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唐九翔 给各位分享再生金属标准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国家对铅企业的环保政策(国家对铅企业的环保政策文件)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国家对铅企业的环保政策
一、准入条件1.规模和外部条件要求:单系列铅冶炼能力必须达到5万吨/年(不含5万吨)以上;现有再生铅企业的生产准入规模应大于10000吨/年;改造、扩建再生铅项目,规模必须在2万吨/年以上;2.工艺和装备:新建铅冶炼项目,粗铅冶炼须采用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富氧底吹强化熔炼或者富氧顶吹强化熔炼等生产效率高、能耗低、环保达标、资源综合利用效果好的先进炼铅工艺和双转双吸或其他双吸附制酸系统。3.能源消耗:新建铅冶炼综合能耗低于600千克标准煤/吨;粗铅冶炼综合能耗低于450千克标准煤/吨,粗铅冶炼焦耗低于350千克/吨,电铅直流电耗降低到120千瓦时/吨。现有铅冶炼企业:综合能耗低于650千克标准煤/吨;粗铅冶炼综合能耗低于460千克标准煤/吨,粗铅冶炼焦耗低于360千克/吨,电铅直流电耗降低到121千瓦时/吨,铅电解电流效率大于95%。4.资源综合利用:新建铅冶炼项目:总回收率达到96.5%,粗铅熔炼回收率大于97%、铅精炼回收率大于99%;总硫利用率大于95%,硫捕集率大于99%;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5%以上。现有铅锌冶炼企业:铅冶炼总回收率达到95%以上,粗铅冶炼回收率96%以上;总硫利用率达到94%以上,硫捕集率达96%以上;水循环利用率90 %以上。5.环境保护:铅锌冶炼及矿山采选污染物排放要符合国家《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的有关要求和有关地方标准的规定。防止铅冶炼二**硫及含铅粉尘污染以及锌冶炼热酸浸出锌渣中汞、镉、砷等有害重金属离子随意堆放造成的污染。确保二**硫、粉尘达标排放。严禁铅锌冶炼厂废水中重金属离子、苯和酚等有害物质超标排放。待《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铅锌工业》发布后按新标准执行。 铅锌冶炼项目的原料处理、中间物料破碎、熔炼、装卸等所有产生粉尘部位,均要配备除尘及回收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并安装经环保总局指定的环境监测仪器检测机构适用性检测合格的自动监控系统进行监测。新建及现有再生铅锌项目,废杂铅锌的回收、处理必须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确保符合国家环保标准和有关地方标准的规定,严禁将蓄电池破碎的废酸液不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中。排放废水应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熔炼、精炼工序产生的废气必须有组织排放,送入除尘系统;废气排放应符合《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熔炼工序的废弃渣,废水处理系统产生的泥渣,除尘系统净化回收的含铅烟尘(灰),防尘系统中废弃的吸附材料,燃煤炉渣等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含铅量较高的水处理泥渣,铅烟尘(灰)必须返回熔炼炉熔炼;作业环境必须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的要求;所有的员工都必须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并保存记录。企业必须有完善的突发环境事故的应急预案及相应的应急设施和装备;企业应配置完整的废水、废气净化设施,并安装自动监控设备。再生铅生产企业,以及从事收集、利用、处置含铅危险废物企业,均应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二、所需手续此类项目一般采取项目核准方式:项目单位分别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发展改革等部门申请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评和节能审批等手续。完成相关手续后,项目单位向发展改革等项目核准部门报送项目申请报告,并附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评和节能审批等文件。核准后,项目单位依据项目核准文件向城乡规划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正式用地手续等。三、关于铅锌行业准入条件具体见公文(国家发改委[2007]13号令),里面有详细说明。如还有不明之处,请追加提问,在下一定尽力解答。
原生有色金属与再生有色金属的区别
可能是原生有色金属是原石直接生产的原料,再生的就是回收再融化生产的。
我是猜的,但以铜材为例,由于工艺上的原因,再生产的材质等级都要比原生的低。
再生金属反税条件,年产量及环保要求?
