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甘飞澜 给各位分享南齐花功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古代把摩擦起电叫什么?(什么叫做摩擦起电?)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中国古代把摩擦起电叫什么?

摩擦起电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火星,并伴随轻微的声响。这种称为“电致发光”的现象,在古代也时有发现与记录。
晋张华《博物志》云:“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这里记载了两个现象,一个是梳子和头发摩擦起电,另一个是外衣和不同原料的**摩擦起电。古代的梳子,有漆木、骨质或角质的,它们和头发摩擦是很容易起电的;丝绸、毛皮之类的衣料,互相摩擦也容易起电。当天气干燥,摩擦强烈时,确实能有火星与声响,当然,这火星与声响是十分微弱的,张华能觉察到,说明他十分仔细、认真。

百家姓姓谢的是什么高风?

中国古代把摩擦起电叫什么?

【谢】一、 姓氏源流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后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望出陈留、会稽,史称谢氏正宗。是为河南谢氏。2 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10个小车,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是为河南谢氏。3 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二、 迁徙分布1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3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还有一支迁往山东,一支迁至湖北,还有一支迁至湖南,迁至四川,后又分为三支:一支于三国时迁至蜀郡,至晋代有部分迁至陕西;一支迁至云南永昌,后发展为当地大姓;还有一支迁至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隋唐时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汉代谢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会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处。其中会稽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4晋代,成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谢氏。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因避战乱迁望会稽始宁东山,在此繁衍,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谢衡极其后代在东晋至南朝时期多数都很著名。5唐朝时,河南固始谢氏入福建泉州,同时入闽的还有一支居于福建宁化县,后有一支自宁化迁至江西,至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梅县(广东):还有一支自宁化迁至广东大埔,后移居广东东莞。6明末清初,福建武平一支迁入湖南汉寿。发展成为当地一大姓。7至清代,谢氏不仅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还发展到北部及东北的一些省区。8谢氏移居海外,始于明代,多数是自闽粤地区先迁至**,进而远播东南亚及世界各国。三 、郡望堂号【堂号】1 威怀堂。2 安晋堂:因**命名。晋朝时的**名望很高,朝廷屡次请他做官他都不干,一直到了40岁那年才当了司马。在作官的过程中表现了高风亮节,拜为尚书仆射加后将军。在淝水之战中携其侄谢玄大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得此堂号。3 此外还有以“陈留”、“会稽”、"宝树”为堂号。【郡望】1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南至杞县。2 陈郡。秦始置郡,西汉时改为淮南国,东汉章和二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献帝时改变郡,隋开皇初废。3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所在吴县。西汉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大部及福建全省。顺帝时移至山*。此支谢氏为陈郡谢氏分支。4 冯诩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同名行政区。三国魏在此置郡,治所在临晋。四 、历史名人1 谢清高;今广东梅州市人,请代航海旅游家,航海4年返国,后流寓**,今存《海录》一书。2 **: 东晋人,字安石。出生士族。年四十余岁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在淝水至战中打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3 谢玄:东晋名奖。字幼度,陈郡阳夏人。**为宰相时哦任他为广陵相,组织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4 谢夷吾:汉代人,曾经极力推荐班固的才华。5 谢庄:文学家,陈郡阳夏人、曾官至吏部尚书。6 谢赫:南齐著名画家,善于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是我国最早的绘画理论书籍。7 谢眺:陈郡夏阳人,南齐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色,为为李白所推许,是永明体作家中成就最高的诗人。8谢灵运:陈郡阳夏人,南朝著名画家文学家,后移居会稽,谢玄子孙,曾任永嘉太守等职。博览全书,文学称“江左第一”。其诗歌创作开创了新风。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许多佳句为后人所传诵。9谢子远:福建汀州人,清康熙二十八年进士,官至总兵。

嘴去掉口念什么?

