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武醉灵 给各位分享棉花病害检测标准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保健养生(保健养生被称为中华武术之魂)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保健养生

水稻种子生产及其质量控制的最低标准有哪些?

根据水稻种子认证生产的要求,水稻种子生产及其质量控制的最低标准如下:

保健养生

(1)前作。不应有自生植株,杂草应控制在一定数量内。

(2)隔离。空间隔离距离:常规种、保持系、恢复系原种田≥50米;常规种、保持系、恢复系大田用种田≥20米;不育系原种田≥700米;不育系大田用种田≥500米;籼型杂交稻制种田≥200米;粳型杂交稻制种田≥500米。

如有其他适宜的有效保护措施,可结合实际降低上述隔离距离的要求。

(3)种子田生长要求。经田间检验,种子田质量应达到:

①田间杂株率应达到:常规种:原种≤0.08%,大田用种≤0.1%;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原种≤0.01%,大田用种≤0.08%;杂交种制种田:父本≤0.1%,母本≤0.1%。

②散粉株应达到:杂交制种田任何一次花期检查≤0.2%或两次花期检查累计≤0.4%。

③没有检疫**害和发病率高的病害。

(4)种子物理质量。经种子检验,物理质量应达到:净种子≥98.0%;发芽率≥80%(常规种≥85%);水分≤13.0%(粳稻≤14.5%)。

(5)种子遗传质量。经小区种植鉴定,品种纯度应达到:常规种:原种≥99.9%,大田用种≥98.0%;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原种≥99.9%;大田用种≥99.0%;杂交种:一级标准≥98.0%,二级标准≥96.0%。

棉花苗期病害是什么?

cotton seedling diseases

顾本康

由多种病原物引起,为害棉花种子及棉苗的多种病害。中国已发现20余种苗病,除一种细菌**害外,多为真菌**害。从为害部位分为根茎病害和叶部病害。根茎部常见的有立枯病、炭疽病[Glomerella gossypii(Southw.)Edg.Colletotrichum gossypiisouthw.],红腐病,猝倒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叶部病害主要有角斑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lvacearum(E、F.Smith.)Dye],轮纹斑病,褐斑病,茎枯病(Ascochyta gossypii Ydow),疫病,叶斑病等。

分布和种类

世界各产棉国家棉苗病害均有发生。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影响苗病种类及为害程度。中国北方棉区,以立枯病和炭疽病为主,红腐病出现频率较高;南方棉区以炭疽病为主,立枯病次之,移栽苗的苗床上,红腐病和猝倒病为害较重。长江流域流行年份,病苗率达90%,死苗率达50%左右;黄河流域棉区,发病株率只在50%左右,死苗率只有5%~10%。

立枯病是棉苗的主要病害。幼苗茎基部初生黄褐色病斑,后扩展至四周,形成黑褐色环状缢缩,引起幼苗茎基溃腐枯死;低湿条件下茎基部局部组织产生黑色伤痕,至成株期遇高湿天气,伤痕继续扩展,贴近土面茎基部四周形成黑褐色皮层朽腐,引起腰折。病原物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属半知菌,无孢目。立枯丝核菌根据菌丝间可否发生融合而划分若干菌丝融合群(anastomosis group),棉花立枯病菌属AG4群。菌丝多隔膜,宽5~6微米,色泽因生长时间而异。幼嫩菌丝无色,多空孢,分枝处近似直角,基部缢缩,有一隔膜。老熟菌丝黄褐色,粗大,宽8~12微米,菌核黄褐色,大小0.5~1毫米,由不规则的圆筒状细胞组成,菌核间有菌丝相连,故有丝核菌之称。有性态属担子菌,胶膜菌目。担子单胞无色,圆筒形或长椭圆形,顶端生2~4个小梗,其上各生一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或卵圆形,大小9~15×6~13(微米)。立枯丝核菌的寄主范围极广,约有50科200多种植物,尚未发现有免疫的寄主植物。立枯丝核菌是典型的土壤习居菌,腐生能力极强。

红腐病是棉苗主要病害。幼苗茎基部极易受害。开始幼根受害,主根或侧根尖端的0.2~1厘米处呈橙**至褐色,可延及全根,受害重的蔓延至幼茎,以致腐烂变褐。病原物为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属半知菌,瘤座孢目。大型分生孢子新月形,无色,多数3个隔膜,少数5个隔膜,大小17.6~46.8×3.52~6.08(微米);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梭形或椭圆形,无色,无隔膜或1隔膜,大小4.48~12.8×2.52~3.52(微米),连生在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梗一般具3叉分枝。不产生厚垣孢子和菌核。

