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阮欣菡 给各位分享史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评价历史问题要有正确的方法或标准。你认为评价历史问题要依据哪些标准?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评价历史问题要有正确的方法或标准。你认为评价历史问题要依据哪些标准?
时代背景、辩证分析人物所做(当时的影响、未来的影响,积极的、消极的)
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有哪些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针对评价与目标之间的关系提出的。它的基本要求是:课程与教学评价要着眼于或有利于课程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有两种对立的现象:一是教学评价左右着教学活动并取代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的要求成了现实的教学目标。另一种现象是教学评价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评价的实施。
发展性原则就是基于课程与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各种不同关系而提出的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准则,它要求克服教学评价左右教学活动的现象,使教学评价为教学目标服务,发挥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教育性功能。
为了贯彻发展性原则,需要树立新的教学评价观念。首先,应确立评价是促进的观念,即把促进课程与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最高追求。其次,应确立评价是服务的观念。再次,应确立评价是课程与教学的观念,使课程与教学评价自觉遵循课程与教学规律、符合课程与教学本性。此外,发展性原则的贯彻还要求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评价的结论,反对用僵化的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和评价学生。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都应科学地设计和安排,应努力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化水平。它主要是针对课程与教学评价中的盲目性、随意性、经验**、科学水准不高等问题提出的。
长期以来,人们在如何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无论是评价标准的确立还是程序安排和结果处理,都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方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学评价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科学性失误,比如:评价标准不具体、不明确、不合理,评价程序不严密,评价结果不符合实际,等等。出现这些偏差,既与人们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技术掌握得不够有关,也与某些人缺乏科学精神,习惯于凭经验办事有关。
落实科学性原则,需要从多方面努力:首先,要整体提高教学评价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性。如课程与教学评价论、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等学科自身要加强建设。其次,应加强理论与技术的传播与普及工作,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去了解教育测量、统计、评价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评价能力。此外,也要转变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弘扬科学精神,为教学评价的科学化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
3、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的要求是:在课程与教学评价中应准确、全面地收集评价对象的信息,并按照事实进行公正的价值判定。它关注如何在教学评价中减少评价者个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问题。
在课程与教学评价中,评价主体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情感倾向和人际交往等主观因素影响着评价的结论,往往导致评价结论的失实、失真。客观性原则强调的是在课程与教学评价中应努力消除这些主观因素的干扰,其**别反对评价者依据个人好恶和需要而故意褒扬或贬低某些评价对象这类不公正的丑恶现象。客观性原则追求的是评价结论与客观事实的一致性。
为了保证课程与教学评价具有客观性,应该做到:一、确立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并保持评价标准的基本稳定性。二、应规定严密合理的评价程序,并在评价过程中切实遵循程序公正原则。三、要提高评价主体的职业道德修养,弘扬公正评价观念。
评价标准是什么?
所谓评价标准,又称评判标准是指人们在评价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
评价的客观性因素是评价标准具有科学性的重要依据。是指相对于评价准则所规定的方面,所确定的优良程度的要求,它是事物质变过程中量的规定性·评价标准是评价活动方案的核心部分,是人们价值认识的反映,它表明人们重视什么、忽视什么,具有引导被评价者向何处努力的作用。
评价标准与价值标准的关系与区别
评价标准,是价值观念中的核心要素。应该看到,评价标准与价值标准是不同的。典型的评价标准常是与消费者期望获得的利益或必须付出的代价有关的产品特征或属性。评价标准会因人、产品、情境而异。
价值标准直接以价值主体的需要为标准,而评价标准则是以价值关系为认识主体。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分类法
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 **(加强**集权措施)、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
如汉武帝的事迹可概括成:**上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统一。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2.分期法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近代史上人物大多适用此法。
例如毛**、***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的事迹,大的方面可分为**创立时期,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社会****和建设时期等阶段进行叙述。
3.阶级原则
简言之,也就是阶级分析的原则。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分析的原则,作为历史唯物**者,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即使是现在,也应该运用这个有效的原则。当前,不是运用不运用的问题,而是如何运用的问题。
在阶级社会中,我们当然要站在被剥削阶级一方,讴歌他们反抗**、反抗剥削的英雄行为。
4.历史原则
这是一个不可或缺而又经常被乱用的原则。历史原则,就是要用彼时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我们不能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这里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历史人物现代化,赋予他们很多现代色彩。
5.大节原则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史上的伟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伟人往往不是圣人。伟人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
因此,伟人也必然有失误,也必然有错误。这些,有的是有意为之,有的是不得已而为之。
扩展资料:
评价是汉语词语,读音píngjià,意思是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
参考资料:评价-百度百科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1)必须坚持历史**原则、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要件。
(2)必须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深入了解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
(3)必须坚持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辨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任务的历史作用。
(4)必须坚持用全面分析与评价的原则,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毛**同志在《纪念***》一文中讲到:“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扩展资料:
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明确: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最后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愿。总之,对历史人物的作用要恰当评价、不能任意夸大。
第二,要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不能仅依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也不能以贴阶级标签的方式代替阶级分析。如对剥削阶级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统统加以否定就是一种典型的“贴标签”。
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既要注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评价
人民网-确立历史人物评价的若干原则
历史学的价值和功能
历史学的价值与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积极影响上。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历史学具有的鼓舞、教育的作用,能振奋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历史实践表明,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是这一民族自我保存、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动力与源泉。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堪称民族脊梁的伟人,他们的精神力量永远鼓舞着后人振奋向前。
历史学以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为对象,其他各社会科学虽然也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但它们是从某一侧面、某一视角对社会进行考察、探讨。
历史学探究与叙述的是整个社会的历史,探索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复杂联系,寻找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较,历史学表现出综合性与整体性特征。
扩展资料:
古代时候的历史学:
历史学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孔子就已经开始历史学教育,创作《春秋》著作。到汉朝司马迁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历史学体系和创作形式,历史学已经开始成为官方研究重点。东汉的班固就是在专门保存书籍的兰台(御史台)修史,开始官方对史学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随着封建**制度发展,到晋朝不仅设立官方专业的著作省,也有了专门负责著作、修史的高级官员,同时允许民间修史。官史和私史并存,体现官方立场和人民立场的史学观也逐渐形成。后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间都认可的相对客观、准确的历史著作作为正史,代表官方史学。
史学名词可能始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石勒称王之年——东晋太兴二年(公元319年)。在当时和其后一个半世纪间,并未对它的内涵作出明确的解说。
但是,史学摆脱对经学的依附地位,并与传统的经、律两学鼎足而立,成为官学中一个完全**的部门,这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上还是极具重要意义的。后来它有了编纂学、文献学的内容;至清代乾嘉时期,人们又赋予了史学以历史叙述技巧和历史认识方法等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学
学术是什么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也是学习知识的一种,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
当代人学家张荣寰将学术的概念界定为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这个词对应的英文Academia更常见的意义是指进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与文化群体,在作这个意义用时对应于中文的学术界或学府。
扩展资料
学术的分类
一、理学
中国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一支学科,是指研究自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大学理科毕业后通常即成为理学士。与文学、工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并列,组成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学科体系。
二、工学
指工程学科的总称。
学科专业包含:仪器仪表、能源动力、电子信息、电气信息、交通运输、海洋工程、轻工、纺织、航空航天、力学、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技术、植物生产、地矿、材料、机械、食品、**、土建、水利、测绘、环境与安全、化工与制药等专业。
三、农学
农业科学领域的传统学科, 以解决人类的“吃饭穿衣”为首要己任。随着农业科技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农学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