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燕巧权 给各位分享外墙植物配置标准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建筑的外墙绿化用什么植物好?(建筑的外墙绿化用什么植物好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建筑的外墙绿化用什么植物好?
爬山虎、常春藤
园林树木选择与配置有哪些原则
园林树木选择与配置的原则:
一、满足园林树种的生态要求
各种园林树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照、水分、温度、土壤等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在进行园林树木配置时,只有满足园林树木的这些生态要求,才能使其正常生长、健壮和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才能充分地表现出设计意图。
要满足园林树木的这些生态要求,一是要适地适树:即根据园林绿地的生态环境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园林树木种类,使园林树木所要求的生态习性与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一致或基本一致,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只有做到适地适树,才能创造出相对稳定的人工植被群落。二是要搞好合理的种植结构:包括水平方向上合理的种植密度(即平面上种植点的确定)和垂直方向上适宜的混交类型(即竖向上的层次性)。平面上种植点的确定,一般应根据成年树木的冠幅来确定;但也要注意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相结合,如想在短期内就取得绿化效果或中途适当间伐,就应适当加大密度。竖向上应考虑园林树木的生物学特性,注意将喜光与耐*、速生与慢生、深根系与浅根系、乔木与灌木等不同类型的植物树种相互搭配,以在满足植物树种的生态条件下创造稳定的复层绿化效果。
二、符合园林绿地的功能要求 在进行园林树木配置时,还应从园林绿地的性质和功能来考虑。如为了体现烈士陵园的纪念性质,就要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在选择园林树木种类时,应选用冠形整齐、寓意万古流芳的青松翠柏;在配置方式上亦应多采用规则式配置中的对植和行列式栽植。我们知道,园林绿地的功能很多,但就某一绿地而言,则有其具体的主要功能。例如在街道绿化中行道树的主要功能是庇荫减尘、组织交通和美化市容。为满足这一具体功能要求,在选择树种时,应选用冠形优美、枝叶浓密的树种;在配置方式上亦应采用规则式配置中的列植。再如,城市综合性公园,从其多种功能出发,应选择浓荫蔽日、姿态优美的孤植树和花香果佳、色彩艳丽的花冠丛,还要有供集体活动的大草坪,以及为满足安静休息需要的疏林草地和密林等。总之,园林中的树木花草都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园林绿地的实用功能和防护功能上的要求。
(一)选择树种时要注意满足其主要功能。树木具有改善、防护、美化环境以及经济生产等多方面的功能,但在园林树木配置中应特别突出该树木所应发挥的主要功能。如行道树,当然也要考虑树形美观,但树冠高大整齐、叶密荫浓、生长迅速、根系发达、抗性强、耐土壤板结、抗污染、病虫害少、耐修剪、发枝力强、不生根蘖、寿命又长则是其主要的功能要求。首先具有这些特性的树种是行道树配置的首选树种。
(二)进行园林树木配置,需要注意掌握其与发挥主要功能直接有关的生物学特性,并切实了解其影响因素与变化幅度。以庭荫树为例,不同树木遮荫效果的好坏与其荫质优劣和荫幅的大小成正比,荫质的优劣又与树冠的疏密、叶片的大小、质地和叶片不透明度的强弱成正比。其中树冠的疏密度和叶片的大小起主要作用。像银杏、悬铃木等树种荫质好,而垂柳、国槐等树种荫质差,前二者的遮荫效果约为后二者的两倍以上。因此在选择庭荫树时,一般不选择垂柳和国槐。
(三)树木的卫生防护功能除树种之间有差异外,还和其树种的搭配方式与林带的结构有关。例如防风林带以半透风结构效果为最好,而滞尘则以紧密结构最为有效。
当然,要做好园林树木的配置就必须首先掌握好各种园林树木,首先是当地常见、常用的园林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以及园林栽植地的生态环境特点,才能进一步做到适地适树,合理搭配处理好各树种之间的关系,树种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三、考虑园林绿地的艺术要求 园林融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文学美等于一体,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一种空间环境艺术。因此,在园林植物配置时,不仅仅要满足园林绿地实用功能上的要求,取得“绿”的效果,而且应按照艺术规律的要求,给人以美的享受,以此来选择植物种类和确定配置方式。