轮纹斑病是叶片常见的真菌病害。棉苗子叶或真叶染病后初显黄褐色圆形斑点,边缘紫红色,大小约2毫米,渐扩展至10~15毫米,灰褐色,病斑中部出现同心环纹,上生黑色分生孢子层。病部中心易干裂破碎。除叶片外,幼茎、叶柄等部位亦可形成褐色病斑,严重时内陷纵裂,造成茎部折倒。若与立枯、炭疽病复合侵染,其腰折病加剧。中国报道,病原物有大孢链格孢(Alternaria macrospora),属半知菌、丝孢目。分生孢子梗褐色,有分隔,常不分枝,大小20~124×4~10(微米);分生孢子单生,褐色,倒棍棒状,有3~13隔膜,3~5个纵隔,每隔处常缢缩,一端长出透明、丝状、有分隔的长喙,长度常与孢子相等,大小40~288×8~29(微米)(包括喙在内)。另一种病原物是链格孢属半知菌,丝孢目。分生孢子梗短,有分隔,分枝或不分枝,绿褐色;分生孢子相连成串,纵横分隔,有3~5个隔膜,纵横隔膜均缢缩,橄榄褐色或黑褐色,大小30~36×14~15(微米)。分生孢子的形状变异极大。

褐斑病是为害叶片的主要病害。子叶受害,初期出现针尖大小紫红色斑点,渐扩大成褐色,边缘紫色略隆起,圆形或不规则形。数个病斑联合成一大斑,中间散生黑点状的分生孢子器,病部中心易破碎脱落穿孔,严重时叶片脱落。病原物为棉小叶点霉(Phyllosticta gossypina)和马尔科夫叶点霉(P.malkoffii),属半知菌,球壳孢目。分生孢子器埋生叶片组织内;前者呈球形,黄褐色,平均高93.8微米,直径85.7微米,顶端孔口直径18微米,深褐色,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椭圆形,两端各有1个油滴,长4.8~7.9微米,宽2.4~3.8微米;后者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圆形,大小65~125微米,分生孢子圆筒形,略弯曲,大小7.04~9.28×3.63~4.5(微米)。

苗疫病是棉花苗期偶发**害。受害子叶边缘初为暗褐色水渍状小斑,后渐扩大,周围暗绿色,中部灰褐色,后成为不规则形枯斑。发生严重时,子叶脱落,株顶枯死。病原物为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属卵菌,霜霉目。孢囊梗无色,单生或假轴状分枝,直径2~3微米,长25~130微米。孢子囊卵圆形,有*头状突起,大小26.4~88×13.2~59.4(微米),释放10~100个游动孢子。藏卵器**,球形,大小19~42.9微米。

叶斑病为害子叶,初见暗褐色小点,后近圆形,周围紫红色,中部灰白色,其上着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原物为棉球腔菌(Mycosphaerella gossypina),子囊菌,座囊菌目。分生孢子梗褐色,1~5个隔膜,大小70~450×4~7(微米)。分生孢子鞭状,无色,有6~16个隔膜,大小50~200×3~5(微米)。

病害循环

病菌随种子、土壤内病残体传播。种子内外均可携带病菌。据测定棉种内部带菌率,炭疽病菌2.1%,红腐病菌1.6%,轮纹斑病菌1.67%。立枯病菌是土壤习居菌,以菌核抵御**环境,在土壤中腐生2~3年以上。茎枯病菌、红腐病菌、炭疽病菌、疫病菌、猝倒病菌等均可在土壤内病残体上存活。立枯、红腐、轮纹斑病等病原菌寄主范围较广,田间罹病的植株是引起棉苗病害的侵染源。棉苗播种后20天左右,病害发生严重,约30天以后,棉苗长出真叶,病情减轻。苗期组织幼嫩,抗逆力弱,在低温高湿时,易遭多种病菌侵害。一般在初春季节,连续*雨3~4天,则苗期病害发生严重,流行速率快,造成棉苗死亡;严重时,翻苗重播,贻误农时,损失严重。

