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杨巧耀 给各位分享明朝为什么能收复汉唐地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宋朝300多年都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明朝用一年就能收复?(宋朝一直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宋朝300多年都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明朝用一年就能收复?
纵观中国的历史,宋朝是相对比较弱的一个朝代。而且宋朝经常遭到外面势力的**,主要是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屏障,那就是燕云十六州,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就相当于失去了一道自然屏障。所以宋朝在300年来一直想办法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并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可是为什么明朝只用一年就收复了呢?
第一,国情的差异。这就要从宋朝的建立来讲了,当时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建立宋朝,也是因为他通过“黄袍加身”的方法获得的,他本身是一个武将。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他在心底里有一点忌惮武将,所以宋朝逐渐变得重文轻武。那么这样一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宋朝**战斗能力的低弱。
第二,影响力有差异。相比于明朝来讲,宋朝的大将威名很小。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常遇春和徐达的威名,当时已经传到了整个元朝,所以元顺帝一听到他们来了就立马跑得没影儿了。与此恰恰相反,宋朝多年以来给人的印象都是嬴弱的,所以对方根本对其毫无惧怕之意。
第三,地理位置所致。
本身宋朝与明朝相比,**战斗力就比较弱,再加上燕云十六州的地势比较高,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因此宋朝在对方抵抗的情况下,拿不下这片土地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对于宋朝而言,盛产战马的地方就是燕云十六州。当失去燕云十六州之后没有优秀的战马,他们又如何和游牧民族进行战斗呢?
什么叫历史?
为什么明朝初年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宋朝初
开国初期,宋朝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而明朝收复了,历史原因是很复杂的,是由各种因素构成的。
(燕云十六州区位图)
第一,掌握燕云十六州的对手不一样。明朝初年的时候,是掌握在直接对手的手里;宋朝初年的时候,是掌握在间接对手的手里。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明朝初年的时候,燕云十六州,是在蒙古人手里。蒙古元朝已经被元末的农民起义者打得没脾气了,一股脑儿往北跑。朱元璋是乘胜追击,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元朝统治者根本就抵挡不住,更别说守住燕云十六州了。
宋朝初年,宋太祖、宋太宗统一中国的时候,还只敢把五代、十国的地盘作为统一的对象,还没敢想要把契丹辽国也一并给灭了。契丹辽国当时还是个新兴的国家,刚趁中原大乱的时候强势崛起。宋太祖一生都不敢轻易去和辽国相碰,他曾经试探着进攻北汉,后来听说辽国来救北汉,就迅速收兵了。宋太宗的时候,也是因为当时已经把北汉给灭了,所以想趁着军威,去攻打辽国。攻打辽国的目的,也不是要灭亡辽国,而是要把辽国占去的燕云十六州给夺回来。
第二、燕云十六州的布放不一样。元末明初,燕云十六州根本就没有什么布放。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元朝已经实现了大统一,北边的边疆一直到达贝加尔湖一代(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到达北冰洋)。也就是说,燕云十六州根本不是边疆。不是边疆,自然用不着布放。
而宋初的时候,燕云十六州是有重兵布放的。燕云十六州是在五代后晋的时候,辽国从中原获得的,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对于辽国来说,这里既是他们的粮仓,也是应对南方国家的战略重地,是防备南方国家北攻的前沿阵地。所以,辽国非常重视,集结了非常多的**。
第三,明朝初年和宋朝初年攻打燕云十六州的指挥者能力不同。明朝的指挥者是朱元璋和朱棣,这两父子都是在马背上滚过来的皇帝,指挥作战的能力是一流的,再加上他们是亲自指挥,亲临前线作战,很显然,皇帝御驾亲征的时候,**的战斗力肯定是非常厉害的。
宋朝初年不一样。宋朝初年,如果夺取燕云十六州的指挥者是宋太祖,而不是宋太宗,宋太祖的能力绝对是一流的,而且他肯定会亲自领兵作战,这样,胜算肯定要大得多。但我们也说了,宋太祖实际上没和辽国打过,和辽国打的是宋太宗。
