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柯元露 给各位分享过年哪些地区吃饼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水磨年糕是我国哪里的特产(水磨年糕是什么米做的)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水磨年糕是我国哪里的特产
2、宁波。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就发现了颗粒饱满、保存完好水稻的种子,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江苏的年糕以苏州的为典型,是糯米做的,主要是桂花糖年糕与猪油年糕;浙江的年糕以宁波的为普遍,主要是晚粳米做的,水磨年糕。
关于年糕的传说:
据说年糕是从苏州传开的。它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帮助阖闾夺了吴国王位,并帮助他整年经武、强盛国势,但后来阖闾志得意满,命令伍子胥筑“阖闾大城”以显示他的功德。
城垣建成后,吴王摆下盛宴庆贺。席间群臣**酒乐,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了。见此情景,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叫来贴身随从,嘱咐道:“满朝文武如今都以为高墙可保吴国太平。城墙固然可以抵挡敌兵,但里边的人要想出去也会同样受制。如果敌人围而不打,吴国岂不是作茧自缚?忘乎所以,必至祸乱。倘若我有不测,吴国受困,粮草不济,你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随从以为伍子胥酒喝多了,并未当真。
没过多久,吴王阖闾驾崩,夫差继承王位,听信谗言,伍子胥力谏吴王拒绝越国越王勾践的求和,遭到嫌弃并被赐死。伍子胥自刎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姑苏城团团围住,吴军困守城中,炊断粮绝,街巷内妇孺哭声惨不忍闻。这时那位随从记起伍子胥从前的嘱咐,便急忙召集邻里一起来到相门外掘地取粮,当挖到城墙下三尺深时,才发现城砖是用糯米粉做的。顿时人们激动万分,朝着城墙下跪,拜谢伍子胥。这些糯米粉救了全城老百姓。于是在伍子胥的家人主持下,分给城内饥民,大家暂时度过了饥荒。苏州人敬仰伍子胥的爱国忧民的精神,此后,每到寒冬腊月,就准备年糕,一来表示对伍子胥的怀念,二来可供在送旧迎新的春节与亲朋好友分享。所以,苏州年糕的造型与城砖相似,而且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
吃年糕的习俗,吃年糕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哪一位名人
为了纪念伍子胥。
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苏州是吴国的国都。那时诸侯称霸,战火连年。吴国为防敌国进袭,修筑了一道坚固的城墙。
这天,吴王摆下盛宴庆贺。席间群臣**酒乐,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了。见此情景,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叫来贴身随从,嘱咐道:满朝文武如今都以为高墙可保吴国太平。城墙固然可以抵挡敌兵,但里边的人要想出去也会同样受制。
如果敌人围而不打,吴国岂不是作茧自缚?忘乎所以,必至祸乱。倘若我有不测,吴国受困,粮草不济,你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
随从以为伍子胥酒喝多了,并未当真。没过多久,国王驾崩,夫差继承王位,听信馋言,赐伍子胥自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这些糯粉救了全城老百姓。
此后,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粉做“城砖”,(就是年糕样子的由来)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便被称作年糕了。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一作芸),字子胥,楚国人(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
伍子胥**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对伍子胥、孙武说:“原先你们说郢都不可攻入,现在怎样?”二人回答说:“楚国将军囊瓦贪财,唐国、蔡国都怨恨他。大王一定要大举进攻,务必先得到唐国、蔡国的帮助才行。”
阖闾听了,调动全部兵力与唐国、蔡国共同攻打楚国,与楚**队在汉水两岸列兵对阵。吴王的弟弟夫概,率兵请求跟随出征。吴王不听,就用自己的部下五千人袭击楚国将军子常,子常大败而逃投奔郑国。于是吴王乘胜前进,与楚军五次交战后,就攻入了郢都。
当天楚昭王出逃。次日,吴王进驻郢都。楚昭王辗转逃到了郧地。郧公的弟弟怀说:“平王**了我的父亲,我**他的儿子,不也可以吗?”郧公担心他的弟弟杀害昭王,就与昭王一起投奔随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伍子胥
南方一些地区讲究吃年糕,象征着什么?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南方人过年吃年糕,请问哪地方的年糕久负盛名,驰誉海外呢?
宁波年糕!