再生金属返税的政策还没有正式**。
至于返税条件是否会设定年产量的问题,个人认为不是关键,但环保要求肯定会是一道门槛。
现在再生金属中,仅有再生铅开展了环保核查;对其他品种开展类似的环保核查,一是没有必要,二是牵扯精力太大,因而不会专门去做。
再生金属目前主要品种铜铝铅均已发布和实施“准入条件”或“规范条件”,其中涵盖了布局规模、质量工艺、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及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在这方面应该是返税条件参考的主要依据。
所以,返税条件的问题,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准入的要求,如果是再生金属企业,更应该积极整改和申报进入准入公告名单。个人认为,“准入”或“规范”将是今后再生金属行业各项限制或扶持政策操作的重要依据!
有色金属分类
有色材 按化学成份分类:铜和铜合金材、铝和铝合金材、铅和铅合金材、镍和镍合金材、钛和钛合金材。按形状分类时,可分为:板、条、带、箔、管、棒、线、型等品种。
有色合金 按合金系统分:重有色金属合金、轻有色金属合金、贵金属合金、稀有金属合金等;按合金用途则可分:变形(压力加工用合金)、铸造合金、轴承合金、印刷合金、硬质合金、焊料、中间合金、金属粉未等。
伴生金属和二次资源利用与环境和谐
王静纯
余大良
(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一、矿产资源的供求矛盾日渐突出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矿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矿山生产的命脉,我国矿业提供了 95% 以上的一次性能源和 80% 以上的工业原料。但矿产资源又是不能再生的耗竭性资源。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 45 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及世界人均的一半,居世界第 58 位[1],人均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和美国的十分之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双重需要,对矿产资源的消费与需求日渐强劲。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有色金属矿业蓬勃发展,产量和生产能力急剧增加,1990 年至今,10 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 12. 5% 以上,产量连续 6 年位居世界第一位。而同期 ( 20 世纪 90 年代至 2003 年) 的矿产地质勘查实物工作量大幅度下降,资源的发现和补给乏力,矿产资源的供求矛盾日渐突出,大宗有色金属矿产品的缺口进一步加大。自 2000 年以来,我国进口铜、铅、锌精矿和**铝数量虽然有些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增加,以弥补国家自产的不足。近年来部分有色金属矿产品进口概况见表 1、图 1。
表 1 2000 ~2007 年我国铜、铅、锌精矿和**铝进口总量 ( 万 t)
据冯君从 ( 2006) ,2005 年锌精矿进口数量的减少,是因为加工费用降低而增加了精锌的进口,达 39. 22 万 t,同比增长 63. 8% 。
据预测,至 2010 年,我国钴矿、镍矿和铜矿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铝土矿、铅矿和锑矿也将出现短缺。至 2020 年,除钼矿尚有充足保证外,其余矿种均不具有足够的资源储备。国家发展研究中心提出,因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增长期已经到来,经济高增长阶段至少延续 10 ~15 年,整个周期将延续 25 ~30 年。
图 1 2000 ~2007 年我国进口铜、铅、锌精矿和**铝总量变化趋势图
显然,对矿产资源的快速消耗与强劲需求不可能在短期内缓解。矿产资源供应不足将使我国业已形成的有色金属矿业采选能力进一步下降,矿物原料供应将更趋紧张,直接威胁国家的安全和工业现代化的实现。国家已将 “完善重要资源储备制度,加强国家重要矿产品储备”列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以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 一) 伴生资源丰富,潜在价值可观
我国矿区综合矿产多,单一矿种少。据原地矿部对全国 600 余个大型矿区统计,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可利用矿产的矿区占统计矿区总数的 95% 以上。已开发利用的 140 余种矿产中,有 87 种是伴共生矿,占总数的 62% 。全国有色金属矿区,有 85% 以上是综合矿产。铅锌矿床伴共生矿产最多,可达 50 余种。经原地矿部概算,我国矿产资源的工业储量潜在价值约 91. 3 万亿元,共伴生有益组分的潜在价值占总价值的 37% ,约为 34 万亿元。
全国银储量的 90% 、金储量的 45% 、铂族金属储量的 73% 是以共伴生形式产出的。有色金属矿床是贵金属矿的重要来源。
