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白义然 给各位分享谁支配着什么地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控制了东欧,谁就统治了)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心脏
著名英国地缘**学家麦金德第一个区分了陆权与海权的观念,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陆权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上就有了著名的麦氏三段论式的**咒语:“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心脏地带;谁控制**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作为对麦金德的地缘**观的发展,著名美国地缘**学家斯皮克曼则在其《和平地理学》中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他认为,“谁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欧亚**;谁支配着欧亚**,谁就掌握着世界的命运”。
我国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四个直辖市分别是哪几个?
美国与苏联为何冷战?
美苏冷战的根本原因是二战后原有的世界格局被打破,冷战是大国之间成本最小的对立方式。
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导致美苏冷战的根本原因是根本利益和国家形态之间的不同。如果美国要占领日本的领土,肯定会对亚洲造成一定影响,然后美国有想做超级大国世界第一的野心,很可能占领了日本以后,再是韩国朝鲜,紧接着就是当时的苏联,所以苏联和当时美国想占领的国家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美国的野心也对苏联造成了不小的威胁,并且损害到了苏联的长远利益。
第二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和美国都是两个超级大国,冷战是对彼此实力的恢复,如果再打仗对两国来说代价都很大。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打破了原有的世界格局,但同时也对当时的民生、经济、工业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都需要时间去修生养息,并且伤亡了那么多人,需要时间去恢复军事方面的人力。
第三点,美国当时是以拖为主,拖垮苏联,同时壮大自己的势力,修生养息。当时西方以美国为主的资本**国家和苏联为首的亚洲社会**国家,其实从经济文化等等方面都是对立的角色。当时美国因为工业发展,在战争中贩卖**并且不断发展工业迅速强大起来的,而暂时的休战让美国有机会喘息,然后通过贩卖**赚世界各国的钱。苏联由于自身的技术不够强大,而被一步步拖垮,导致了最终的解体。
美苏冷战的正式标志是杜鲁门**的**,它是美苏对立的关键历史事件。个人见解,仅供参考,望采纳哈~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
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雅尔塔体系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雅尔塔体系相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明显的进步性,①第一次把美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准则,利于国际关系的新发展。②作为此体系的支柱—联合国,虽初期一度成为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但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增强,尤其是70年代美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日益成为国际和平的讲坛。③雅尔塔体系非军事化、非纳粹化的原则,对战后德、意、日**化进程有积极作用,从长远上有助于**国家的建设及世界的和平。④体系倡导和平与**的原则,也推动了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化进程,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它也有局限性。因为这一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均势基础之上的,是苏美相互妥协的结果,这就打上了强权**的烙印,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由于美苏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方针都有很大差异,双方的国家利益又有矛盾冲突,最终促成世界**,导致两大阵营形成,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开始形成,它是建立在雅尔塔体系之上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过程,也就是两极格局形成过程。两极格局的对峙历经了二战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演变,最终才基本稳定下来。①首先在二战后期及战后初期,美苏等战胜国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状况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重新划分边界与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从而初步确立了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本身实质上就是美苏的二分天下。②战后的美国倚仗其头号经济强国和资本**世界霸主的特殊**经济实力与地位,妄图称霸世界,将资本**推广到全世界,而这一道路上的严重阻碍就是苏联和各国人民的**力量,尤其是苏联。因此,美国向这些力量发动了一场以遏制苏联为主的特殊战争,即冷战。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最终导致了美苏同盟的破裂。序幕即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而“杜鲁门**”成为冷战全面爆发的标志,在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又在亚洲等地发动了局部战争。③苏联等国家相应的在**、经济、军事上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击,而1955年建立的华沙条约组织,最终标志着战后以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向对峙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了。
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对战后近50年国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势均力敌,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时有一定的约束。②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消极作用: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②擅划国界,**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③战后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美苏联各超级大国的工具,为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ColdWar,即冷战,是美国二战后为推行世界霸权**而采取的一项政策,也是两极格局下两大阵营对抗的重要方式。最先是由美驻苏**乔治.凯南提出的对苏政策,而***号由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题为“和平砥柱”的“铁幕”演说打出。整体演变的政策就是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国家,以**为后盾,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和对抗形式进行遏制,同时辅之以对欧洲资本**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并力求控制广大的“中间地带”,即亚、非、拉美国家。主要表现就是美国的“杜鲁门**”、“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北约组织的建立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东剧变,两极格局解体,东西方冷战宣告结束。
当时美苏双方为何不诉诸“热战”即战争的方式呢?原因很多,首先是当时整体直接诉诸战争并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美国要把资本**推广到全世界,要建立世界霸主地位,而除美国外其他主要资本**国家都遭到二战的削弱,有待于恢复经济,稳定**,否则就会有爆发**的危机。美国也需要战后的缓冲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扩张的资本。而苏联更是需要时间,进行战后重建,尽快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其次从国际**角度也不利于战争,世界人民刚刚饱尝世界大战之苦,都希望和平稳定的环境来安居乐业,逆之,会陷入世界人民孤立的境内,也不会得到美苏人民的支持;再者,当时在军事上美苏都具有相当强的实力,而且双方均拥有核**,一旦核战争爆发,双方将两败俱伤,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冷战就成为美苏及两大阵营对抗的重要方式。
英国有哪些基本港?