病害控制

以栽培管理为基础,药剂处理种子和苗期进行药剂防治为辅。选用优质棉种,播前用多菌灵、拌种双、“五多”合剂等处理棉种,育苗移栽的棉区,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田块作苗床,用无病土或稻茬土做营养钵土;苗期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克菌丹、稻脚青等杀菌剂喷雾,控制病害扩展和蔓延。

参考书目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编委会主编:《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上册),农业出版社,1979,北京。

棉花病虫害防治

  棉花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棉花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生产上的严重病害,在全国棉区一直发生较重,死苗严重,造成的危害损失较大。因此,抓住有利时机,选用有效药剂防治棉花枯萎病意义重大。
  一、危害症状:
  棉花枯萎病幼苗至成株均可发病,现蕾前后发病最盛。可归纳为5种类型:
  1、**网纹型:病株叶脉变黄,叶肉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或大部分呈**网纹状,叶片逐渐萎缩枯干;
  2、黄化型:叶片边缘局部或大部变黄,萎缩枯干;
  3、紫红型:叶片局部或大部变紫红色,叶脉也呈紫红色,萎缩枯干;
  4、青枯型:叶片突然失水,叶色稍变深绿,叶片变软变薄,全株青干而死亡,但叶片一般不脱落,叶柄弯曲;
  5、皱缩型:5-7片真叶时,大部分病株顶部叶片皱缩,畸型,色深绿,节间缩短,比健株矮小,一般不死亡,病株根茎剖面木质部变成黑褐色。
  二、发病规律:
  棉花枯萎病菌主要在病株种子、病株残体、土壤和粪肥中越冬。带菌种子的调运是引发新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病区棉田的耕作、管理、灌溉等农事操作是近距离传播的重要因素。病株根、茎、叶、壳等在高湿时可长出病菌孢子,随气流、雨水传播,侵染周围健株。
  棉花枯萎病的发病与温湿度关系密切,一般土温在20℃左右开始发病,土温上升到25℃-28℃时,形成发病高峰;夏季暴雨或多雨年份,发病严重;地势低洼、土质粘重、偏碱、排水**、偏施氮肥、耕作粗放的棉田发病严重。
  三、化学防治:
  播种前,选用40%多菌灵•五氯硝基苯、50%甲硫•福美双5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发病初期用40%多菌灵•五氯硝基苯、50%甲硫•福美双600-800倍液喷雾或500倍液进行灌根,或选用50%福美双600-800倍液、80%代森锰锌800-1000倍液进行喷施,防效显著;对发病较重的田块,同时用0.2%磷酸二氢钾溶液加1%尿素溶液叶面喷雾,每隔5-7天进行一次,连续2-3次,防病效果更加明显。
  棉花黄萎病
  一、危害症状:
  田间现蕾前后开始发病,病叶边缘失水、萎蔫,叶脉之间的叶肉出现不规则**斑块,逐渐扩大成叶脉保持绿色的掌状斑驳,似西瓜皮,中下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发展,不落叶或部分落叶,病株比健株稍矮小。夏季久旱后暴雨,或大水漫灌之后,造成叶片突然萎蔫,似开水烫伤状态,然后叶片脱落,称为急性萎蔫型。
  二、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主要区别:
  1、黄萎病出现晚,在蕾期才开始发生;枯萎病苗期可严重为害,蕾期是发病盛期。
  2、黄萎病大多是先从下部叶片发病的,枯萎病常自顶端向下开始发病。
  3、黄萎病叶肉变黄,枯萎病叶脉变黄。
  4、黄萎病后期落叶成光秆,枯萎病容易落叶成光秆。
  5、黄萎病稍矮缩,枯萎病株型矮缩,节间变短;
  6、剖秆后维管束黄萎病为淡褐色,枯萎病变为深褐色。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倒茬,在北方棉区,采用小麦、玉米与棉花轮作,可减轻发病;在蕾、铃期及时喷洒缩节安等生长调节剂,对黄萎病的发生有减轻作用。
  2、化学防治:重在于防,前期使用80%代森锰锌、50%福美双、50%甲硫•福美双等药剂600-800倍液进行喷雾,5-7天一次,连喷3次,对棉花黄萎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棉蚜
  是棉花苗期重要害虫,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已成为棉花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也是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为害特点:
  棉蚜以刺吸口器刺入棉叶背面或嫩头,吸食汁液。苗期受害,棉叶卷缩,开花结铃期推迟,造成晚熟减产;成株期受害,上部叶片卷缩,中部叶片现出油光,下位叶片枯黄脱落;蕾铃受害,易落蕾,影响棉株发育;有的造成落叶而减产。
  二、发生特点:
  年发生10-20代,在棉田按季节可分为苗蚜和伏蚜。苗蚜发生在出苗到6月底,5月中旬-6月中下旬至现蕾以前,进入为害盛期,适应偏低的温度。伏蚜发生在7月中下旬-8月,适应偏高的温度。大雨对棉蚜抑制作用明显,多雨的年份或多雨季节不利其发生;但时晴时雨、*天、细雨的天气利于伏蚜迅速增殖。
  三、防治指标:
  苗蚜百株蚜量250头或以出现卷叶株作为防治指标,伏蚜平均单株上、中、下3叶蚜量150-200头作为防治指标。
  四、化学防治:
  亩用10%吡虫啉20-30g、或30%吡虫啉10-15g、或70%吡虫啉4-6g,均匀喷雾,防效达90%,持效期15天以上。
  棉红蜘蛛
  一、为害特点:
  棉红蜘蛛又叫火龙、火蛛子,干旱年份为害猖獗,主要在棉叶背面吸食汁液;苗期至成熟期均见有发生,以若螨和成螨群聚叶背吸取汁液,被害棉叶开始出现黄白色斑点,为害加重时叶片出现红色斑块,直到整个叶片变成褐色,干枯脱落。