(一)园林树木一般以充分发挥其自然面貌为其美的主要方式,即要充分体现自然美,植物配置要顺乎自然。人工整形造型的树木应该在园林中只起点缀作用。社会上的园林绿地通常面积较大且要求接纳大量的游人,因此在管理上除重点分区及主景附近外,不可能精雕细刻、花费过多的人工。因此,这就要求做到正确选用树种,妥善加以安排,使其在生物学特性上和艺术效果上都能做到因地制宜,各得其所,充分发挥其特长与典型之美。
(二)进行园林树木配置时要在大处着眼的基础上再安排细节问题。通常进行园林树木配置中的通病是,过多注意局部、细节,而忽略了主体安排;过分追求少数树木之间的搭配关系,而较少注意整体的群体效果;过多考虑各株树木之间的外形配合,而忽视了适地适树和种间关系等问题。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零乱无章、繁琐支离。为此,在进行园林树木配置时要优先考虑整体之美,多从大处着眼,从园林绿地自然环境与客观要求等方面作出恰当的树种规划,最后再从细节上按排树种的搭配关系。
(三)为满足园林绿地的艺术要求,在植物树种的种类选择时,应注重考虑:
1、确定全园基调植物和各分区的主调植物、配调植物,以获得多样统一的艺术效果。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为形成丰富多彩而又不失统一的效果,园林布局多采用分区的办法进行设计。在植物配置选择树种时,应首先确定全园有一、二种树种作为基调树种,使之广泛分布于整个园林绿地;同时,还应视不同分区,选择各分区的主调树种,以形成不同分区的不同风景主体。如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按景色分为五个景区,在树种选择时,牡丹园景区以牡丹为主调树种,杜鹃等为配调树种;鱼池景区以海棠、樱花为主调树种;大草坪景区以**、雪松为主调树种;花港景区以紫薇、红枫为主调树种等;而全园又广泛分布着广玉兰为基调树种。这样,全园因各景区主调树种不同而丰富多彩,又因基调树种一致而协调统一。
2、注意选择不同季节的观赏植物构成具有季相变化的时序景观。植物是园林绿地中具有生命活力的构成要素,随着植物物候的变化,其形态、色彩、景象等表现各异,从而引起园林风景的季相变化。因此,在植物配置时,要充分利用植物物候的变化,通过合理的布局,组成富有四季特色的园林艺术景观。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可采用分区或分段配置园林树木,以突出某一季节的植物景观,形成不同的季相特色,如春花、夏荫、秋色、冬姿等。在主要景区或重点地段,应做到四季有景可赏;在某一季节景观为主的区域,也应考虑配置其他季节植物,以避免一季过后景色单调或无景可赏。如扬州个园利用不同季节的观赏植物,配以假山,构成具有季相变化的时序景观。在扬州个园中春梅翠竹,配以笋石寓意春景;夏种国槐、广玉兰,配以太湖石构成夏景;秋栽枫树、梧桐,配以黄石构成秋景;冬植腊梅、南天竹,配以雪石和冰纹铺地构成冬景。这样不仅春、夏、秋、冬四季景观分明,并把四季景观分别布置在游览路线的四个角落,从而在尺咫庭院中创造了四季变化的景观序列。
3、注意选择在观形、闻香、赏色、听声等方面的有特殊观赏效果的树种植物,以满足游人不同感官的审美要求。人们对植物景观的欣赏,往往要求五官都获得不同的感受,而能同时满足五官愉悦要求的植物树种是极少的。因此,应注意将在姿态、体形、色彩、芳香、声响等方面各具特色的植物树种,合理的予以配置,以达到满足不同感官欣赏要求的需要。如雪松、龙柏、龙爪槐、垂柳等主要是观其形;樱花、紫荆、紫叶李、红枫等主要是赏其色;**、腊梅、桂花、郁香忍冬等主要是闻其香;“万壑松风”、“雨打芭蕉”以及响叶杨等主要是听其声;而“疏影”、“暗香”的梅花则兼有观形、赏色、闻香等多种观赏效果,巧妙地将这些植物树种配置于一园,可同时满足人们五官的愉悦要求。
4、注意选择我国传统园林植物树种,使人们产生比拟联想,形成意境深远的景观效果。自古以来,诗人画家常把松、竹、梅喻为“岁寒三友”,把梅、兰、竹、菊比为“四君子”,这些都是利用园林植物的姿态、气质、特性给人们的不同感受而产生的比拟联想,即将植物人格化了,从而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如扬州个园,是因竹子的叶形似“个”而得名。在园中遍植竹,以示主人清逸高雅、虚心有节、刚直不阿的品格。我国有些传统植物树种还寓意吉祥、如意。如个园中将白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分别栽植于园中,以显示主人的财力,寓意“金玉满堂春富贵”;在夏山鹤亭旁配置古柏,寓意“松鹤延年”等。在进行园林植物树木配置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古诗景语中的诗情画意来造景,以形成具有深远意义且大众化的景观效果。如苏州北寺塔公园的梅圃的设计则取自宋代诗人林和靖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在园中挖池筑山,临池植梅,并且借白塔寺的倒影入池,将古诗意境再现,让人们进入诗情画意之中。
