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宋立秋 给各位分享苗绣主要流传于什么地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苗绣的起源是什么?(苗绣的起源是什么意思)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苗绣的起源是什么?

苗绣的起源


服装是“化石”,可以窥见汉代中原服饰的影子。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用针当笔、用彩线为墨,把几百年的苦难和迁徙的坎坷道路绣在衣裙上。
当“外人”被苗族刺绣折服,苗绣又被赋予更多的价值,那些本能的对历史的记录,如今变成了可以用金钱衡量的美。

“中国也有高级服装”

“苗族服装为何有如此魅力?”这是让韦荣慧感兴趣的问题。

韦荣慧是**民族博物馆副馆长,成长于贵州黔东南州的苗族人。“我接触了很多收藏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的人,很多人一开始收藏各个民族的服装,到后来就只收藏苗族服装。所有被收藏的民族服装中,苗族服装被收藏的数量是最大的。”

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韦荣慧常常询问收藏者们喜欢苗服的原因。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这是看了让人流泪的服装,有人说它有一种让人温暖的感觉,有人说从苗族的刺绣里,能看到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一名叫做佐藤俊彦的日本收藏者对记者说,他喜欢苗族服装,因为“苗族刺绣最精美”,“没有两个绣花是一模一样的”。在北京工作的佐藤说,他在1996年第一次到贵州旅游时见到苗族刺绣,一见钟情,如今每年都要去贵州,民族服饰市场是每次必去的地方。

苗族服装上的刺绣,是收藏者热衷苗服的原因。“很多民族服装,只能得到收藏家、博物馆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只有苗族服装,得到了最广泛的喜爱,不管是专业收藏者还是普通人,都会喜欢上苗服上的刺绣。”说起自己民族的服饰工艺,韦荣慧非常自豪。

苗绣种类的繁多和工艺的精美,让其他的刺绣种类望尘莫及。在中国四大刺绣中,苗绣的工艺种类超过20种,挑绣、绉绣、叠绣等都是其他刺绣中没有的技艺。“有一种‘双针锁’的工艺,起源于汉代,这种绣法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但在苗绣中保存了下来。”

苗服做工的精致也让藏家们爱不释手,“破线绣”是把一根丝线破为数根,苗族女人用比发丝还细的丝线刺绣,一张绣片常常要花去几个月的时间。韦荣慧介绍说,苗族服饰在巴黎展示时,法国高级服装工会**戈巴克对苗绣赞不绝口,他说:“我们过去认为中国没有高级服装的历史,但在少数民族服装,特别是苗族服装中,我看到了。”

让人着迷的还有苗族刺绣的纹样。**民族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套“龙船衣”,这套衣服上的刺绣,描绘了苗族最热闹的龙船节的场景,热火朝天的龙舟赛跃然衣上。苗族刺绣不仅记录节日、图腾和英雄,还记载着苗族几百年迁徙的历史,在很多苗族刺绣图案中,都有水波状的花纹,苗族用这样的符号表示他们的祖先曾经跋山涉水,渡过长江、黄河,最后才来到西南。

苗族人超群的想象能力,可以在刺绣中窥见一斑。苗绣中经常出现的蝴蝶图案,是苗族人传颂的图腾——“蝴蝶妈妈”。一棵枫树的树心生出一只蝴蝶,蝴蝶与水田中的水泡相恋,蝴蝶生出12个蛋,这12个蛋演化成自然万物和苗族人的祖先。苗族人相信,“蝴蝶妈妈”是所有苗族人共同的祖先。

黔东南,是蝶纹造型种类最多的地区。仅在施洞镇,蝴蝶的造型就有好几种,有人面人身蝶翅的,也有人面人手人足,背后长出翅膀,像西方天使造型的。还有一些几何图形的刺绣,用非常抽象的线条代表蝴蝶,用来装饰衣服的衽边和裤脚。

“苗族刺绣的用色也是独一无二的大胆,他们用红配绿、紫配绿、紫配黑,我们通常认为很俗的色彩搭配,在苗绣中被大胆地使用,达到了夸张的效果,他们用来一点也不俗。”韦荣慧说。鲜艳的色彩和多姿多彩的纹样,正是苗绣吸引人们的地方。

“苗族人对织绣染艺术的感悟得之于当年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或许可以说,苗族服饰艺术的精美与繁荣,非其他民族可以比肩。”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杨源这样评价苗族服装。