宋太宗是文人出生,不懂得带兵打仗。他前后和辽国打过两次,第一次打辽国,是在灭了北汉以后。当时多多少少有点仓促出击,是以疲劳之师迎对辽军的虎狼之师,所以最终打败了,而且宋太宗也因此受伤了。第二次打辽国收燕云十六州的时候,宋太宗就再也不敢亲自领兵前往了,只是派了三支**前去。不过,他不放心那些将领们,因此采用授予“阵图”的方式,搞遥控指挥。也就是预先把怎么打都设计好,让将领们按照这个打法来操作就是了。结果,在打仗的时候,将领们因为不敢违背宋太宗的命令,打仗畏手畏脚。因此,尽管宋朝的**当时还是精锐之师,最后依然败得很惨。
陕西历史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里。1953年在西安城东发现的半坡村遗址,展示出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这里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和中国较早的城市西安杨官寨遗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长安,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生于宝鸡市)和黄帝(生于武功县)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相传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黄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是 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从轩辕黄帝在这里铸鼎、分华夏为九州,到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这里教稼先民从事农业生产;从中华文字文明的始祖仓颉在这里发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灿烂辉煌的汉唐盛世;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到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这里是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陕西,这个名称早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载,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曰“陕东”,由周公管辖;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召公管辖。陕西因此得名。唐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使,陕西始转化为政区名称。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鄜延、邠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并将陕西南部地区并入管辖;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陕北地区属于黄河中上游,秦岭以南属于长江上游,关中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考古分期:关中一带早有蓝田猿人活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最早的是老官台文化(约公元前6000年到前5000年),之后是著名的仰韶文化(约前5000年至前3000年),再后来是陕西龙山文化(公元前2300年至前2000年)。
传说情况:上古时为雍州所在,是炎帝和黄帝二帝的发源地及所葬之地,同时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今西安蓝田一带)。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下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黄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是源于华山)。
先秦时代
西周后期,秦始皇的祖上非子替周王室养马有功,周孝王将“秦”(据说曾在今天的甘肃省天水东南)这块土地封给了他,秦国也成了周的附庸。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一带),杀了周幽王。秦襄公率领人马攻打犬戎,立了战功。次年他护送周平王东迁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又立新功。平王便封他为诸侯,将陕西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他。这样,秦国统管了陕西省的部分地区。秦穆公时。国力强盛,又打败了东方的晋国,占领了整个关中。由此可见,由于陕西其地春秋时为秦国,所以简称“秦”。前350年,秦孝公由栎阳**咸阳,在此营筑翼阙及宫殿。后秦始皇仿建六国宫殿,使咸阳成为规模恢宏的帝都。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咸阳(今西安,咸阳一带)为首都,并把全国划分为36郡,今陕西境内有郡:上郡、北地郡、汉中郡。陕西地首次成为统一王朝的京畿地。