(四)在确定园林树木的配置方式时,应注意:
1、园林树木的配置方式要与园林绿地的总体布局形式相一致,与环境相协调。园林绿地总体布局形式通常可分为规则式、自然式以及二者的混合形式。一般说来,在规则式园林绿地中,应多采用中心植、对植、列植、环植、篱植、花坛、花台等规则式配置方式;在自然式园林绿地中,则应多采用孤植、丛植、群植、林植、花丛、自然式花篱、草地等自然式配置方式;在混合型园林绿地中,可根据园林绿地局部的规则和自然程度分别采用规则式或自然式配置方式。园林树木的配置还要与环境相协调;通常在大门的两侧、主干道两旁、整形式广场周围、大型建筑物附近等,多采用规则式配置方式;在自然山水园的草坪、水池边缘、山丘上部、自然风景林缘等环境中,应多采用自然式配置方式。在实际工作中,配置方式如何确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强调整体协调一致,还要注意做好从这一配置方式到那一配置方式的过渡。
2、运用不同的配置方式,可组成有韵律节奏的空间,使园林空间在平面上有收有放、疏密有致,在立面上高低参差、断续起伏。植物造景在空间的变化是通过人们的视点、视线、视景而产生“步移景迁”的空间景观的变化。植物配置犹如做诗有韵律,音乐有节奏一样,必使其曲折有法,前呼后应。植物配置体现在空间的变化,一般应在平面上注意配置的疏密和树木丛林曲折的林缘线,在立面上注意林冠线的高低变化。在进行园林树木配置时,要注意开辟风景的**线等,尤其要处理好远近观赏的质量和高低层次的变化,形成“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效果。例如,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的雪松大草坪,在草坪的自然重心处丛植五株**树,接以非洲凌霄花丛,背景为林缘树林和灌丛,空间层次亦十分明显,具有韵律节奏。
园林植物的配置应考虑哪些方面?
一适地适树
各种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照、温度、水分、空气等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在植物配置时,首先要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使植物正常生长,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适地适树。即根据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树种,或者通过引种驯化或改变立地生长条件,达到适地适树的目的。其次要合理配置。在平面上要有合理的种植密度,使植物有足够的营养空间和生长空间,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群体结构。一般应根据成年树木的冠幅来确定种植点的距离,为了在短期内达到配置效果,可适当加大密度。在竖向设计上也要考虑植物的生物特性,注意将喜光与耐荫、速生与慢生、深根性与浅根性等不同类型的植物合理的搭配,在满足植物生态条件下创造稳定的植物景观。如香港海洋公园内高大的散尾葵与低矮、耐荫的合果芋、彩叶草相配置,形成一种稳定的热带植物景观。
二功能要求
不同的园林绿地有不同的功能要求,植物的配置应考虑到绿地的功能,起到强化和衬托的作用。如对于纪念性的公园、陵园,要突出它的庄严肃穆的气氛,在植物选择上可用松柏类等常绿、外形整齐的树种以喻流芳百世、万古长青。对于有遮阳、吸尘、隔音、美化功能的行道树则要求选择树冠高大、叶密荫浓、生长健壮、抗性强的树种。对于儿童乐园、小游园性质的绿地,可选用姿态优美、花繁叶茂、无毒无刺的花灌木,采用自然式配置方式,生动活泼。因此,对于不同的绿地,选择植物时首先要考虑其性质,尽可能满足绿地的功能要求。
三景观需求
园林绿地不仅有实用功能,而且能形成不同的景观,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上的美感,属于艺术美的范畴,在植物配置上也要符合艺术美的规律,合理地进行搭配,最大程度地发挥园林植物“美”的魅力。如香港海洋公园一景中,水、雾、植物组成一幅动态画面。
1.因地制宜
不同的绿地、景点、建筑物性质不同,功能不同,在植物配置时要体现不同的风格。公园、风景点要求四季美观,繁花似锦,活泼明快,树种要多样,色彩要丰富。寺院、碑刻、古迹则求其庄严、肃穆,配置树种时必须注意其体形大小、色彩浓淡,要与建筑物的性质和体量相适应,轻快的廊、亭、榭、轩,则宜点缀姿态优美、绚丽多彩的花木,使景色明丽动人。
2.因时制宜