衣裳不只是衣裳

姜文英今年53岁,她家的墙上有一张姜文英母亲身穿苗族盛装的照片,前襟和袖筒上绣着鲜艳的花纹,裤管也用刺绣装饰着。施洞苗族最喜欢的“机织布”是深褐色的,与五彩刺绣搭配,显得雍容而稳重。

母亲身上这套盛装,是外婆的外婆给外婆出嫁做的,后来,外婆把它传给姜文英的母亲,现在,母亲又把它送给了姜文英。姜文英对这套传家宝很得意,她说,像这样做工精细、刺绣精美、历史久远的苗族盛装,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

我请求看一看姜文英的传家宝,她很坚决地摇了摇头,说只有节日、祭祀的时候,才会拿出来。姜文英没有女儿,儿媳们跟着她学刺绣学得不错,至于传家盛装是否会传给其中一个儿媳,姜文英还没决定。

没有一个民族像苗族这样,把妇女的服装看得如此重要和神圣,苗族女人一生中用于缝纫、刺绣的时间之多,大概也没有其他民族的女人可以相比。根据1957年的调查,在贵州省台江县施洞地区,缝制一套一等盛装,需要用427天,缝制一套二等盛装,需要337天。一名苗族妇女需要的不止一套盛装,女人有了孩子,背小孩用的背带更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正因为背带上的刺绣鲜艳精美,在今天,苗族背带是很多游客和收藏者最钟情的苗族服饰之一。

姜文英听长辈说,自己的家族是几百年前从陕西迁徙到贵州的,她现在缝制的衣服款式和刺绣的样式,与几百年前先辈中女人的服饰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出嫁时,姜文英穿着与母亲的嫁衣同样款式的盛装出门。当汉族服饰经历了一次次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时,苗族服装却坚强地固守着,几百年来没有改变。

很多研究苗族服饰的人困惑于苗族服饰历代不变的原因,一个被认同的原因是,这个曾经经历太多苦难的民族,在**离开中原迁徙西南的过程中,靠统一的服饰来强调民族的团结,并保持自己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服装在苗服婚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它维系着这个民族的传统,正因如此,苗族女人才会穷尽一生的精力来制作衣裳。在苗族内部,有无数个“婚姻集团”,同一个“婚姻集团”内的男女才能通婚,辨别“婚姻集团”的标志,就是服装。

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是台江县施洞苗族最隆重的节日,当地人叫“姊妹节”。苗族男女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唱歌、喝酒,寻找自己倾心的对象。苗族小伙子只要看到姑娘衣裳的款式和自己母亲一样,就知道姑娘是自己可以挑选的结婚对象,如果款式不同,就不能上前求爱了。

如果不是苗族人固执地保留着对制作精美服装的热情,也许,这个民族的风俗和传统,早就在迁徙中被外族的影响所淹没。反过来,苗族的风俗也捍卫了苗服制作代代相传。

苗族婚俗中,女孩结婚后的当天或者几天后,就回到自己娘家“坐家”,“坐家”时间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一两年。“坐家”几乎是苗族**专门用于刺绣的时间,在“坐家”的日子里,新娘能够得到娘家人特殊的照顾,她不用从事太多的家务和劳作,有更多的时间专心刺绣,给自己制作盛装,也给将来的孩子缝制背带、衣帽。

衣裙上的历史

在游人们来到施洞镇之前,每一个苗族家庭都按部就班地过日子,男人下田耕作,女人操持家务、绣花做衣。女儿照着母亲教授的花样学绣花,母亲教龙,就绣龙;母亲教蝴蝶,就绣蝴蝶。母亲为女儿绣嫁衣,等女儿有了女儿,女儿就会为自己的女儿绣嫁衣。

为什么每一代制作的服饰款式都几乎相同?绣花的图案为什么基本不变?那些艳丽的图案代表什么意思?就像家家都要淘米做饭一样,女人学刺绣,做衣服,在苗族人眼中是不需要探究起因的生活本身。

姜文英7岁开始跟着母亲学绣花,现在她是施洞镇有名的剪纸高手。施洞苗族最擅长的刺绣手法是“平绣”和“破线绣”,这两种刺绣都需要先剪纸,然后按照剪纸的图样在布上刺绣,所以剪纸是刺绣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工序,纸剪不好,花也绣不好。

