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冷知识百科网小编 长孙云蕊 给各位分享南通地区什么时间贴春联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南通的春节习俗(南通春节活动)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南通的春节习俗
蒸糕做馒头
在南通,过年的第一个**是蒸馒头蒸糕。每当腊月,四乡八镇的农家,纷纷忙于晒糯稻,扬小麦,磨屑,换面粉,准备开“蒸”(读去声)。磨坊里,擂捶声声,整夜不息。“村村都向磨坊跑,米麦车推或肩挑。磨屑归来忙整夜,麦蒸馒首米黄糕”(刘瑞庭:《听读山房诗钞》)。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当年南通人年前忙碌、兴奋的情景。乡间一般几家或十几家相约聚于某户,各自携带柴草,轮流作业,以充分利用热灶热笼,节省燃料。城镇居民原科自备,加工大多委托点心店**。这种家家户户、兴师动众、半夜三更蒸制糕馒的风习在南通极盛。
如今城乡经济均已好转,但南通农村仍然保留着过年蒸馒头蒸糕的习俗。即便是城市居民也总是在年前购买糕馒存放家中。因为糕谐音“高”,馒头象征“发”。高升发财,寓意吉祥,此乃人心所向。南通有首旧民歌唱到:“没有蒲包卖的什么盐,没有馒头过的什么年?”可见,在南通人的心理上,馒头、糕同“过年”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掸尘”
“掸尘”即大扫除,既是流传很广的古老风俗,又是值得提倡的良好卫生习惯。
腌鱼肉风鸡
旧时,农村为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乡人平时省吃俭用,每逢过年杀上一只猪,又舍不得一下子吃掉,便以盐渍法加以保存。农家多鱼塘,冬后“起塘”,除出售外,自留一点,为“细水长流”,也腌成咸鱼存放。南通近海,自古为著名盐场,腌制食品,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至于风鸡、风鱼,似为古代腌腊通风,历史更为古远。
上街办年货
年关届近,大家小户不论好丑多少总要置办年货。所谓年货,泛指各种主副食品、香烛纸马、门神对联、干鲜供果,碗盏竹筷、鞋袜衣帽等等与过年有关的物品。农民提篮挑担,纷纷上镇进城,街道上人来车往,熙熙攘攘,一派繁荣景象。从前人们办年货,首先是香烛纸马,门神(木版年画),对子(春联),招财利市。市面各类店铺中生意最为兴隆者当数纸马杂货店。“检点银钱上市廛,买香买烛买神鞭,买完年货归来晚,乞丐沿途要喜钱。”(刘瑞庭《听读山房诗钞》)。购香烛纸马不言买而称请。然后购买爆竹,干果(红枣、柿饼、桂元、荔枝、核桃、白果、瓜子等),茶食(麻元、麻饼、麻糕,黄糖京枣,豇豆角儿类)之类,大包小包,满载而归。办年货时,人们习惯购置一扎瓷碗、一把红筷,以示添人进口,人丁兴旺,妇女上城,常结伴而行,购香粉、头油、绒花、发夹、棉布、儿童帽袜等日常生活用品,还买些棉布回家给丈夫、孩子做新衣新鞋,以便节日期间走亲访友,上街看灯时穿戴。
南通的春节习俗有什么?
#过年那些事儿#春节习俗民风
过春节贴对联,一般什么时候贴合适?
过春节,一般腊月二十九或三十贴对联比较合适。
贴对联,中国传统年俗。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为了庆祝春节而贴的对联**联。贴春联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惯。每年的春节一到,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对联,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
对联分上下联,不能随意贴。每年都有许多人贴错。那么怎样贴才是正确的呢?这里要弄清二个问题,一是分清上下联,二是上下联的位置。简单介绍如下:
上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仄"声,既现代汉语的"三声"或"四声"。"仄"声给人的感觉是话还没有说完。下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平"声,既现代汉语的"一声"或"二声"。"平"声给人的感觉是话已说完。
什么时候贴对联?
一般腊月二十九或三十贴对联比较合适。现在贴春联没有太严格的时间上的规定,就是腊月二十三以后,都可以贴,但是最晚不超过大年三十。什么时候贴,取决于自己的这样一个时间和各方面的这样考虑。对联分为上联和下联,这个不能贴错,古时候的对联,因为是从右向左书写,所以上联在门右边。现在由于书写习惯从左向右,也有把上联贴在门左边的。上联末尾的字应该是仄声,现代汉语的三声或四声,仄声给人的感觉是话还没有说完。下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平声,现代汉语的一声或二声,平声给人的感觉是话已说完。
南通春节习俗
#过年那些事儿#春节习俗民风