觜【zī】
觜 [zī]同“嘴”。
星座,二十八宿之一。
猫头鹰之类头上的毛角。
【详细字义】
◎ 觜 zī
〈名〉
(1) 即觜宿 [the 21st Chinese zodiacal constellation]。二十八宿之一,有觜[宿]一、(猎户座λ)觜[宿]二、(猎户座φ 1 )和觜[宿]三、(猎户座φ 2 )三颗星。如:觜觽(星座名。“觜宿”的早期名称);觜陬(十二星次之一)
(2) 另见 zuǐ
【词性变化】
◎ 觜 zuǐ
〈动〉
(1) 啄 [peck]
无声细下飞啐雪,有骨已剁觜春葱。——《杜甫语》
(2) 龇,露[牙] [bare (teeth)]
獠牙觜出赛银钉。——《西游记》
(3) 另见 zī
zī 形声。字从此从角,此亦声。“此”本义为“就餐”。“此”与“角”联合起来表示“角质的嘴部”。本义:鸟喙。
1、(读zī )星座,二十八宿之一。觜宿[the 21st Chinese zodiacal constellation]。
2、(读zuǐ)猫头鹰之类头上的毛角。
3、(读zuǐ)鸟嘴 [beak]裂嗉破觜。——潘岳《射雉赋》。
4、(读zuǐ)某些动物头部向前突出的部分,包括嘴、鼻子等:觜吻。
5、(读zuǐ)鸟的喙和爪。比喻捍卫的**,亦即摧毁敌人的**觜距。
6、(读zuǐ)后用以指人的口,字亦作“嘴” [mouth]覆背腾其喉唇,武人历其觜吻。——《南齐书·刘休传》。
7、(读zuǐ)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以绵幂铛觜瓶口,泻著瓶中。——《齐民要术》。
8、(读zuǐ)口吻 [note;tone]。如:觜吻(指说话的口气)。
9、(读zuǐ)龇,露[牙] [bare (teeth)]獠牙觜出赛银钉。——《西游记》。
【汉语字典】
[①][zī]
[《广韵》即移切,平支,精。]
[《广韵》姊规切,平支,精。]
(1)猫头鹰头上的毛角。
(2)指形状像毛角。
(3)星宿名。即觜宿。二十八宿之中白虎七宿的第六宿,有星三颗。
(4)通“胔”。
[②][zuǐ]
[《广韵》即委切,上纸,精。]
(1)鸟嘴。
(2)泛指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
(3)指芽。
(4)啄。
(5)谓以言刺人。

“瓯”字的读音,解释?

拼 音 ōu 部 首 瓦 笔 画 8 五 行 土 繁 体 瓯 五 笔 AQGN 1、 (形声。从瓦,区( ōu)声。本义:盆盂类瓦器)2、同本义瓯,小盆也。――《说文》流丸止于瓯臾。――《荀子・大略》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南史・朱异传》又如:瓯杓(瓦盆和木瓢)杯;盅超宗既坐,饮酒数瓯。――《南齐书・谢超宗传》又如:茶瓯;酒瓯;瓯臾(瓯与臾。比喻地面凹陷不平之处);瓯窭(狭小的高地);瓯抠(凹凸不平。形容相貌奇异)3、古代地名 。故地在今浙江省温州市4、古水名,即永宁江,今称瓯江 ,浙江省第二大河,上源龙泉溪,经温州市入东海。瓯亦为温州市的别称

关隘的别称?

关隘 guān ài[(mountain) pass] 险要的关口依山筑城,断塞关隘。——《南齐书·萧景先传》引证解释1. 险要的关口。《南齐书·萧景先传》:“ 惠朗 依山筑城,断塞关隘。”《水浒传》第十一回:“又过了两座关隘,方才到寨门口。” 沈从文 《过岭者》:“至于那个岭头的关隘,一礼拜前却已为****占领去了。”2. 比喻起决定作用的转折点。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嗟乎!刹那炎冷能转善为败,如此乃知炎冷二字是一进退关隘。” 克非 《春潮急》二二:“可是,而今在这社会****的关隘面前,竟过不去,竟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