一幅剪纸就是一个故事,根据剪纸绣成一张绣片,把绣片缝到苗族服装相应的位置上,才能完成一套精美的苗服。会剪纸的人越来越少了,能像姜文英一样剪出完整的古歌故事的人,就更少了。苗族自古没有自己的文字,祭祀仪式中的主持人担当了记录历史的重任,他们在仪式中哼唱的古歌,记载了苗族人对世界初始的猜测,对迁徙历程的记忆,和他们信仰的天地鬼神。苗族刺绣将无形的古歌,绣在衣服上,一幅绣片一个片断,连在一起,就是苗族人的历史记忆。

姜文英剪古歌从来没有模板,故事和图形都在她的脑子里,一首古歌,最少要剪30幅剪纸。姜文英拿出一幅剪纸,讲的是铸造日月的故事。画面里两个人围着一个火炉挥舞大锤,“太阳是金子造的,月亮是银子造的,铸造的人是雄公和宝公。”姜文英用苗语讲解剪纸上的故事。接下来一幅,图样是一个双腿奇长的人肩挑箩筐,箩筐里装着太阳和月亮。姜文英说,日月铸造好了,是由一个长着九节腿和九节骨的人,用箩筐把日月挑到天上去的,从此,才有了苗族人生活的天地日月。

对万物起源的想象,羽化成苗绣,被苗族女人穿在身上,那些属于这个民族的故事,就这样世代流传下来。

来源:中国民族网

苗绣的历史源流

苗绣的起源是什么?

苗族起源的多种说法之一是“东来说”,这与神木、鸟有关,也与中华民族的上古神话传说相关,说木神句芒辅佐了东方天帝太嗥。太嗥其实是一个以神鸟为图腾的上古氏族,又说太嗥便是伏轰,伏轰与女锅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尽人皆知的,他们传说中的样子便是龙的最初形式,《列子·黄帝》记:“疱牺氏(即伏羲)、女娲氏蛇身人面”,《春秋纬合诚图》记:“伏轰龙身牛首”,可以说,这些上古的图腾意向在苗族的绣品上反映得非常明显,比如那看似双龙戏珠的绣品,中间却是个人,这人其实就是苗民人祖姜央,而双龙便成了庇护苗民的伏羲与女娲。苗族的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上古历史如此密切的缠绕一起,苗族的刺绣不仅热烈奔放,而且蕴意着神秘悠远的篇章,苗绣中的龙更以其丰富的意象与中华民族的开创历程紧密地联在一起。从这些残存着“人神混同”、“**混同”、“自然物类混同”的原始思维特征的绣品中我们看到,苗族人民营造出的龙是那样的率真稚气、热烈奔放、神奇壮丽、自由不羁。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文化**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区。雷山台江等地的苗族服饰至今仍保留着原汁**的传统风格,精美绝伦的刺绣技艺和璀璨夺目的银饰让人赞叹不已。苗族服饰的刺绣工艺有其独特性,如双针锁绣、绉绣、辫绣、破纱绣、丝絮贴绣、锡绣等。刺绣的图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表现苗族创世神话和传说,从而形成苗绣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刺绣特色。苗家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清《开化府志》、《广南府志》、**《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记载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之句。 苗家姑娘个个会绣花。由于环境的熏陶,苗族女孩四五岁就跟着母亲、姐姐和**学绣花了。到了七八岁,她们的绣品就可以镶在自己或别人的衣裙上了。 苗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服饰文化的瑰宝。