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许伯芙 给各位分享世界上公认的史书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史书必读十大经典?(史书必读十大经典故事)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史书必读十大经典?
以下这几部比较经典,推荐给大家1、史记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除“表”和“书”外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编排史料的,人物传记既精彩又富有文学性,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2、资治通鉴在中国最好的史书排行中能与《史记》能一较高下的只有这部《资治通鉴》,本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内容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大、体大思精、史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司马光对《资治通鉴》文献整理思想,文献整理模式及方法,不仅结出了丰硕成果,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而且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3、汉书《汉书》是中国著名的史书,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在中国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霍光传》、《苏武传》、《外戚传》、《朱买臣传》等都收录其中。4、后汉书本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全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井井有条地叙述了东汉一代的历史兴亡大势,错落有致地描画出东汉一代的社会、民情与人物百态。5、三国志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非常多,想要深入了解的话关于三国最有名的史书就是这部《三国志》了。本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现今,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6、新五代史《新五代史》是经典史书之一,它是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国史学史尤其是唐宋以后史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仿《春秋》笔法,用不同的字句表现微言大义,个人好恶往往影响了史实的记述,终于招致了后人的批评。但是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古文运动的***和集大成者,所以《新五代史》文笔简洁,叙事生动,当时人就认为它的笔力与《史记》不相上下,《新五代史》的文笔之出色,在二十四史中非常罕见。7、尚书《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客研习之基本书籍,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是部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的古代重要史书,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书中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8、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思想的**学著作,这是从先秦孟、荀到两汉马、班诸家一致的看法,两汉以后,今文经学衰微,学者多受古文经学门户之见的影响,开始视《春秋》为历史学著作,并由此引发了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春秋》性质之争,而且本书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9、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10、战国策《战国策》。本书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11、国语《国语》是非常有名的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本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目共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12、隋书《隋书》是中国史书中修史水平是较高的一部,由唐代魏征主编,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记载了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的历史,本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保存了大量**、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在正史书志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
中国历史上的编年体史书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编年体史书的开创者和最著名者就是《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北宋的司马光组织编写的,从西周的三家分晋一直写到后周结束,按照历史年代书写。
读史书最好的顺序?
先从科普的入门的读起,读了下面这些入门的之后,可以把黎东方的细说历史系列读一读。然后读一读易中天的中华史,然后可以挑自己喜欢的人的传记读一读。之后可以研究的深一些,比如《中国历朝历代**得失》,吕思勉的一些断代史。然后可以尝试24史了。史前:易中天中华史前三部《中华的位置》《祖先》《国家》春秋:《贾志刚说春秋》1到7战国和秦朝《李斯与秦帝国》(文笔特好)1到2汉朝:《那时汉朝》1到7东汉:《嗜血的皇冠》(文笔特好)唐朝:《唐朝穿越指南》宋朝:《如果这是宋史》1到10元朝:《细说元朝》《蒙古迷失》《成吉思汗》明朝:《明朝那些事儿》1到9清朝:《清朝的那些皇帝》**:《**的那些猛人》最后推荐一套《中国历史地图集》,一边看书一边看地图。史书按真实性分类正史: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外,大部分正史是由官修的。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如《东观汉纪》、《东都事略》、《大金国志》以及《通志》等史书都属于别史。由此可见,别史实际上是正史类史籍的重要补充部分,犹正史之别支,所以《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别史类叙》中才有“犹大宗之有别支”的说法。由著名学者创作的,有时与杂史难以区分。如《汉晋春秋》。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它不同于纪、传、表、志等体例齐全的正史,也不同于关系一朝执政的别史。它不受体例限制,博录所闻,虽杂荒疏浅,却可弥补官修史书的疏漏与不足,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史,逸史等类别。野史:有别于官撰正史的民间编写的史书。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有时也泛指“野史”。
传世历史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纪实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
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左氏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西汉东汉的史书哪本好?
汉代两本最著名的史书是《史记》和《汉书》。
1、《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2、《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