山东所有春节习俗有哪些
孔府年节
孔府年节有一些和民间不同的地方,
腊八。腊八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腊八粥进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户人”中的烧火户在这天专来烧火。支起大锅,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粗的,给当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喝粥时,一个还给一斤馍馍;另一种是细的,用薏米仁、桂元、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这样的粥是供内宅,本族以及上供用的。孔府在外面有很多香火院,都在腊八这天派尼姑来要粥,要 “盆头米”。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这时“烧火户”又来烧火,蒸各式各样的馒头。
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大人给孩子送“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面写有“长命百岁”的字样,放在小孩子的枕边,每人准备一个景泰蓝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
元旦早晨醒来,先不说话,用手摸摸食盒里的东西和压岁钱。起床后拜庙、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本家来孔府拜年。下午当地“龙灯会”的狮子舞等进孔府表演,孔府的当差和“花*户”燃放焰火,庆祝新年。
宁阳县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
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以示“赶五穷“。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崂山
春节期间,崂山村村镇镇扭秧歌、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热闹非凡。元宵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灯节。崂山沿海的渔村里,鞭*齐鸣,渔民在船老大的带领下来到各自的渔船上送灯,预祝新的一年渔业丰收。
农历清明节到谷雨期间,是崂山渔民祭海的时节。祭海时,渔民们在海滩上摆设猪、鸡、鱼三牲供品,大面馍和糖果,点燃香烛鞭*,举行传统的祭海仪式。祭海的日子里,纯朴豪爽的渔家人用好酒好菜热情地招待前来观看祭海的亲朋好友,大家一起开怀畅饮。
为什么中国人过节总与“吃”有关?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可谓丰富。单说汉族就有农历小年(十二月二十三)、大年(春节)、清明、端午、七月半、八月半(中秋)、重阳节等,更不用说那么多民族丰富多彩的节日了。而我们只要稍作留意,就会发现,中国人过节日几乎都和“吃”有关。这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似乎有很大的不同。是不是中国人特别崇尚吃呢?对,也不完全对。据我分析,中国人过节之所以总是和吃有关,恐怕至少有以下4个原因。
一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祭祀文化。中国人敬仰祖先的传统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因而我们的许多节日基本上与祭祖有关,比如过年、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即使和祭祖没有太大的联系,也要在形式上跟祭祖搭上边。比如点个烛台、作个揖或者烧个纸钱什么的,算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把家庭的近况告诉先祖,让他们保佑健在者过得更好。而祭祖了,当然要烧一些好吃的东西,供奉一些先辈们最喜欢吃的东西,比如酒、烟、糕、果之类。这就与吃联系上了。活着的人几乎一致认为,只要把好吃的好喝的供奉给了先祖,他们吃好了喝好了,心里一高兴,就会尽力保佑在世的人平安健康和快乐。要是不拿吃的喝的敬好先祖,你来年怎么可能有好日子过呢?所以,供奉的吃的喝的东西越多越好,祖先也就越能保佑后代幸福安康。
二是中国节日的来历大多与吃有关。比如清明吃团子。一则团子用青草的汁拌在糯米上,让整个团子呈青色,“青”与“清”谐音;更主要的是,清明吃青团子,是因为感谢大禹治水的缘故。因为大禹治水给百姓造福,让更多的农民种上小麦,而清明时节正好是小麦返青的时候,百姓做青团子吃,就是为了感谢大禹治水之恩。又比如端午。有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梁·吴钧《续齐偕记》)起先是竹筒,后来改成了箬叶。以粽投江的原义据说也有两种,一是直接祭奠他,就像灶台上供奉一样;二是因为老百姓怕屈原投江后被大大小小的鱼吞吃或撕咬,所以投粽以喂饱大小鱼们,以此保护屈原。这后一种说法似乎更可以体现百姓特别是后人对先辈的尊重。再比如中秋吃月饼,这似乎也已经成了定律。本来嘛,月饼之“圆”就是因为中秋月亮之“圆”,象征团圆之“圆”。所以中秋节如果不吃月饼——哪怕不喜欢甜食的人咬那么一小口——就不算过中秋。
三是多年来中国人物质困乏渴望有更丰富的物质生活。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生活水准确实比较低。尤其是建国初到**前后,国人无不经历着极其困乏的现实生活。凡是都是供给制,无数商品凭票供应,社会产品也极不丰富。过节,似乎正是一个可以让中国人适当花点钱暂时改善一下生活的极好的机会。这个时候,大人们也不太规劝孩子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做孩子的也大可在这个时候敞开肚皮吃。即使平时再穷再节俭,逢年过节,没有哪家会省下一点钱,总要在物质上得到一点安慰。即使像《白毛女》中的杨白老,临到年关,连黄世仁的地租也交不出,也要给女儿喜儿买个红头绳回家。因为毕竟是年三十了嘛。中国人之所以希望在逢年过节时可以适当改善一下贫困的生活,无非想表达一种对丰富的物质生活的无限遐想和极度渴望。
四是过节大多为家族团圆招待亲戚朋友的时刻。除了节假日,平时大家都忙于工作,有时候即使至亲好友,不到逢年过节也难得一聚。因此有个假期,看望下长辈和会会亲朋好友,亲戚之间走动走动,是一种很必要的交流和热络的机会。亲戚朋友来了,自然不能随随便便,总要准备点吃的喝的,在觥筹交错之间增进彼此感情的联络。孩子们之所以喜欢过节,就是因为过节有许多好吃好玩的,还有亲戚朋友的礼物。所以,每到节日,除非出门旅游,一般家里都会准备些吃的,以便久别回家的儿女们能够再一次尝到父母可口的饭菜,亲戚朋友们可以借这样的机会说说彼此的心里话,给大家以更多“家”的温暖。
中国人过节与吃有关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这似乎已经不很重要了。重要的是,通过欢度一个节日,可以让我们久不见面的亲朋好友聚一下,可以让大家久不联络的感情增进一下,然后大家把更放松的心情和更多的精力用到工作中去。正因为如此,辛苦了很长时间的人们,现在把节日也看成了休息、休养的时间。
中国传统春节吃什么?
中国春节吃饺子、鸡、鱼等。1、饺子,饺子在中国古代是祭祀食物,而它的外形酷似元宝,有招财的好意头。2、鸡,鸡是中国家庭最常见的家禽,其音同吉利的吉,所以很多人觉得吃鸡就像是把吉利带回家,而一些方言中鸡也有家的意思,吃全鸡意思是**团聚。3、鱼,俗话说,年年有余(鱼),大吉大利,因此春节在吃饭时很多家庭会故意剩下一些,来印证有余这两个字,而有的家庭也故意春节吃鱼头,第二天吃鱼身,取得是连年有余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