植物是有生命的园林构成要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从幼小的树苗长成苍天大树,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在一年之中,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季相特点,从而引起园林景观的变化。因此,在植物配置时既要注意保持景观的相对稳定性,又要利用其季相变化的特点,创造四季有景可赏的园林景观。为了达到植物配置的设计要求,在树种选择上就要充分考虑其今后可能形成的景观效果,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结合种植,成形快,并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首先要根据设计意图做好统一的季相构图,先进行分区,分成春、夏、秋、冬四景区,每一景区通过一二种植物的季相变化来突出某一季节的景观。如扬州个园利用不同季节的观赏植物,配以四季假山,构成具有季相变化的时序景观。即在个园中春梅翠竹,配以笋石,寓意春景;夏种槐树、广玉兰,配以太湖石,构成夏景;秋栽枫树、梧桐,配以黄石,构成秋景;冬植蜡梅、南天竹,配以宣石和冰纹铺地,构成冬景。并把四景分别布置在游览路线的四个角落,从而在咫尺庭院中创造了四季变化的景观序列。在重点景区或景点,既要突出主要的观赏植物,也要考虑四季变化,配置一些其他的植物,做到四时有景,多方景胜,避免景色单调。
3.因材制宜
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千差万别,给人的感受亦有区别。配置时可利用植物的姿态、色彩、芳香、声响方面的观赏特性,根据功能需求,合理布置,构成观形、赏色、闻香、听声的景观。如龙柏、雪松、银杏等植物,形体整齐、耸立,以观形为主;樱花、梅花、红枫等以赏其色为主;白兰、桂花、含笑等是闻其香。“万壑松风”、“雨打芭蕉”等主要是听其声。如苏州掘政园在“闻木樨香榭”景点四周种植桂花,每当花开时节,花香四溢,沁人心脾,构成观景、赏花、闻香的极佳景致。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创造园林意境,是我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传统手法。如把松、竹、梅喻为“岁寒三友”,把梅、兰、竹、菊比为“四君子”,这都是运用园林植物的姿态、气质、特性给人的不同感受而产生的比拟联想,即将植物人格化,从而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如扬州个园,是因竹之叶形似“个”字而得名。园中遍植竹子,以示主人之虚心有节、刚直不阿的品格。如苏州拙政园内种植海棠、白玉兰、桂花等以寓“金玉满堂春富贵”之意。
四经济要求
随着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园林植物的配置要求也相应提高,过去由雪松、龙柏、广玉兰一统天下的景观正逐渐被各类多姿多彩的园林树种所替代,但也造成绿地建设费用节节上涨,为了解决好此类矛盾,一方面尽量选用乡树种,适应性强,苗木易得,又可突出地方特色。如南京梅花山的梅花,栖霞山的红枫,玄武湖的荷花,都较好地体现出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我国是一个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各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的乡土树种,若能善于利用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在植物配置方面就会有新的突破。另一方面在重要的景点和建筑物的迎面处,可配置一些名贵的树种,充分发挥植物的观赏价值。还可种植一些观果、观叶的经济林果,如柿树、银杏、枇杷、杨梅、薄壳山核桃等,使观赏性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园林树木的配置原则有哪些
园林树木配置的原则
各类园林绿地,小至庭园绿化,大到风景名胜区,均有园林植物、建筑小品、山石水体、园路广场等物质要素所构成。从维系生态平衡和美化城市环境角度来看,园林植物是园林绿地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在通常情况下,园林绿地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小品设施为辅;园林绿地的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因此,要搞好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必须合理的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这是建设好园林绿地的关键。