  二、发生特点:
  年发生10-20代左右,主要存活于枯枝落叶、野生寄主和土缝中,先是点片发生,而后扩散至全田。最适发生温度为29-31℃,最适相对湿度为35%-55%,温度达30℃以上和相对湿度超过70%,不利于其繁殖,暴雨对其发生有抑制作用。在高温干旱季节里棉红蜘蛛为害猖獗,轻者棉苗停止生长,蕾铃脱落,后期早蓑;重者叶片发红,干枯脱落,棉花变成光秆。
  三、防治指标:
  苗期红叶率7%-17%;蕾花期红叶率5%-14%;花铃期红叶率3%-7%。
  四、化学防治:
  高温干旱季节及时选用15%哒螨灵1000-1500倍、20%哒螨灵1500-2000倍、10.2%阿维·哒1500-2000倍、1.8%阿维2000-3000倍,均匀喷雾,施药时应注意叶面叶背均匀喷雾,确保药效和防效。
  棉盲蝽
  近年来,随着抗虫棉的广泛种植和用药的减少,棉田害虫种群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棉花盲蝽象上升为主要害虫,发生为害程度逐年加重。
  一、为害症状:
  以成虫、若虫刺吸棉株汁液,造成蕾铃大量脱落、破头叶和枝叶丛生。子叶期被害,表现为枯顶;真叶期顶芽被刺伤则出现破头疯;幼叶被害则形成破叶疯;幼蕾被害则由黄变黑,2-3天后脱落;顶心或旁心受害,形成扫帚棉。
  二、发生特点:
  对棉花的危害时间很长,从幼苗一直到吐絮期。成虫产卵部位一般为棉花叶柄、嫩组织,甚至嫩茎秆上。喜欢温暖潮湿,温度在25-30℃,相对湿度在80%左右,最适宜繁殖。一般6-8月降雨偏多的年份,有利于棉盲蝽的发生为害;棉花生长茂盛,蕾花较多的棉田,发生较重。
  三、防治指标:
  掌握在果枝或顶尖叶片被害率达5%或点片棉株受害时进行用药防治。
  四、防治方法:
  1、防治关键期为若虫期,在上午9时以前或下午5时以后用药,所有棉田进行统一防治,以防止成虫窜飞。
  2、以触杀和内吸性较强的药剂混用药效最好,选用45%敌畏·马拉1500-2000倍、10%吡虫啉1500-2000倍、或30%吡虫啉3000-4000倍、或70%吡虫啉5000-7500倍等,均匀喷雾。
  棉铃虫
  一、为害症状:
  属鳞翅目,夜蛾科。是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以幼虫为害棉花嫩尖、花蕾、花和青铃,可咬短嫩茎顶端,形成无头棉。幼蕾被害后,苞叶变黄张开,二、三天后脱落。幼虫喜食花粉和柱头。青铃被害后,可形成烂铃或僵斑,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质量。
  二、发生特点:
  棉铃虫属喜温喜湿性害虫,成虫产卵适温在23℃以上,20℃以下很少产卵;幼虫发育以25-28℃和相对湿度75-90%最为适宜。
  三、防治指标:
  抗虫棉田百株有3龄以上幼虫5头时用药防治,非抗虫棉田百株累计卵量100粒或低龄幼虫5-8头时用药防治。
  四、化学防治:
  抗虫棉对二代棉铃虫控制效果较好,一般不需防治,对三、四代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减弱,需适时进行防治。药剂可选用35%丙溴•辛硫磷1000-1500倍、52.25%毒死蜱•氯氰1000-1500倍、20%氯铃•毒死蜱1000-1500倍。
  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食性很杂的暴发性害虫,在全国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区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密度大,黄河、淮河流域间歇成灾。
  一、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群集一起,取食叶肉,残留上表皮或叶脉,出现筛网状花叶,后分散为害,取食叶片和蕾铃,严重的把叶片吃光,食害蕾铃,造成烂铃或脱落。为害棉铃时,在铃的基部有1-3个蛀孔,孔径不规则,较大,孔外堆有大虫粪。
  二、发生特点:
  该虫耐高温不耐低温,2、3、4代幼虫分别发生在6-8月下旬,但以7-10月为害最严重。4龄后食量猛增进入暴食期,各虫态适温28-30℃,气温35-40℃也能正常生长发育。成虫趋光性强,产卵成块状。
  三、防治指标:
  在不施药防治条件下,百株初孵群集幼虫有3窝或以上即开始进行防治。
  四、化学防治:
  须在幼虫低龄期用药,扑灭在暴食期之前。因幼虫白天不出来活动,故喷药宜在傍晚进行。药剂选用35%丙溴•辛硫磷1000-1500倍、52.25%毒死蜱•氯氰1000-1500倍、20%氯铃•毒死蜱1000-1500倍,均匀喷雾。
  甜菜夜蛾
  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北起黑龙江、南抵广东、广西,东起沿海各省,西达陕西、四川、云南。寄主有甜菜、棉花、青椒等多种蔬菜及其他植物170余种。
  一、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吐丝结网,在叶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成透明的小孔;3龄后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仅余叶脉和叶柄。大龄幼虫还可钻蛀青椒、番茄果实。幼虫有假死性,怕光。
  二、发生特点:
  该虫属间歇性猖獗为害的害虫,不同年份发生情况差异较大,近年该虫为害呈上升的趋势。甜菜夜蛾是喜温而又耐高温害虫,高温干旱宜于甜菜夜蛾大发生。
  三、防治指标:
  参照斜纹夜蛾防治指标。
  四、化学防治:
  抓住1-2龄幼虫盛期进行防治,施药时间宜在上午8时前或下午5时后进行,药剂选用5%甲维盐2000-3000倍、52.25%毒死蜱•氯氰1000-1500倍、20%氯铃•毒死蜱1000-1500倍、40%甲维•毒死蜱1500-2000倍,均匀喷雾。
  五、注意事项:
  防治棉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时,建议在上午10点以上,下午4点以后用药,喷雾时注意“两斜一盖”(即棉花左侧、顶部、右侧,喷雾均匀),确保药效。

