做法是,用一种叫“乌饭芦”的灌木叶子放在锅中煮烂,然后取其乌黑色的汁液拌入糯米之中,再加上瘦肉搅拌,**火炊透便成乌饭,其味清香可口,使人食欲顿增。
  相传,古时候黄田有一位叫石驮的农民触犯了官府,被抓到县衙里去坐牢。古时,坐牢的人要家里给送饭,否则会饿毙身亡。其妻明珠挑着大米到县城,找一家亲戚住下,一日三餐把米饭用油盐炒得香喷喷,送到大牢里给丈夫过活。牢卒们一见到亮油油、香喷喷的大米饭,馋得口水直流,明珠送去的炒饭都被牢卒扣除,吃到自己的肚子里,所乘无几给石驮。有一日探监,明珠隔着铁窗看着皮包骨头的丈夫,泪珠涟涟,无计可施。
  回到亲戚家,明珠痛哭了一场之后终于想出了送饭的好主意。天微微亮,她就上山采回一篮“乌饭芦”叶,放在窝里煎了一大碗乌黑的叶汁,然后用它煮了一小锅饭,一锅米饭变得乌黑发亮,味道比原来更香。牢卒们一见到“乌饭”,都以为一盘烂饭,捂着鼻子,叫明珠自己直接送给丈夫。明珠把饭端到石驮面前,石驮亦感到莫名其妙,待妻子把“乌饭”的来由告诉他后,石驮感激地接过“乌饭”,不久就恢复了体魄。一年后,石驮期满被释放回家。
  明珠死后,这一带人们便在四月初八明珠的生日这天做“乌饭”吃,此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勤劳聪慧的庆元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传承启迪后辈的精神财富,孕育了丰厚的、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5年以来,在县委、县**及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统一部署下,由文化馆及各乡镇文化站人员共同组成了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组,深入到我县20个乡镇的345个行政村,开展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收集、整理、掌握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步情况。
  2006年列入第一批庆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0项(县**公布):
  表演艺术类(5项):二都戏、唱灯、马灯、提线木偶、香菇功夫。
  造型艺术类(4项):木雕、陶器、漆画、刺绣。
  制作工艺类(3项):木拱廊桥营造工艺、银器制作、竹编。
  传统手工技艺类(3项):香菇砍花法技艺、家酿红酒技艺、黄粿制作工艺。
  民俗民风类(2项):社粿节、乌米饭。
  民间文学类(2项):香菇的传说、忖忖乌传说。
  语言文学类(1项):庆元方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