要数中国少数民族功夫绝技,苗绣以其古老、神奇以及文献特性著称。现存的苗绣,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雕题就是用刺刺破皮,涂以朱砂或其它色彩;文身就是用刺仿龙、凤、夔花纹雕题,在人身上刺出现龙、凤、夔的保护色花纹,藉避龙、夔之害,战胜龙、夔,以谋生存。从苗族的《古老话》得知,苗族古代的雕题文身大师是嫁嘎。到了濮人的后裔南蛮,发明了蚕桑之术后,雕题文身开始从残酷的保身艺术形成美的装饰艺术,出现了“描”。描就是用朱砂等色彩仿生物色彩在蚕帛上描绘花纹。到了骨针、铜针、骨织板、铜织板出现后,雕题文身艺术又进一步演变成挑花和织花。到周代有了铁针,濮人后裔的挑花技艺便发展道了相当可观的程度。挑花只是在蚕帛上经纬线的垂直交叉网格,挑出物体的象征图案来,这也满足不了濮人后裔------南蛮对美化生活的要求,便往凿花、绣花技艺发展。濮人后裔凿花、绣花技艺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湘绣、蛮绣。湘绣以居住在湘江流域的濮人后裔相柳一支为主体,其绣花技艺向写实逼真的艺术境界发展。楚亡后,湘氏很快融合于华夏,经过秦、汉时期,组成汉族,湘绣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绣花技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蛮绣以居住在沅江流域、乌江流域的六蛮、七戎的蛮氏为主体,其凿花、绣花、织花技艺向幻想的艺术境界发展,保持了濮人后裔挑花、绣花、织花的对称图案格局,形成苗绣、苗锦风格。苗绣是由驩兜部与南蛮部结合;三苗部与西戎结合组成,即《尚书》说的:“串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因为组成苗族的氏族部落大多居住分散,不相同属,个氏族均形成各自的文身装饰艺术。到了元、明清,汉籍中不断出现了按照服饰特点将苗民分为红苗、花苗、白苗、青苗、黑苗的记载。红苗以七戎、六蛮为主体,以龙凤为氏族徽;花苗以凿齿民为主体,以蝶为其氏族徽;白苗、青苗以人夷、九夷为主体,以夔麟为其氏族徽;黑苗以盘瓠蛮为主体、以狗为其氏族徽。他们均以某一动物作自己氏族的代表,崇拜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极大地影响了氏族绣品装饰纹样的主体物象的表现和风格的形成。另一方面,随着各氏族间频繁的交往、装饰纹样的相互借鉴、补充、渗透的现象也日渐增多。苗绣针脚大体可分为绣、插、捆、洒、点、挑、串七种。大面积以绣针平绣,其中需要显出深浅色调的,则用插针,将彩色深浅不同**去,形成几种色彩的连结平面;需要显出立体感的地方,则使用捆针,使其形体在绣面上突出来。绣面上需要显出立体感的细小部分,则使用洒针、点针和挑针。绣料正面和背面需要显出一致效果的,则采用串针。一幅绣品,常综合运用几种针脚,或配合粘花、贴花、补花和堆花等手法来完成。苗绣的色调亦带有强烈的夸张色彩,它常不按照真实物体的颜色配色,而是按其氏族的审美要求,大胆而灵活的加以运用;其色彩讲究冷暖的对比,注重在强烈的对比之中取的一种色彩美的协调,造成一种古朴又绚丽多彩的效果。苗绣的历史渊源悠久,其装饰纹样的夸张变形,既着意于生气勃勃的客观对象的表现,又梦境般的幻想色彩;针法丰富多变,色调古朴协调而又鲜艳明丽。这些,都使苗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也正是这种不同于其他兄弟民族的强烈的一是个性,使苗绣成为我国装饰艺术园地里额一只奇葩奇葩,给这一园地增添了风采。