如何避免棉花苗期的低温冷害

预防低温冷害要注意四点。①适期播种,低温年景一定不要提早播种,等到4月20日前后根据天气预报,未来一周没有低温降雨时(冷尾暖头)再播种。②采用塑料地膜覆盖,出苗后根据天气预报决定放苗时间,如果未来几天有低温降雨,则推迟放苗时间。③苗期如果遇到低温,要及时中耕松土,提高土壤温度,苗病严重发生时可叶面喷洒0.05%硫酸铜和0.1%硫酸锰溶液,用液量为10~15千克/亩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公顷=15亩,可防治冷害,促苗早发;④如果出现断垄,要移栽补苗,确保全苗。

求纺织用棉花的分子结构详细资料?

棉纤维的主要组成物质是纤维素。纤维素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化学结构式为(C6H10O5)n。正常成熟的棉纤维素含量约为94%。此外含有少量多缩戊糖、蜡质、蛋白质、脂肪、水溶性物质、灰分等伴生物。伴生物的存在对棉纤维的加工使用性能有较大影响,棉蜡使棉纤维具有良好的适宜于纺纱的表面性能,但在棉纱、棉布漂染前要经过煮炼,除去棉蜡,以保证染色的均匀。糖分含量较多的棉纤维在纺纱过程中容易绕罗拉、绕皮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