西汉时,以长安(今西安)为都城,陕西南部仍然是京畿地区,由司隶校尉部管理,分为京兆尹(渭南郡),左冯翊(河上郡),右扶风(中地郡)和弘农郡。秦朝都城咸阳先后改名为新城和渭城。在今咸阳原上,因西汉五陵置有陵邑(城),故有“五陵原”之称。东汉时,首都迁去洛阳,以长安(今西安)为西京。今陕西地属于并州和雍州。
东汉中后期时,匈*内迁,在吕梁山上和汾河流域牧马。到三国曹魏时,匈*人分为五部,人数多达数十万。此外,还有羯族,鲜卑族,氐、羌等族在陕、甘居住,历史上称为“五胡”。
魏晋南北朝
西晋,长安为陪都,咸阳更名为灵武。313年,永嘉之乱后西晋在长安拥立晋愍帝。316年,前赵(汉国)刘聪派遣刘曜攻破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随着西晋的灭亡,中原广大的地区,皆成为汉国政权的统治范围。
前赵,汉王刘聪名义上是中原的共主,但随着势力的扩大,地方的割据势力迅速形成,汉国统治的地区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
318年,刘聪病死,太子刘粲继位。匈*贵族靳准**刘粲夺权,在平阳的刘氏男女不分老少全部被杀,靳准自立为汉天王。镇守长安的刘聪族弟刘曜得知平阳有变,自立为皇帝,派遣**至平阳,族灭靳氏。与此同时,羯族首领石勒亦以讨伐靳准为名,率军至汉都平阳,于是,平阳、洛阳以东的地区,皆落入石勒势力之中。前赵于是**到长安。
后赵,长安为陪都,咸阳又改名为石安。
前秦,东晋时氐在北方崛起,在前秦天王苻坚的军事行动下,今陕西一带属于前秦的核心部分,且长安为前秦的首都。383年淝水之战大败后,前秦国力开始下降。
后秦,(384年-417年,或称姚秦),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兵败后,关中空虚,原降于前秦的羌族贵族姚苌在渭北叛秦,晋太元九年(384年)自称万年秦王,次年(385年)擒杀苻坚。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国号大秦,史称后秦。陕西地经历羯族的后赵、汉族的冉魏、氐的前秦、鲜卑的西燕、羌的后秦,417年东晋北伐后秦破长安后也短暂的占有今天的陕南地。在陕北也有赫连勃勃建立的夏国在同期存在,初期都城统万城(今称白城子,在今***乌审旗南纳林河乡与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交界处的无定河北岸流沙之中)。夏凤翔六年(418年),赫连勃勃乘东晋灭后秦,乘虚轻取长安,在霸上(今陕西西安东)即帝位,国势更强。
北魏,386年,鲜卑族拓跋圭建立了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西安,咸阳一带为泾阳县。436年四月,北魏灭北燕,***等边疆政权降服,统一除了今天辽东以北的北方。后来,北魏**为东魏和西魏,西魏的实权落在大将宇文家族的手中。556年,宇文泰取代西魏,建立北周。宇文泰定都于长安(今西安)。北魏时佛教兴起,寺院有三万所,和尚尼姑多达200万。
隋唐五代
隋朝,北周大将杨坚灭鲜卑人的政权,恢复了汉人对中国北方行使主权后,在灭亡南朝陈,以大兴城(今西安)为首都,陕西地再次成为统一王朝的京畿地。
唐朝,隋末,太原留守李渊(唐高祖)和他的儿子李世民(唐太宗)率兵,从太原起兵反隋。在618年建立唐朝,重新统一中国。改大兴城为长安城(今西安)为首都,陕西地再次成为统一王朝的京畿地,分属京畿道,山南东道和关内道。
武则天因其母杨氏顺陵在咸阳北原,曾改咸阳为赤县。
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也在这里建立过政权。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907年-923年11月19日)篡夺唐地位后,李茂贞建立岐(901年-924年或946年)以凤翔为中心于现在陕西、甘肃、四川地区的割据政权,表示对抗后梁,此时陕西分属不同的政权内,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923年-936年)、后晋(936年-947年)、后汉(947年-950年)和后周(951年-960年),陕西地属于北方的中原王朝内,后唐改回大安府为京兆府,但五代都城大多在洛阳与太原,西安却再没有成为首都。
宋元时期
北宋时,陕西为陕西路,宋初陕西路为至道十五路之一;熙宁五年(1072年)分陕西为永兴军路、秦凤路;元丰元年(1078年)又并为陕西路,八年(1085年)又分为永兴军、秦凤路二路。
南宋时,陕西地大部属于金国,金**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并撤销秦凤路,在此地设立京兆府,延安府,庆阳府与凤翔府。而陕西的西北部被西夏国控制。
元朝时,陕西属于陕西行中书省,西安地为为安西路、奉元路。
明清时期
明朝,再次恢复汉人对陕西地区的主权。陕西地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来。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西安后,曾改西安为长安,建立大顺政权。
清朝,分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为陕西布政使司和甘肃布政使司,后发展为陕西省和甘肃省(含宁夏),属于内地十八行省。
清朝末年,陕西甘肃一带爆发了大规模的穆斯林反清起事,后演变为**大规模**汉人的恐怖活动,史称‘同治回乱’。1873年被以汉人湘军为主的清朝****,只有西安城内未参加作乱的3万**得以幸存,其余陕甘**一部分逃亡,其余人均已被**展开报复性**。
为什么明朝没有收复西域,恢复汉唐的丝绸之路
明朝忙着应付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