国内、外有色金属矿床普遍含银。据统计,国外99 个有色金属矿床平均含 Ag 79. 2g/t;国内362 个有色金属矿床平均含 Ag 67. 5g/t。
铅锌矿床含银最高,据国外 35 个铅锌矿床统计,平均含 Ag 138. 8g/t,国内 153 个铅锌矿床统计,平均含 Ag 86. 7g/t。部分主要有色金属矿床银含量见表 2、图 2。
表 2 主要有色金属矿床伴共生银含量
图 2 主要有色金属矿床伴共生银含量对比图
从表 2 和图 2 可知,铅锌矿床和铅锌铜矿床是伴共生银的主要来源。
有色金属矿山矿产银占全国矿产白银的 97% 左右。充分研究和回收利用有色金属矿中伴共生的银资源,是我国白银增产的主要途径。
铂族矿产资源以伴生为主,大部分铂族矿产伴生在铜镍硫化物矿床中,单独的铂族矿床中铂族金属保有储量仅占铂族金属总储量的 27% 。我国**铂族金属矿床主要有云南金宝山铂钯矿床和四川杨柳坪铂镍矿床。甘肃金川硫化物铜镍矿区保有铂族金属储量占全国铂族金属保有储量的 57% ,达到超大型规模。
稀散金属大部分以共伴生产出,见表 3。
表 3 我国稀散金属在有色金属矿床中的分布
表 3 显示,我国镉矿、铊矿资源的 90% 伴生在铅锌矿床中; 世界上仅发现极个别的**锗矿床,伴生在铅锌矿床中的锗矿储量占总储量的 70% ; 铼矿资源的 80% 伴生在钼矿床和铜钼矿床中; 硒矿、碲矿储量的三分之二伴生在铜镍矿床和多金属矿床中。镓矿储量的一半分布于铝土矿中; 伴生在铅锌矿床中的铟矿储量超过总储量的 50% 。
上述可知,绝大部分稀散金属和贵金属矿产资源伴共生在有色金属矿床中。随着现代高科技工业的发展,稀散和贵金属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更加重要,将对矿山矿产品的拓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 二) 加强伴生组分研究,挖掘矿产资源潜力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总体实力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的矿业技术与工业发达国家比较仍存在明显差距,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低于国外工业化国家 20个百分点,得到回收的伴生金属不足三分之一。究其原因,既有矿业监管不力,滥采乱挖的影响,也有多年条块分割式管理形成的后遗症,还有工业化进程快矿山数量猛增而生产技术良莠不齐。粗放式的增产方式致使相当数量的矿山主金属回收率低,伴生组分流失严重,资源消耗大,浪费多。据全国**环境资源委员会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产值增长 10 余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 40 多倍。以矿产资源高消耗的沉重代价支持经济增长是难以持久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倡导矿产综合回收利用已近 20 年,矿山开发中重主 ( 金属)轻副 ( 共伴生金属) 的现象仍然存在,大量有价矿产未被回收,许多有价金属与非金属作为废弃物丢弃,或随尾矿流失,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对共伴生矿产进行综合开发的仅占 1/3。据悉,每年流失在金属矿山尾矿中的黄金就达 20 ~ 30t,个别矿山八九十年代以前的部分老尾矿中金、银含量高达 0. 58g/t ( 某矽卡岩型铜矿) 与 72. 2g/t ( 某层控型铅锌矿) 。估计积存在尾矿中有价物质的潜在价值达 5 万亿元[1]。
近年来,铜的湿法冶金的生产应用、生物冶金及真空冶金技术的研发,使贫铜矿石、含铜废石、铜尾矿、含铜废水得以回收和二次利用,其铜产量约占全球矿产铜的 1/4[4],显现了极为可观的巨大资源潜力,已成为呆滞资源开发与环境和谐的成功范例,在我国德兴铜矿、紫金铜金矿的实践中,彰显出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与环境友好的多重效果。显然,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挖掘矿产资源潜力,向资源要效益,是节约资源、遏制浪费和减轻环境压力的最有效途径。
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发挥矿山总体资源优势,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力度,提高有用组分综合回收和总体利用水平,已成为矿产资源安全供应,矿山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国内外高新技术手段,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进程,是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促进有色金属矿山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举措。