苗绣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怎么样

苗绣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因苗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人文化难以波及的地方,苗族特殊的民俗文化一直支撑着这个古老民族的发展,形成了苗族地区特有的民俗风貌和人格精神。苗族的刺绣艺术,是苗族历史文化**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传说有位叫兰娟的女首领为了记住迁徙跋涉的路途经历,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过黄河绣条黄线,过长江绣条蓝线,翻山越岭也绣个符号标记,待最后抵达可以落脚的聚居地时,从衣领到裤脚已全部绣满。从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亲手绣制的盛装,为的是缅怀离去的故土,纪念英勇聪慧的前辈,同时也为了承继前辈流传下的这份美丽,不忘祖业,激励后人。1.苗绣的实用性苗绣艺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其内容贴近日常生产生活,风格质朴、率真。与生活的接近,还使苗族刺绣保留了艺术发生时的特征,即原始艺术时期艺术与生产活动或生活情景的一体化。在这种艺术活动中,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交织,创造了既有实用价值又融合了审美功能的产品,这在我们今后的设计生活中也是很值得借鉴的,对于生活的精炼正是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所被赋予的美的任务。将生活中的美提炼出来,与生产紧密结合,在符合实用的前提下,带给人视觉上的享受。同时,苗绣通过依存于各种生活用品中,如服装、荷包以及各种布什物等,充分体现了实用与装饰共融的统一性,是物质的实用性与精神的审美功能相统一的一种审美创造,它是苗族历史、文化、艺术、信仰的再现。以这种浑厚的文化底蕴作为设计的前提与参考,在设计思维中保留着这些精神价值,使我们在以后的设计中能够将传统精神赋予现代设计的作品中,使其拥有丰富的内涵。2.苗绣的艺术性苗绣造型单纯素雅,有时甚至渗透出一种天真浪漫的情怀,它所追求的那种超越现实的象征意向构成手法,既有传统的艺术风格,同时又有多边灵活的表现手法;既原始古朴,同时又现代而前卫,表现出一种在现代艺术中才可能见到的意向构成表现和意形同构空间。在艺术造型方面,不管结构,不讲**,甚至于不顾比例与虚实;不求形似,甚至不讲事理逻辑,完全凭着苗族人民的美好愿望与幻想,自由发挥,大胆创意。她们都追求形象的自由结合,使自然对象的体积完全被消除了,只剩下彩色的线和面的构成,在空间中有机地堆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造型,画面呈现出一种不间断的运动过程。这种奇特而大胆的形象、空间和氛围、规模往往出人意料,不同凡响。这种构成手法本身,给了艺术直觉和想象以极大的回旋余地,对于现代艺术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参照系统,苗族刺绣中抽象、无实际指示的造型,与西方“立体**”艺术中以视觉想象为构造的特征,可谓是不谋而合。在苗绣的刺绣纹样中甚至能够看见仿凡·高与马蒂斯的身影,隐约还发现了毕加索的气息。这正是民间艺术的独到之处,它否定刻板机械地对现实的再现,在艺术上追求独特、自由的表现个性,体现人的理想与追求。这也与19世纪出现的现代**主张合拍。它那超越自然的简化与抽象,理念性的造型与象征,正符合现代艺术的表现要求。3.苗绣的借鉴与模仿关于取材的借鉴与模仿,苗族刺绣艺术取材广泛,从有生命的动植物到无生命的河滩卵石、猪蹄印,甚至是土沟等,都是苗族人民手中针线表现的对象。从整体上看,崇拜动物的民族意识强烈,描绘动物图案在苗家服饰中占绝大部分,尤以龙在苗族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她们在龙的形象中给予了善良的心愿和审美的感情,苗绣中龙的造型千姿百态,有的龙长着许多足;有的龙由环节组成,体态胖圆,无爪,无鳞,有的龙龙身人首,还长有翅膀,人、鸟、龙混为一体。这些图案都富有鲜明的现代气息,并且造型夸张而生动,在现代的装饰艺术中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而其广泛性是无可比拟的,这对于我们在设计中放开思路、调整构思更是不可多得的一份教科书。关于表现手法的借鉴与模仿,在常年的艺术学习中,难免会产生思维定势,而苗绣艺术表现手法直接而传神,不受自然形象束缚,在造型上大胆地采取变形与夸张的艺术处理,苗家妇女们为了审美的需要,把蝴蝶的翅膀装在鸟的身上,虎的身上还出现鱼鳞,动物的眼可以长在背上,她们能够创造鸟形的花,也能创造花型的鸟。创造了各种看起来不合理而合乎其原始思维的艺术形象。在对其表现手法惊叹的同时,我们会**之前对心中意形的理解,从一种片面甚至是呆板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但是又不完全是混乱而无序的,是一种思想上的有秩序而有目的的解放,并在创造艺术品中再现这种大胆的想象图形,并将其为我们所用。研究苗族刺绣艺术是一个对其吸收消化之后并提炼的过程,在初步接触苗族刺绣艺术时,要深入剖析,透彻研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所需要的是再次地创造,创造出具有传统苗族文化气息而又符合我们当下工作要求的艺术作品。我们只有认真而不是敷衍,深入而不是肤浅地研究并学习苗绣艺术,才能把这当中为现代艺术所服务的部分变成一种新鲜的血液,注入到现代艺术的创作当中。苗绣艺术具有强烈的现代感,与现代人的艺术趣味,有着诸多相通的地方,因而获得了现代观众的普遍喜爱。在造型上所表现出来的苗族人乐天知命、开朗豁达等性格都是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良好精神品质。只要我们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以表现本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为己任,同时又大胆创新,用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角度,提炼出本民族艺术的优秀成分,这样,苗绣艺术将永远闪耀着它那独特的光辉。更多关于苗绣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怎么样?,进入:https://****abcgonglue***m/ask/ada1e61615732091.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苗族的服装有什么特点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
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至清代末期,他们已不再蓄发挽椎髻,有的改梳长辫子。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