园林树木是园林植物中的木本植物,它占据了园林中的绝大部分空间,因此要搞好园林植物的配置关键是要搞好园林树木的配置。当然,园林树木的配置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二者是一致的、相互协调的。 那么,怎样进行园林树木的配置呢?或者说进行园林树木的配置的原则是什么?一般来说,要解决好两个问题,即树木种类的选择和配置方式的确定。在具体进行园林树木的配置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满足园林树种的生态要求
各种园林树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照、水分、温度、土壤等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在进行园林树木配置时,只有满足园林树木的这些生态要求,才能使其正常生长、健壮和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才能充分地表现出设计意图。
要满足园林树木的这些生态要求,
一是要适地适树:即根据园林绿地的生态环境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园林树木种类,使园林树木所要求的生态习性与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一致或基本一致,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只有做到适地适树,才能创造出相对稳定的人工植被群落。
二是要搞好合理的种植结构:包括水平方向上合理的种植密度(即平面上种植点的确定)和垂直方向上适宜的混交类型(即竖向上的层次性)。平面上种植点的确定,一般应根据成年树木的冠幅来确定;但也要注意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相结合,如想在短期内就取得绿化效果或中途适当间伐,就应适当加大密度。竖向上应考虑园林树木的生物学特性,注意将喜光与耐*、速生与慢生、深根系与浅根系、乔木与灌木等不同类型的植物树种相互搭配,以在满足植物树种的生态条件下创造稳定的复层绿化效果。
二、符合园林绿地的功能要求
在进行园林树木配置时,还应从园林绿地的性质和功能来考虑。如为了体现烈士陵园的纪念性质,就要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在选择园林树木种类时,应选用冠形整齐、寓意万古流芳的青松翠柏;在配置方式上亦应多采用规则式配置中的对植和行列式栽植。我们知道,园林绿地的功能很多,但就某一绿地而言,则有其具体的主要功能。例如在街道绿化中行道树的主要功能是庇荫减尘、组织交通和美化市容。为满足这一具体功能要求,在选择树种时,应选用冠形优美、枝叶浓密的树种;在配置方式上亦应采用规则式配置中的列植。再如,城市综合性公园,从其多种功能出发,应选择浓荫蔽日、姿态优美的孤植树和花香果佳、色彩艳丽的花冠丛,还要有供集体活动的大草坪,以及为满足安静休息需要的疏林草地和密林等。总之,园林中的树木花草都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园林绿地的实用功能和防护功能上的要求。
(一)选择树种时要注意满足其主要功能。树木具有改善、防护、美化环境以及经济生产等多方面的功能,但在园林树木配置中应特别突出该树木所应发挥的主要功能。如行道树,当然也要考虑树形美观,但树冠高大整齐、叶密荫浓、生长迅速、根系发达、抗性强、耐土壤板结、抗污染、病虫害少、耐修剪、发枝力强、不生根蘖、寿命又长则是其主要的功能要求。首先具有这些特性的树种是行道树配置的首选树种。
(二)进行园林树木配置,需要注意掌握其与发挥主要功能直接有关的生物学特性,并切实了解其影响因素与变化幅度。以庭荫树为例,不同树木遮荫效果的好坏与其荫质优劣和荫幅的大小成正比,荫质的优劣又与树冠的疏密、叶片的大小、质地和叶片不透明度的强弱成正比。其中树冠的疏密度和叶片的大小起主要作用。像银杏、悬铃木等树种荫质好,而垂柳、国槐等树种荫质差,前二者的遮荫效果约为后二者的两倍以上。因此在选择庭荫树时,一般不选择垂柳和国槐。
(三)树木的卫生防护功能除树种之间有差异外,还和其树种的搭配方式与林带的结构有关。例如防风林带以半透风结构效果为最好,而滞尘则以紧密结构最为有效。
当然,要做好园林树木的配置就必须首先掌握好各种园林树木,首先是当地常见、常用的园林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以及园林栽植地的生态环境特点,才能进一步做到适地适树,合理搭配处理好各树种之间的关系,树种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三、考虑园林绿地的艺术要求
园林融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文学美等于一体,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一种空间环境艺术。因此,在园林植物配置时,不仅仅要满足园林绿地实用功能上的要求,取得“绿”的效果,而且应按照艺术规律的要求,给人以美的享受,以此来选择植物种类和确定配置方式。
小区绿化植物配置一般注意什么啊?