英国的基本港有FELIXSTOWE(费利克斯托) 、SOUTHAMPTON(南安普顿港) 、LONDON(伦敦港) 和MANCHESTER(曼彻斯特港)等4个。
1、费利克斯托港
位于英国东南沿海岸奥尔韦尔(ORWELL)河与斯陶尔(STOUR)河汇合入海口处,距伊普斯威奇(IPSWICH)约18km,是英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
费利克斯托港是英国第一个专用集装箱港 ,已成为该国最大和最繁忙的集装箱港 ,在欧洲排名第四 ,全球名列第十五位。
该港战略上位于东南沿海的东安格利亚 ,邻近欧洲西北各大港口 ,为远洋、近海、支线和中转提供服务。支线服务广泛 ,远至爱尔兰、苏格兰、欧洲**、伊比利亚、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诸国。
2、南安普顿港
位于英吉利海峡北岸中段、特斯特峡湾内,湾口外有怀特岛阻挡风浪,南临英吉利海峡。距勒阿弗尔港109海里,是与南美东岸、西北非、地中海沿岸国家等海上客货进出英国的主要港口,自由港。
港区主要分布在伊钦河口以北的特斯特峡湾东北岸,分东西港区和集装箱港区。东港区在伊钦河与特斯特河交汇处,由突堤和港池组成,有伊丽莎白二世码头。
沿边共有50多个泊位,码头线总长6300多米,水深4.1-11.7米,其中大部分较浅,仅伊钦码头的31-36号泊位、伊丽莎白二世码头的38-40号泊位水深在9米以上。
全港有泊位70多个,港口年货物吞吐2600万吨以上,集装箱装卸30多万标准箱;旅客上下230多万,是英国最大客运港。
3、伦敦港
位于英国东南沿海泰晤士河下游的南北两岸,从河口开始向上游伸延经蒂尔伯里港区越过伦敦桥,直至特丁顿码头,长达80n mile。沿河两岸有许多用于装卸货物的船坞、油码头、河岸码头及修船坞等。
该港属温带海洋性气候,以西偏南风为主,多*雨云雾,秋、冬季节常有雾,故有"雾都"之称。年平均气温最低1月约-1摄氏度,最高7月约22摄氏度,全年平均降雨量约800mm。平均潮差:大潮为5.2m,小潮为3.4m。
4、曼彻斯特港
位于英国西海岸中部默西河的下游,共包括曼彻斯特船舶运河、伊利莎白二世船坞、默西河及伊韦(IRW-ELL)河的能航行部分以及韦弗河至弗罗夏桥(FRODSHAM BRI-DGE)的一段。
曼彻斯特运河东起伊斯塔木(EASTHAM),西至曼彻斯特船坞(MANCHESTER DOCKS),全长36n mile,还包括爱尔斯米尔(ELLESME-RE PORT)港区,是英格兰中部的主要港口之一。
扩展资料:
英国内河航运共3200公里,其中620公里用于货运。泰晤士河是最繁忙的内陆水运河,其次为福斯河。海运承担了95%的对外贸易运输。
2017年英国共有1000吨以上商船474艘,总吨位为1172.4万吨。2017年英国港口总吞吐量为5.83亿吨,出口2.18亿吨,进口3.65亿吨。英国大小港口众多,其中100个为重要商业港口,有52个港口年吞吐量在100万吨以上。
吞吐量超过1000万吨的港口有:格里姆斯比-因明翰、伦敦、蒂斯-哈特浦尔、福斯、米尔福德-黑文、南安普顿、利物浦、萨仑沃、菲利克斯托、多佛等。
通过发展航运金融和海事服务,英国保持了全球航运定价中心和管理中心地位。伦敦是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海运联合会等国际航运机构总部所在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曼彻斯特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伦敦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安普敦港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费利克斯托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本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