三、推动金属二次资源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有色金属再生资源———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方面。矿山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加速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进程,可有效缓解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矿山生产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矿产资源消费水平的提高,再生金属的种类和积存量也不断增加,世界再生金属产量见表 4。
表 4 世界 2000 ~2005 年再生铜、铅、铝产量 ( 万 t)
从 2000 ~2005 年,世界再生铝产量变化不够明显,废铜回收量和再生精炼铅产量不同年度有所波动,总的趋势是有所增长。
目前,再生金属利用技术水平已成为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标志,再生金属资源回收量占原生矿产量的比率不断提高,特别是美国、日本、德国等矿业发达国家,再生金属产量已经超过了原生金属产量,见表 5。
表 5 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再生铜、铝、铅产量占原生产量的比率 ( % )
(据有色金属工业信息中心,《有色金属统计》)
我国近年来的再生铝、铜、铅、锌产量列于表 6 中。
表 6 中国 2000 ~2007 年再生铝、铜、铅、锌产量 ( 万 t)
( 据《有色金属工业年鉴》、《世界有色金属》,2001 ~ 2005; * 据文献[4]; **据文献[5])
我国废杂铜回收量约占精炼铜产量的 20% ~ 40% ; 废杂铝回收量小于电解铝产量的10% ; 废杂铅回收量约占精炼铅产量的 18% ~ 28% ; 废杂锌的产量约占锌锭产量的 2% ~4%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已成为传统,但缺乏高新技术支持,尚未形成产业化规模和集约化管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 10 种有色金属产量仅 1. 17 万 t,再生金属产量 0. 16 万 t,占总产量的 12. 03%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再生金属产量不断增高,2007 年,我国回收废金属 227. 5 万 t,同比增长 10. 1%[5]。自 2000 年以来,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占 10 种有色金属总产量的比率在 8. 33% ~ 12. 61% ,仍然低于世界矿业发达国家的水平,见图 3。
图 3 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及占 10 种有色金属总产量比率柱状图
目前,我国有色金属回收企业已有 5000 余家,但再生资源产业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还不强,集约化程度低,多数小而分散,技术承载量不高,技术装备比较落后,再生金属回收率低,能耗大,对环境有负面影响。毋庸置疑的是,我国的再生资源产业为缓解国家矿产资源紧缺作出了重要贡献。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再生资源产业,是有效推动循环经济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技术创新能力,切实推进伴生矿产及二次资源综合利用进程,推动再生金属产业向生产集约化、技术集成化方向的迈进,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一套相关的扶持和倾斜政策,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曾绍金 . 矿产、数据与环境 [M] . 北京: 地质出版社,2001,123 ~149
[2] 马茁卉 . 我国铅锌资源现状及发展政策 [J] . 西部资源,2008,( 2)
[3] 马伟东 . 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现状及对策 [J] . 矿冶工程,2008,( 3)
[4] 曹异生 . 中国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J] . 中国金属通报,2006,( 16) : 7 ~10
[5] 李一夫 . 中国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回收利用 [J] . 矿冶,2007,( 1)
[6]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 . 有色金属工业年鉴 [G],2001 ~2007
[7]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信息中心 . 有色金属统计 [G],2001 ~2007
[8] 中国有色金属协会,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 . 世界有色金属 [J],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