一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功能。除普通草本植物外,还要注重观赏花木、阔叶乔木、食用果树、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的搭配种植;同时注重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质、杀灭细菌**等,甚至起到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劳等作用,满足人们生活、休息的需要。
二是应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根据居住小区的各种环境,如:*面、阳面、山墙、屋顶、阳台等,选择植物应注意:1.无污染,无伤害性。居住区所选植物本身不能产生污染,忌用有毒、有刺尖、有异昧、易引起过敏的植物,应选无飞毛、少花粉、落叶整齐的植物。
2.抗污染。生活区的污染主要来自锅炉煤烟、生活污水、污物、污气以及四周街道上扬起的灰尘。所选树种(植物)应有较强的抗污染特性,如:女贞、广玉兰、栾树、苏铁、龙柏、黄杨、法青、木槿等。
3.少常绿,多落叶。居住区由于楼房的相互遮挡,采光往往不足,特别是冬季,光强减弱,光照时间短,采光问题更加突出,因此要多选落叶树,少选常绿树。
4.以阔叶树木为主。居住小区是人们生活、休息和游憩的场所,应该给人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但在中国传统美学中,针叶树的松柏给人的是庄严、肃穆感与这种环境不相宜,所以小区内应以种植阔叶树为主,在道路和宅旁更为重要。
5.乔、灌、藤、草、花有机搭配,丰富植物种类,创造四季景观。夏*(五角枫、广玉兰等),秋实或彩叶(金李类、乌桕、栾树等),冬青(法青、石楠、海桐、黄杨等)。
6.选择有小果、小种子的植物,招引鸟类。栽植一定数量的结果实和种子的植物,能模拟出自然景观,引来鸟类,形成“鸟语花香”的环境,如:李类、金银木、苹果类、菊类、向日葵、柳树、串红类等。
在植物配置方面由于居住区的绿地结构比较复杂,在植物配置上也应灵活多变,不可单调、呆板。可以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多种方式。这里的点是指居住小区的公共绿地,面积较大,是为居民提供工余、饭后活动休息的场所,利用率高,要求位置适中,方便居民前往,在一个小区一般有2至3个。平面布置形式以规则为主的混合式为好。植物配置突出“草铺底、乔遮*、花藤灌木巧点缀”的公园式绿化特点,选用垂柳、玉兰、海棠、樱花、碧桃、百日红、蜡梅、桂花、牡丹、月季、美人蕉、小菊、马尼拉草等,植物多丛植,孤植、坪植、坛植和棚架等。线是指居住区的道路、围墙绿化,可栽植树冠宽阔、枝叶繁茂、遮*效果好的小乔木、开花灌木或藤本,如香椿、樱花、石楠、爬墙虎等。面是指宅旁绿化,包括住宅前后及两栋住宅之间的用地,约占小区绿地的50%以上,是住宅区绿化的最基本单元。特别要注意再生空间的绿化。居住区由于建筑密度大,一方面地面绿地相对少,限制了绿量的扩大。但另一方面,多建筑又创造了更多的再生空间(建筑表面积),为主体绿化开辟了广阔前景。利用居住区外高中低的结构特点,低层建筑可实行屋顶绿化,山墙、围墙可用垂直绿化,小路和活动场所可用棚架绿化,阳台可以摆放花木等,以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质量。
植物配置时还要做到疏密有致。为了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休息,种植设计应做到疏密有致,即宅旁活动区多为稀疏结构,使人轻松、愉快,获得充足的自然光,在垃圾场、锅炉旁和一些环境死角外围密植常绿树木,道路上用遮荫小乔木。
下面介绍几种优化栽植类型:1.宅旁绿化。
宅旁的阳面绿化一般可采用:马尼拉草十月季+黄杨矮篱。马蹄筋+书带草围边的结构。
宅旁的*面绿化可采用:黑麦草+珍珠梅+黄杨矮篱。早熟禾+太平花+黄杨矮篱的结构。
宅旁的山墙可选用爬墙虎之类的藤本进行垂直绿化。
2.道路绿化。树种可选**、樱花、百日红、白玉兰、银杏等。
围墙用吞椿+石楠绿篱+剑麻、竹+紫叶小檗,或创作其他的单面花境。
3.公共及专用绿地绿化。上层木可选垂柳、广玉兰、女贞、海棠等,中层木可选金银木、连翘、月季、牡丹、蜡梅、桂花等,下层可选剪股颖、结缕草、早熟禾等,草地适当点缀小菊、串红等季节性花卉。形成鸟语花香、轻松愉快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